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发挥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互补性。突出过程性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个性得到张扬,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得到倡导。
【关键词】小学数学多样化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马芯兰说过一句话:“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小学生模仿能力很强,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喜欢动手操作,如果能够让他们在课堂上亲身体验,他们便能够很好地对数学进行理解和掌握,使他们在知识上、能力上、情感态度上,均得到发展,特别是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与轻松。例如我在讲授《加、减法》的过程中,我把全班40多个学生分成多个小组,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用计数器拔一拔,或者带领孩子们带操场上捡小石头数数等方式,体验加减法的过程,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在一次关于《统计》的教学中,我有意识将各种水果图片杂乱无章的摆在各组桌面上,提出了“你們能将它们进行分类吗?”的问题,然后让学生经过小组分工,动手操作。学生们都十分感兴趣,最后我要求孩子们告诉刚才分类方法,其实分类的过程中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统计》知识。如此以来,课堂寓教于乐,教学变得简单,学生饶有兴趣,得到了动口、动手、动脑、交流、加工和处理学习信息的锻炼,比起枯燥的讲解和无可奈何的听课,效果好多了。
二、让数学回归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加强数学课本材料的实用性
从学生日常的买菜、买学习用品让学生明白,学习数学无非是为了用,为了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为了长大后能在社会上生存。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不能远离生活,不能脱离现实。因此,我在备每一节课时都要想到所讲知识与哪些生活的实际例子有联系,生活中哪些地方使用它,尤其我们农村小学的孩子,生活中到处与数学联系在一起。教师在教学中尽量做到能在实际情境中融入数学知识,做到不干巴巴地讲;有学生熟知的生活例子,就替代乏味的课本例题;能动手操作发现学习知识的,就让学生动手操作获取知识;总之,数学教学就要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体会到生活处处有数学”。例如:我在教《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参加校园的植树活动,植树的路线老师已经画好了,现在我把同学们分成三组,小组长负责栽树,每个组要按老师的要求去做,第一组同学举行了一个颁奖仪式:先让练习册得“优”的6名女生到讲台上站成一排,每人发一朵小红花,又让练习册得“优”的5名男生到讲台上站在第二排,每人发一面小红旗,并让全班同学鼓掌向他们表示祝贺。然后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还有多少名同学的练习册没有得“优”吗?你是怎么知道的?能说说你的想法吗?你认为应该怎样计算?这个内容实际上就是本节课所要教学的例题,只是我把它换成了学生熟悉的情境,他们就能很自然的找到两种解法。也可以先想想两次一共有多少名同学站到了讲台上领奖,再从总人数里一起去掉。学生自己列式,自己讨论、计算,这样不但让学生比较形象、直观地理解了连减的意义,牢固掌握了连减的计算方法,而且表扬了作业优秀的同学,激励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并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三、充分调动多种器官参与学习,着力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学习者在主动建构的过程中必须要借助一定的操作对象,也就是说,总有一定的事情让孩子们去做。教师要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多种感觉器官,鼓励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活动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一般先讲授所要学习的概念和原理,然后再让学生做一定的练习,尝试去解决有关的问题,其潜在的假设是:学和做是两个独立的过程,只有先学会了,才能去做,去解决有关的问题。建构主意所倡导的教学理念,正好用相反的思路来设计教学。先鼓励学生去做,在做中学。因为在做的过程中,学生要充分借助自己的生活平台,综合运用所有的生活经验,甚至可能还要查阅有关的资料,从而做出合理的综合和推论,分析解决当前的问题,形成自己的思考和认识。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便可以建构起与此相应的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提炼和概括,使得学习者所建构的知识更明确,更系统。比如,在“圆的认识”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的活动,通过:“分一分”“指一指”“看一看”“描一描”“摆一摆”“摸一摸”,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展开学习。同时,教师也不要先把有关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性质告诉孩子之前,让他们去拼摆相应的图形。事实上,如果教师放手让孩子去拼,孩子会拼得比教师想象的要好得多。正是这样多种感官的参与,在尝试错误的过程中他们完成了对新知的认知活动。
四、重自主探索,让学生“再创造”数学
将数学作为一种活动来进行解释和分析,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教学方法,我称之为再创造方法。也就是说,数学知识应由学生本人在数学活动中去发现或创造出来,而不是由教师“灌”给学生。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自身的探索、发现与创造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过程。
五、重生活应用,让学生实践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数学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感悟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拓展数学学习的领域。注重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它应包含: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用数学的知识去说明,用数学的方式去分析,用数学的思想去处理这四个方面的意识。
总之,教师要结合教学任务,选定学生喜闻乐见形式,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学会数学,同时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寻找生活中的数学,并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的价值,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关键词】小学数学多样化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马芯兰说过一句话:“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小学生模仿能力很强,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喜欢动手操作,如果能够让他们在课堂上亲身体验,他们便能够很好地对数学进行理解和掌握,使他们在知识上、能力上、情感态度上,均得到发展,特别是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与轻松。例如我在讲授《加、减法》的过程中,我把全班40多个学生分成多个小组,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用计数器拔一拔,或者带领孩子们带操场上捡小石头数数等方式,体验加减法的过程,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在一次关于《统计》的教学中,我有意识将各种水果图片杂乱无章的摆在各组桌面上,提出了“你們能将它们进行分类吗?”的问题,然后让学生经过小组分工,动手操作。学生们都十分感兴趣,最后我要求孩子们告诉刚才分类方法,其实分类的过程中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统计》知识。如此以来,课堂寓教于乐,教学变得简单,学生饶有兴趣,得到了动口、动手、动脑、交流、加工和处理学习信息的锻炼,比起枯燥的讲解和无可奈何的听课,效果好多了。
二、让数学回归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加强数学课本材料的实用性
从学生日常的买菜、买学习用品让学生明白,学习数学无非是为了用,为了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为了长大后能在社会上生存。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不能远离生活,不能脱离现实。因此,我在备每一节课时都要想到所讲知识与哪些生活的实际例子有联系,生活中哪些地方使用它,尤其我们农村小学的孩子,生活中到处与数学联系在一起。教师在教学中尽量做到能在实际情境中融入数学知识,做到不干巴巴地讲;有学生熟知的生活例子,就替代乏味的课本例题;能动手操作发现学习知识的,就让学生动手操作获取知识;总之,数学教学就要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体会到生活处处有数学”。例如:我在教《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参加校园的植树活动,植树的路线老师已经画好了,现在我把同学们分成三组,小组长负责栽树,每个组要按老师的要求去做,第一组同学举行了一个颁奖仪式:先让练习册得“优”的6名女生到讲台上站成一排,每人发一朵小红花,又让练习册得“优”的5名男生到讲台上站在第二排,每人发一面小红旗,并让全班同学鼓掌向他们表示祝贺。然后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还有多少名同学的练习册没有得“优”吗?你是怎么知道的?能说说你的想法吗?你认为应该怎样计算?这个内容实际上就是本节课所要教学的例题,只是我把它换成了学生熟悉的情境,他们就能很自然的找到两种解法。也可以先想想两次一共有多少名同学站到了讲台上领奖,再从总人数里一起去掉。学生自己列式,自己讨论、计算,这样不但让学生比较形象、直观地理解了连减的意义,牢固掌握了连减的计算方法,而且表扬了作业优秀的同学,激励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并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三、充分调动多种器官参与学习,着力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学习者在主动建构的过程中必须要借助一定的操作对象,也就是说,总有一定的事情让孩子们去做。教师要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多种感觉器官,鼓励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活动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一般先讲授所要学习的概念和原理,然后再让学生做一定的练习,尝试去解决有关的问题,其潜在的假设是:学和做是两个独立的过程,只有先学会了,才能去做,去解决有关的问题。建构主意所倡导的教学理念,正好用相反的思路来设计教学。先鼓励学生去做,在做中学。因为在做的过程中,学生要充分借助自己的生活平台,综合运用所有的生活经验,甚至可能还要查阅有关的资料,从而做出合理的综合和推论,分析解决当前的问题,形成自己的思考和认识。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便可以建构起与此相应的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提炼和概括,使得学习者所建构的知识更明确,更系统。比如,在“圆的认识”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的活动,通过:“分一分”“指一指”“看一看”“描一描”“摆一摆”“摸一摸”,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展开学习。同时,教师也不要先把有关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性质告诉孩子之前,让他们去拼摆相应的图形。事实上,如果教师放手让孩子去拼,孩子会拼得比教师想象的要好得多。正是这样多种感官的参与,在尝试错误的过程中他们完成了对新知的认知活动。
四、重自主探索,让学生“再创造”数学
将数学作为一种活动来进行解释和分析,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教学方法,我称之为再创造方法。也就是说,数学知识应由学生本人在数学活动中去发现或创造出来,而不是由教师“灌”给学生。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自身的探索、发现与创造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过程。
五、重生活应用,让学生实践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数学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感悟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拓展数学学习的领域。注重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它应包含: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用数学的知识去说明,用数学的方式去分析,用数学的思想去处理这四个方面的意识。
总之,教师要结合教学任务,选定学生喜闻乐见形式,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学会数学,同时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寻找生活中的数学,并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的价值,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