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语文的“教”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dy4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提出
   叶圣陶从1912年18岁开始走上教坛,此后便长期从事我国的语文教育事业。他认为语文教学应该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教师之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1962年1月22日,他发表了《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一文,指出:“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 ’,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因此,一边教,一边要逐渐为‘不需要教’打基础。打基础的办法,也就是不要让学生只是被动地听 讲,而是想方设法引导他们在听讲的时候自觉地动脑筋。……怎样启发学生,使他们自觉地动脑筋,是老师备课极其重要的项目。”据我们掌握到的资料,叶圣陶关于“不需要教”的完整提法是从这次开始的。这个新观点的提出,可谓石破天惊,振聋发聩,立即在我国语文教育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光 辉思想,是叶圣陶对我国历代著名教育家教育理论的批判、继承和发展。他既肯定了孔子、王守仁等教育家关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和“自求得之”这种提倡教 师启发诱导,学生独立思考的教育主张,又严肃地剖析了旧式教育的糟粕。旧式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记诵很广博的“活书橱”,学舌很巧妙的“人形鹦鹉”,或大或小 的官吏以及靠教读为生的“儒学生员”。这种培养目标决定了它的教学方法必然是死记硬背、模仿迎合。旧式教育的影响和毒害,语文学科是首当其冲的,因为“学 校里的一些科目,都是旧式教育所没有的,唯有国文一科,所做的工作包括阅读和写作两项,正是旧式教育的全部。一般人就以为国文教学只需继承从前的传统好 了,无须另起炉灶。这种认识极不正确,从此出发,就一切都错。”叶圣陶的这段话明确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必须“另起炉灶”,否则将“一切都错”。我们的语文 教学再也不能去培养“活书橱”“人形鹦鹉”之类了,而应该致力于造就出千千万万能善于运用语文这一工具来应付生活的普通公民。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我们就 不能如同过去那样,再继续搞“满堂灌”“注入式”和“逐句讲解”的教学了。叶圣陶在多次讲话和文章中都对“教师讲,学生听”的教法表示了极大的质疑:“教 师果真是只管‘讲’的吗?学生果真是只管‘听’的吗?一‘讲’一‘听’之间,语文教学就能收到效果吗?”事实证明,“教师只管讲,学生只管听”的做法,与 从前旧式教育的教法几乎是一模一样的,是一种非常陈旧落后的方法。按照这种方法,学生永远都只能依赖老师,永远都达不到“不需要教”的理想境界。
   二、达到“不需要教”的教法和途径
   在“预习”这个环节中做些什么事呢?叶圣陶说:“预习的事项无非翻查、分析、综合、体会、审度之 类;应该取什么方法,认定哪一些着眼点,教师自当测知他们所不及,给他们指点,可是实际下手得让他们自己动天君(笔者注:‘动天君’系叶圣陶家乡苏州方言,即‘动脑筋’的意思),因为他们将来必须自己动天君。”叶圣陶的意思很明确,就是要把翻查、分析等这些本该由学生做的事情仍然还给他们自己去 做,不要由老师越俎代庖。尽管学生在预习中不可能弄得完全头头是道,可是教他们预习的初衷本来就不要求弄得完全头头是道,最要紧的还在让他们自己“动天君”。 他们动了天君,得到理解,必然印入更深,收益更大,同时又为进入第二阶段打了基础,作了准备。
   第二阶段为“讨论”。叶圣陶说:“预习 的事项一一做完了,然后上课。上课的活动,教学上的用语称为‘讨论’,预习得对不对,充分不充分,由学生与学生讨论,学生与教师讨论,求得解决。教师犹如集会中的主席,只要待学生预习之后,给他们纠正、补充、阐发;惟有如此,学生在预习的阶段既练习了自己读书,在讨论的阶段又得到切磋琢磨的实益,他 们阅读书籍的良好习惯才会渐渐养成。”
   第三阶段是“历练”。历练应该贯穿于语文学习的全 过程。只有经过反复历练,才能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才能获得运用语文的诸种技能。国家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稿)》(以下简称课标)就十分强调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就阅读的历练而言,学生经过课堂的深入讨论和精读指导,对于文章的细微曲折之处都弄清楚了,就要进行吟诵、阅读略读书籍和参读相关文章的历练。“吟 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 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
其他文献
一、授课班级:四年级  二、学科名称:小学数学第八册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教学内容:五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103-104页,质数和合数  五、教学目标  知识素质目标:在了解约数和倍数的知识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尝试活动来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技能素质目标:  1、让学生自己尝试,编制50以内的质数表。  2、通过练习和游戏使学生迅速地判断出常见的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思想素质目标:通过学
期刊
【摘要】小学生对数及数理逻辑的认知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和学校教育不断积累增长的;在数学教师有组织有目的的教学下,创设一定的学习数学的情境、提炼生活中的实际亲身体验,促进学生数理逻辑的发展、提升教学有效性实效性,成为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  【关键词】边远小学生 ; 数学学习 ; 情境创设;生活体验 ; 教学实效性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有价值的知识,有实  用的知
期刊
说明文的教学中,对文意的理解和结构的梳理可采用缩读法,它包括缩读文章和缩读句子两种。  这一点,我是受了两位老师的影响。一位是余映潮老师讲《说屏》一课,在梳理课文内容时,让学生以“如果没有这一段,就”去研读全文,巧妙地在自主学习中,让学生熟知了课文内容,把握了各段的作用。再一个是刘湘玉老师,她在《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设计中,先让学生把毕业典礼前后的事情以英子当天日记的形式摘抄出来,再去引导学生揣摩
期刊
《论语》开篇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论语》中一段很有名的话,大凡读过书的人都知道。然而对其理解未必一致。大多的解释为:学习了并且按时复习,不也是很喜悦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感到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然而自己并不因此生气,这不也是君子吗?对于此种理解从字面上似乎也说得过去,但是如果我们仔细推敲,按照依字推意的原则,就会发现这种理解失
期刊
设计教学=设计自己的人生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师生行走在课堂45分钟,如何走出精彩?我个人认为关键要抓“课眼”,抓住它,你的教学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设计教学其实也就是在设计自己的人生,它不仅要求框架美观,还要有鲜活的血肉去填补。人生旅程有低谷有高潮,跌宕起伏,时则平淡如水,时则激情四射,这样的曲线美是一切靓丽生命的缩影与结晶,也唯有这样的生命才是绚丽多姿的。我们的教学设计也是如此
期刊
语文学科是融科学性、艺术性为一体的学科,是一门飞扬着作者灵性的“课”,它不仅训练学生分析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且熏陶其情操、发展其个性,是培养学生人格素质的特殊的“课”。因此,语文课应该上得有滋有味。但目前语文教学现状中,95%的教师认为:课堂气氛凝固严重危及着课堂。凝固的课堂气氛如同瘟疫,窒息了教者的智慧,压抑了学者的灵感,即使有学生的思维曾闪出一束火花,在这压抑的气氛中也会泯灭,势必导致课堂教学
期刊
在一次教研调查中,我发现有的数学老师教法比较呆板,讲解例题时都是原原本本地按照教学参考书所提供的那种方法传授给学生,学生的思维发展受到严重影响,课堂气氛比较沉闷。为什么现在的数学教师还会被教学参考书所束缚住呢?为什么对权威的教学参考书或者教材不敢质疑,不敢创新?为什么只“求同”而不“求异”呢?新课程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新教材体现了教学的开放性,教学参考书给教师仅仅作为参考使用的,
期刊
多年来,尽管语文教学在不断地进行改革,但以传授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唯理性教学模式,按“知识点”的条条框框,按思考题逐一分析、解答、落实的应试教学模式,妨碍了学生对文章美的直觉感知和体验,不能让学生从整体上来感受到美的魅力。布鲁纳说:“传统教学方法很明显的一个缺陷,就是没有向学生展示出艺术的只有艺术才具有的那些宝藏美。”如何扭转这种不良现象,切实可行的方法就是在语文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塑造、建构学生的审
期刊
首先,学生是主人,让主人充满激情。在很多时候,“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是一句口号,走进课堂,我们看到的还是老师在前面津津有味,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这样的课堂,学生怎么有浓厚的兴趣呢?   其次,要强化互动教学,让学生活起来。教师上课讲什么?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所讲述的只是学生想要领悟而领悟不到的,曾经研究而研究不出来的部分。”这也就是说,教师应讲在“点子”上,要重在导引上,更多的时间应该还给
期刊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句格言用在语文课教学上再恰当不过了。导语虽然不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却是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重要教学步骤。一篇文章精彩的导语,往往能使学生对整篇课文兴趣倍增,印象深刻,马上同老师一起找到上课的感觉。因此,在平时的语文课上,我非常重视导语的设计,力求让学生引起对课堂教学的兴趣。   然而,随着对高效课堂的理解逐步加深,我渐渐感觉到自己的有些导语设计,太过于注重华丽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