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Ⅱ型糖尿病患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成功一例

来源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04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78岁。因“腹部不适伴左肩不适6 h”于2013年7月6日入院。患者此次发病无胸闷、心前区压榨样疼痛,不伴头晕、心悸等症状,为进一步观察病情于当日收入消化内科。入院后经询问病史及复习病例,此患者既往患有2型糖尿病、高血压、椎基地动脉供血不足、多发性脑梗死等疾病。患者长期服用降血糖药物,近段时间血糖控制平稳。消化内科给予服用胃粘膜保护药物,腹部不适症状缓解不明显,鉴于患者高龄,同时又合并多种疾病,目前诊断不能排除心肌缺血,给予急查血常规、心肌酶谱,结果回报:肌钙蛋白(cTnT):0.28 μg/L,肌酸激酶同工酶:19 U/L,立请心内科会诊,给予急查心电图、心脏超声,与患者既往心电图比较:Ⅲ导联Q波加深,ST段V1、V2上升抬高0.05~0.1mV,心脏超声显示,左心室射血分数52%,左心室整体收缩功能尚正常,左心室整体舒张功能受损。考虑急性心肌梗死,立即给予绝对卧床休息,给予扩冠、抗凝、抗血小板治疗,24 h后复查血生化,血清cTnT继续升高0.309μg/L,CK-MB108 U/L,CK256 U/L,48 h后cTnT有所下降,0.22μg/L,72 h后cTnT再次升高至0.458μg/L,诊断明确为: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96 h后cTnT恢复正常。经过抗凝、抗血小板、扩冠、减轻心脏负荷等治疗,一周后病情稳定,两周后患者康复出院。
  2 讨论: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因脂代谢紊乱,血管壁的结构改变及糖尿病血管内皮损害程度重,多伴有冠状动脉多支血管受累,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多不稳定,易发生急性心肌梗死,而且在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胸痛的发生率较非2型糖尿病人群低,往往没有胸闷、压榨性胸痛或伴有放射痛等典型症状, 同时心电图改变延迟,在临床工作中高龄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急性心肌梗死,因其症状不典型或无胸痛症状,易造成误诊、漏诊而贻误治疗,影响预后。
  糖尿病患者容易引起冠心病已被国内外学者所公认。目前认为,这与糖尿病患者的脂质代谢紊乱有关。一般来说,糖尿病是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其中脂质代谢紊乱尤为重要,易促使脂质浸润血管壁,加上高血糖本身可导致血管壁及血管内皮损害,易使冠状动脉内膜粥样斑块形成,管腔变窄。糖尿病患者还可出现血小板黏附性和聚集性增高,血液粘度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这些因素均容易促发血栓形成,成为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因素。研究人员对在欧洲25个国家ll0所医院接受过治疗的4196例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几乎一半的心肌梗死患者同时患有2型糖尿病,而其中约65%的患者并不知情,另有约25%的心肌梗死患者也已出现2型糖尿病的早期征兆。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多伴有自主神经病变,心肌的自主神经传出纤维数量减少可以减弱甚至中断痛觉冲动的传入,同时2型糖尿病易合并冠心病,多有多支冠状动脉病变,若此时侧支循环建立不良,缺氧的心肌处在顿抑或冬眠状态,即所谓冬眠心肌,对疼痛感觉迟钝,而发生无痛性心肌梗死,所以约有1/3的患者即使发生了心肌缺血、坏死,却无典型的胸痛症状,成为无痛性心肌梗死。而且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因心脏下壁靠近膈面,支配二者的神经节基本临近于脊髓的同一断面上,因此,下壁心肌大面积坏死变性时刺激到膈肌,出现消化道不适症状,同时由于缺血缺氧、迷走神经反射使坏死心肌受刺激,亦可引起胃肠道症状,临床上容易误诊为消化系统疾病。故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惡心、呕吐、上腹部不适时应特别重视,排除无痛性心肌梗死的可能,如不能及时发现并积极治疗,常会延误诊治。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易合并无痛性急性心肌梗死,其症状不典型,易造成误诊、漏诊,病死率高,危害大。因此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就诊时应及时进行全导联心电图、血流动力学以及心肌酶学等检查,及时处理各种并发症,对降低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死率、改善其预后有重要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泽灵,心脏内科主治医生400问.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401-406.
  [2] 邹于萍,王丽娜, 48例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降糖治疗的护理体会. 《中国医药导报》,2010年 第7期
其他文献
糖尿病是一种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综合症。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及社会的老龄化,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正在不断上升,据相关数据估计,我国已有9240万成人糖尿病患者和1.4820亿糖尿病前期人群。这表明糖尿病在中国已成为一种主要的公共卫生难题,预防和控制糖尿病工作任重道远。现已有研究证明,糖尿病非药物干预对血糖控制及并发症发生具有重要的影响,非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健康教育、心理治疗、饮食
期刊
近年来,医患矛盾日益突出,虽然医疗法规逐渐完善,但医患纠纷在一些医院却愈演愈烈。超声检查作为一种常规检查,在日常医疗活动中越来越重要,检查的范围越来越广,检查的人群越来越多。由于医务人员与患者接触时间短,缺乏有效的沟通,医疗纠纷的发生也愈加频繁。在超声检查整个过程中,超声科护士几乎都参与其中,回顾分析我院多年来的护患纠纷,与医患纠纷相比,护士与患者的纠纷发生率更高。为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减少纠纷发生
期刊
【关键词】心律失常-预激综合征;妊娠;护理  1 概述  心律失常-预激综合征,是指心电图呈预激表现,临床上有心动过速发作。心电图的预激是指心房冲动提前激动心室一部分或全部。诊断主要靠心电图。发生预激的解剖学基础是房室旁路,即在房室间除有正常的传导组织以外,还存在一些普通心肌组成的肌束[1]。  病例资料:患者,女,26岁,孕1产0,本次孕38周,耻骨联合分离11天,于2013年10月09日16时
期刊
患者,男,19岁,未婚,高三学生。2010年11月份开始,家人发现其较以前少言少语,情绪低落,且常唉声叹气,也少与家人交流,经常抱怨自己没用,不够聪明,学东西慢,背课文背不过,学习成绩也逐渐下降,自卑明显,整日害怕自己考不上大学,被外人笑话等等情况,用过黛利新、百忧解间断治疗,效果不明显。近来病情加重,于2011年3月13日来本院门診就诊。既往史: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个人史:个性随和,少语,无家族
期刊
【摘 要】目的:探讨因野西瓜果导致接触性皮炎的临床案例。方法:收集因野西瓜果接触导致接触性皮炎患者12例,给予抗组胺药物配合局部用药对症治疗,无禁忌者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结果:治疗总有效率为100%。  【关键词】野西瓜;接触性皮炎  【中图分类号】R758.22 【文献标识码】A  本科于2013年5~9月期间,在我院皮肤科门诊接诊因野西瓜果导致接触性皮炎12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女
期刊
患者女,29岁已婚,因孕39 W要求住院待产,于2012年5月16日15:30入我院。平时月经规律13 天。LMP:2011.8.10(+) EDC:2012.5.17(+)孕早期未行检查,于2011年12月28日在省妇幼保健院行B超示:双胎(A胎存活,B胎死胎),建议引产,未行,后未定期产检。2012年5月2日在当地医院B超示:单活胎头位,胎盘Ⅱ 级羊水稍浑浊。孕期无阴道出血。5月16日来我院,
期刊
【摘 要】静脉留置针技术在我院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静脉炎是静脉留置输液治疗的并发症之一。我院神经内科于2011年9月发生一例误认为静脉留置针胶管落入血管内的护理纠纷(静脉留置血管上段有一4厘米长似胶管状异物),但无红、肿、痛现象,硬度适中。这种静脉炎在我院从未发生过。经过耐心安慰、细心观察、妥善处理,得到了满意的解决效果。  1 案例:患者,男,70岁。因脑中风收治于我院神经内科 ,因入院时病情重
期刊
胺碘酮作为一种高效而安全较高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而华法林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也日趋增多,因此临床上常见胺碘酮与华法林合用的病例。而两药的药理特性各异, 合用时,胺碘酮可使华法林浓度增加, 从而延长凝血酶原时间( PT ) 和国际标准化值( INR) , 使用不当将增加出血机率。临床药师拟结合临床实践对胺碘酮与华法林相互作用影响抗凝效果
期刊
1 病例报告  患者男,25岁,因阵发性腹痛、腹泻、恶心1天来诊。腹痛以脐周为著,呈阵发性加重,每次疼痛持续10—30min不等,腹泻为黄色水样大便, 无血便。伴恶心呕吐,为胃内容物。1天前曾在路边小店第一次吃过大量海蟹,可能为不洁食物。患者平素健康,无药物过敏史。查体:一般情况好,心肺听诊无异常,腹平软,脐周及中上腹压痛明显,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肠鸣音活跃,血常规:白细胞10.3×lo9/L,中性
期刊
空泡蝶鞍综合征是因鞍隔缺损或垂体萎缩,蛛网膜下腔在脑脊液压力冲击下突入鞍内,是蝶鞍扩大垂体受压而产生的一系列临床表现。临床上比较罕见,我科共诊断4例空泡蝶鞍综合征患者,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4例患者均为门诊患者,既往体健,无其他疾患,否认外伤史,否认脑部手术史。年龄33~54岁,其中男性3例,女性1例。  1.2临床表现  病例1:女,42岁,双眼视物下降四月伴头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