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腾飞的里程碑

来源 :农村农业农民·A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jiansu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国农业展览馆位于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北路农展桥一隅,占地面积4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4万平方米。自1958年年底破土兴建,于1959年9月27日正式开馆。从此,全国农业展览馆便成为宣传展示新中国农业发展成就的重要平台、推动农业国际交流的前端阵地,半个多世纪以来,依旧外宾云集,观者如潮。
  作为经国务院批准兴建的建国十周年首都十大建筑之一,全国农业展览馆的机构成立与馆舍建设,正是在国家大力发展农业生产、高度重视农业宣传和国际交流的大背景下,以周总理“古今中外,皆为我用”建设理念为指引,集全国之力量、凝全民之信念而建成的。
  这样一个带有独特时代印记和气息的全国农业展览馆,既彰显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人民热火朝天干事业和坚信人定胜天的精神风貌,又书写了我国农业生产开始腾飞起步、优质农产品走出国门的新篇章。
  建设渊源
  全国农业展览馆建馆的契机,是1957年开始的全国农业展览会。当年2月20日,第一届全国农业展览会在“苏联展览馆”(现北京展览馆)开幕后,社会各界反响空前热烈,第一个月就有将近80万人参观。见此盛况,全国农业展览会组织机构向农业部呈交将农业展览会长期保留的报告,并提出了建设与之相应的展馆、人员编制和经费等意见。
  1957年7月,周恩来总理主持国务院会议,讨论关于筹建全国农业展览馆长期馆的意见。之后,经反复比较论证,排除了京外建馆(在当时的武汉苏联展览馆基础上改建)、京内的西郊黑山扈等地后,当年8月,经国务院批示,明确在京建馆,馆址确定在东直门外六里屯一带,要求“本着因陋就简的精神,总投资最高不超过80万元”。同年10月,经农业部批复同意并下达土地购买及居民迁移费用5万元后,全国农业展览会组织机构开始收购建馆土地。随后,占地拆迁、设计等工作开始进行。之后,周恩来总理又亲自审定了全国农业展览馆的建筑设计方案,初始确定的占地面积为50公顷,总建筑面积为28820平方米。
  1958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在北戴河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决定,要在北京兴建一批国庆工程以隆重庆祝建国十周年,即后来的“建国十年首都十大建筑”,全国农业展览馆位列其中。
  同年9月5日,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万里在市政府召开会议,传达了中央关于筹备庆祝建国十周年的通知。1958年9月8日,万里在中央电影院(现北京音乐厅)对在京的设计、施工及有关单位1000多人作了动员报告,要求这些工程要精,既实用,又美观;既保证质量,又讲求艺术,且兼具民族风格。
  经过9个月的紧张施工,1959年9月27日,全国农业展览馆正式建成开馆。崭新成立的全国农业展览馆成功举办了她的第一个展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全国农业成就展”,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的谭震林为开幕式剪彩。全国农业展览馆正式登上我国农业历史的舞台。
  建筑风格
  全国农业展览馆的设计工作主要由原建设工程部北京工业建筑设计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前身)承担,其主设计人为著名建筑师严星华。严先生还担任过中国驻朝鲜大使馆、中央广播大厦、莫斯科北京飯店等建筑的主设计人。
  跟苏联的全苏农业展览馆类似(即现“全俄展览中心”,该馆占地300公顷,共有80个展览馆),全国农业展览馆的总体设计也采取了既集中又分散的方式,把建筑按用途分类并结合现场地形进行了合理布置,以1号馆为主体,形成严谨的不对称中轴线:1号馆位于馆区正面主轴线上,2、3号馆分列北南两侧,一字排开;4号馆与5号馆、6号馆与7号馆两厢对称;8、9、10号馆在馆区南侧后方,呈“品”字形排列,10座展馆组成的建筑群浑然一体、气势磅礴、雄伟壮观。
  其建筑以中国传统风格为主,琉璃瓦屋顶、重檐、攒尖、彔顶、亭阁、柱廊、栏杆等宫殿和庭园处理手法巧妙地结合了展览建筑空间大和体量大等特点,形成融中国建筑传统形式与现代功能为一体的民族风格新建筑。
  同时,全国农业展览馆也是国内唯一一座大型的园林式展览馆,在1、2、3号馆后面,三湖相连,水面面积达4万平方米。湖中碧波荡漾、鱼鸭嬉戏;湖边花草芬芳,垂柳依依。展馆之间由长廊、方亭或柱廊连接,长廊两侧栽植了各种花草树木。馆区四周遍布苍松翠柏,垂柳银杏,随处可见繁花似锦,绿树成荫,回廊亭阁、碧瓦朱檐。传统的民族建筑群与馆区植物、湖光云影交相辉映,景色宜人。
  仅是1959年到1961年,就先后共有138个国家、近1.4万人次国际友人前来参观,包括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主席金日成、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胡志明、柬埔寨王国西哈努克亲王、越南民主共和国总理范文同等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可以说,全国农业展览馆的成立及建设,是我国农业腾飞的一个里程碑。
  继往开来
  新时代中的全国农业展览馆,作为中国农业宣传和交流的地位与职能一如既往。她继续坚持与时俱进,勇于开拓创新,注重以人为本,致力于打造具有特色、拥有较高知名度的国家农产品交易平台、国家农业文明展示平台和国际交流合作平台。相信,搭乘我国农业高速发展、农业文化自信传播的东风,全国农业展览馆的未来,必将更加辉煌!
其他文献
网络科技与扶贫工作的良性互动,是西柏坡纪念馆驻村工作队创新扶贫模式的有益探索。  最近,站在自家的猪圈旁,看着7头肥壮的猪崽,刘增云心里说不出地高兴。  他家曾是村里的贫困户。“去年,通过工作队给联系的土猪定向养殖,我养了7头黑猪,除去成本,1年纯收入1万多元。”他笑着说,依托养猪,自己有了稳定的收入,再加上平时打工,家里已经彻底脱贫了。  2016年2月26日,西柏坡纪念馆选派办公室主任于海龙、
期刊
河南省南召县自2017年8月开始,在全县开展“党员干部带支部”结对帮扶活动,310名县乡党员领导干部结对帮扶310个行政村(社区),计划用三年半时间,采取推进阵地建设、密切联系群众、帮上致富项目、全面推动脱贫等措施,实现“支部强、农村稳、百姓富”。  初春时节,行走在河南省南召县乡村,犹如打开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一条条道路宽阔畅达,一排排房屋错落有致,一棵棵玉兰笔直挺拔,一幅幅墙体彩绘生动形象。
期刊
号称“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曾经是一个旱涝灾害都十分频繁而严重的地方。这是因为流经成都平原的岷江,流量大,水流湍急。而岷江口又是长江中游和上游的分界点,春夏山洪暴发之时,江水奔腾而下,从灌县进入成都平原,狭窄的河道常常引发洪灾。在枯水季节,由于灌县岷江东岸的玉垒山地势较高,阻碍江水东流,难以引水灌溉东岸的田地,常常造成旱灾。李白在《蜀道难》中曾有“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人或成鱼鳖”的感叹和描写
期刊
大地回春,万物复苏。春天,明媚怡人。汉代,人们在正月初七“人日”到郊外踏青,正月十五元宵节去观灯、舞龙,三月初一寒食节去踏鞠。在唐代,则有盛世空前的拔河活动,“常以正月望日为之”(《封氏闻见记》)。唐、宋的寒食、清明节期间,则“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唐王维《寒食城东即事》)。明清时,元宵观灯、清明荡千、郊游踏青、舞龙舞狮、放风筝、博棋弈……节令活动令人目不暇接。春天,是中国古代民俗节令
期刊
3月28日,河南省委一号文件正式发布,今年的河南省委一号文件以推进乡村振兴为主题。  在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何意义?作为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大省,河南又该如何推动乡村振兴、如何发力?针对这些问题,河南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申延平对文件作出了解读。  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  申延平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刻把握国情农
期刊
中国农业博物馆于1986年9月13日正式对外开放,是国家一级博物馆。经过30多年的积累,该馆收藏了众多反映农业发展的各时期的文物。目前,馆藏各时期的陶器2000余件,以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汉陶明器、唐三彩、元黑陶为代表的陶器类文物,已经成为馆藏文物中体系完整且最具特色的一类藏品。   在众多馆藏精品文物中,本文选择具有“最美的陶俑”之称的四川地区东汉执锸陶俑为代表,对其进行介绍和描述,并对其产生的历
期刊
浙江省丽水市是首批國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1.73万平方公里的丽水,九山半水半分田,还是六江之源,水环境质量位居浙江省第一。丽水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有3573座,森林覆盖率高达80.79%,列全国第二,是华东地区最大的“天然氧吧”。  作为习近平总书记“两山”思想重要发源地和实践地,与其他区域相比,丽水市的乡村振兴更值得关注。日前,笔者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丽水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吴晓东,听他讲述“
期刊
今年82岁的盖钧镒还时常卷起裤腿下到田间地头。身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豆遗传育种学家,他更是将一个甲子的岁月献给了我国的大豆事业,为的就是“让老百姓吃着中国豆子打出的豆浆、磨出的豆腐”。  搜集、整理大豆种质资源1.5万余份,创新大豆群体和特异种质2万余份,主持参与研究了30多个大豆新品种,在长江中下游推广种植5000多万亩实现产业化……盖钧镒为世界大豆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真正无愧于第十届世界大豆研
期刊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人们日用而不自知的文化载体,那就是吉祥组合图。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商场或者企业在院落里会有一个池塘,里面养满了各色金鱼,实际上这不仅是因為金鱼作为观赏鱼美观,而且其中还包含了中国传统的吉祥文化,利用汉语言的特征形成的美好祝愿:金玉满堂。“鱼”与“玉”的读音相近,与“余”的读音也相近,所以民间还有用图画鱼来表现“连年有余”“喜庆有余”等,以预示生活富裕。  起源  如果探究吉祥图案的
期刊
在新疆阿克苏地区的柯坪县有一种专门用来卷羊肉吃的薄皮馕——“柯坪恰皮塔”,它既是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柯坪县玉尔其乡托木里村村民艾买提江·玉素甫的致富法宝。  每天清晨,艾买提江·玉素甫和母亲都会早早起来生火、和面,开始一天的生意。“别看一个馕只卖1.5元钱,但是每天烤500多个,每月就能有8000元的纯收入。”艾买提江·玉素甫说,他们一家人就是靠着这个馕店摆脱了贫困。  馕坑烧热,艾买提江·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