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9月,由江苏省科协主办的江苏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在江苏省会议中心举行。针对本次报告会的主题,主办方专程从北京请来了核科学家胡思得院士,请他与大家一起重温了那段缔造“两弹精神”的峥嵘岁月。
虽然那个艰苦而振奋人心的年代已经过去,但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精神”,将永远铭刻在新中国的军事科技发展史上,鞭策与激励着后来人。
以身许国,励志实现中国的核科学梦
初见胡思得院士,他个子不高,衣着朴素,说一口带有江浙口音的普通话,慢条斯理,言谈举止间流露着儒雅与谦和,处处给人平易近人之感。
谈起中国的核科学事业,胡院士滔滔不绝,他为中国核科学事业工作了一辈子,他的脑海里有太多太多关于中国核科学发展历程的难忘记忆。胡院士此次来宁所做报告的主题是《为实现中国梦的核科学家》,在报告中,他回顾了当年在核武器研制过程中,老一辈科学们勤谨顽强的科研精神和崇高无私的爱国精神,希望以此激励、鞭策当代的年轻学子。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仍然受到战争的威胁,包括核武器的威胁。在1953年美国一份机密文件中说,万一与苏联或中国发生敌对行动,美国将把核武器视为和其他武器一样可以使用的武器。严酷的现实使中国领导人意识到,为了国家安全,中国必须拥有自己的核武器,制造自己的“核盾牌”。1956年4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毛泽东指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我国发展核武器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中国保持有限的核反击力量,是为了遏制他国对中国可能的核攻击。
1958年,核武器研究所和核试验基地相继成立,拉开了中国核武器研制的序幕。研制核武器除了人力、物力,更需要科研人员,可在那个年代,中国十分缺乏核科学的相关人才。在得知祖国研制核武器急需人才后,当时许多身在海外的科学家纷纷放弃了国外的优越生活,并克服重重阻力,回到祖国,投身新中国的核科学事业。他们只有一个想法:“只要祖国需要,我愿以身许国。”
郭永怀院士为了避免美方以他掌握重要资料为由阻挠他回国,在同学聚会时把自己十几年写出的文稿,以及精心整理的宝贵资料全部投入篝火,付之一炬。朋友们大吃一惊,郭永怀却说,这些文稿的内容早就已经装在他的脑海里了,谁也夺不走,留着纸质资料,只会耽误他回国。历经百般阻挠,郭永怀终于回到了祖国,之后便很快投入到了新中国核武器的研制中,忘我地工作。1968年,郭永怀院士从核试验基地返回北京的时候,因为飞机失事而牺牲,当搜求人员找到遗体时,发现他和警卫员紧紧抱在一起,中间保护着一个公文包,包内的机密资料完整无损。
邓稼先在接到要去为国家“放大炮仗”的任务后,想到工作的危险性,再想到自己对妻儿、家庭的责任,心里感到十分矛盾,晚上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妻子很奇怪,问他有什么心事,他才深情地对妻子说:“我的生命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意义,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过了很久以后,妻子才知道,他所说的“工作”是研究核武器。
除了一心报国的忠贞品质,老一辈核科学家们还展现出了艰苦奋斗的精神。新中国成立初期,物质生活十分清贫,科研环境更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
“这是我们国家第一颗原子弹的照片,图中的三个人屁股底下就是原子弹。”胡思得院士的一张照片将大家带回了那个艰苦奋斗的年代。当时的实验地点在西部沙漠中,那里风很大,在用缆车运送原子弹的过程中,需要有人辅助,以防止原子弹晃起来将缆绳卡住。其中的两个人专门负责操作,另外一个人专门负责“壮胆”的,让那两位可以大胆干,因为万一操作失误,随时可能有爆炸的危险。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利用有限的科学研究和试验手段,老一辈科学家们顽强拼搏、锐意创新,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完成了我国第一枚原子弹的爆炸。
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爆炸,美国用了7年5个月,苏联用了4年,英国用了5年6个月,法国用了8年6个月,而中国只用了2年8个月。中国在核武器方面的成就使世界震惊不已。为什么能以如此快的速度取得惊人成就?胡思得院士认为,“两弹”突破的实践表明,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全国一盘棋、大力协同、集智攻关,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是迅速发展我国高新技术的必由之路。
以核卫国,合理发展和管理核能源
报告会后,胡思得院士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围绕当下普通大众关心的一些关于核武器研究发展、核能源利用等问题,从专业角度谈了一些他的看法。
记者:和平年代,核武器的研究有何意义与价值?
胡思得院士:从1945年原子弹诞生以来,到现在已有将近70年了。美国目前还拥有5 000多颗原子弹,俄罗斯还要更多一些,但因为核武器的威力极其巨大,每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都不敢也不会轻易使用,所以核武器主要是起威慑作用,保证自身不受欺负。
关于核武器,有一句话说得很好:“核武器最大的作用就是不用。”我们国家拥有核武器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自卫,为了防止核大国对我国的威胁和攻击,迫使它们不敢使用核武器。我们只需要有一点核武器,具备一定的威慑能力就足够了,我们从没想过和美国、俄罗斯搞核竞争。但是我们都希望,将来核武器能越来越少,变成无核世界。
记者:提及核武器,普通人多半都会联想到当年美国投在日本的两枚原子弹,以及我国的首枚试爆的原子弹。那么,发展到今天,现在的核武器和那时的相比,有什么不同?
胡思得院士:现在的核武器比当时要先进多了!先进性主要体现在三方面:首先是可靠性,这是军事武器最起码的要求,必须保证在使用时万无一失。其次是安全性,在不使用的情况下,要保证绝对不会有意外情况的发生。最后是保安性,非授权的人绝对不能使用,现在恐怖主义还比较猖獗,万一核武器落到了恐怖分子手中,那后果不堪设想。大家都知道,美国总统和俄罗斯总统都有一个提包,提包里都有一个密码箱,如果要使用核武器,必须用要军方总参部的密码与总统的密码对接上,才能使用。
另外,现代核武器在性能发方面也优越得多。以前的核武器体积很大,要用飞机运送,现在为了能够远距离发射,核武器都要装在导弹里,所以核武器已经发展成为小型化、轻量化。
记者:核能源被誉为地球上最清洁的能源,但是日本福岛核电站的核泄漏事故,又使得人们把核看成是一个很危险的东西,甚至谈核色变,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胡思得院士:核电是清洁能源,它不向空气中排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当然,它肯定也是有风险的。从有核以来,确实也发生了不少事故,其中最严重的就是1986年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事后专家分析,切尔诺贝利事故90%以上都是因为人为操作不当造成的。最近的一次严重事故就是福岛核电站事故,首先是因为海啸的破坏力太大了,其次就是因为处理不当,没有及时采取措施,如果有了很好的应急预案,那么造成的后果会轻得多。福岛事件之后,我国高度重视,对我国所有已经开建的反应堆都进行了彻底排查,提高了安全等级,把风险系数降到了最低。只要我们加强管理,加强防范意识,核能发电还是很好的。另外,我国发展核电有较好的地理优势,我国沿海的大陆架很深,就算发生了严重的海啸,也会有阻挡和缓冲,和日本的情况完全不一样。
记者:除了核能发电,现在还有风能发电、水力发电以及光伏发电,您对这几种可再生能源如何评价?
胡思得院士:风力、水力和光伏,这三种资源都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而且风力发电会产生噪音;水电站的建设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目前还存在争议;光伏发电虽然好,但是生产光伏材料所造成的污染却相当严重。所以,对于每一种可再生能源,我们都要透彻地弄清它的利与弊,再量力而行,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能为了追求短期效益而盲目发展。
虽然那个艰苦而振奋人心的年代已经过去,但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精神”,将永远铭刻在新中国的军事科技发展史上,鞭策与激励着后来人。
以身许国,励志实现中国的核科学梦
初见胡思得院士,他个子不高,衣着朴素,说一口带有江浙口音的普通话,慢条斯理,言谈举止间流露着儒雅与谦和,处处给人平易近人之感。
谈起中国的核科学事业,胡院士滔滔不绝,他为中国核科学事业工作了一辈子,他的脑海里有太多太多关于中国核科学发展历程的难忘记忆。胡院士此次来宁所做报告的主题是《为实现中国梦的核科学家》,在报告中,他回顾了当年在核武器研制过程中,老一辈科学们勤谨顽强的科研精神和崇高无私的爱国精神,希望以此激励、鞭策当代的年轻学子。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仍然受到战争的威胁,包括核武器的威胁。在1953年美国一份机密文件中说,万一与苏联或中国发生敌对行动,美国将把核武器视为和其他武器一样可以使用的武器。严酷的现实使中国领导人意识到,为了国家安全,中国必须拥有自己的核武器,制造自己的“核盾牌”。1956年4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毛泽东指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我国发展核武器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中国保持有限的核反击力量,是为了遏制他国对中国可能的核攻击。
1958年,核武器研究所和核试验基地相继成立,拉开了中国核武器研制的序幕。研制核武器除了人力、物力,更需要科研人员,可在那个年代,中国十分缺乏核科学的相关人才。在得知祖国研制核武器急需人才后,当时许多身在海外的科学家纷纷放弃了国外的优越生活,并克服重重阻力,回到祖国,投身新中国的核科学事业。他们只有一个想法:“只要祖国需要,我愿以身许国。”
郭永怀院士为了避免美方以他掌握重要资料为由阻挠他回国,在同学聚会时把自己十几年写出的文稿,以及精心整理的宝贵资料全部投入篝火,付之一炬。朋友们大吃一惊,郭永怀却说,这些文稿的内容早就已经装在他的脑海里了,谁也夺不走,留着纸质资料,只会耽误他回国。历经百般阻挠,郭永怀终于回到了祖国,之后便很快投入到了新中国核武器的研制中,忘我地工作。1968年,郭永怀院士从核试验基地返回北京的时候,因为飞机失事而牺牲,当搜求人员找到遗体时,发现他和警卫员紧紧抱在一起,中间保护着一个公文包,包内的机密资料完整无损。
邓稼先在接到要去为国家“放大炮仗”的任务后,想到工作的危险性,再想到自己对妻儿、家庭的责任,心里感到十分矛盾,晚上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妻子很奇怪,问他有什么心事,他才深情地对妻子说:“我的生命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意义,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过了很久以后,妻子才知道,他所说的“工作”是研究核武器。
除了一心报国的忠贞品质,老一辈核科学家们还展现出了艰苦奋斗的精神。新中国成立初期,物质生活十分清贫,科研环境更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
“这是我们国家第一颗原子弹的照片,图中的三个人屁股底下就是原子弹。”胡思得院士的一张照片将大家带回了那个艰苦奋斗的年代。当时的实验地点在西部沙漠中,那里风很大,在用缆车运送原子弹的过程中,需要有人辅助,以防止原子弹晃起来将缆绳卡住。其中的两个人专门负责操作,另外一个人专门负责“壮胆”的,让那两位可以大胆干,因为万一操作失误,随时可能有爆炸的危险。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利用有限的科学研究和试验手段,老一辈科学家们顽强拼搏、锐意创新,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完成了我国第一枚原子弹的爆炸。
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爆炸,美国用了7年5个月,苏联用了4年,英国用了5年6个月,法国用了8年6个月,而中国只用了2年8个月。中国在核武器方面的成就使世界震惊不已。为什么能以如此快的速度取得惊人成就?胡思得院士认为,“两弹”突破的实践表明,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全国一盘棋、大力协同、集智攻关,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是迅速发展我国高新技术的必由之路。
以核卫国,合理发展和管理核能源
报告会后,胡思得院士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围绕当下普通大众关心的一些关于核武器研究发展、核能源利用等问题,从专业角度谈了一些他的看法。
记者:和平年代,核武器的研究有何意义与价值?
胡思得院士:从1945年原子弹诞生以来,到现在已有将近70年了。美国目前还拥有5 000多颗原子弹,俄罗斯还要更多一些,但因为核武器的威力极其巨大,每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都不敢也不会轻易使用,所以核武器主要是起威慑作用,保证自身不受欺负。
关于核武器,有一句话说得很好:“核武器最大的作用就是不用。”我们国家拥有核武器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自卫,为了防止核大国对我国的威胁和攻击,迫使它们不敢使用核武器。我们只需要有一点核武器,具备一定的威慑能力就足够了,我们从没想过和美国、俄罗斯搞核竞争。但是我们都希望,将来核武器能越来越少,变成无核世界。
记者:提及核武器,普通人多半都会联想到当年美国投在日本的两枚原子弹,以及我国的首枚试爆的原子弹。那么,发展到今天,现在的核武器和那时的相比,有什么不同?
胡思得院士:现在的核武器比当时要先进多了!先进性主要体现在三方面:首先是可靠性,这是军事武器最起码的要求,必须保证在使用时万无一失。其次是安全性,在不使用的情况下,要保证绝对不会有意外情况的发生。最后是保安性,非授权的人绝对不能使用,现在恐怖主义还比较猖獗,万一核武器落到了恐怖分子手中,那后果不堪设想。大家都知道,美国总统和俄罗斯总统都有一个提包,提包里都有一个密码箱,如果要使用核武器,必须用要军方总参部的密码与总统的密码对接上,才能使用。
另外,现代核武器在性能发方面也优越得多。以前的核武器体积很大,要用飞机运送,现在为了能够远距离发射,核武器都要装在导弹里,所以核武器已经发展成为小型化、轻量化。
记者:核能源被誉为地球上最清洁的能源,但是日本福岛核电站的核泄漏事故,又使得人们把核看成是一个很危险的东西,甚至谈核色变,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胡思得院士:核电是清洁能源,它不向空气中排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当然,它肯定也是有风险的。从有核以来,确实也发生了不少事故,其中最严重的就是1986年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事后专家分析,切尔诺贝利事故90%以上都是因为人为操作不当造成的。最近的一次严重事故就是福岛核电站事故,首先是因为海啸的破坏力太大了,其次就是因为处理不当,没有及时采取措施,如果有了很好的应急预案,那么造成的后果会轻得多。福岛事件之后,我国高度重视,对我国所有已经开建的反应堆都进行了彻底排查,提高了安全等级,把风险系数降到了最低。只要我们加强管理,加强防范意识,核能发电还是很好的。另外,我国发展核电有较好的地理优势,我国沿海的大陆架很深,就算发生了严重的海啸,也会有阻挡和缓冲,和日本的情况完全不一样。
记者:除了核能发电,现在还有风能发电、水力发电以及光伏发电,您对这几种可再生能源如何评价?
胡思得院士:风力、水力和光伏,这三种资源都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而且风力发电会产生噪音;水电站的建设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目前还存在争议;光伏发电虽然好,但是生产光伏材料所造成的污染却相当严重。所以,对于每一种可再生能源,我们都要透彻地弄清它的利与弊,再量力而行,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能为了追求短期效益而盲目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