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康有为仓皇逃出北京城,自此开始了他长达十六年的海外流亡生涯。十六年中,他遍游英、法、德、美、西班牙、葡萄牙、瑞典、土耳其等三十一国,把自己比做“耐苦不死之神农”,游历世界是为了“遍尝百草”,寻找能够医治中国的“神方大药”。读过后人辑录的《康有为遗稿:列国游记》会发现,救国神方没找到,美酒佳肴他倒是没少品尝。
康有为的女儿康同璧曾回忆说:“先父也爱吃西餐。在伦敦生活的时候,有一次上街看见一家地下餐厅,他想餐厅开在地下,价格肯定要便宜,于是就走了进去。翻开菜单,那上面竟有龙虾。先父大喜,叫来服务生说,我要龙虾。饭饱酒足后,呈上账单。他一看,吓坏了,就是把口袋里所有的钱掏光,全身的衣服当尽也不够。他只好狼狈地坐在那里,等外面的朋友送钱付账。原来伦敦的地下餐厅是最贵的地方。”在这段明显出自康有为自述的故事里,他把自己描述为一个穷困、落魄的流亡革命者。而事实呢,他在各国频频出入豪华酒店,出行则马车、汽车代步,还经常雇佣导游、仆人和厨师。更夸张的是,他在游玩瑞典时一时兴起,豪掷万金买下一座小岛,时至今日当地华侨仍习惯性地称这个小岛为“康有为岛”。
康有为漫游海外,遍尝西洋美味,他个性本就大开大阖、放浪形骸,适应性极强,除了抱怨比利时人“好食马猫狗肉”外(身为一个广东人未免太不合格),其余并无不适。在瑞典士多贡(斯德哥尔摩)品尝海鲜,赞其价廉味美:“多鱼虾异物,咸酸皆备,其价贱而品多,味亦新异,盖欧土所未见也。”在土耳其更是吃得开心:“突(土耳其)食品甚能调味,又能切碎,远过欧人,法、班、葡且不及,其他国无论也。”他的结语是“味类中国”。请注意,这四个字非同小可,这几乎是康有为对一国饮食最高的评价——味蕾是生活经历的外在呈现,一个人生活方式易更,而饮食习惯难改。他称赞西班牙美食,用的也是类似的词句:“烹调颇美,能合数味为之,甚似中国。”
1907年,康有为来到葡萄牙,发现当地食馔甚佳,略似中国之风味,不禁盛赞:“吾遍游欧美十余国,久居五年,食物馔之佳以葡为最,而班(西班牙)亦伯仲。”葡、西乃小国,却深得饮食文化之道,这让康有为陷入深思,一番思考之后,他得出结论:欧洲经历过中世纪的文化黑暗期,分裂隔膜,饮食上少有称道之处。而中国一统既久,天下承平,早在周朝时便已有八珍之馔等佳品,中国饮食实乃天下第一。法国烹饪虽独步欧洲,其实偷师自西班牙,而西班牙则又学自葡萄牙,那么葡萄牙呢,烹饪方法当然是抄袭自我泱泱中华。证据是什么呢?因为葡萄牙人早在明朝正德年间就已来到澳门,葡语中“茶”的发音与汉语相同,便是铁证。于是他慷慨提笔:“……故敢断然曰,大地饮食必全效中国,葡为嗣子,班为文孙,墨(丹麦)、法为曾玄,而各国皆吾云来也。人莫不饮食,人以饮食为大举,中国关系地球之大事,嘉惠普天同胞之口腹,饮食乎?功最大矣!”以一己之口味来推理出如此宏大的命题,康有为也算是古今食客中第一人了。
饮食之道在康有为看来有多重要?他曾有宏愿,希望世界大同,而阻碍世界大同的其中一个因素是黑人太丑,“铁面银牙,斜颔若猪,直视若牛……望之生畏”,其他人种很难给予他们平等,于是他提出了一系列改造黑人的方法,其中第一条便是改变黑人的饮食习惯,让他们像白人、黄人一样吃喝,以祛除他们身上的气味。其想象力之丰富,着实让人瞠目。
1927年3月8日,业已归国的康有为在上海做毕70大寿,于21日抵达青岛。30日晚,一位广东同乡请他吃饭,未终席而腹痛,翌日身死异乡。关于他的死因虽众说纷纭,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位自称曾“十一次死里逃生”的美食家,终究还是死在了美食上。
康有为的女儿康同璧曾回忆说:“先父也爱吃西餐。在伦敦生活的时候,有一次上街看见一家地下餐厅,他想餐厅开在地下,价格肯定要便宜,于是就走了进去。翻开菜单,那上面竟有龙虾。先父大喜,叫来服务生说,我要龙虾。饭饱酒足后,呈上账单。他一看,吓坏了,就是把口袋里所有的钱掏光,全身的衣服当尽也不够。他只好狼狈地坐在那里,等外面的朋友送钱付账。原来伦敦的地下餐厅是最贵的地方。”在这段明显出自康有为自述的故事里,他把自己描述为一个穷困、落魄的流亡革命者。而事实呢,他在各国频频出入豪华酒店,出行则马车、汽车代步,还经常雇佣导游、仆人和厨师。更夸张的是,他在游玩瑞典时一时兴起,豪掷万金买下一座小岛,时至今日当地华侨仍习惯性地称这个小岛为“康有为岛”。
康有为漫游海外,遍尝西洋美味,他个性本就大开大阖、放浪形骸,适应性极强,除了抱怨比利时人“好食马猫狗肉”外(身为一个广东人未免太不合格),其余并无不适。在瑞典士多贡(斯德哥尔摩)品尝海鲜,赞其价廉味美:“多鱼虾异物,咸酸皆备,其价贱而品多,味亦新异,盖欧土所未见也。”在土耳其更是吃得开心:“突(土耳其)食品甚能调味,又能切碎,远过欧人,法、班、葡且不及,其他国无论也。”他的结语是“味类中国”。请注意,这四个字非同小可,这几乎是康有为对一国饮食最高的评价——味蕾是生活经历的外在呈现,一个人生活方式易更,而饮食习惯难改。他称赞西班牙美食,用的也是类似的词句:“烹调颇美,能合数味为之,甚似中国。”
1907年,康有为来到葡萄牙,发现当地食馔甚佳,略似中国之风味,不禁盛赞:“吾遍游欧美十余国,久居五年,食物馔之佳以葡为最,而班(西班牙)亦伯仲。”葡、西乃小国,却深得饮食文化之道,这让康有为陷入深思,一番思考之后,他得出结论:欧洲经历过中世纪的文化黑暗期,分裂隔膜,饮食上少有称道之处。而中国一统既久,天下承平,早在周朝时便已有八珍之馔等佳品,中国饮食实乃天下第一。法国烹饪虽独步欧洲,其实偷师自西班牙,而西班牙则又学自葡萄牙,那么葡萄牙呢,烹饪方法当然是抄袭自我泱泱中华。证据是什么呢?因为葡萄牙人早在明朝正德年间就已来到澳门,葡语中“茶”的发音与汉语相同,便是铁证。于是他慷慨提笔:“……故敢断然曰,大地饮食必全效中国,葡为嗣子,班为文孙,墨(丹麦)、法为曾玄,而各国皆吾云来也。人莫不饮食,人以饮食为大举,中国关系地球之大事,嘉惠普天同胞之口腹,饮食乎?功最大矣!”以一己之口味来推理出如此宏大的命题,康有为也算是古今食客中第一人了。
饮食之道在康有为看来有多重要?他曾有宏愿,希望世界大同,而阻碍世界大同的其中一个因素是黑人太丑,“铁面银牙,斜颔若猪,直视若牛……望之生畏”,其他人种很难给予他们平等,于是他提出了一系列改造黑人的方法,其中第一条便是改变黑人的饮食习惯,让他们像白人、黄人一样吃喝,以祛除他们身上的气味。其想象力之丰富,着实让人瞠目。
1927年3月8日,业已归国的康有为在上海做毕70大寿,于21日抵达青岛。30日晚,一位广东同乡请他吃饭,未终席而腹痛,翌日身死异乡。关于他的死因虽众说纷纭,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位自称曾“十一次死里逃生”的美食家,终究还是死在了美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