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的提出
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其中包括对上课时间的适应。我们知道,幼儿园的课时是以20分钟为单位的,小学为40分钟,同时还得在这么长的时间内学习、掌握系统的、相对乏味的数学知识,加上学生的课堂活动一般来说以静听、练习为主,这对于一个初入学的刚满六周岁的儿童来说,无疑是件痛苦的事。设置数学短课,是给学生一个缓冲,让其逐渐适应学校生活,避免学生产生上课时心理、生理的疲劳,同时还能防止学生厌倦数学的情况发生。
这个设想的提出,遵循了低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现代教学心理学和统计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课堂中思维活动的水平是随时间而变化的。一般来说,上课后的第6到第20分钟之间,这段15分钟左右的时间是一堂课的最佳时间。开始几分钟,学生刚从课间活动转入课堂学习,情绪还未稳定下来。从第6分钟开始情绪已经稳定,又经过课间休息,这时精力充沛,注意力集中。第20分钟以后,学生逐渐疲劳,注意力也分散了。采用25分钟的数学短课犹如戏在高潮处结束,令人留恋,教学效果就较好。
二、实验的理论假设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要营造乐学的气氛、宽松的课堂环境。根据目前的社会现状及学校条件,一般来说,城镇的小学班额都比较大,这在无形之中增加了教师课堂上管理的难度,使课堂气氛不得不严肃,不得不追求整齐划一,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创新思维的萌芽。在目前大面积推行“小班化”的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可从改变教学时间入手,而不改变上课人数,让课堂气氛相对轻松,使学生个性得以张扬,让更多的学生在数学课里体验思维的乐趣。有关调查显示:低段学生普遍反映数学枯燥难学,一些学生怕数学、厌烦数学,甚至对学习数学失去了信心,导致了数学学困生的产生。缩短数学学习时间,可以有效预防低年级学生产生上“数学课累”的想法,从而切实提高学习数学的效益。
三、实验的具体措施
1.把一年级40分钟的教学时间划分为两个单位,变为25分钟和15分钟,前25分钟为数学学习时间,后15分钟为语文朗诵时间。
2.一年级数学课一周六次,五次安排在每天上午,一次安排在周五下午,总数时间比大纲规定的每周减少10分钟。二年级开始改为每周两节短课(20分钟)、三节长课(40分钟)。
3.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实行25分钟的短课,势必打破原有的模式,做到教师少讲而学生多思、多动(动口、动手)、多练,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以新授课为例:教师把对新知的探究安排在前14分钟里,一般过程安排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唤起学生对新知的强烈渴望(2-3分钟);运用材料,自主探究,初步学会新知识(12-13分钟);强化练习,巩固知识,及时反馈,合作释疑(6分钟);总结学法,再次质疑(3分钟)(新授课一般不安排书面作业)。
4.改变备课方式。传统的备课以备教师教学为主,写的是教师课堂行为。实行短课,要在三分之二的时间里完成学习任务,势必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情况。我们在备课中要重点预测学生的课堂行为,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教学过程,做到既备教法更备学法。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处理,根据学生已有经验和知识重新进行整合。如“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减法”,教材分了好几课时,经过分析,我们认为难点在于“退一作十和本位的数合起来再减”。这一难点在两位数减一位数时已经出现,是同一法则的延伸,所以在第一课时让学生自己编题,然后把所有的题目分为不退位和退位两类。在研究笔算时两类题目的共同点都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所不同的是一类题目每一位上都够减,另一类题目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作10和本位的数加起来再减。通过对两类题目的研究,使学生对这一内容有整体的感知。第二课时重点研究退位减法。在掌握笔算方法的基础上,以后的课时根据学生作业情况安排专项练习,抓住重点难点薄弱点,然后各个击破。
5.作业的安排。书面作业尽量少而精,在课内花5分钟左右的时间完成,学生边做作业教师边巡回批改。对在课结束前批改完毕的学生,教师可引导其自学后面的内容,培养自学的习惯。对个别学生的特殊情况或数学学困生要坚持课间面批面改,个别辅导。由于时间紧凑,学生的时间观念得到了加强,作业的速度也比较快,部分做事拖沓、懒惰的学生受集体氛围的影响,也不得不加快节奏,打消了松懈一下的念头。
6.改变测试的方法。传统的评价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主,由于时间缩短,如果采用和其他学校一样的笔试方法,时间上一般来不及,迫使我们想出新招。所以每一单元的检测都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笔试在20分钟内完成,另一部分是口试或操作题(由高年级学生一对一验收),如应用题口试,让学生讲解题思路,“米、千克的认识”是用目测或手掂的方法估计物体的长度和重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再结合课堂表现来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
四、实验效果与体会
1.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学生渴求知识、探索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是推动学生认真学习的内部活力。由于数学知识的枯燥和相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低段学生往往偏爱其他学科而讨厌数学,而实验班级的学生几次问卷调查显示对数学很感兴趣的人数占95%以上。教学时间减少后使数学课显得较为特殊,学生在心理加以重视,课堂实际又使他们摆脱了听课的生理疲劳,几种科目交替进行,使大脑左右半球协调活动,心理相对轻松,思维就显得活跃,创造性火花不断闪现。
2.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体精神。教师的教学设计着眼于学生,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勤于动手,使学习数学成为活动的过程,激发了学习的内心需求,明确了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懂得了知识应由自己去探索而不是靠教师教会。
3.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提高。这项实验研究,不仅仅是教学时间的减少,更重要的是实现了教师教学观、学生观的转变,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当作最终目的。这就促使教师自觉学习新的教学理论,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努力吃透学生和教材,改进教法和学法的设计,使自身的素质在实验过程中得以提高。同时,还提高了教师的课题研究能力,几年来,学校教师共有十几篇论文在各级杂志上发表或获奖。
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其中包括对上课时间的适应。我们知道,幼儿园的课时是以20分钟为单位的,小学为40分钟,同时还得在这么长的时间内学习、掌握系统的、相对乏味的数学知识,加上学生的课堂活动一般来说以静听、练习为主,这对于一个初入学的刚满六周岁的儿童来说,无疑是件痛苦的事。设置数学短课,是给学生一个缓冲,让其逐渐适应学校生活,避免学生产生上课时心理、生理的疲劳,同时还能防止学生厌倦数学的情况发生。
这个设想的提出,遵循了低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现代教学心理学和统计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课堂中思维活动的水平是随时间而变化的。一般来说,上课后的第6到第20分钟之间,这段15分钟左右的时间是一堂课的最佳时间。开始几分钟,学生刚从课间活动转入课堂学习,情绪还未稳定下来。从第6分钟开始情绪已经稳定,又经过课间休息,这时精力充沛,注意力集中。第20分钟以后,学生逐渐疲劳,注意力也分散了。采用25分钟的数学短课犹如戏在高潮处结束,令人留恋,教学效果就较好。
二、实验的理论假设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要营造乐学的气氛、宽松的课堂环境。根据目前的社会现状及学校条件,一般来说,城镇的小学班额都比较大,这在无形之中增加了教师课堂上管理的难度,使课堂气氛不得不严肃,不得不追求整齐划一,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创新思维的萌芽。在目前大面积推行“小班化”的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可从改变教学时间入手,而不改变上课人数,让课堂气氛相对轻松,使学生个性得以张扬,让更多的学生在数学课里体验思维的乐趣。有关调查显示:低段学生普遍反映数学枯燥难学,一些学生怕数学、厌烦数学,甚至对学习数学失去了信心,导致了数学学困生的产生。缩短数学学习时间,可以有效预防低年级学生产生上“数学课累”的想法,从而切实提高学习数学的效益。
三、实验的具体措施
1.把一年级40分钟的教学时间划分为两个单位,变为25分钟和15分钟,前25分钟为数学学习时间,后15分钟为语文朗诵时间。
2.一年级数学课一周六次,五次安排在每天上午,一次安排在周五下午,总数时间比大纲规定的每周减少10分钟。二年级开始改为每周两节短课(20分钟)、三节长课(40分钟)。
3.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实行25分钟的短课,势必打破原有的模式,做到教师少讲而学生多思、多动(动口、动手)、多练,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以新授课为例:教师把对新知的探究安排在前14分钟里,一般过程安排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唤起学生对新知的强烈渴望(2-3分钟);运用材料,自主探究,初步学会新知识(12-13分钟);强化练习,巩固知识,及时反馈,合作释疑(6分钟);总结学法,再次质疑(3分钟)(新授课一般不安排书面作业)。
4.改变备课方式。传统的备课以备教师教学为主,写的是教师课堂行为。实行短课,要在三分之二的时间里完成学习任务,势必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情况。我们在备课中要重点预测学生的课堂行为,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教学过程,做到既备教法更备学法。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处理,根据学生已有经验和知识重新进行整合。如“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减法”,教材分了好几课时,经过分析,我们认为难点在于“退一作十和本位的数合起来再减”。这一难点在两位数减一位数时已经出现,是同一法则的延伸,所以在第一课时让学生自己编题,然后把所有的题目分为不退位和退位两类。在研究笔算时两类题目的共同点都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所不同的是一类题目每一位上都够减,另一类题目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作10和本位的数加起来再减。通过对两类题目的研究,使学生对这一内容有整体的感知。第二课时重点研究退位减法。在掌握笔算方法的基础上,以后的课时根据学生作业情况安排专项练习,抓住重点难点薄弱点,然后各个击破。
5.作业的安排。书面作业尽量少而精,在课内花5分钟左右的时间完成,学生边做作业教师边巡回批改。对在课结束前批改完毕的学生,教师可引导其自学后面的内容,培养自学的习惯。对个别学生的特殊情况或数学学困生要坚持课间面批面改,个别辅导。由于时间紧凑,学生的时间观念得到了加强,作业的速度也比较快,部分做事拖沓、懒惰的学生受集体氛围的影响,也不得不加快节奏,打消了松懈一下的念头。
6.改变测试的方法。传统的评价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主,由于时间缩短,如果采用和其他学校一样的笔试方法,时间上一般来不及,迫使我们想出新招。所以每一单元的检测都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笔试在20分钟内完成,另一部分是口试或操作题(由高年级学生一对一验收),如应用题口试,让学生讲解题思路,“米、千克的认识”是用目测或手掂的方法估计物体的长度和重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再结合课堂表现来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
四、实验效果与体会
1.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学生渴求知识、探索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是推动学生认真学习的内部活力。由于数学知识的枯燥和相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低段学生往往偏爱其他学科而讨厌数学,而实验班级的学生几次问卷调查显示对数学很感兴趣的人数占95%以上。教学时间减少后使数学课显得较为特殊,学生在心理加以重视,课堂实际又使他们摆脱了听课的生理疲劳,几种科目交替进行,使大脑左右半球协调活动,心理相对轻松,思维就显得活跃,创造性火花不断闪现。
2.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体精神。教师的教学设计着眼于学生,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勤于动手,使学习数学成为活动的过程,激发了学习的内心需求,明确了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懂得了知识应由自己去探索而不是靠教师教会。
3.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提高。这项实验研究,不仅仅是教学时间的减少,更重要的是实现了教师教学观、学生观的转变,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当作最终目的。这就促使教师自觉学习新的教学理论,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努力吃透学生和教材,改进教法和学法的设计,使自身的素质在实验过程中得以提高。同时,还提高了教师的课题研究能力,几年来,学校教师共有十几篇论文在各级杂志上发表或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