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施新课程以来,通过培训和历史课堂教学实践,笔者个人认为:新课程标准的最大特点就是教学要服务于学生终生发展的需要。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我国以前的课程教育的指导思想,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当前,教育工作的重心不再是教给学生固有的知识,而是转向塑造学习者新型的人格。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使学习者喜欢学习,学会如何学习。而要达到这一目的,首先必须培养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处于教学“主导”地位的历史课教师,不仅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对社会、对自己的重要意义,而且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活动本身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所以,教师必须努力创造产生积极情感的条件。历史是富有兴趣的一门学科,本应对学生产生很强的吸引力,但在教学过程中却很难做到。
那么,在新课程教学中如何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有了点滴体会。作了以下尝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使学生“愿”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的认识也往往带有各种情感色彩,常表现出的不是用理智来支配情感,而是用情感支配理智,甚至有时用自己的好恶来决定一切。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都有这种体会:一位学生喜爱某位老师,从而对该老师所教的学科也特别喜欢,就会努力学习这门学科,学习成绩也会相应地提高;反之,该学生不喜欢某老师,那么对他所教的课一般也不感兴趣,上课时,往往不能认真听课,成绩会出现退步。可见情感对学生的认知行为有很大影响。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抓住学生的情感变化,积极创造健康的情感世界,使学生热爱学习,做到“亲其师而信其道”。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首先要热爱历史教学工作,认真钻研业务,努力改革教学,始终要有饱满的教学热情,坚韧不拔的教学意志,并以此去感染学生。其次要热爱关心学生,教师对学生要树立起可亲可敬的形象,表现出慈母般的爱心。在教学中,要注意对每一个学生施以平等之爱,即不偏爱任何一个学生;辅导时,不只是辅导好学生,而应该更多地辅导学习困难生;在课堂上,发扬教学民主,把学生当主体,教师的一切活动都应围绕学生转,使学生有“主人翁”之感;在课堂提问中,要多鼓励学习困难生发言,并给他们成功的机会。在课外,应尽可能多地接触学生,尤其是学习困难生,多找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学习、身体、家庭情况,从各方面关心爱护他们,并给予必要的帮助。要重视与学生的日常友好相处,以自己的真诚之爱,来换取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热爱,对历史学习的激情。
二、认真备课,深挖教材,熟练驾驭教材。
历史学科与其他自然学科不同,很多学生认为自己看书也能掌握书中内容。所以如果老师只是照本宣科地读一遍,学生会认为老师没有水平,有没有老师都一样,就会出现学生旷课、上课不专心、看课外故事小说等现象。作为历史教师要想避免上述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重要前提是认真备课。因为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丰富多彩、五光十色的,每一个历史事件、人物都包含各具特色的趣味性,有成功的喜悦,有失败的痛楚,有英雄豪杰的光辉业绩,也有民族败类的丑恶嘴脸。教师只有通过认真备课,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抓住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才能在教学中通过深入浅出的教学语言,使学生受到感染,产生共鸣。俗话说:“熟能生巧”,教师要能做到对教材熟练驾驭,运用自如的程度,教学中趣味性就会自然而然溢于言表,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兴味盎然。为了增加趣味性,在备课教学过程中,可插入一些与教材有关的历史小故事,补充一些资料,加深学生对教材抽象理论内容的理解。当然,选择的故事资料要属实,来不得半点虚构,且不能过多过滥,否则会有喧宾夺主、本未倒置的感觉,也不能单纯追求趣味性而忽视了健康性。
三、创设各种教学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法设法使学生进入兴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这种态度就会带来疲倦。”所以,在教学中应创设各种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创设导入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导入,可设置悬念,可直接导入,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问题是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老师应根据内容和思维规律提出有启发性的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并把巧设问题情境,解决疑难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使课堂教学成为“生疑——质疑——释疑——激疑”的环环相扣的过程,促使学生思索、探究、相互交流、争论,使学生始终在问题中学习。问题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了,就会积极主动的学习;创设竞争情境,挖掘学生潜能。在学习过程中适当开展合理的学习竞争活动是必要的。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讲历史故事、自编历史剧、历史知识小竞赛、自制图表等,同桌之间比、小组之间比,把竞争带入课堂。利用学生自尊心、自我表现欲、荣誉感强、好胜不服输的特点,引导调动学生,为课堂教学创设一种适合学生的竞争气氛。让学生“乐之”,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四、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现在的青少年是伴随着有声有色的新的传媒手段长大的,那种传统的“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他们的需要了。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得他们更注重信息来源的趣味性和游戏性,这就给我们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适应新的形势,在教学中立足于现有条件,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模式,使得课堂变的生动活泼,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注意力。在具体实践中我注意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尽可能使用多媒体手段,让课堂“有声有色”地“动起来”。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要贴近学生的兴趣所在,不要让学生觉得乏味。上八年级上“人民军队的建立”,一开始用视频“国庆阅兵式”,在雄壮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伴随下,一个个迈着矫健、整齐的解放军各兵种方队经过天安门,这支不可战胜的人民军队是这样建立的?使学生迫切想了解,求知欲大增。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注意力。 第二:当堂训练的内容尽可能“游戏化”,用学生愿意参与的方式进行课堂训练。学生是一个个生动活泼的具体的人,教师也不应是板着面孔的教书机器。只有教师充分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从客观上拉近和学生的距离,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只有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才能使我们的工作事半功倍。上“三国鼎立”一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一个说一个三国时期的人名,但不重复,犯规就表演节目,然后讲一个你喜欢或熟悉的三国人物的故事。这样用学生愿意参与的方式进行课堂训练。
五、传授历史的方法,提高历史的能力,促进历史的兴趣。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之所以不喜欢学习历史,是因为他们认为历史知识要死记硬背,繁杂抽象,枯燥无味,难以掌握,于是在经过几次考试打击后,兴趣大减。由此可见要想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作为历史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也要让学生“会学”,即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这样才能使他们感到学习历史还是轻松易学的。
例如针对繁杂且分布穿插于各章节容易遗忘的知识点,学生可以采取浓缩记忆、谐音记忆、歌诀记忆、特征记忆、因果记忆等各种各样的记忆方法来克服遗忘。此外在教育学生学习历史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不能死记硬背,只有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才是长久的,牢固的。指出学习知识在于及时经常复习,正所谓“温故而知新”。除此之外,还应向学生们指出学习历史要善于学会运用比较和联系的方法,如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这两个历史事件就可以比较和联系,通过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就会形成深刻的记忆而不会容易忘记。象这样可比较和联系的事件,在我们历史中比比皆是。只有多动脑筋,找出事件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这才是真正学会了历史。
古人云“教人以鱼,只供一饭;授之以渔,受用终生。”历史教师只有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取得事半功倍之效,才能增强自信心,才能使他们终身受益,保持对历史的长久兴趣。
六、引导自主发现,催化学习历史兴趣。
“好的老师教人去发现真理,不好的老师则给人奉献真理。”现代教育心理学告诉人们:“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即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创新的人。”引导发现的实质就是要使学生对波澜壮阔的历史有真正的理解,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有效的历史思维,由表及里,由远及近,由现象到本质,掌握其发展规律。我们力求使学生掌握的史实比教科书提供的要多,让他们自己检验历史记录,查阅有关历史文献、杂志,观察历史遗址,遗物及其他历史证据,并能对这些记录所显示的内容进行有想象力的思考,辨其真伪。让学生有机会去创造他们自己的历史叙述和论据,接触到历史的和当今的争论问题,分析有关史料,积极思考这些材料是什么人、什么时间,为什么和怎样做出的,其证据的权威性,可靠性如何,从中反映出作者什么样的观点、利益和背景。历史的记述是人为的产物,人们对过去的评判往往是暂时性的,有争议的。历史学习是批判性的研究的探索。为什么历史学家对过去总是重新解释,为什么新的解释不仅是根据新的证据,而是根据我们时代出现的新思想对旧证据进行反思。引导发现,就要积极引导学生在自学基础上主动质疑,提出有新颖性、启发性和求异性的问题,并通过阅读教材和课外读物,自己解决问题,催化学习历史兴趣产生。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培养学生的学史兴趣是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更是离不开这个前提。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种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的意识倾向。”因此,要提高历史学科教学质量,必须高度认识兴趣在学生学史过程中的动力和作用,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使学生能自觉地、持久地、主动地学习历史。
那么,在新课程教学中如何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有了点滴体会。作了以下尝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使学生“愿”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的认识也往往带有各种情感色彩,常表现出的不是用理智来支配情感,而是用情感支配理智,甚至有时用自己的好恶来决定一切。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都有这种体会:一位学生喜爱某位老师,从而对该老师所教的学科也特别喜欢,就会努力学习这门学科,学习成绩也会相应地提高;反之,该学生不喜欢某老师,那么对他所教的课一般也不感兴趣,上课时,往往不能认真听课,成绩会出现退步。可见情感对学生的认知行为有很大影响。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抓住学生的情感变化,积极创造健康的情感世界,使学生热爱学习,做到“亲其师而信其道”。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首先要热爱历史教学工作,认真钻研业务,努力改革教学,始终要有饱满的教学热情,坚韧不拔的教学意志,并以此去感染学生。其次要热爱关心学生,教师对学生要树立起可亲可敬的形象,表现出慈母般的爱心。在教学中,要注意对每一个学生施以平等之爱,即不偏爱任何一个学生;辅导时,不只是辅导好学生,而应该更多地辅导学习困难生;在课堂上,发扬教学民主,把学生当主体,教师的一切活动都应围绕学生转,使学生有“主人翁”之感;在课堂提问中,要多鼓励学习困难生发言,并给他们成功的机会。在课外,应尽可能多地接触学生,尤其是学习困难生,多找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学习、身体、家庭情况,从各方面关心爱护他们,并给予必要的帮助。要重视与学生的日常友好相处,以自己的真诚之爱,来换取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热爱,对历史学习的激情。
二、认真备课,深挖教材,熟练驾驭教材。
历史学科与其他自然学科不同,很多学生认为自己看书也能掌握书中内容。所以如果老师只是照本宣科地读一遍,学生会认为老师没有水平,有没有老师都一样,就会出现学生旷课、上课不专心、看课外故事小说等现象。作为历史教师要想避免上述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重要前提是认真备课。因为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丰富多彩、五光十色的,每一个历史事件、人物都包含各具特色的趣味性,有成功的喜悦,有失败的痛楚,有英雄豪杰的光辉业绩,也有民族败类的丑恶嘴脸。教师只有通过认真备课,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抓住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才能在教学中通过深入浅出的教学语言,使学生受到感染,产生共鸣。俗话说:“熟能生巧”,教师要能做到对教材熟练驾驭,运用自如的程度,教学中趣味性就会自然而然溢于言表,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兴味盎然。为了增加趣味性,在备课教学过程中,可插入一些与教材有关的历史小故事,补充一些资料,加深学生对教材抽象理论内容的理解。当然,选择的故事资料要属实,来不得半点虚构,且不能过多过滥,否则会有喧宾夺主、本未倒置的感觉,也不能单纯追求趣味性而忽视了健康性。
三、创设各种教学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法设法使学生进入兴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这种态度就会带来疲倦。”所以,在教学中应创设各种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创设导入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导入,可设置悬念,可直接导入,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问题是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老师应根据内容和思维规律提出有启发性的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并把巧设问题情境,解决疑难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使课堂教学成为“生疑——质疑——释疑——激疑”的环环相扣的过程,促使学生思索、探究、相互交流、争论,使学生始终在问题中学习。问题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了,就会积极主动的学习;创设竞争情境,挖掘学生潜能。在学习过程中适当开展合理的学习竞争活动是必要的。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讲历史故事、自编历史剧、历史知识小竞赛、自制图表等,同桌之间比、小组之间比,把竞争带入课堂。利用学生自尊心、自我表现欲、荣誉感强、好胜不服输的特点,引导调动学生,为课堂教学创设一种适合学生的竞争气氛。让学生“乐之”,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四、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现在的青少年是伴随着有声有色的新的传媒手段长大的,那种传统的“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他们的需要了。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得他们更注重信息来源的趣味性和游戏性,这就给我们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适应新的形势,在教学中立足于现有条件,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模式,使得课堂变的生动活泼,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注意力。在具体实践中我注意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尽可能使用多媒体手段,让课堂“有声有色”地“动起来”。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要贴近学生的兴趣所在,不要让学生觉得乏味。上八年级上“人民军队的建立”,一开始用视频“国庆阅兵式”,在雄壮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伴随下,一个个迈着矫健、整齐的解放军各兵种方队经过天安门,这支不可战胜的人民军队是这样建立的?使学生迫切想了解,求知欲大增。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注意力。 第二:当堂训练的内容尽可能“游戏化”,用学生愿意参与的方式进行课堂训练。学生是一个个生动活泼的具体的人,教师也不应是板着面孔的教书机器。只有教师充分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从客观上拉近和学生的距离,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只有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才能使我们的工作事半功倍。上“三国鼎立”一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一个说一个三国时期的人名,但不重复,犯规就表演节目,然后讲一个你喜欢或熟悉的三国人物的故事。这样用学生愿意参与的方式进行课堂训练。
五、传授历史的方法,提高历史的能力,促进历史的兴趣。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之所以不喜欢学习历史,是因为他们认为历史知识要死记硬背,繁杂抽象,枯燥无味,难以掌握,于是在经过几次考试打击后,兴趣大减。由此可见要想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作为历史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也要让学生“会学”,即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这样才能使他们感到学习历史还是轻松易学的。
例如针对繁杂且分布穿插于各章节容易遗忘的知识点,学生可以采取浓缩记忆、谐音记忆、歌诀记忆、特征记忆、因果记忆等各种各样的记忆方法来克服遗忘。此外在教育学生学习历史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不能死记硬背,只有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才是长久的,牢固的。指出学习知识在于及时经常复习,正所谓“温故而知新”。除此之外,还应向学生们指出学习历史要善于学会运用比较和联系的方法,如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这两个历史事件就可以比较和联系,通过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就会形成深刻的记忆而不会容易忘记。象这样可比较和联系的事件,在我们历史中比比皆是。只有多动脑筋,找出事件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这才是真正学会了历史。
古人云“教人以鱼,只供一饭;授之以渔,受用终生。”历史教师只有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取得事半功倍之效,才能增强自信心,才能使他们终身受益,保持对历史的长久兴趣。
六、引导自主发现,催化学习历史兴趣。
“好的老师教人去发现真理,不好的老师则给人奉献真理。”现代教育心理学告诉人们:“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即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创新的人。”引导发现的实质就是要使学生对波澜壮阔的历史有真正的理解,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有效的历史思维,由表及里,由远及近,由现象到本质,掌握其发展规律。我们力求使学生掌握的史实比教科书提供的要多,让他们自己检验历史记录,查阅有关历史文献、杂志,观察历史遗址,遗物及其他历史证据,并能对这些记录所显示的内容进行有想象力的思考,辨其真伪。让学生有机会去创造他们自己的历史叙述和论据,接触到历史的和当今的争论问题,分析有关史料,积极思考这些材料是什么人、什么时间,为什么和怎样做出的,其证据的权威性,可靠性如何,从中反映出作者什么样的观点、利益和背景。历史的记述是人为的产物,人们对过去的评判往往是暂时性的,有争议的。历史学习是批判性的研究的探索。为什么历史学家对过去总是重新解释,为什么新的解释不仅是根据新的证据,而是根据我们时代出现的新思想对旧证据进行反思。引导发现,就要积极引导学生在自学基础上主动质疑,提出有新颖性、启发性和求异性的问题,并通过阅读教材和课外读物,自己解决问题,催化学习历史兴趣产生。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培养学生的学史兴趣是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更是离不开这个前提。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种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的意识倾向。”因此,要提高历史学科教学质量,必须高度认识兴趣在学生学史过程中的动力和作用,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使学生能自觉地、持久地、主动地学习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