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剂 虚美的阴影

来源 :风尚周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er95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Michel Seyve:从法国餐厨学校毕业后,在英国、美国工作11年,后曾历任中国大酒店西餐总厨,澳门威斯汀酒店餐饮总监、行政总厨,北京皇冠假日酒店西餐总厨等。
  翻译*李梓
  
  编者按:法国的最新调查显示,法国人民认为对健康危害最大的食品,除了猪肉就是葡萄酒,食品里的添加剂已经到了令人警惕的程度。法国大厨史蒂夫的这篇稿子可以看出法国人对此的忧虑。
  市面上大约有800种食品添加剂被使用,它们包括防腐剂、上色剂、乳化剂、稳定剂、糖精等等,而且名单越来越长。食品添加剂的胡乱使用给消费者留下了阴影。我们很难辨别它们在什么地方被添加了,通常在包装上,他们被显示为一行行外文的编码,让人分不清这都是什么。
  


  盐大概是人类使用的第一款食品添加剂,人们首先用它来改进味觉,然后意识到往食品里加盐可以杀菌并且让食品保存更长时间。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发现了其他让食物保存更久的办法,食品添加剂产业诞生了。消费者要求更高质量的、更漂亮的食物:桃子在做成罐头后会变软,颜色变淡,要减少这种损失,就要使用颜色改进剂,以便让消费者觉得满意。
  在早期社会,人们并不需要所有的这些食品添加剂。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忙碌的世界里,我们忙于工作,没有时间做饭。因此,我们经常吃罐装和冷冻食品。当一个新鲜番茄从田间枝头采摘下来后,人们往它里面加入了甜味剂以淡化酸味;增稠剂,让它看起来浓郁;色素,让它看上去悦目;最后,加入了防腐剂,以便能保存很长时间。这在当今已经成了一种必然。每个国家都有一套关于食品添加剂的标准,在法国适用的标准可能不适用于澳大利亚,反之亦然。
  但随着全球化贸易时代的到来,世界卫生组织和其他机构成立,对食品添加剂进行了漫长的研究,以免危害消费者。尽管如此,特大事故仍然经常发生,我记得在2002年,我当时在越南河内工作,当地卫生官员提出禁止食用含有甲醛的新鲜米粉。米粉是越南的主食,并在许多菜肴里使用。米粉制造商采用甲醛作为防腐剂,而科学家使用甲醛制作动物标本,这些动物标本能保持80年甚至更久。这个既在的事实足以说明它不适合人类食用,尽管它具有强大的保鲜功能。我记得这是一个小危机,当政府发通告后,没有人能够在城里买到米粉了。葡萄酒含有的最常见的添加剂是亚硫酸盐。在欧洲,亚硫酸盐被标注为E220——E228,这9个号码是指不同种类的亚硫酸盐。这些亚硫酸盐用来保存葡萄酒,还用于清洗酒厂,以免细菌滋生。在其他领域,亚硫酸盐用于果脯的保存,比如话梅和葡萄。
  亚硫酸盐的基本成分是二氧化硫,这种物质常常被火山喷发出来,煤和石油燃烧后也会产生二氧化硫……这能让我们感到安全吗?
  我们生活在一个以金钱为主要驱动力的世界,所以我们必须要对食品业产生警惕。对于我们来说,适合我们的食品应当含添加剂越少越好,尽管这会使食品的颜色不那么鲜艳或者外观不那么漂亮。我们应该尽量吃新鲜自然的食品而非处理过的食品,经过复杂加工的食品最终将充满化学品和不健康的成分。
  一名好厨师所制作的食品,是不使用任何添加剂的,我们食用自然上红的颜色,使用柠檬来增加酸味,使用糖来增加甜度,等等。当然,如果客户需要,我们会在绿茶冰淇淋里加入一点绿色的粉末色素,只是为了让客人觉得冰淇淋的口味更好。
  我们要警惕那些鲜艳夺目的食品,它们可能充满了添加剂。我们生活在一个提供了如此之多的天然食品的世界,我们应该努力控制我们的食欲,并扪心自问一些简单的问题:什么是健康的食品?这些包装精美的食品是否健康?我们应该花一些时间来研究:更少的化学品和更多的健康。■
其他文献
私人吃喝史 · 食客    新一代的食客,知道仔细品味法菜和意菜的区别,辨味奶酪是哪一品级,葡萄酒是旧世界是新世界的,甚至什么样的酒才能叫“XO”。    三十年前,我考研从安徽农村“携妇将雏”回到久违的上海。尽管拿了安徽的工资(带薪读书)要在上海过日子,然而从上海出发画了一个圆又回到上海,这种喜悦,让我还是拖着老婆,带着儿子到“德大”吃了一顿西餐(今天看来,只能算西式快餐),色拉、炸猪排、罗宋汤
期刊
我相信你们一定会成功
期刊
2008年,中国的关键词是“改革开放30年”。  这是中国从单元走向多样的标签,无论经济形态、政治表达或是社会民生,都有无数新鲜热辣的细节蓬勃生长。  这些细节,在岁末成为人们迫切渴望解读的对象。而我们选择中国人的餐桌,作为窥视这30年的最佳途径。因为,我们相信,与胃口相连的餐桌,最能真实细腻地展现国家作为共同体的延展途径以及个体生命在这30年中所经历的种种惊喜或悲伤。口腹之欲,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
期刊
30年三城记 · 上海  无论老上海人,或是新上海人,他们的味蕾,永远在那些改良后的本帮红烧肉、那些煎得表面清脆而内里绵滑的鹅肝或是那些和着安南子一起温柔炖好的燕窝里,永不满足地寻找最为妥贴的满足感、愉悦感或者是身份感。  在上海,不要妄谈什么忠诚。  在这个红尘最繁盛的地方,人们最擅长的,就是在那一条条法国梧桐树影摇曳的弄堂,带着发现宝藏的惊奇,为口腹之欲购买最新鲜时髦的安放之处。      浓
期刊
满分: 100考试时间:自选姓名: _________________  单项选择题,答题无需认真思考,仅凭回忆或者感觉。你可以不当考生,但生活在这个年代的你不可能与这些题目完全无关。    70年代,每户按人头一年发放几次肉票鱼票:()  A.一次B.两次C.三次D.四次  70年代常吃的“人造肉”是什么东西:()  A.番薯B.豆制品C.腐乳D.芋头  80年代流行的零食是:()  A. 鸭脖
期刊
影像 · 记忆  通过餐桌和吃喝盘点改革开放30年,无疑是个“可口可乐”的途径。  我们尝试以视觉瞬间来展示改革开放前至2008年间发生的一些关键性转变。  同时也是一种提醒:对痛苦可避则避,心平气和的生活才可以让我们吃得更健康。      公社年代  这是一个梦想的年代。新中国诞生了。即使到了1959-1962年的3年经济困难时期,受自然灾害,苏联撤走了他们的专家……人们却越战越勇,共产主义的魅
期刊
30年食尚·人物榜    他们常常是美食家、作家、明星的三位一体,他们舌尖的味蕾敏锐捕捉这个国家30年的酸甜苦辣,无论一棵纯洁低调的白菜或是一片神秘高贵的松露,他们都能够从中获得满分而平等的乐趣,从而教给我们关于吃喝更为广阔、丰富的乐趣,引领这些年的食尚。      蔡澜  他书写美食界圣经  有谁比蔡澜更能纵横全球笑谈美食?  1990年代,他投身美食界,不单自己开食肆,更不断组团旅行,吃遍各国
期刊
风尚周报:伯格曼对您的影响始于何时?  甘小二:读书的时候,看了伯格曼几部影片,没什么特别的感觉。是信仰基督教之后,我才对他有了一些认识。我在写的书《伯格曼精读》,首先就是做这个宗教解读的工作,他的很多影片,对于不了解基督教的人来说基本上是关闭的。作为电影导演的他之所以伟大,我认为是因为他的困惑比我的困惑伟大。某种意义上,是我在逐渐经历他经历过的困惑,体验他体验过的生命。      风尚周报:你可
期刊
甘小二,国内第一个以基督教为题材的电影导演。他成立了“第七封印电影作业坊”,立志拍摄七部基督教题材电影长片,目前已经完成两部。他自编自导自演,还带着自己的电影到农村基督教会巡回放映。作为一名在大学教授电影理论的老师,他认为“如果我没有拍电影,那我就不配教他们拍电影”。    电影在银幕上兀自地放着,台下稀稀拉拉坐着5位观众。从电影开始前的导演见面会,到整部电影结束,一直就这5位观众。  这是200
期刊
关于目前蔚然成风的改革开放30年纪念活动,《风尚周报》也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所谓国策的确立和调整,无论是其理念、逻辑,还是过程、绩效,最终都是要通向人民的肠胃的,并且,有且只有接受人民的肠胃的认证,才能判定其成败,决定其去留。  所以,引述法国美食哲学家布里亚·萨瓦兰的一句话作为本文标题,很朴素,还不乏庄正大气。尽管那时的作者说这句话时还隐含很多骄傲:只有在优雅、重视生命本身快乐元素如法国这样的土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