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天游是流传在中国西北地区的一种汉族民歌形式,节奏自由,旋律恢弘,悲壮刚毅之感又饱含深情,常结合说唱奏三位一体,丰富的民族器乐表现形式,呈现出镌刻在西北黄土高原上的传世巨著,流传于陕西北部以及陕西与山西、宁夏、内蒙古接壤的部分地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陕北地区的信天游。本文旨在立足于黄土高原中心地带的独特的陕北地域特色,进一步分析信天游这一民歌的文化特色。
关键词:陕北、地域语境、信天游、民歌、文化特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流传于陕北地区的信天游非遗民歌浑厚而灿烂,凝聚了陕北人民的共同心愿和集体智慧,在黄土地的高原山间,开阔而苍凉的信天游在黄土高原山梁间上回荡了千年之久,用歌声唱出了陕北人民对土地与生命的赞歌,表现了陕北劳动人民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价值倾向、思想情感。本文正是从陕北地区的地域特色出发,探究陕北信天游的文化特色。
1、地域特色
1.地貌特征
陕北地区在中国黄土高原的中心地带,在地理地貌上有两大类型区:一是黄土高原的沟壑区;二是黄土高原的塬梁区。也正因此造成陕北地区交通运输较为落后的境况,从而较少甚至没有受到过外来文化的入侵,这也就保持了信天游原生态的陕北文化特性。
2.生产和生活方式
心理学家曾有这样的分析:如果一个人在现实中得不到满足的话,他就会到精神上去寻找安慰。陕北地区大部分地区土地贫瘠、地广人稀,当地居民不得不处于奔波和操劳之中,面对牲畜和无言的黄土,他们的内心难免觉得辛苦和压抑,走在沟壑纵横的山野就信口唱起的“信天游”承担起了发泄和抒愤的责任。
3.革命圣地孕育的延安精神
陕北革命老区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创建的红色革命根据地,它既是党中央和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又是进行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出发点,这里诞生了伟大的毛泽东思想、孕育了延安精神。陕北歌谣这种灵活性极强中的红色歌谣包含了深刻文化内涵和宝贵民族精神的革命力量,成功地解决了政治意识形态、知识分子的外来文化和民间文化三者之间的贯通,发挥了重要的社会作用。
二、陕北地域语境下的文化特色
1.黄土文化
在陕北这片黄土地里,人的生命也呈现出一种矛盾的状态。我们这里运用一种较为直观、形象的例子来探究,正如陈凯歌导演的影片《黄土地》所表现的:黄土地常常占据画面的四分之三,仅留的一线天光里是行走着的渺小的人,强化了环境的厚重和压抑。人在起伏的黄土地上时而消失、时而出现,又体现了土地对人的包容、人对土地的依赖、环境的束缚和压抑。影片一方面,呈现的是古老民族与古老土地的关系:古老的民族长期依赖这片贫瘠的土地,辛苦的汲取并不丰富的营养,生命是如此顽强、可敬,但另一方面黄土地养育一个民族的同时也给予了沉重的束縛,因为随时都要面对风沙的侵袭和干旱的威胁所带来的缺水少粮的窘迫,人又显得无力。以上种种赋予黄土地上人们坚韧顽强、憨实淳朴的性格,也造成其精神的贫困和愚昧。在这种生存矛盾中,人性与动物性相互争夺着内心的那片高地,迸发出最深刻、最原始的生命力。因此他们在生活中以嘶哑的呐喊来诠释生命,以生命本身的语言来诉说生命。
一个个活态的文化个体,在不同的介质中遥寄难以明说的情感,又在群体性的活动中予以接受、酝酿,并以我们看来是程式化的方式加以表达,寄托在信天游这种独特的民歌载体上。
2.游牧文化
游牧文化作为一种原生态文化,以往学者们的研究多聚焦于不同文化与社会形态之间的静态比较,从而得出游牧文化不同于其它文化形态的结论,忽略了对流动的游牧文化与其它文化类型之间的互动关系、与活态的游牧民歌之间的生成关系等方面的动态研究。
历史上,陕北地区与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互为近邻,多受游牧文化熏染,因此,与相对于定居生活稳定的农耕文化比较而言,受独特地域环境影响所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地域性格,信天游特色与自由流动居无定所的生活习性相互印照,形成了重口传说唱、粗犷的文化性格和叠字较多、通俗顺口的歌词。与其他民歌相比,信天游在叠字的使用上尤为突出,以极高频率的使用描摹人或物鲜艳的色彩、生动的神态,将陕北特有的民俗景色诸如玉米一类描绘得艳而不俗、细腻真实,又将陕北人民善良、热情等美好品性直接输出,还将陕北地区沟壑连绵不断的地理风貌诠释得恰到好处,不仅毫无赘述之感,还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勾勒出了一幅独具地域特色的民间图画。
3.女性文化
“民歌是女人的文学与女人的问题”,此说法或许片面,但传统的陕北民歌尤其是信天游的确与女性相关,所表现出的陕北女性在婚姻爱情上的心理和表达方式,明显区别于汉文化中心地区女性对美满爱情与婚姻的哀怨、缠绵、含蓄、压抑的内心企求方式。一方面,“陕北女性内质既缠绵、温柔,又刚烈、强劲;其表达方式狂放、大胆、直露,甚至可以不顾一切,将内心感受完全袒露于外,无丝毫隐藏。”如“赤膀子睡在你跟前”,与多歌颂大自然中的动植物的灵性的西藏民歌、新疆民歌不同,它用过于直白甚至难登大雅之堂的语言,且多见以女性第一人称的独白式,真实生动反映了女性的内心世界,具有深刻的文化学和社会学意义。另一方面,“又是打来又是骂,小妹子变成了淌泪蜡。”4受所生活地域少数民族文化不断渗透的影响,浸染着母性文化的色彩,故而又有着追求自由和爱情的率真,敢于反叛和抗争。
三、结语
引用法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丹纳的一句话“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地域条件首当其冲地作为人类一切物质或文化产生的载体。陕北革命老区历史底蕴深厚,信天游在黄土高原上孕育,在广袤无垠的土地上生根,在弯曲的沟壑里流传至今,在当今浮躁的时代中,在独特地域环境和历史条件下所产生且一直保留着原生态民歌特点的信天游,其低姿态、大众化、乡土性、集体性却蕴含多种文化的创作则显的更有意义,也成为其能在滚滚历史长河中积淀至今的重要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宋大能著.民间歌曲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2]田耀农著.陕北礼俗音乐的考察与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关键词:陕北、地域语境、信天游、民歌、文化特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流传于陕北地区的信天游非遗民歌浑厚而灿烂,凝聚了陕北人民的共同心愿和集体智慧,在黄土地的高原山间,开阔而苍凉的信天游在黄土高原山梁间上回荡了千年之久,用歌声唱出了陕北人民对土地与生命的赞歌,表现了陕北劳动人民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价值倾向、思想情感。本文正是从陕北地区的地域特色出发,探究陕北信天游的文化特色。
1、地域特色
1.地貌特征
陕北地区在中国黄土高原的中心地带,在地理地貌上有两大类型区:一是黄土高原的沟壑区;二是黄土高原的塬梁区。也正因此造成陕北地区交通运输较为落后的境况,从而较少甚至没有受到过外来文化的入侵,这也就保持了信天游原生态的陕北文化特性。
2.生产和生活方式
心理学家曾有这样的分析:如果一个人在现实中得不到满足的话,他就会到精神上去寻找安慰。陕北地区大部分地区土地贫瘠、地广人稀,当地居民不得不处于奔波和操劳之中,面对牲畜和无言的黄土,他们的内心难免觉得辛苦和压抑,走在沟壑纵横的山野就信口唱起的“信天游”承担起了发泄和抒愤的责任。
3.革命圣地孕育的延安精神
陕北革命老区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创建的红色革命根据地,它既是党中央和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又是进行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出发点,这里诞生了伟大的毛泽东思想、孕育了延安精神。陕北歌谣这种灵活性极强中的红色歌谣包含了深刻文化内涵和宝贵民族精神的革命力量,成功地解决了政治意识形态、知识分子的外来文化和民间文化三者之间的贯通,发挥了重要的社会作用。
二、陕北地域语境下的文化特色
1.黄土文化
在陕北这片黄土地里,人的生命也呈现出一种矛盾的状态。我们这里运用一种较为直观、形象的例子来探究,正如陈凯歌导演的影片《黄土地》所表现的:黄土地常常占据画面的四分之三,仅留的一线天光里是行走着的渺小的人,强化了环境的厚重和压抑。人在起伏的黄土地上时而消失、时而出现,又体现了土地对人的包容、人对土地的依赖、环境的束缚和压抑。影片一方面,呈现的是古老民族与古老土地的关系:古老的民族长期依赖这片贫瘠的土地,辛苦的汲取并不丰富的营养,生命是如此顽强、可敬,但另一方面黄土地养育一个民族的同时也给予了沉重的束縛,因为随时都要面对风沙的侵袭和干旱的威胁所带来的缺水少粮的窘迫,人又显得无力。以上种种赋予黄土地上人们坚韧顽强、憨实淳朴的性格,也造成其精神的贫困和愚昧。在这种生存矛盾中,人性与动物性相互争夺着内心的那片高地,迸发出最深刻、最原始的生命力。因此他们在生活中以嘶哑的呐喊来诠释生命,以生命本身的语言来诉说生命。
一个个活态的文化个体,在不同的介质中遥寄难以明说的情感,又在群体性的活动中予以接受、酝酿,并以我们看来是程式化的方式加以表达,寄托在信天游这种独特的民歌载体上。
2.游牧文化
游牧文化作为一种原生态文化,以往学者们的研究多聚焦于不同文化与社会形态之间的静态比较,从而得出游牧文化不同于其它文化形态的结论,忽略了对流动的游牧文化与其它文化类型之间的互动关系、与活态的游牧民歌之间的生成关系等方面的动态研究。
历史上,陕北地区与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互为近邻,多受游牧文化熏染,因此,与相对于定居生活稳定的农耕文化比较而言,受独特地域环境影响所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地域性格,信天游特色与自由流动居无定所的生活习性相互印照,形成了重口传说唱、粗犷的文化性格和叠字较多、通俗顺口的歌词。与其他民歌相比,信天游在叠字的使用上尤为突出,以极高频率的使用描摹人或物鲜艳的色彩、生动的神态,将陕北特有的民俗景色诸如玉米一类描绘得艳而不俗、细腻真实,又将陕北人民善良、热情等美好品性直接输出,还将陕北地区沟壑连绵不断的地理风貌诠释得恰到好处,不仅毫无赘述之感,还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勾勒出了一幅独具地域特色的民间图画。
3.女性文化
“民歌是女人的文学与女人的问题”,此说法或许片面,但传统的陕北民歌尤其是信天游的确与女性相关,所表现出的陕北女性在婚姻爱情上的心理和表达方式,明显区别于汉文化中心地区女性对美满爱情与婚姻的哀怨、缠绵、含蓄、压抑的内心企求方式。一方面,“陕北女性内质既缠绵、温柔,又刚烈、强劲;其表达方式狂放、大胆、直露,甚至可以不顾一切,将内心感受完全袒露于外,无丝毫隐藏。”如“赤膀子睡在你跟前”,与多歌颂大自然中的动植物的灵性的西藏民歌、新疆民歌不同,它用过于直白甚至难登大雅之堂的语言,且多见以女性第一人称的独白式,真实生动反映了女性的内心世界,具有深刻的文化学和社会学意义。另一方面,“又是打来又是骂,小妹子变成了淌泪蜡。”4受所生活地域少数民族文化不断渗透的影响,浸染着母性文化的色彩,故而又有着追求自由和爱情的率真,敢于反叛和抗争。
三、结语
引用法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丹纳的一句话“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地域条件首当其冲地作为人类一切物质或文化产生的载体。陕北革命老区历史底蕴深厚,信天游在黄土高原上孕育,在广袤无垠的土地上生根,在弯曲的沟壑里流传至今,在当今浮躁的时代中,在独特地域环境和历史条件下所产生且一直保留着原生态民歌特点的信天游,其低姿态、大众化、乡土性、集体性却蕴含多种文化的创作则显的更有意义,也成为其能在滚滚历史长河中积淀至今的重要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宋大能著.民间歌曲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2]田耀农著.陕北礼俗音乐的考察与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