To be is to do

来源 :青年作家·中外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xsd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是诗人生命体验的结晶,体现了他对时间的独特思考。本文从第十二首诗中分析莎士比亚透过时间概念传达的“向死而生”的积极生存理念。
  关键词: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时间;向死而生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是他创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诗人生命体验和心灵感悟的记录,也是后人研究莎士比亚文学主题的重要文本。历来,关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主题有爱情、友谊、时间、对真善美的歌颂等说法。其中对时间主题的关注仍然是批评家感兴趣的话题。Time这个词语在诗集中出现过79次之多,还不算以替身出现的clock、hour、week、day、month season、summer、spring等与时间相关词语的反复提及。“时间”显然成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关键词。[1]有学者认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诗中人的身份,是一个大我,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人的缩影。透过他,可以窥见当时的人对时间的看法。时间的威力无比强大,但人具有战胜时间的强烈欲望,因此采用了劝人结婚生子、通过诗歌和爱超越、战胜时间等主要手段以达到永恒”[2]。那么,莎士比亚仅仅是在言说时间的威力和战胜时间的手段吗?他是否从人的生存角度为我们开启了生存的智慧?下面仅以第十二首诗谈论这个问题。全诗如下:
  当我数着壁上报时的自鸣钟,
  见明媚的白昼坠入狰狞的夜,
  当我凝望着紫罗兰老了春容,
  青丝的卷发遍洒着皑皑白雪;
  当我看见参天的树枝叶尽脱,
  它不久前曾荫蔽喘息的牛羊;
  夏天的青翠一束一束地就缚,
  带着坚挺的白须被舁上殓床;
  于是我不禁为你的朱颜焦虑:
  终有天你要加入时光的废堆,
  既然美和芳菲都把自己抛弃,
  眼看着别人生长自己却枯萎;
  没什么抵挡得住时光的毒手,
  除了生育,当他来要把你拘走。(梁宗岱 译)
  
  这首十四行诗并不引人注目,和其他大多数十四行诗一样,包括三个诗节和一组双行诗。前三个诗节抛出“死亡”这个问题渲染悲观的气氛。接着双行诗笔锋一转,使全诗境界豁然开朗而且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前三节诗中,诗人用哀悼的笔调为生命祭奠,诅咒时光的毒手,风烛残年的生命之光摇曳时内心的绝望经不起任何打击,就连报时的自鸣钟也让人触目惊心,嘀嗒嘀嗒的钟声仿佛在宣判死神的降临。明媚的白昼坠入狰狞的夜,那是万劫不复的深渊,黑夜的魔鬼将人连同生的气息吞噬,任谁也无法挣脱!忽如一夜黑发青年变白发老者,就如同树叶对树的难以割舍,就如同羊群对树荫的眷恋,我们沉浸在惶恐和感伤中,但生命的毒箭并不会因此而罢休,仍旧纷纷袭来,令人躲不及防!就要去了,乘着时光的双翼远去,最终被时光抛弃,成为一堆衰朽的枯骨。回望那熟悉而陌生的自鸣钟,此刻它鸦雀无声。它已死,静止,一切陷入了静止、死寂的世界,沉默如死的废堆。霎时,死神的脚步代替了自鸣钟的节奏,步步紧逼,震耳欲聋。再见,遥远的世界,你的美丽不再荣光我,凋零的我,就像树叶对大树无望坚持的放弃,此刻,万物生长的声音和生命的气息都要使我昏厥不醒。生长还是枯萎?生存还是毁灭?是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不,我不能!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
  整首诗洋溢着鲜明和灰暗的色彩对比,充斥着死亡与生机意象。自鸣钟(clock)、狰狞的夜(hideous night)、紫罗兰老了春容(violet past prime )、皑皑白雪(silvered o'er with white)、枝叶尽脱(barren of leaves)、白须(white beard)、殓床(bier)、时光的废堆(wastes of time)、枯萎(die)无一不是指向死亡,全篇笼罩着阴郁的灰色与死的气息。与之相比照的是一组鲜活的意象,如明媚的白昼、青丝的卷发、参天的大树、夏天的青翠、朱颜、美和芳菲,尽管让人欣慰,但光明、美丽、青春在黑暗和死亡的笼罩下异常脆弱,随时都会阴霾扫掉,只能让人愈发恐惧、焦虑、无奈。
  时间的流逝不可逆转,决定了个体必然走向衰老和死亡,Time在这首诗中共出现了三次,自鸣钟作为时间的代言人也在诗中渲染着时间的无情。时间镰刀的残酷是掘墓人在示威。个体的有限生命和时光的永恒无垠之间有不可消弭的鸿沟,任何人都无法克服。时光的毒手攫取的是什么?是人的美丽、青春、生命、思想。死亡只是对时间的屈服,是生命无奈的结局。时间只是生和死的场,重要的是抛弃时间这个无形的囚笼的镣铐嵌制如何更好生存?如何面对死亡?
  第三节中诗人说道“That thou among the wastes of time must go(终有天你要加入时光的废堆)”走向死亡,死亡是文学永久的话题,生命春夏秋冬的轮回谁都无法逃脱,位高权重者、卑小微贱者在生命的沉沦和毁灭面前真正平等,不可逃遁。夏的青葱和冬的终结在生命中其实并没有界限,在享受夏的喜悦的同时冬就在陪伴着我们、带领我们、召唤我们。在这种意义上,生命就是生命完结的过程,生和死牵手陪伴我们向前,我们往往只看到生命热烈的召唤,看不到死亡是每个瞬间都可能发生的。生命、死亡因为时光之手孕育。我们害怕正视,不愿承认死是生命的本质,人们习惯于把罪责推给恶毒的时光,“And nothing 'gainst Time's scythe can make defense(没什么抵挡得住时光的毒手)” 忽视了死的如影随形,而且人必有一死,没有任何人可以代替另外一个,即使时光倒流,生命也不复追思。海德格尔说:“死作为此在的终结乃是此在最本己的、无所关联的、确知的、而作为其本身则不确定的、不可逾越的可能性。死,作为此在的终结存在,存在在这一存在者向其终结的存在之中。”[3]生的本质就是死,生命是面向死亡的存在,每时每刻都从死亡线上弹回来,因为死亡才有生存。“That thou among the wastes of time must go……And die as fast as they see others grow(终有天你要加入时光的废堆……眼看着别人生长自己却枯萎)”生命的快慰转化成对死亡的焦虑和恐惧。畏惧看到青丝,因为终有一天它会变成白发;畏惧明媚的白昼,因为它注定被狰狞的夜吞蚀;畏惧自己的心不再跳动。
   两难的选择,生存还是毁灭?To be or not to be?然而似乎死亡才是必然的归宿,生存的挣扎都是徒劳的。甘愿沉沦,视生命为草芥,随波逐流庸庸碌碌,还是奋起反抗成为有所作为的“能在”?死亡无法逾越,畏惧无益。“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在这里已经没有哈姆雷特式的忧郁和质疑,因为经历了死亡的痛楚和洗涤,人才会正视其本真的存在,真正领悟到生存的可贵与生命的价值。“先行到死中去,看穿丧失在常人之中的日常存在,不再沉沦于操劳和操持,而是立足于自己的生存筹划种种生存的可能性,面对由畏所敞开的威胁而确知它自己,因负重而激起热情,解脱了常人的幻想而更加实际,在向死存在中获得自由。” [4]生死只有一线之隔,以一种“向死”的悲剧性精神改变死亡对人的统治,反抗死亡,穿越死亡的边界,立足自己的生存展开行动,不再耽于幻想,生存也获得了极大的自由度,这样死亡就会转化为一种创造性力量。
   任何伟大的作品都会给人一隙光明,而“Save breed (生育)”就是这首诗的转折和诗眼。“生育”使原本黯然的词语鲜活;“生育”仿佛一声怒叱吓怔了死神;“生育”使行将就木的生命看到了生机。“To be or not to be”的困惑是死神派来的魔鬼,必须一扫迟疑的诱惑,以唐吉诃德式的决绝行动改变生命的被动。To be is to do!战胜死亡的利器就是生育,生育不单是借助形体的转换实现外在美的延续,生育是一种新生命的孕育,是切实的行动力,是创造力的爆发,是自我超越,更是一种精神升华。这是新的孕育、新的升腾、新的轮回!突破自我束缚的茧巢,以求新生,唯有在死亡之下,感受死亡,有置之于死地的反省和行动,人才会有全新的生命。“向死而生”就是“向生而生”,死便是“向生而死”。这或许是莎士比亚在创作中企盼突破自我模式限制的心灵渴望,或许是莎士比亚对人生本质的探询思索,直到今天,它无论是在个体的生命历程还是人类生命的体悟上都能启发我们。所以时间只是浅层次的主题,是思考人本真生存的推手,透过时间的意象,我们看到了生死的较量,主动行动,生命不息、奋斗不息才是生命存在的哲理。莎士比亚说:“勤劳一天,可得一日安眠;勤奋一世,可得一生长眠。”停滞的人生意味着毁灭,或许把握住此在的每一刻,通过不断地积极行动书写人生,让to be成为to do,和死亡竞赛,死神也会畏惧生命的光芒和力量!
  
  注释:
  [1] 参见, Daniel Gallimore, Oxford Brookes University Research Centre, Oxford Brookes University, UK, Saturday 28th July, 2001.
  [2] 罗益民:《时间的镰刀: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主题研究》,《世界文学评论》2007年第1期。
  [3] [德]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297页。
  [4] 陈嘉映编著:《存在与时间读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72页。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乡土与人生的恋歌》表达了诗人对乡土的怀想与眷恋,让读者看到了一个对乡土追怀的游子和一颗渴求美善与真情的心。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创新的诗歌排列结构及娴熟的语言技巧,造就了一曲优美动人的“恋歌”。  关键词:峻冰;《乡土与人生的恋歌》;结构;语言    细读峻冰的诗集《乡土与人生的恋歌》,便仿佛哼着这首“乡土恋歌”,跟随诗人走上一条怀乡之路。这是一个滥情、矫情的年代,环绕在耳边的只有男男女女的情
期刊
摘要:21世纪,中国调查式电视深度报道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在这个“娱乐至上”的年头,在这个“三网融合”的时代,商业化竞争已然趋于白热化的阶段,各种品类的电视节目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如何寻求新的媒介生存与发展空间成为各家媒体不可规避的话题。作为调查性报道的新闻类栏目,又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来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呢?本文试图以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为例,从调查式电视深度报道栏
期刊
摘要:诗人峻冰写的诗《安琪儿》,用我们平常所见之物、不会刻意留意的细节,拨动了我们的心弦。字里行间展现了诗人怀揣梦想而前行的信念,尽管梦想路上有挫折,也很寂寞,但诗人珍惜梦想,执著追求,始终秉持一颗坚定的心。  关键词:峻冰;《安琪儿》;梦想    在不知天高地厚的年少时光,我曾一度迷恋诗歌,喜欢欣赏优美的诗句,也爱时不时写上一两句。记得在中学二年级,坐后排的女生常和我交换各自写的小诗。后来她转学
期刊
摘要:苏童的新历史主义小说在当代文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其代表作《米》《妻妾成群》《红粉》《妇女生活》《另一种妇女生活》《我的帝王生涯》等从多方面体现了苏童小说的新历史主义特征,归纳下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对传统主流意识形态进行颠覆的女性形象的塑造;虚构和想象的思维特征;在历史观上持历史循环主义的观念。  关键词:新历史主义;女性形象;虚构与想象;历史循环主义    新历史主义是20世纪80
期刊
摘要:历史主义是现代历史观念的集中表达。它在客观化的线性时间观基础上,展现了一种进步的信念。本雅明站在历史唯物主义和神学的立场上批判了永恒进步的虚假性,展现了现代社会历史意识的困境。  关键词:历史主义;乌托邦;历史唯物主义;神学    “历史”(Geschichte),其实是18世纪才出现的新词,雷蒙·威廉斯在梳理现代社会的关键词时,辨析了德文中Historie与Geschichte的区别。说,
期刊
摘要:方方小说《水在时间之下》塑造了水上灯、玫瑰红、李翠、慧如等分别具有新、旧伦理特性的女性形象,展示了不同的女性生存、抗争模式,揭示了女性的精神困境。  关键词:方方;《水在时间之下》;女性意识;精神困境    方方近年小说《水在时间之下》讲述了因迷信思想和家庭斗争而被亲母舍弃的女婴水滴的故事,揭示了主人公从在世间挣扎生存的弃女蜕变为汉口剧场中大名鼎鼎的名角儿水上灯,最终又归于街市巷口一位风烛老
期刊
摘要:卡夫卡的小说往往因其含而不露的寓言性让读者一读再读,因此也留给读者一个开放性的阐释空间。《城堡》作为其代表作品,也因表现出一种“迷宫”式的风格而留给读者许多可以填补的“空白”。本文试从犹太人的“弥赛亚”救赎这一犹太文化背景,对小说中“延迟”和“无法抵达”这一内在结构作一阐释,以期加深对这部经典作品的理解。  关键词:《城堡》;弥赛亚;救赎;延迟     卡夫卡的作品一如其他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期刊
摘要:《白马》一文从马眼看世界,并从马的“语言”以及“心理语言”折射出人类世界中的不平世道。文中作者在叙事角度的择取和语言的提炼上都运用这样的陌生化手法,展示给读者的是从全然不同的角度看到的另一番景象;感染给读者的是另一种生在其中却不知的感受,从而达到耐人寻味的陌生化效果。  关键词:《白马》;陌生化;叙事角度;语言形式    一、引言    马眼看世界,一改大众作家人眼看世界的叙述角度,配以恰当
期刊
摘要:《行吟韩国》是峻冰于2002年3月至2005年2月在韩国又松大学任客座教授期间所创作诗歌的结集。诗歌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丰富的情感和经历,无论是哲理诗、乡土诗、爱情诗、行旅诗,笔者所看到的无不关乎一个“爱”字。“用心思考,用爱吟诵”是《行吟韩国》最大的特色。  关键词:峻冰;《行吟韩国》;哲思;爱    《行吟韩国》是诗人峻冰于2002年3月至2005年2月在韩国又松大学任客座教授期间
期刊
红狼,本名李国仁,诗人、作家,《荒原》文学杂志主编、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外散文诗学会理事、成都市文联创作员,著有诗集《生命放逐》、散文集《回家的路》、长篇小说《农历》等。  摘要:诗人峻冰是一个生、长于农村而在现代都市生活的人,诗人在他的诗集《乡土与人生的恋歌》中,营造了优美的意境,同时也表达了一个游子内心对乡情的难以割舍,对故乡的父老乡亲以及那片土地的思念之情。  关键词: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