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道德建设理性自觉的三个维度研究

来源 :学理论·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mai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时代视域下公民道德建设,是说公民道德建设已经进入新时代,彰显出不同特征,从其关涉的行为类型来看,既是认知行为,也是实践创构行为与价值重塑行为,并呈现三个理性自觉。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应该自觉认知向上向善的本质内涵,自觉践行积善成德的创构,自觉锤炼高尚道德品格。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只有从理性自觉认知、践行与价值这三个维度,才能落实和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进程。
  关键词:新时代;公民道德;理性自觉;维度
  中图分类号:G4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0)11-0114-02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解决的一个时代课题。如何加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等多个层面进行深入推进。认知自觉,实践自觉,价值锤炼自觉,是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进程中必须深入把握的三个维度。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正是在这三个维度上不断合力完善的过程。
  一、向上向善的认知维度
  (一)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传统观念认知:向上的追寻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认知维度是理性自觉的前提。传统观念的认知是浅层次的,公民道德建设传统意义上是推动人积极向上的追求。正所谓:“人们对传统生活方式的观念认知定位也会出没与穿梭在进步与保守的二维空间之中。”[1]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是建立在对传统观念认知的基础上的理性自觉。当然,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是积极的向上的追求过程。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是对一般意义上的传统观念的内在超越与超脱。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也是构建进步的认知观念。从本质上来讲,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是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与思想道德规范,对公民施加正面影响,以提高公民道德认知、陶冶道德情操、锤炼道德品质、确立道德信仰、铸成道德行为,从而将社会的外在的道德需求内化为个体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再外化为符合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要求的活动或行为。积极向上是促进人向前进步的一种状态,一种优良的精神风貌和积极的心态。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旨趣就是让每一位公民拥有奋发有为、积极拼搏的自信状态。
  (二)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理性自觉的认知:向善的诉求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向善的诉求是人们对道德建设的理性认知,超越了传统观念上的认知。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质上就是公民向善的过程。公民道德是以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为中心,反映公民对待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的道德信念、价值旨趣、行为规范等基本要求。不管是社会公德,还是职业道德,也包含家庭美德,都是为了促进每一位公民努力向善、求善、行善与追善。
  二、积善成德的实践维度
  (一)积善成德贵在过程坚持的实践维度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关键在于践行。然而,公民道德建设的历程,对于个人来说就是积善成德的曲折过程,首先明确应当与非应当、好与歹、善与恶、是与非的伦理观。通过长期积累善行或美德,使其达到巩固和强化,真正达到真、善、美的统一。积善成德主要强化道德修养的日积月累。成就理想的人格靠“积”,完善道德修养靠“累”。新时代公民在道德建设方面应该注重平时的坚持不懈,孜孜不倦的努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更应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在个人道德修养方面坚持、坚持、再坚持,重视积善成德的实践过程,才能不断提高个人的精神境界和道德素养。道德素养是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公民思想政治素质包括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优秀的公共生活交往的社会公德、行业内交往的职业道德、家庭生活交往的家庭美德与日益进步的个人品德等。公民道德建设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过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事情,是经过艰辛的实践的历程。要使道德规范转化为每一个人的行为和行动。
  (二)强调道德修养注重道德践履的实践维度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理所当然要更加注重道德践履。新时代公民在塑造理想人格的过程中,要坚持和践履奋发向上、切实践行、修身养性。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过程,最重要的是使已经确立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原则转化为公民的思想品德和行为实践,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形成完善的道德人格。德行贵在于恒。这个“恒”是坚持不懈。道德修养在于坚持不懈地践履。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强调道德修养、注重道德践履是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必然要求,也是公民道德建设的时代要求。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仅渗透到各族人民的思维方式,也已经深入到全民族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中。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需要公民在继承传统美德的基础上,注重道德践履,发展新时代的道德内涵。推进公民道德修养的形成,促进每一位公民的全面发展。
  三、锤炼高尚道德品格的价值维度
  (一)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斷的价值取向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会促使公民形成正确的判断能力。道德建设的基本价值是促使人们树立和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标准。尤其在新时代,面对世界深刻复杂的变化,公民要增强道德判断能力,新时代公民道德的底线要求公民学会理性辨析,明辨是与非、对与错、善与恶、美与丑等最基本的道德及行为规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2]。新时代公民理性自觉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理性自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是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发展趋势。新时代公民树立正确的道德判断标准,就是要坚持以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来看待道德。其一,要客观评判古代传统道德观和近现代西方资本主义道德观进步性与局限性,关键要清醒认识当代西方资产阶级道德观念的不合理性。其二,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实践基础上所形成的道德所具有的历史跨越性、时代进步性,逐步建立马克思主义进步的、先进的、科学的道德判断标准。新时代公民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正确对道德进行评判和鉴别,逐步增强道德践行能力。新时代公民道德集中凝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精髓和基本规则,是全社会最根本的道德诉求和道德规范,是每个公民遵循的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公民道德建设是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内容,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要引导人们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鼓励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   (二)激发公民道德情操的价值取向
  新时代公民在道德修养中激发正向的道德情操,也就是要走近真善美,抵御假恶丑,体验道德的愉悦,追求高尚的快乐。通过对美德的尊崇,真正把外在的社会公德规范内化为心悦诚服的道德自律。所谓“当有人需要帮助时,大家搭把手,出份力,社会将变得更加美好”[3]。由于公民道德主要依靠公民的内心信念、传统习惯和社会舆论来维系,是一种非强制性规范,强调潜移默化、自觉领悟和生活践履,因而其机理重在内省、养成和自律。良好的道德水平对公民个体优秀的政治品质、思想素养、法纪意识和心理品质的形成与发展起着引领和提升作用。新时代公民应当在现实工作、生活中积极加强道德修养,不断激发正能量,陶冶道德情操。在求真的过程中,也要求善,也要追求美;在求善的过程中,同时尊重客观世界,遵守客观规律,做事、办事符合社会实际情况,主观符合客观,做到“真”。归根结底,做到真善美的统一。
  (三)明晰道德信念的价值取向
  道德修养关键在于对道德信念的坚守。新时代公民在道德建设过程中,务必克服知而不行的现象,也就是说,尽管掌握了很多道德知识,却没有体现在自己的实际行动上,仅仅停留在道德感受和认知的层面,没有形成道德行为,更谈不到道德信念。道德信念是人们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确立对某种道德行为深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精神状态。新时代公民需要明白“从善如登”的深刻道理,磨炼道德意志,坚定道德信念,学会克服学习、生活、交往、成长中的各种困难和挫折,远离干扰、避免懈怠、战胜诱惑,在砥砺中前行,在奋斗中进取,并做到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从而成就高尚的道德品格。新时代的公民,要有为国家民族奋斗、为人类事业献身的情怀和担当,不懈追求共产主义的崇高道德信念和高尚道德境界。一个真正“善”的人,是要求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行善避恶,而不仅仅是希望和准备行善避恶。道德信念转化为道德行为是对道德的一种践行,新时代公民只有把道德信念转化为实际行动,才能完成公民道德建设的過程,提升新时代公民道德素养,推进每一位公民全面发展。
  四、小结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是从道德认知到道德践行再到道德信念循环往复的过程。只有从认知维度、实践维度、价值维度三个自觉的理性维度,才能自觉理解和把握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本质内涵,才能自觉践履积善成德的过程,才能彰显锤炼道德品格的价值。也只有从三个自觉的理性维度出发进行研究、落实与践行,才能真正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进程,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历程,才能推动每一位公民全面发展。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出发,依据新时代公民特点,不断积极、理性地自觉认知向上向善、理性自觉践行积善成德和理性自觉锤炼高尚道德品格价值这三个维度,真正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提供有益的理论和实践价值,真正推动人又好又快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军良.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哲学逻辑:生成根基、观念认知与价值关怀[J].山东社会科学,2019(8):15-16.
  [2]习近平.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37-138.
  [3]习近平给“郭明义爱心”回信 勉励他们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N].人民日报,2014-03-05.
其他文献
摘 要: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过程中曾受到很多先辈哲学家的影响,从而逐渐形成成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其中向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拓展与转向值得深究。青年时期马克思的思想曾受到费尔巴哈和黑格尔等人的影响并发生改变,产生不同的思考。青年时期的马克思在面对“林木盗窃法”等现实问题时,与黑格尔哲学思想相背离并对其进行批判。引发其对于市民社会和国家之间的思考,将视域归附到人与国家之间的本质关系上,建立自身的思想格局,
期刊
摘 要: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共同抗“疫”。在抗“疫”斗争中,我们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号召全民参与,集中力量办大事;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重视法治的规范调节和强制约束功能。我国始终秉持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让中国人民、世界人民再一次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
期刊
摘 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个人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公共服务机构的重视。许多城市开展了以社区为单位、以街道为中心的公共服务平台,为社区居民提供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基于此,本文从公共治理视角出发,分析城乡居民心理健康服务平台发展的必要性以及它的发展模式,从而为政府统筹规划,建立政府、社区服务、城乡居民三位一体的共治模式,为公共领域的心理健康服务发展提出可行性路径。  关键词:公共治理;城乡居民
期刊
摘 要:戏台作为农村社会中典型的内生型公共文化空间,曾是乡土文化中的一种精神存在,在相对闭塞的环境中发展出了其特有的传统功能。研究发现当前农村戏台呈现出一种“兴废并存”的过渡形态,从功能层面看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正经历一个传统功能相对弱化且功能发挥长效机制尚未建立的尴尬阶段。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村公共文化空间发展对乡村文化建设而言既是机遇亦是挑战,需抓住社会发展给农村带来的新契机,创新公共文化空间
期刊
摘 要: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的精准扶贫战略得以贯彻落实的前沿战斗堡垒,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建设等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通过对赣南H村的实地调研,实证分析基层党组织在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对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的作用,发现H村发展困境并得出实践启示,探讨可复制可推广的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造血式精准扶贫模式。  关键词:农村;基层党组织;精准扶贫;路径探究  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
期刊
摘 要:先秦至秦汉时期民族关系问题,一直是先秦、秦汉史研究领域中的重点内容。过去在进行西域民族月氏族源问题研究时,依据的资料主要是史籍中有关月氏体貌特征与语言形态等方面的记载,故所得观点往往不足以令学界信服。山西虞弘墓葬中刻有虞弘墓志铭石碑的出土,为月氏族源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全新视角,根据虞弘墓志铭所记载内容以及对虞弘及其夫人DNA的解析,并与史籍记载内容相结合进行研究,可得出西域民族月氏之族源与舜
期刊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法治与德治”提出一系列创新理念与创新战略,不断丰富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时代内涵,即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以德治国是以道德教化人心,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以德治支撑法治。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突出人民在法治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树立宪法至上、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以法治保障德治、以德治支撑法治,全面深化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
期刊
摘 要: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是20世纪的一个重要问题。“科学技术即意识形态”并非哈贝马斯首创,其主要来源于马克思、霍克海默和马尔库塞等人的科技观。哈贝马斯认为,科学技术逐渐变成了“第一位的生产力”,这是社会发展的结果。不仅如此,科学技术也为统治的合法性提供了基础,成为新型的意识形态。科学技术所具有的意识形态功能具有历史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新时代,我国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我们通过对哈贝马
期刊
摘 要: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党建引领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建“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有利于发挥高校党支部的示范作用,激发党建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活力,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十大育人”功能,增强党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和促进作用。  关键词:高校;育人;思想政治教育;样板支部  中图分类号:D26
期刊
摘 要: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体系的核心,决定了马克思恩格斯外交思想的特征。其阶级性、人民性和实践性的特征具体体现在《十八世纪外交史内幕》中为主要三点:第一,一国一定的外交关系产生于具体的生产方式及其从事实际活动的人;第二,随着生产方式的变化,人们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包括外交关系;第三,注重揭示外交的社会基础和阶级特征,侧重考察社会与经济结构对外交的影响。并以此,可以揭示出国家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