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涛新歌》传到党中央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j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1年,江苏沭阳县沂涛乡农民编写反“三乱”说唱鼓词,奋起“抗捐”,与乡村干部吃喝挥霍的贪污腐败行为作斗争的种种举动,经记者在新华社内部刊物报道后,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时任总书记江泽民对此作了重要批示。根据批示,江苏省委组织调查组对沂涛乡问题做了调查,并专门发出第24号文件对问题进行了处理。紧接着,1992年初,沭阳县委又选派优秀青年干部陈学平到沂涛乡担任乡党委书记,整顿和加强那里的基层党组织,强化党的思想作风建设,重塑党在群众中的廉洁公正和惠民务实的形象,带领那里的干部群众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
  陈学平是个“专拉陷车的人”,他在沭阳青伊湖乡任党委书记时,仅用了1年多时间,就使这个人人摇头的落后乡变成了人人夸奖的先进乡。到沂涛一上任,他就花了半个月的时间跑遍了全乡26个村,走访了150多名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发现这里长期后进的根子在一些干部身上,部分党员干部作风腐败,吃喝成风,巧立名目,加重农民负担,损害了党在群众中的形象。他觉得,要改变沂涛的面貌,就必须重塑党在沂涛廉洁公正和惠民务实的形象,凝聚党心民心。于是,他就铁了心,决定从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入手,来改变沂涛的面貌。
  
  (一)
  
  陈学平首先来到全乡问题最多、干群矛盾最突出的湾堆村开展工作。反“三乱”,唱鼓词,就出在这里。陈学平自带干粮,在这里住了15天,把村里情况摸了个透。通过组织查账,干部多吃多占的钱退了,按法规11户强占宅基地建造的房子动迁了,同时多寡不匀的承包地调整了。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班子重新调整建立了,农民的负担减轻了,干部的思想作风变好了。多年积累的问题一朝解决,群众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心情舒畅。短短两年时间,沂涛乡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原来江苏“头号特困乡”一跃而成沭阳县“第一先进乡”。1993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突破1.2亿元,成了全县第一个“亿元乡”,财政收入达302万元,比1991年翻了两番,为沭阳“财政第一乡”。农民年人均收入从两年前的375元猛增到700多元,乡镇工业发展和计划生育工作也都在全县名列第一,在各项指标综合考评中连续两年在全县夺魁。1993年,县里再也没有收到沂涛乡农民的一封告状信,被定为“无越级上访乡”。
  1994年4月,湾堆村7名老共产党员和老农民,联名给时任总书记江泽民写了一封感谢信。得知沂涛乡从“特困乡”变成“先进乡”,摆脱贫困,解决温饱,开始奔小康,江泽民非常高兴。他说,加强基层党支部的思想、作风、组织建设,是至关重要的大事,是广大群众的迫切愿望。他特别赞赏信中这样一句话:“只要干群团结如一人,穷乡也能致富奔小康”。
  面对此情此景,原先写反“三乱”说唱鼓词的农民孙中华豪情满怀,有感而发,又写了一本长达1.7万字的说唱鼓词——《沂涛新歌》,讴歌改革开放和党员干部思想作风转变给这里带来的巨大变化。
  于是,1994年春,我和分社记者袁养和再次来到沂涛乡采访,写成了这样一组三篇调查:《<沂涛新歌>捎给党中央——沭阳沂涛乡巨变调查(上)》、《重塑党的形象凝聚党心民心——沭阳沂涛乡巨变调查(中)》和《发人深省的启示:从严治吏——沭阳沂涛乡巨变调查(下)》。其中,第一篇调查有重点地辑录了《沂涛新歌》说唱鼓词的内容,交待了作者的写作缘由及其愿望。
  整个鼓词共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作者用大量活生生的事实,从各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沂涛乡经济面貌发生的重大变化和所取得的成就。鼓词写道:
  改革开放好,神州齐飞跃。
  试看沂涛乡,今朝换新貌。
  乡办工厂林立起,产值猛增传捷报。
  五谷丰登六畜旺,百业皆新成就高。
  全省“特困”沂涛乡,如今走上致富道。
  全乡扩种水稻两万亩,种植结构合理创“三高”。
  湾堆村试改水稻得丰收,打响了稻麦轮作第一炮。
  手捧着金黄稻谷雪白的米,乡亲们无限感激咧嘴笑。
  乡党委立足农业抓调整,又采取外引内联工业搞。
  重点以沂涛酒厂为支柱,以带动其他企业齐飞跃。
  水泵厂传来隆隆机器响,扩股后产值月月超指标。
  新建起股份制企业桐板厂,成品板出口国外质量好。
  轧花厂银山雪海吐花絮,运皮棉车辆奔驰来回跑。
  还有那后起之秀沂涛酒,夺得金牌和奖杯把名标。
  为推进横向联合促开发,全乡还把过剩劳力安排好。
  沂涛劳务大军遍全国,采取了多种形式多渠道。
  进工厂,搞建筑,开沟、筑路、修渠道,
  进矿山,入林海,采茶、伐木和烧窑,
  走云贵,奔川陕,新疆、西藏有人到,
  出关跑到东三省,过江直达海南岛,
  大军遍布苏锡常,沪宁沿线上人不少,
  最佩服沂涛姑娘气魄大,科威特也敢前去走一遭。
  沂涛乡劳务输出效益大,四面八方都朝家里寄钞票。
  乡党委带领农民奔富路,涌现出新人新事真不少。
  鼓词第二部分,作者集中叙述了沂涛乡党员和干部思想作风的转变,以及干群关系的深刻变化,由此说明沂涛巨变的原因。鼓词写道:
  陈书记走马沂涛来上任,千斤重担一肩挑。
  两年中足迹遍布全乡地,作调查废寝忘食不辞劳。
  对过去遗留问题作分析,对群众反映问题细推敲。
  沂涛乡要得腾飞能崛起,还得靠干群团结心一条。
  要加速沂涛经济大发展,还要靠党员干部重担挑。
  村与组干部处于最基层,终日里与千家万户打交道。
  群众的眼睛时刻看着你,必须把自身形象树立好。
  万不能以权谋私图私利,更不能贪赃枉法去瞎搞。
  要提倡廉洁奉公作风正,心目中群众利益放首要。
  要注重自身素质与修养,为重塑沂涛形象立功劳。
  乡党委对党员干部立标准,《决定》中具体规定有十条。
  鼓词第三部分,作者主要记述了沂涛乡社会风气出现的可喜变化。鼓词写道:
  千家万户脱贫困,全乡处处换新貌。
  政通人和局面新,社会安定秩序好。
  民主法制建设全,党群干群心一条。
  五好家庭到处有,邻里团结讲礼貌。
  四有农民三热爱,三者关系处得好。
  万众欢庆大有年,人民齐唱太平调。
  在鼓词这三大主体内容前,还有个开篇,作者在开篇中交待了自己写词的意图及其愿望。鼓词这样写道:
  六塘河昼夜不停东流淌,水清清孕育两岸好田庄,
  就在那灌南涟水交界处,河西岸便是沭阳沂涛乡。
  前几年不正之风来侵蚀,沂涛落伍成了“特困乡”。
  为抵制不正之风来侵扰,乡亲们反“三乱”惊动党中央。
  总书记关怀过问作批示,派专人调查了解摸情况。
  江苏省委专发廿四号文,沂涛问题处理说端详。
  新调来党委书记陈学平,下决心重塑沂涛新形象。
  沂涛乡励精图治搞改革,两年内全乡面貌大变样。
  写词人献上纪实锣鼓词,唱一曲《沂涛新歌》话沧桑。
  但愿这鼓词传到京城去,将喜讯报给中南海里党中央。
  
  (二)
  
  《<沂涛新歌>捎给党中央》这一组三篇调查,在新华社内部刊物上刊登后,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胡锦涛很快就读到了这组调查。4月5日,胡锦涛对这组调查作了如下批示:“沂涛乡巨变的经验值得很好总结。看来一些贫困落后乡村之所以长期上不去,长期改变不了贫困落后面貌,关键是班子,是带头人。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好的,有好的带头人,群众积极性就能调动起来,面貌就可以改变。”时任江苏省委副书记孙家正对调查也作出如下批示:“这三篇材料很好,核定改写后可公开见报。作者实事求是的态度和跟踪调查的做法,亦值得赞扬。”5月5日,新华社播发的反映沂涛乡巨变的长篇通讯——《沂涛新歌》,在《人民日报》等中央级各报纸的头版头条刊出,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4月中旬,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派员来到江苏,在省委办公厅召见记者,听取记者对沂涛乡巨变经验总结的意见,并询问了记者当时党在农村各项政策贯彻落实的一些情况。7月1日党的生日那天,由中央政策研究室与江苏省委政策研究室和省委组织部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对沂涛巨变经验所作总结的一篇题为《一个有威信有战斗力的乡党委——江苏沭阳县沂涛乡工作考察报告》,又在《人民日报》第三版以1/2版的篇幅在上半版刊登,进一步向全国介绍和推荐了沂涛乡这个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改变后进面貌的典型。紧接着中央书记处又决定,沂涛作为全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先进典型,出席当年10月25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会议,由乡党委书记陈学平在会上第一个作典型发言,介绍经验。沂涛的经验在会上介绍后,引起极大震动,一时间,全国各地前来沂涛参观学习和考察取经的单位和人员络绎不绝。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2001年,中央电视台和中央文献研究室在“七一”前联合拍摄并播放了8集大型文献专题片《使命》,专题片运用建党的翔实史料,热情讴歌了党领导全国人民革命和建设,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其中,第6集专题片《考验》就是以记者发表在新华社内部刊物上的《沭阳沂涛乡农民“抗捐事件”采访录》和《沭阳沂涛乡巨变调查》这两组六篇调查文稿为史料,反映在江泽民总书记对沂涛乡调查稿件亲自批示关怀下,这个乡党员干部思想作风发生重大转变——廉洁公正和惠民务实,给这里带来的巨大变化。这集专题片,集中反映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国家领导人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反腐倡廉的坚强决心和反对贪污腐败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经受住了反腐防变的种种考验。专题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一开始,就出了湾堆村农民李洪才演唱鼓词的镜头,紧接着就出了这两组六篇调查文稿的镜头。为拍好这集专题片,中央电视台记者曾先后两次来南京,向记者作了采访。
  
  (三)
  
  《<沂涛新歌>捎给党中央》这一组三篇调查,为什么能引起中央高层领导的如此重视,沂涛乡党委为什么能作为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改变后进面貌的先进典型被推向全国,又为什么能作为党建的重要史料被吸纳进八集大型文献专题片《使命》,对实际工作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沂涛巨变这是一个时代所需要的典型。记者对这个典型的时代意义有了认识,便在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的驱使下,及时抓住和较好地表现了这样一个典型,因而取得了这样好的效果。
  (作者单位:新华社江苏分社)
  
  编校:张红玲
其他文献
“这组报道组织得好,是把领导意图和群众的愿望相结合的好报道。谢谢省报编辑部和有关记者同志。”——这是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在2005年5月17日的《河南日报(农村版)》报头上的批示。徐光春书记在批示里直接把箭头画到了两篇稿件的上方——评论《把实事办好》和消息《书记郑重承诺厅局积极响应十件实事件件有着落》。  2005年5月18日,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路国贤也批示:农村版这组报道写得好,应当表
期刊
八 月  《全国报纸出版“十一五”发展纲要(2006-2010)》  综合2006年8月29日《中国新闻出版报》和2006年第9期《传媒》杂志报道,新闻出版总署发布的《纲要》提出2010年末千人日报平均拥有量90份,报纸普及率平均每户0.3份的目标,明确了报刊业控制总量优化结构合理布局的思路《纲要》重申:非公有资本的机构不能做报刊的主管主办单位,一般的部门和专业性社团不能办综合性报纸,地域性综合报
期刊
我在翻阅第16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过程中,一篇题为《3.5万救命钱留给病友》的消息作品深深吸引了我,这篇一等奖作品,确有一种值得称道的强烈的感染力  人民日报社前总编辑范敬宜在为《山河壮丽人多情》一书作的序中写道:“新闻作品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难达到的是什么?总结几十年走过的新闻道路,我终于抽象出来两个字:感染十多年前,一位普普通通的读者给我写信说:‘生活感染了你,你又通过自己的笔感染了读者’我
期刊
张海,1941年生,祖籍河南省偃师市,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河南省文联主席,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第八届九届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从上世纪60年代末,张海即专业从事书法组织和书法创作工作张海书法四体皆能,以隶书行草为最著篆书得力于杨沂孙,行书出自“二王”,草书追张旭怀素神韵,楷书以《张猛龙碑》为宗早年隶作求其精美,取《乙瑛碑》之骨肉停匀,《封龙山》之宽绰古雅,《礼器碑》之变化
期刊
实话实说我是一位文字记者,平时很少接触相机,在采访过程中主要是以“笔”录为主2006年金秋时节,在全国著名老劳模申纪兰的故乡山西省平顺县采访时,在该县的井底村一户老百姓的地头,我用最普通的傻瓜数码相机拍下了当地农民摘花椒的一个场景(见右图),想不到的是一张小图片竟被《人民日报》《山西日报》《山西农民报》等多家报刊争相采用为什么一张小图片能被多家媒体看中呢?它带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好图片自己会说话 
期刊
一由《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引出的网络侵权的话题    2006年,一部风行网上的短片及其引发的激烈争论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这部短片的名字叫《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以下简称《馒头》),素材主要来自导演陈凯歌的新作《无极》,作者是胡戈这个时长为20分钟的短片套用了中央电视台品牌栏目《法制在线》的形式展开整个故事,围绕《无极》中出现的那个馒头,串联起电影中的镜头与人物,加上时下流行的广告插播RAP音乐
期刊
方汉奇,中国人民大学荣誉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由他主持编著的《中国新闻事业通史》和《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被誉为“中国新闻史学界的里程碑”。  2006年10月,方汉奇教授应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邀请,为师生作了《学好新闻史》的报告。  笔者于10月18日下午对方先生进行了专访。在半个多小时的采访中,他的谦虚、真诚、儒雅,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的治学精神深深打动了我们,让
期刊
在党报专刊的办报思路上,现在有一种令人忧虑的现象。  这种现象是:专刊与新闻版的地位和作用被截然分割,新闻版姓“党”,是主流媒体;专刊姓“副”,担负着可读性、服务性、有用性等职能,因为新闻特别是主流新闻信息的“自觉缺席”被边缘化,只能作为正刊的一种“补充”而存在。  之所以强调专刊新闻的“自觉缺席”,是因为即使是在有的党报专刊办报人眼里,专刊的新闻性也显得不那么重要,他们觉得,抓新闻、抢时效是新闻
期刊
2005年电视湘军在“中国最具活力的电视娱乐品牌”理念指导下,成功运作“超级女声”和《大长今》,无论是栏目还是电视剧都引领了中国电视的潮流,成为国内电视媒体竞相模仿的典范2006年年初湖南卫视再次试图通过对电视节目(特别是晚间节目)的差异化编排,避开竞争对手,通过创新开拓出属于自己的“蓝海”空间  “蓝海”一词出自W·钱·金教授和勒妮·莫博涅教授所著的《蓝海战略》一书书中指出,在竞争激烈的已知市场
期刊
当下新闻摄影圈子里正蔓延着一股歪风——弄虚作假可以毫不夸张地讲,这歪风已经到了不可不防不可不治的地步,否则,新闻摄影和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将一落千丈,甚至不复存在!    新闻摄影造假事件回放    获奖的拼贴照片《中国农村城市化改革第一爆》2006年4月4日,中国摄影报刊发了《“华赛”金奖被疑为合成之作》的文章,文章指出:“这两天,数个互联网新闻论坛内,都出现了内容相似的网友留言,对刚刚揭晓的第二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