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静脉留置针技术在我院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静脉炎是静脉留置输液治疗的并发症之一。我院神经内科于2011年9月发生一例误认为静脉留置针胶管落入血管内的护理纠纷(静脉留置血管上段有一4厘米长似胶管状异物),但无红、肿、痛现象,硬度适中。这种静脉炎在我院从未发生过。经过耐心安慰、细心观察、妥善处理,得到了满意的解决效果。
1 案例:患者,男,70岁。因脑中风收治于我院神经内科 ,因入院时病情重,遵医嘱每日给予20﹪甘露醇250毫升静脉滴注。为了减少穿刺次数、减轻病人痛苦,常规采用静脉留置技术,位置在患者右前臂贵要静脉。患者出院时病情好转,出院后三周突然来科室,护士长接待病人,见静脉穿刺点上段约10厘米处有一4厘米长似胶管状异物在血管内,突出于血管外皮肤内,前后推能推动。他们来医院时非常不冷静,大喊大叫,干扰护士工作,认为是护士拔针时将静脉留置针胶管落入了血管内造成的,索要赔偿,讨个说法。
2 解决纠纷采取了以下方法
2.1 心平氣和安抚患者及家属。安排到办公室。热情地给患者及家属倒水,安慰他们,一定会找到原因的。全科护士非常认真地对待此事,护士长将科室资深护士、科主任召集到一起共同会诊。但因患者的静脉走向无红、肿、痛等情况,只能疑似静脉炎。
2.2 请普外科主任会诊。“遗留”在静脉内的胶管不能排除,只能在彩超、DR放射线下检查,否则很难排除。主任、护士长、护士患者僵持着,如果确定是否有异物,就必须静脉切开,患者及家属坚决反对。
2.3检查患者入院期间静脉输液的记录,冲管、换贴、拔管记录。确定静脉留置针胶管没有落入血管内。
2.4患者已经出院三周,如果确实是异物在血管内,一定会出现排斥反应或全身反应。
2.5 如何排除静脉内是否有异物呢?请医院资深的专家会诊,其中一位副主任护师、临床比较有经验的护士来到了患者面前,微笑着和患者说:“把您的前臂伸直,于是让病人伸出并抬起右前臂,用右手拇指和食指绷紧似胶管状异物处,用左手食指触摸此处,确认无异物。此情况属特殊静脉炎。”非常肯定的告诉患者和家属静脉血管内无异物。告知病人这种情况在临床上从未见过,是因为在住院期间长期应用高浓度溶液输入所致,是一种个体现象,存属个体差异,老年人血管弹性比较差更容易发生。
3 防范:
3.1 心里安适,在为病人实施静脉留置技术前,向患者和家属解释采用此技术的目的、意义及有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告知病人及家属,使其同意并接受,并在告知书上签字。
3.2 在为患者静脉留置输液时应选择弹性好,回流通畅,外横径较粗,便于穿刺及观察的部位,避免多次穿刺。有研究表明:老年病人留置浅静脉套管针时静脉炎的出现与血管管径有明显关系,血管管径越小,置管反应发生率越高,出现置管反应也越早,特别是管径小于3.0毫米的血管留置套管针时69.9℅的病人留置时间不超过3天,有的只留置1天,4天内静脉炎的发生率达100℅.故长期输液的病人应有计划地保护和合理使用静脉,从远端开始选用管径大于3毫米的静脉,避开靠近关节、硬化、受伤感染的部位。
3.3 穿刺前严格检查静脉留置针的有效期,如破损、过期禁止使用,必须一次性使用。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穿刺完毕后以无菌透明贴固定,便于观察穿刺点,及早发现静脉炎。透明贴两天更换一次,同时用消毒碘消毒穿刺点,消毒范围≥8厘米。透明贴被污染时,及时更换,防止细菌性静脉炎的发生。
3.4 正确使用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后观察静脉滴注是否通畅,局部是否有肿胀、隆起等。
3.5 使用静脉留置针期间,用硫酸镁湿热敷,每2小时一次,一次20分钟;也可用红外线灯照射穿刺肢体,每日二次,每次30分钟。热疗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加快静脉回流,增强新陈代谢及白细胞的吞噬功能,利于血管壁创伤的修复,增强局部抗炎能力。
3.6 每日及时封管、消毒、换帖,封管时缓慢推注封管液,速度过快,用力过猛,会使管壁通透性增加,容易引起外渗、肿胀,输液过程中,发现滴注不畅时,应用注射器抽取肝素封管液2-3毫升连接输液,回抽凝血块,切勿直接推入或用力挤压输液管,以防止凝血块挤入血液循环,发生栓塞。
3.7 严密观察、记录,发现在输液过程中故障及时解除,发现液体外渗、肿胀及时拔针。准确记录静脉留置、冲管、消毒、换贴、拔管的时间及血管情况。
3.8 护士长、责任护士在患者出院时除做常规出院宣教外,还要对病人进行查体检查,做到心中有数。
4 体会:
临床护理工作中发生护理纠纷比较常见,护士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尽快请护理专家会诊,及早找到原因解决处理。在静脉留置针应用过程中,误认为静脉留置针胶管落入血管内的现象非常罕见。但由于临床静脉输入高渗溶液(快速)、化疗药物。在操作输液过程中,每个环节如果不重视,都会出现不同的并发症,而静脉炎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并发症,若遇到此种罕见现象,要多动脑、多分析,采取积极的态度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希望护理同行在今后工作中发现类似情况,去寻找最佳的解决办法。
1 案例:患者,男,70岁。因脑中风收治于我院神经内科 ,因入院时病情重,遵医嘱每日给予20﹪甘露醇250毫升静脉滴注。为了减少穿刺次数、减轻病人痛苦,常规采用静脉留置技术,位置在患者右前臂贵要静脉。患者出院时病情好转,出院后三周突然来科室,护士长接待病人,见静脉穿刺点上段约10厘米处有一4厘米长似胶管状异物在血管内,突出于血管外皮肤内,前后推能推动。他们来医院时非常不冷静,大喊大叫,干扰护士工作,认为是护士拔针时将静脉留置针胶管落入了血管内造成的,索要赔偿,讨个说法。
2 解决纠纷采取了以下方法
2.1 心平氣和安抚患者及家属。安排到办公室。热情地给患者及家属倒水,安慰他们,一定会找到原因的。全科护士非常认真地对待此事,护士长将科室资深护士、科主任召集到一起共同会诊。但因患者的静脉走向无红、肿、痛等情况,只能疑似静脉炎。
2.2 请普外科主任会诊。“遗留”在静脉内的胶管不能排除,只能在彩超、DR放射线下检查,否则很难排除。主任、护士长、护士患者僵持着,如果确定是否有异物,就必须静脉切开,患者及家属坚决反对。
2.3检查患者入院期间静脉输液的记录,冲管、换贴、拔管记录。确定静脉留置针胶管没有落入血管内。
2.4患者已经出院三周,如果确实是异物在血管内,一定会出现排斥反应或全身反应。
2.5 如何排除静脉内是否有异物呢?请医院资深的专家会诊,其中一位副主任护师、临床比较有经验的护士来到了患者面前,微笑着和患者说:“把您的前臂伸直,于是让病人伸出并抬起右前臂,用右手拇指和食指绷紧似胶管状异物处,用左手食指触摸此处,确认无异物。此情况属特殊静脉炎。”非常肯定的告诉患者和家属静脉血管内无异物。告知病人这种情况在临床上从未见过,是因为在住院期间长期应用高浓度溶液输入所致,是一种个体现象,存属个体差异,老年人血管弹性比较差更容易发生。
3 防范:
3.1 心里安适,在为病人实施静脉留置技术前,向患者和家属解释采用此技术的目的、意义及有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告知病人及家属,使其同意并接受,并在告知书上签字。
3.2 在为患者静脉留置输液时应选择弹性好,回流通畅,外横径较粗,便于穿刺及观察的部位,避免多次穿刺。有研究表明:老年病人留置浅静脉套管针时静脉炎的出现与血管管径有明显关系,血管管径越小,置管反应发生率越高,出现置管反应也越早,特别是管径小于3.0毫米的血管留置套管针时69.9℅的病人留置时间不超过3天,有的只留置1天,4天内静脉炎的发生率达100℅.故长期输液的病人应有计划地保护和合理使用静脉,从远端开始选用管径大于3毫米的静脉,避开靠近关节、硬化、受伤感染的部位。
3.3 穿刺前严格检查静脉留置针的有效期,如破损、过期禁止使用,必须一次性使用。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穿刺完毕后以无菌透明贴固定,便于观察穿刺点,及早发现静脉炎。透明贴两天更换一次,同时用消毒碘消毒穿刺点,消毒范围≥8厘米。透明贴被污染时,及时更换,防止细菌性静脉炎的发生。
3.4 正确使用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后观察静脉滴注是否通畅,局部是否有肿胀、隆起等。
3.5 使用静脉留置针期间,用硫酸镁湿热敷,每2小时一次,一次20分钟;也可用红外线灯照射穿刺肢体,每日二次,每次30分钟。热疗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加快静脉回流,增强新陈代谢及白细胞的吞噬功能,利于血管壁创伤的修复,增强局部抗炎能力。
3.6 每日及时封管、消毒、换帖,封管时缓慢推注封管液,速度过快,用力过猛,会使管壁通透性增加,容易引起外渗、肿胀,输液过程中,发现滴注不畅时,应用注射器抽取肝素封管液2-3毫升连接输液,回抽凝血块,切勿直接推入或用力挤压输液管,以防止凝血块挤入血液循环,发生栓塞。
3.7 严密观察、记录,发现在输液过程中故障及时解除,发现液体外渗、肿胀及时拔针。准确记录静脉留置、冲管、消毒、换贴、拔管的时间及血管情况。
3.8 护士长、责任护士在患者出院时除做常规出院宣教外,还要对病人进行查体检查,做到心中有数。
4 体会:
临床护理工作中发生护理纠纷比较常见,护士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尽快请护理专家会诊,及早找到原因解决处理。在静脉留置针应用过程中,误认为静脉留置针胶管落入血管内的现象非常罕见。但由于临床静脉输入高渗溶液(快速)、化疗药物。在操作输液过程中,每个环节如果不重视,都会出现不同的并发症,而静脉炎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并发症,若遇到此种罕见现象,要多动脑、多分析,采取积极的态度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希望护理同行在今后工作中发现类似情况,去寻找最佳的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