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让村里有不挣钱的困难户”

来源 :中国扶贫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ck_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为了加快农村发展、改变农村面貌、增加农民收入,山西省广泛开展了领导干部包村增收活动,成效显著。近日,记者走近山西和顺县委书记孙永胜及其帮扶的下石勒村,真切感受一位住村包扶干部的敬业、担当和无私,真实见证一个贫困村的三年变迁。
  下石勒村位于太行山腹地、松溪河畔,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地下无资源,地上无企业,是个典型的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偏远山村。全村176户、618口人,国土面积5平方公里,有1628亩耕地、3162亩林地,长期以来,村民们都挣扎在贫困线上。
  提起曾经的贫穷,村里人调侃说,用当年村里的33个光棍就可以作证。不仅村民穷困,村集体也是一贫如洗,还欠下了村民50余万元工资,干群关系紧张,上访告状更是时常发生。
  如今,下石勒村已经由集体欠债50多万元、贫困发生率高的穷山村崛起为一个村村羡慕的明星村,追根溯源,这些令人惊奇的变化都开始于孙永胜到该村的包村帮扶。


  4月底,山环水绕的下石勒村到处是一派繁忙的景象,松苗、茴子白培育基地人头攒动,垦荒山头机声隆隆。杨柳青青,秀峰起伏,松溪河水清澈见底,民心桥梁连通南北,通村道路平坦坚固,石勒故里牌楼肃静庄严,文化广场干净整洁,村委会办公室宽敞明亮,便民超市、农家书屋、健身器材等文化生活必需品应有尽有,孩子在村头玩耍,老人在门前谈心……如此安乐祥和的农村生活着实让记者感叹。
  “我虽是县委书记,但包村增收没有特权,我能做的都是一名党员干部可以做到的。”
  “2011年7月的一个星期天,孙书记没有休息,轻车简从,来到石勒村开展调研帮扶工作。8月份,看到村里群众有不少人因病致贫,书记亲自联系来了阳泉市医院和县医院的专家进行义诊。没过几天,一个阴雨绵绵的日子,孙书记在检查牛川、三奇、李阳等村的农村新‘五个全覆盖’工程后,又径直来到下石勒村……”在下石勒村原村主任韩青松的日志中,记者发现了这样的记录。
  现任村支书杜继英告诉记者,三年来,孙永胜的包村帮扶坚持做到了“三没有”、“三必到”:没有一次进村不在老百姓家里吃饭,没有一次说事不在老百姓的炕头上,没有一次不为村里帮助解决具体问题;每年春节上班第一天必到下石勒村走访拜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新的重要文件精神第一时间必到下石勒村传达讲解,每一次进下石勒村必到最贫困群众的家中。
  事实上,孙永胜格外珍惜每一次与村民交谈与接触的机会,只要在村里,他总是偷偷将录音笔放入裤兜,目的是记录村民在放松情况下的真实心声,回去后再逐条梳理大家的合理诉求和发展愿望,并进行研究。通过走访调研,孙永胜发现下石勒村发展的当务之急,就是建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选出一位能力强、敢担当、有责任心、公道正派、群众信服的村支书,用班子的力量统一群众思想,改变群众观念,进而在全村营造干事创业的好风气。他认为,扶贫先扶智,只有思想上抓起、观念上抓实,才是一个地方改变的关键。
  因此,情愿为支付村民拖欠工资而卖掉自家小轿车的能人大户杜继英走马上任,担任了下石勒村支部书记。在班子成员第一次会议上,孙永胜就向全体村民承诺:“我虽是县委书记,但我首先是一名党员干部,包村帮扶没有特权,我所做的都是一名普通干部能够做到的。大家不要指望我给大家什么优惠政策、优惠条件,我要做的就是尽我一个普通人的所能和大家一起来改变下石勒村的面貌。”同时,他鼓励村领导班子成员要甘当富民强村的领头雁,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话给村班子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变输血为造血是长久之计。只有激发潜能,激活活力,才能形成自我造血功能,由穷变富。”
  建强班子是基础,发展产业是根本。孙永胜非常明白,加快农村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生产生活方面的困难,必须要有科学的发展思路。改变贫困面貌靠输血只是一时,造血才是长久之计,只有激发潜能,激活活力,才能形成自我造血功能,进而由穷变富。
  为此,孙永胜上山下沟、走家串户,蹲田间地头、坐农家炕头……最终,下石勒村立足山大坡广、水草丰足的自然优势,以及县财政每年投入1000万元扶持养牛业等有利契机,结合实际情况,建立了以农为基、林牧并举,劳务输出和现代养牛业为支撑的产业体系,并以后赵皇帝石勒故里为依托,逐步打造集生产、生态、垂钓、休闲、旅游于一体的文化生态沟域经济新模式。


  2011年12月1日,在孙永胜的倡议下,下石勒村依托村民集体外出打工的习惯,正式挂牌成立了“和顺县李阳镇下石勒劳务输出合作组织”,全村245个男女劳力全部在册。按照干部负责揽工、社员参与、村委记工、款到算账的形式,组织村民集体到外打工,为每个村民提供挣钱的机会,让群众家家收益。仅此一项年收入就达到80多万元,户均收入5000余元。
  2012年,依托全村养牛传统,养牛标准化园区建成运行,起步120头牛入园,现在牛存栏的数量已翻番。引资120万元建设的苗圃,现在投资已达到300万元。调产种植青贮玉米,投资280万元建设12000平米双孢菇生产基地,构建了一条“青饲玉米种植—养牛业发展—双孢菇生产—废料还田”的良性循环产业链,让一个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村一下子活了起来,并成为和顺县无资源农村转型致富的破题之举。
  2013年,下石勒村利用二坡地、弃耕地进行土地整理,集中连片建设了500亩茴子白种植基地,当年建设、当年收益,收入90万元,又成为下石勒村增收的一大亮点。
  正在茴子白基地负责施肥的62岁村民韩月寿看到记者,笑得合不拢嘴,他说:“孙书记是个好领导啊,自从他住村,我们干啥都有信心、有底气了。现在村里上了这么多产业项目,为我们增加了很多挣钱机会,比外出打工强多了,我和老伴每天都有活干,一年下来能收入2万多元,可得感谢孙书记哪!”村里像韩月寿这样的老年人参与产业发展的不在少数,他们大多一年能挣1万多元。
  “书记住到村里头,产业就在家门口,群众跟着支部走”,这是下石勒人自编的顺口溜。县委书记真心帮扶开启了下石勒村蓬勃发展的大好势头,激活了干群齐心协力谋发展的动力,营造了良好的村风民风,凝聚了全村一盘棋奔小康的强大合力。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我们要在带领大家致富的道路上,不让一个家庭落下,早日实现共同富裕。”
  每每参加下石勒村干部座谈会,孙永胜总会说,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我们要在带领大家致富的道路上,不让一个家庭落下,早日实现共同富裕。在下石勒村的建设中,村里每前进一步都牵挂着孙永胜的心:“我不能让村里有不挣钱的困难户。”
  “打造一个点、发展一条线、带动一大片”,这是孙永胜包村帮扶的根本目标。在下石勒村的带动下,三奇、温源、李阳等周边村,甚至昔阳县的杨家峪等村都有人融入到下石勒劳务输出组织和村企业发展建设中,下石勒也成为和顺闻名的讲信誉、有质量、保工期的“劳务输出明星村”和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农业转型先进村”,更成为和顺县领导干部包村增收的典型村。
  在孙永胜的工作时间表上,没有节假日,没有礼拜天,每晚都是午夜2、3点休息,3个月甚至半年回不了一次家。“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党员领导干部的责任重如泰山”,这是孙永胜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定理想信念。为了全县的发展,他咬住基层党建这个根本不放松,从强力推进民生工程到推行“践行群众路线、引深‘三联五帮’、让干部的脚步走进每一户群众家中”活动,从干部“晒”日志到干部能力五年提升规划,从500名干部下基层到选派115名第一书记,从与100名村支部书记谈心到六次征求群众意见等等,和顺经济社会发展的闪光点频现。
  有人说,下石勒村的发展离不开孙永胜的努力,而他却说:“是淳朴的老百姓那股子艰苦奋斗、锲而不舍的劲儿感动了上天,是国家的政策好。共产党的干部为人民做事,不能图形式、摆样子,摆了样子老百姓就会藐视你,躬下身子做实事老百姓就会信服你,我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孙永胜正是以自己的躬身为民树立了形象,也感染和带动了许许多多住村包村干部。
其他文献
2014年1月6日,晋西北大地上寒风凛冽,河流冰封。  在崎岖的山路间,山西省国土资源厅党组成员、纪检组长郭英杰和副巡视员沙凤英正带领厅扶贫工作队,挨家挨户看望东段景村、西段景村和聂营村的部分老党员和特困户,并给他们带来了白面、大米、食用油和慰问金,许多老党员、特困户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特困户张拴和握着郭英杰的手说:“谢谢啊,谢谢啊!这三九寒冬的,老伴不在了,孩子们为了生计打工也不回来了,外面冷、
期刊
据统计,全球城市人口在2008 年达到33 亿,首次超过世界人口的一半,预计到2030 年该数字将达到50 亿,其中亚洲地区城市人口将从14 亿增长到26亿,非洲地区将从2.94 亿增长到7.42 亿,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将从3.94 亿增长到6.09 亿。  由于全球城市化迅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与现代社会相伴的城市贫困化程度加深,许多国家特别是贫困国家城市贫民大量增加,加剧了社会不平等,
期刊
如果把60岁以上人口定义为老年人,中国已有超过1.8亿的老年人口,如何让他们“老有所养”,是政府和全社会都要面临的问题。中国的老龄化进程具有起步晚、速度快、老年人口数量大、老人身体精神健康状况差等特点。而在农村,养老则面临更多的困境。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中国健康养老追踪调查项目负责人赵耀辉。  《中国扶贫》:我国目前的老龄化呈现一个怎样的态势?  赵耀辉:由于生育率的下
期刊
近年来,山西把吕梁、太行“两山”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以增加收入、改善民生、加快发展为核心,积极转变扶贫开发方式,整合资源、连片开发、产业带动,实现了扶贫开发工作大发展、大跨越,趟出了一条以易地扶贫搬迁、干部住村包扶、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工程为主要方式的扶贫开发特色之路。  这条路,是一场博弈,也是山西扶贫人勇气加智慧的完美体现。  这条路,是一次创新,也是山西扶贫攻坚的有益探索和尝试。 
期刊
2013年元旦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河北阜平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的讲话,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阐述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战略目标、根本任务,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要求。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作为从事扶贫开发工作的干部,再读这篇讲话,倍感亲切、倍受鼓舞。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准确把握精神实质,为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抓住贫困人口这个重点 开展精准扶
期刊
腊月的淮北,千里麦苗青。  腊月二十二下午,记者来到有“酒乡煤城、中原粮仓、能源之都、运河故里”美誉的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在临涣镇四里村,冬日的阳光下,村里很少见到行人。走到一幢漂亮的二层楼前,才看到阔气的铁大门一侧,三四位老人穿着棉衣、操着手靠着墙根晒太阳,另一侧,四五位年轻妇女在说说笑笑地聊天,她们穿着艳丽,头发都焗了颜色。在她们身前,几个孩子正在玩闹。  这家的男主人外出打工还未返乡,是瓦工
期刊
有些行业爱自称“××人”,如“交通人”“水利人”“民航人”“审计人”之类。这种称呼源起何时未见有考证文字,只是观察到,也有不少行业不随波逐流,比如文化行业就没自诩“文化人”,地震局、文物局也不自称“地震人”“文物人”。当然,称“扶贫人”的则有。  虽然“自称者”口气是自豪的、正向的,但这类称呼是否科学尚存疑,疑问就在后面那个“人”上。这里就以“扶贫人”为例来分析个子丑寅卯。  这个“人”,应该包括
期刊
四月下旬,一场细雨滋润了三晋大地。从夏县县城出发,经过半个多小时的盘山路,记者赶往泗交镇王家河村,寻访有着“山西种茶第一人”之称的陈厚珉。  雨后深山,雾气蒙蒙,溪流潺潺,郁郁葱葱,山间低矮的农屋点缀其间。  厚民晋茶  《茶经》有云:“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叶自古出自南方,在普通人眼中,山西根本不可能种植茶叶。然而,山东客商陈厚珉,却改写了山西不产茶的历史。  2000年,55岁的陈厚珉退休后
期刊
过去的2013年,山西向全省人民交上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扶贫答卷:完成了10万贫困人口的易地扶贫搬迁,新解决47万人口脱贫问题,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连续第四年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其中36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4378.15元,增幅达到18.75%,高出全省平均水平6.25个百分点……一个具有山西特色的扶贫开发新路子正在徐徐铺开。  这里,选其三大扶贫工程,是为代表,管中窥豹。  百
期刊
水族马尾绣是水族妇女世代传承的一种特殊刺绣技艺,以丝线缠裹马尾进行缝制,是水族地区现存的一种原始艺术,被称为中国刺绣的“活化石”,是研究水族民俗、民风、图腾崇拜等民族文化的珍贵资料。以丝线裹马尾刺绣的好处是马尾质地较硬,能使图案不易变形;马尾不易腐败变质,经久耐用;还有马尾上含有油脂成分,利于保养外围丝线光泽。2006年,水族马尾绣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制作水族马尾绣具体可分为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