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benandchi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的春夏之交,我开始带着八个小学生学《论语》。他们分别来自二年级和四年级。我的目标很明确,就是带著这些孩子把《论语》基本读懂,并且全文背诵。实际上,这两者都不容易做到。《论语》属于上古语言系统,无论是文字,还是句法、语法,对于二三年级的孩子而言,难度是比较大的。况且,作为传统的语录体著作,《论语》篇章之间没有直接的逻辑关系。它的文字背后,参杂着复杂的政治、伦理、礼法及哲学问题。弄清这些问题,并使孩子们有所得,是一个难上加难的问题。
  我选取的主要参考资料是杨伯峻的《论语译注》。杨先生是著名的语言学家,他这部关于《论语》的注本享誉海内外,为众多读者所认可。此外,我还参考了李零的《丧家狗——我读〈论语〉》和李泽厚的《〈论语〉今读》。前者是著名的文献学家,他的本子主要从历史和文献角度切入《论语》,精彩之处颇多;后者是著名的哲学家,主要从哲学角度解读《论语》,充满了深度和高度。同时,我也重视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和清人刘宝楠的《〈论语〉正义》,在后期带着学生做句读时,多采用这两部书的材料。
  教学的第一步就是吸引住这些孩子,力图用一种轻松愉快的方式,把他们带入《论语》的语境中。面对枯燥的极富理性的文本,我尽量将其转化为新鲜有趣的语言,更多时候,是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来阐释文本的本义。这种转化与阐释在初期的学习中,极大的调动了孩子们的兴趣与积极性。比如,当讲“学而”篇第五章时,原文有“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一句,这是讲贵族如何治国理家,与孩子们的生活离得太远。为了讲明白什么是“敬事”,我举了解放前国民党某报纸的一个例子,由于编辑的失误,将“美国大使到上海”印成了“美国大便到上海”,虽一字之差,却谬以千里。孩子们在笑声中明白了,所谓“敬事”,就是做事严肃认真。更抽象的问题则需要更具体的事例进行阐释。“学而”篇记载了有若的话:“信近于义,言可复也。”“信”是孔子和他的学生们比较重视的一个问题,在强调守信的同时,他们都反对毫无原则、单纯而不加思考的诚信。有若的意思是,应该讲的诚信一定要讲,但从另一角度说,由于某些特殊甚至不可抗拒原因,不讲诚信,也是正确的。我举了“尾生抱柱”的例子。尾生高为了遵守诺言,宁可被淹死也不离开,实际上是一种愚信,不值得提倡。以此回观有若的话,就很容易明白“信近于义,言可复也”的正确意思了。
  《论语》内容纷繁多样、精彩纷呈。每一章有每一章的精彩,自然每一章有每一章的讲法。有的篇章偏重于字词、语法、句法的讲解;有的篇章则立足于历史与礼法;有的篇章则直指现实,千百年后的中国,并没有和孔子的时代有不可逾越的隔膜。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与背诵,孩子们基本能够走进甚至融入《论语》,孔子和他学生们的形象逐渐在孩子们的心中立起来,孔子师生之间的关系,彼此的立场,历史与政治语境中的话语,孩子们基本能够理解。在此基础上,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我开始对《论语》进行具有思辨性质的解读。
  《论语》是伦理性的,更是哲学性的。对于涉世未深的孩子们而言,这种哲学性的讲读与分析看似不可完成,但现实却令人惊讶。某次课,我在讲“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时,颇感困难。“和”是矛盾的对立于统一,“同”则只看统一而忽视了对立。但这些抽象的哲学语词,孩子们能接受吗?这时,一个叫杨双祎的小女孩告诉我,她可以举一个例子。比如磁铁,同极排斥就是“同”,异极吸引就是“和”,问题就这样轻松解决了。讲“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一句时,也遇到了很大的问题。“和”是孔子所提倡的,为什么“为了和而和”而不加节制却不对呢?一个同学说,“东施效颦”不就是“知和而和”吗,他们的例子比我的还要精彩。
  在《论语》讲到第五篇以后,我加入了句读的内容。我把朱熹“四书”和刘宝楠《〈论语〉正义》中相关内容拿出来,去掉标点,让孩子们来重新断句。句读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孩子们分析、判断的能力,由于它的某种不确定性,以及不同断法的不同含义,使得孩子们乐此不疲。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部分孩子已经能够把不加标点的一长段话读下来,从而增加了学习的信心,也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小学生学《论语》,到底有什么用?
  学习《论语》能够深化语文的学习,特别是对阅读的思辨性训练,以及对作文的多维思考及材料运用,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某次课上,我提到了大庆2013年中考作文《付出与收获》,一个孩子立即告诉我,用《论语》可以阐释这个问题,孔子说过,“仁者,先难而后获”,先付出艰苦的劳动,然后再收获,不正是“付出与收获”的主旨吗?实际上,对《论语》的全文背诵,不间断地进行消化与理解,看似是浪费时间的笨功夫,实际上却是学好语文的捷径。阅读量、理解力与表达力,在这个过程中,都能得到极好的锻炼与提升。
  学习《论语》更能树立良好的价值观。未来主导我们时代的,一定是那些善良、诚信与友爱的人。《论语》所强调“仁”的思想,它所宣扬的恭、宽、信、敏、惠,正是一个人心灵成长的基石。我的《论语》班有一个叫刘睿昂的小男孩,他的单纯、可爱可以感染每一个人。一个冬天的早晨,他外出跑步,捡到了一部苹果手机。天太冷,手机冻上了,无法开机。他回到家,用自己家的充电器给手机充电,然后找到了失主,最终把手机还了回去。很久以后,他妈妈才把这件事告诉了我。当我问他感受时,这个孩子想了想,引用孔子的话说,“智得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他不但做了一件好事,而且知道为什么做好事是对的,这就是学习经典的价值。
  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在学习中、生活中应用《论语》,这是学以致用的最佳方式。高德泽是我的儿子,2016年他上二年级,开始跟着我学《论语》。某一天在家,我正在赶写一篇文章,他缠着我陪他玩拼图,我随口说我不会。他立刻脱口而出:“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汝画。”这是孔子批评冉求的话,力量不够,干到一半再停,什么没做就停了,能对吗?用的太贴切了,能够看出,孩子已经理解这句话了。侯杰是一个四年级的男孩,他聪明而自信,面对他妈妈对他的批评,他引用孔子批评季康子的话,“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意思是,妈妈您要正确,我当然不敢不正确。王悦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她在一篇关于孝道的作文中,引用了孔子的话:“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老师非常认可这种行为,觉得她的思想和眼光超越了许多同年龄的孩子。类似这样的例子越来越多,我非常支持孩子们这种实践,即使用错了,问题也不会太大,总会有一个纠偏的过程。


  2015年以后,我陆续又开了几个《论语》班,接触的孩子越来越多,关于教学的反思也越发深刻。首先,面对《论语》这种经典的学习,只读不讲是不会有效果的。目前,仍然有很多读经班,把重点放在背诵上,认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种观点是不靠谱的。《论语》的文字、语法极其复杂,个别语句需要与其他篇章进行交错互见,才可能得出一个公允的结论。只靠诵读,恐怕永远也不会明了其中含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或许有其合理之处,但我们的时代已经远离了文言的体系,无论读多少遍,我们也无法体味文本深处的精髓。
  其次,不要低估孩子们的学习能力与认知能力。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内心是纯净的,成人眼中的难题在他们眼中未必难。他们的理解力与表达力,他们所暗含的对问题的判断力,有时候令人吃惊。这或许使他们这个年龄段某种能力的真实体现。他们不但能够学懂《论语》,而且能够在学习生活中运用,如果《论语》真正在他们心中扎根,他们一定会拥有美好的未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论语》班学生开始陆续毕业了,课上完了,但学习并未结束。他们需要反复背诵,不断揣摩,不断应用。当然,不只是他们,每个学习国学的人,都永远在路上。
  (作者为大庆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
其他文献
井陉之战和垓下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等改变历史,影响中国的战略级战争相比,并不起眼,参战人员不算多、规模也不算大,持续的时间也不算长,要说影响,也仅仅是灭掉了楚霸王项羽在灭秦胜利天下共主之后分封了十八个王中的赵王而已,假如失败了,和刘邦打的诸多败仗造成的恶劣影响相比,也是小巫见大巫,而初出茅庐的韩信却把这场看似必输的战争打赢了,正因为如此,他在当时及后世的名将地位也就从此奠定了,萧何月下追韩信
期刊
作家老舍邀她同过生日,从此不知亲生父母何许人的她有了自己的生日;艺术大匠齐白石认她做了小女儿,并且视如己出;画家黄永玉给她的回忆录写序,头句便直言“漂亮”……而神童剧作家吴祖光娶了她,更承诺“一生负责”。倘若囿于这些“故事”,她似乎贵人运极佳。  事实上,跌宕起伏的特殊年月,前所未有的苦难几度来袭,连其引以为命的“评剧”都几被摧毁……流年百转,她首先活成了自己的“贵人”。  ——“评剧皇后”新凤霞
期刊
一  夜深了,深不过一场失意;夜睡了,而惆怅未眠。  月落西天,寒冷的清辉如霜,更衬愁意之凉;一声鸟啼,黯淡了月色,更黯淡了心境。  江枫如火,但月光里的霜花不见它的红艳;渔火点点,那是郁闷中瞌睡人的眼。一江秋水,也好似载不动一位落第书生的愁怀。  情绪到了深处,需要一个盛放的载体;情感到了极致,需要一个渲泄的出口。  钟声响了。  钟声响在临界点上,钟声响得恰倒好处。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今夜不再
期刊
120年前,在湖南,一批敢为人先的仁人志士,秉承“忠诚、担当、求实、图强”的精神,克服种种困难,致力于推动教育改革,创新教书育人方式,培养出一批批经天纬地的人才。  于轰轰烈烈的救亡图存运动中诞生的时务学堂,自创办到改制,虽时间短暂,但旧式书院制度向新式学堂制度的转变,拉开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序幕。  120年后,这所学堂的师生后裔、国内外研究学者齐聚岳麓书院,研讨“时务学堂与中国近代高等教育”,
期刊
风水学源远流长,自古以来是人们建宅购房的重要依据。好的风水象征好的家运,而选址是打造好风水住宅的第一步,它关系到一家人居住环境的优劣,所以尤为重要。  风水学又名堪舆、形法、地理、相宅、阴阳、五行、八卦等,是指导人们考察山向地理环境(包括地质、水文、生态、气候及环境景观等),然后选择最适宜的地点,来建造房屋及陵墓,使其达到天、地、人三者合一的至善境界。  原始社会的人类很注重住所及丧葬地点的选择,
期刊
人的根本不同在心,心的究竟是良知,是明明德,光明的德行,心如明镜台的厚德。明明德,人生之格局,明心见性,通透生命的本来。明明德是根本智,甚至很多仁人贤圣用生命彰显明明德,屈原怀石投江与自己深爱的母国楚国同沉,死前发出:天下皆醉唯我独醒,举世皆浊唯我独清。明心见德,以死谏忠。岳飞在风波亭被“莫须有”的罪名谋害时,大义凛然的写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我的心,我的赤诚,我的德行,我的精忠报国之明德,天地日
期刊
贞元十七年(801),天德军都防御团练使、丰州刺史李景略突然去世。群龙无主,军中一时大乱,大家都在争论着让谁来主持大局。  这时,有一个侍卫站起来说:“我看,谁也不如任判官,只有他最合适。”立刻有人质疑说:“任判官不过一介书生,咱这可是御林军,他有什么资格。”  那个侍卫回答说:“我给大家讲一件事。有一次,李大帅在军中举办宴会,我负责给各位将军斟酒。那天,任判官来晚了,李大帅要罚他的酒,命我给他倒
期刊
商鞅变法把秦国从一个充满危机的弱国,一下子变成了超级大国,战国七雄之首,并且终于完成了统一中国的伟大事业。  就变法手段来看,为了扫清阻力,采取严刑峻法、极端措施,开局时或许有它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但是一味地采取高压政策甚至恐怖手段,就给整个社会带来一种紧张的甚至爆炸性的气氛,这样换来的发展肯定埋藏着巨大隐患。商鞅的奖励军功,固然空前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但也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在重赏的诱惑下,秦军士
期刊
目前,青少年国学教育方面,存在很多盲目上马的项目。国学给人的视觉感受更多的是穿上传统服饰、背诵古文,弹奏古乐……我以为只有站在文化的深层角度来辨别,这样才有利于了解国学的内涵及外延,找到教育门径,回归理性的教育之路,避免受众从一个误区走入另一个教育的误区。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达到生命个体身心的和谐,与外界群体及自然环境的和谐,在此基础上实现生命的价值。少犯前人犯过的错误,这是文化的根本意义。文化是
期刊
10月2日  劳动  劳动最光荣,劳动最有意义。劳动带来收获,劳动带来幸福。劳动的人快乐,懒惰的人迷茫。如果失去劳动能力,我不知道自己活着还有什么意思?体力劳动是一切成功成果的根基,没有体力劳动,不可想象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更无法想象硕果累累的丰收场景;如果没有体力劳动,我们很难一日三餐更不要说行住坐卧。鄙视体力劳动就是鄙视自己的生命,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一样创造了整个世界。孟夫子教言:或劳心,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