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人文教育与和谐校园的构建

来源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sen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体育的工具理性价值已不言而喻,而它的人文教育价值常被遮蔽。体育的人文价值主要表现在敬畏生命、尊重对手、明晓责任、超越自我等方面。和谐校园建设离不开人文教育的定力,离不开人文精神的坚持,离不开师生“人之价值”的成长。体育人文教育对和谐校园建设的贡献在于:匡正与完满办学理念,补充与完善管理制度,创设与协调校园文化。学校体育工作自身应规避两种倾向:唯工具理性无视精神濡化,泛功能论混淆价值判断。
  关键词:体育人文教育;和谐校园;体育的人文价值;倾向
  中图分类号:G81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11)12-0105-04
  The Building of Physical Humanistic Education and Harmonious Campus
  XUE Lan,WANG Zhangming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 Department,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Jinhua 321004,Zhejiang China)
  Abstract:While the instrumental rational value of sport has been selfevident,its value of humanistic education is often obscured.The humanistic value of sport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aspects of revering life,respecting opponents,knowing responsibility,surpassing oneself and etc.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campus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perseverance of humanistic education,the insistence of humanistic spirit and the growth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value as human being.The physical humanistic education’s contribu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campus lies in the rectification and completion of the educational philosophy,the supplement and perfection of the management system and the creation and coordination of the campus culture.The school P.E.work itself should avoid these two tendencies: only to admire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but ignore spiritual enculturation; to think P.E.to be multifuntional and confuse value judgement.
  Key words: physical humanistic education;harmonious campus;humanistic value of sport;tendency
  
  工业文明创造了大量的先进机器和熟练操纵机器的人,由此创造出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但是,人们生活在充裕的物质世界内,往往并未感到幸福。同样,在崇尚科学教育的今天,人文教育的缺失却成为显而易见的事实。其结果是“个体拥有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大的生存能力,但是却越来越对自身存在的必要性发生怀疑”。“学生把知识的因素都接受了,但人性的因素却越来越遮蔽了”,这显然不是教育的理想结果,也与“和谐”的理念背道而驰。[1]
   为此,后现代主义教育观认为,“知识应当以价值为中心并归于价值,以进入人文问题的方式来激活自身并在价值中找到恰当的归属,进而显现自己的灵魂并进入学生的心灵”。因此,“人文教育的涵义在于教育以价值‘成长’为目的而非以知识‘增长’为目的,所有的知识点都必须通过价值的“链接”去重新复活其意义。”[2]
   文明社会的学校教育追求和谐,培养和谐发展的青年一代,既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宗旨又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这样看来,探究体育的人文教育价值,其实是在间接地或部分地应答,和谐校园的愿景是什么以及如何达成。我们依稀可以觉察到,和谐校园的建设,需要合理的结构要素。在所有的结构要素中,能否良性地运行,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人。在人的要素中,其人文精神的发展水平,决定着其他要素的价值与实现。由此可见,人文教育,事关人文精神的发展,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中之重,是和谐教育与发展和谐之人的内在规定。
   当体育人被视为“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时候,说者振振有辞,听者愤愤不平,作为价值无涉的研究者来说,至少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基本判断:当体育的技艺性与锦标性被高扬,而体育的人文性与教育性被遮蔽之时,容易让人产生认知上的盲点,即以为体育运动只有健身与竞争的功能,没有教育与人文的寓意。这说明强调体育的人文性,重视体育的人文教育价值,与学生个体的健康发展和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皆紧扣相联,与和谐教育的发生与和谐社会的构建都遥相呼应。
  
  1体育的人文价值
  
  体育,作为人们发展体能的一种非生产性的肢体活动[3],就其本体来说,它是一种游戏活动。这好比足球,用脚踢球,传来传去你攻我守,以进入对方之门为快,就是如此简单的一出游戏,人类凭借历史与文化,可以把它蜕变为学校或产业。难怪德国哲人席勒说:“当人是人的时候才去游戏 ,当人去游戏的时候才是完人。”
   一场游戏,一项运动,为什么能上升到“人之为人”的精神高度呢?一项赛事,一次胜负,为什么能牵动无数观众的心呢?作为各项运动竞赛的集合——奥运会,为什么能成为国际新闻的焦点、媒体发展的机遇与商业广告的平台呢?从事物的表层上去看,都是因为“大写”的人,把“嘻戏”当真,把“公平”当善,把“肉体”当美,都是因为人与类的内心主体,有着真善美的文化需求,从而构建出竞比的规则与比赛的仪式,以满足人之为人的形式要求。
   卡西尔认为,“人不再生活在一个单纯的物理宇宙之中,而是生活在一个符号宇宙之中。语言、神话、艺术和宗教则是这个符号宇宙的各部分,它们是组成符号之网的不同丝线,是人类经验的交织之网。人类在思想和经验之中取得的一切进步都使这符号之网更为精巧和牢固。在某种意义上说,人是在不断地与自身打交道而不在应付事物本身。”?[4]正是人类生活在符号与形式的世界里,才让我们觉察到、体味到与理解到,人类的技艺与竞比是真实的,人类的保健与康复是善用的,人类的英姿与体魄是美妙的。
   这里期待与表达的真善美,都是通过人的身心,为了人的身心,而充满人类强烈的主体性与实践性。基于此,有的学者认为,人文精神的中心就是寻找人生的意义,使人生变得丰富而美好。对于人的竞争给予绝对的肯定和支持,把人在自由竞争中的爆发力量视作位人性的释放。人文精神就是要发扬竞技选手的个性、潜能和创新精神,因此,把奥林匹克精神就视作为人类的人文精神。
   “体育作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首先是一种身体符号,它通过体能和智力的超越实现自身的价值;同时它还是一种精神符号,它注重空间扩张,在身体与外界的接触中获取精神体验,以及在时间的延续中,通过身体运动带来历史效应”。[5]从此意义上讲,体育人文教育的价值体现在强化体能和提升精神的统一之上。
   简言之,动作背后有思想,游戏身后有文化,运动之中有精神。体育独立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就是“人本”反抗“神本”的产物,体育的诞生与壮大,离不开个体人性的温情,离不开社会的情怀。正是这种的人性温情与人文胸怀,使体育成为教育的有机构成,成为社会的重要设置。当我们试着洞察体育世界的深处,体育的人文教育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感知身躯,敬畏生命体育发展至今日,已经为人类奉献了一系列响亮的文化符号,如NBA、足球世界杯、OLYMPICGAMES、网球ATP等,众多体育明星,如乔丹、马拉多纳、欧文、费德勒,带来了以亿计数的fans,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让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涌入运动的人潮,或健身或休闲或竞比,这种身体的直接参与性,会暂时割断社会的工具理性,回到感性的肉体欢愉之中。“运动成瘾者”,会不断重复与加深自我的身体意象,从身体动作的细微感受中感知身躯、欣赏人体、重视肉体,进而影响与改变人们的生命观与人生观。我们常说,在伟大的生命面前,面向球场与面向市场至少有一点是相同的,都是为了生活的质量与人生的幸福。因而,体育活动之溪,终究会汇入生命经验与生命教育的洪流之中。
  1.2操守公平,尊重对手许多运动项目的前身,就是一种体力性的游戏活动。如果对通常的一个体力性游戏个案进行结构分析,我们就可以归纳出它的基本结构要素,即比赛规则、活动方法、赏罚方式。规则规定着游戏者的态度与行为,活动方法通常设计成个体或群体间的博弈,赏罚方式内蕴着育人的寓意与宗旨。当体力性游戏作为活动通过人们传播与普及与改造,就发展成为一项正规化的竞技性运动。一个游戏与运动,要被社会认可,离不开它的fairplay准则,否则游戏就会失去趣味,比赛的结果就会失去公平。体育活动往往演化为竞赛性事件,让人默会公平与结果,让参与者亲历平等处事的现场,在公平竞争中学会尊重对手、裁判与观众。
  1.3遭遇胜负,明晓责任人们认识、参与与评价体育,总是避不开输或赢的情感体验。总是拿胜负说事,一胜遮百劣,一输遭千指的现象屡有发生。千夫所指也好,举国狂欢也罢,都会给参与者体会到强烈的归属感。没有比赛的奋力拼搏,就没有奋斗中求欢乐的精神陶冶,没有比赛的群策群力,就没有团结就是力量的真切体味,没有比赛的落败痛失,就没有“从头再来”的信心力量。体育的活动或比赛,可以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教育资源,对青年一代的成熟与成长,对塑造未来有责任感的公民社会,有着独特的和不可取代的价值。
  1.4历经极点,体验超越体育活动中众多的动作方式,都是为体育本身的发展而创建的。大部分动作技术,既不是现代社会的生存所需,也不是当今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可是,作为一个现代人,还趋之若鹜地去化钱买“遭罪”,去学练那些无多大效用价值的动作方法,还要在重复万千的身体练习中,不当作是一种单调的重复。如果说,女人的瘦身以苦磨为代价,是因为健与美的召唤,而在情理之中;那么,男人在混泥土堆成的立壁上“攀岩”,又是为了什么呢?许多有志者主动担当运动负荷的“极限”,就是为了体验“超人”的感觉,作为一种自我否定之否定的意志表达,去收获生命的超越感。这种否定自我与超越局限的精神,一旦内化为个体与民族的品性,我们可以预见,该个体就是一个潜在的强者,该民族就是未来之强大的民族。
   总之,敬畏生命、尊重对手、明晓责任、超越自我等人文诉求,因为体育内在的人文性,完全可以通过体育活动的教育实践,成为人文教育的独特内容与实体目标,体现与实现体育的人文教育价值。那么,体育的行为规范,体育的团队生活,体育的审美体验,体育的超越境脉,即体育的人文性对和谐校园的构建有何价值与意义呢?
  
  2体育人文教育与构建和谐校园的关系
  
   自从党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这一重大命题之始,有关构建和谐校园的选题就成为热点而活跃于学术界与教育界。在国内的先行研究中,人们主要探讨四大类问题:一是何谓和谐校园,和谐校园有什么基本特征?二是为什么要建设和谐校园,它对师生和社会有何意义?三是通过哪些路径,实现校园建设的和谐发展?四是在和谐校园建设视野下,如何完善各项工作?[6]
   在讨论体育的人文价值与和谐校园建设有何关联这一问题上,其中第一大类的问题是必须作出界定与说明,即和谐校园的愿景是什么?
   有的学者认为,和谐校园具体表现为“校园组织结构要素的和谐、教育环境的和谐、校园人际关系的和谐、学校与社会关系的和谐。”[7]所谓和谐,就是指各种教育要素“和衷共济、和而不同”,处在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高效运动状态。这样的和谐状态,是智慧的摇篮,是精神的家园。
   有的学者认为,和谐校园建设的动力,来自于传统美德和现代文明的结合,团队精神和个性张扬的统一。是不是或能不能构建和谐校园,有的学者认为,坚持以人为本是前提,营造校园文化是基础,推进素质教育是关键。还有学者认为,营造和谐校园,离不开四种精神的培育,即培养师生的“传承文化的精神、求真务实的精神、海纳百川的精神、公正仁爱的精神。”[8]
   从列举的观点中,我们可以得到几点启示:一是和谐校园不单单拥有硬实力(如大楼),还需要软实力(如大师);二是和谐校园的使命不单单是传播科学知识,还需要弘扬人文精神;三是和谐校园的价值不单单是累积人类智慧,还需要传承普世美德。
   总而言之,和谐校园建设离不开人文教育的定力,离不开人文精神的坚持,离不开师生“人之价值”的成长。那么,体育的人文教育价值对师生的“人之价值”的成长及对和谐校园的建设,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2.1匡正与完满办学理念作为学校经过长期的理性思考及实践所积淀、形成的办学理念,表征了学校的发展方向、工作目标和评价标准,是教育信念、思想、观念的抽象概括。[9]由于体育本身作为学校全面教育的“一育”,尤其是体育的人文属性,在学校办学理念的凝炼中起到了制衡的作用。当然,办学理念是变动不居的,是时代发展的产物,社会文化背景必然会制约和影响办学的价值取向,在应试、升学指标成为衡量办学水平主要标准的当下,体育的人文精神,对办学理念的匡正与完满,就有了新的价值与意义。
   所谓全面发展,应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体育所具有价值与功能通过积淀与凝聚,在办学理念层面也从多维度的反映出来。从体育的本体功能上看,体育的感知身躯、敬畏生命,可凝炼为“健体”的办学理念;从体育的组织机制上看,体育操守公平、尊重对手,遭遇胜负、明晓责任,可归结为“明德”的办学宗旨;从体育的课程设置上看,可总结为“尊重兴趣,展现特长”、“发展潜能,体现价值”、“轻松运动、愉快学习”、“全面自由,和谐发展”等办学特色。
   这些体现时代特征的办学理念,是在我们调查“体育传统学校的办学理念”中得到的,是逻辑与事实的统一。体育传统学校的办学实践,让我们看到了体育人文精神的光芒,看清了体育的人文价值与和谐校园建设的依存关系。
  2.2补充与完善管理制度作为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制度可以起到规范、保障、引领的作用。制度化的要求贯穿体育的所有领域和活动过程。场地设施管理制度、体育教学制度、运动训练制度、课外体育活动制度、竞赛制度等均是学校体育制度的基本内容。体育制度不仅成为学校管理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因为其本身的常态化与情境性而独树一帜。
   由于体育活动是学校常规活动,制度的组织要求呈现常态化的特点,例如早操、课间操和课外活动。另外,运动规则作为体育的基本制度,是非常具体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在运动过程中,符合规则要求的行为将会得到大家的认可,违反规则的行为将立刻受到惩罚,具有鲜明的情境性特点,亲历现场感同身受,这无疑是一种“规范教育”。
   长此以往,学生会养成遵守共同行为准则的意识,自觉协调自己和他人、个人和集体矛盾的习惯,促进师生的个体社会化。公平的竞赛制度,有助于构建和谐校园平等的制度文化,使管理育人成为现实。
  2.3创设与协调校园文化校园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因它的公开性、标志性、功能性的特点,成为校园自然环境的有机构成。无论是从占地面积大小,还是从资金投入多少看,体育场地设施都是学校硬件建设的标识。体育场地设施作为公共设施,主要面向学校师生,兼顾向社会开放。体育场地设施体现学校的规划和建设思路,反映学校的办学实力和特色。
   如果从体育的人文性角度上去看,体育思想、体育的仪式、体育成就等软实力,可成为学校人文财富而保留与传承。校园内的体育雕塑,画廊中校内外体育明星的图片介绍、陈列室内的奖杯和锦旗等均是展示校园文化的窗口。通过这种“物化”形式固定下来的体育成果,也是一所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体育运动提供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师生与社会交流的平台,人们通过体育运动加强了解,增进友谊,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展现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校园的硬件建设与软实力提升,都离不开体育环境的给予,失去体育的活动感性与人文风貌,校园和谐的文化建设与环境育人的构筑营造,就会先天不足或后天无力。当然,体育潜在的人文教育价值能否显现,也需要“和谐发展”的视野来考量自身。
  
  3和谐校园视野下学校体育工作之规制
  
  3.1唯工具理性无视精神濡化
  3.1.1防止体育课程目标的唯工具性,充分发挥体育课程文化的陶冶功能体育课程的工具理性价值,常常体现在掌握运动技能(会玩)和提高身体素质(健身)这两方面。如果体育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只停留地“有用”这一工具理性层面,那么,体育课程的文化陶冶功能,它的育人意蕴,就会被遮蔽,无法企及“人之为人”人文高度。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学生花费大量的体力、精力去掌握所谓的基础动作,虽是当下习以为常的课程实施模式,可是,由于动作运用的条件和环境的缺失,自然就失去了体育运动育人的核心,以至于对“为什么要学习运动技术”等学习内容的本身产生怀疑。殊不知运动竞赛是体育运动的核心和杠杆,是实现体育教育价值的主要途径,也是体育教学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运动技术学习和体育竞赛之间是“学”与“用” 的关系,失去了竞赛、竞争的条件,体育课程与教学,必然要滑向枯燥无味的泥潭。和谐校园建设呼唤竞赛、竞争的硬件与软件。
  3.1.2防止课外群体活动的格式化,充分发挥师生的兴趣与资源体育必须强调个体生命具体性,必须是具体的感知,而非抽象思考。一所学校的课外体育活动也必需追求自已的个性与特色。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学校为了体现课外体育活动的特色,一般都选择“传统运动项目”作为活动内容的特色,其次,在大课间活动时,除了做广播操再加练一套由学校自编的健身操。这是对积极主动、课外活动开展的不错的学校而言,还有大量的学校在“升学率”的重压下,连国家规定的课外活动也名存实亡,更用不着说本校师生的兴趣照顾与资源利用了。可是要建设真正“和谐校园”,龙腾虎跃的景象必需是天天相见的,而且是兴高采烈、由内到外的,否则,我们期待的“完人教育”、“和谐教育”只能成为一句口号,而不是现实。
  3.1.3防止体育设施建设“竞技化”倾向,充分挖掘运动硬件的“普世化”潜能偌大的一个田径场或篮球馆,通常的状况是只有少数人(选手)在场,边上的看台,长年空着,不是风吹雨打就是灰尘四起。学校的场馆设施,一方面是资源的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又是在无意的浪费,这种不在大、中、小城市学校普遍存在。其中的一个症结在于,学校的体育设施建设,都在相互摹仿与互相攀比,都以学校能承办高级别的赛事为荣,强烈的“竞技化”倾向,使体育设施只成了竞赛的舞台,而不是学校师生生活与教育的平台。站在“和谐校园”的视角,学校的场馆建设,一定要为广大师生服务,为体育课程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打量,让学校体育设施能承担“体育文化节”,而不是少数人的竞技场。
  3.2泛功能论混淆价值判断现今,“升学率”与“就业率”已成为衡量中小学和高等院校办学水平的首要指标。实际的境遇形成人们现实的眼光,那些与升学、就业不直接相关的课程,自然就被“边缘化”,音、体、美课程成为中小学“小三门”课程,音乐、体育、美术学院,成为综合性大学的“花瓶”学院,是乎是无需争辩的事实。正是这种无言的结局,让本专业的业内人士,一直在叫屈与呐喊,无形之中,走了另一个极端,即体育是万能的,它可替代其它学科与活动的功能,如健智功能、育德价值等,混淆了部分与整体、背景与主题的关系。
  3.2.1防止课程资源的无序开发,充分发挥体育的学科特性所谓和谐,简明地说就是要素间的比重合适、主次分明与各得其所。体育课程是学校体育价值诉求的载体,它承载着社会、文化与教育的诸多使命。社会的泛娱乐化,文化的快餐化以及教育的产业化,无不影响着体育教学的价值取向。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体育课程的目标与体育教学的模式,出现了舍近求远、忘主套客的种种现象。如上课不敢整队、打着“以生为本”幌子的“放羊”,扁担、箩筐成为器材,上山采摘当成体育课堂活动等等,不一而足,离体育学科的本性——科学、有目的的肢体活动、动作技术的文化传习、遵守规则的颂扬与体悟等,渐行渐远。我们应恪守体育课程的主体文化,先有分工,即做好本职,后不分家,即服务大局。
  3.2.2防止学校体育功能的异化,客观评价体育与健康的关联重视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历来教育社会的主流价值观。问题是,何谓健康?它的内涵是与时为俱进的和变化发展的。当下的教育理念之一,名为“健康第一”,这里的“健康”本意与学术概念中的“健康”定义的指代与强调的侧面是不同的。其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重视社会所需的道德修养与公民素质,后者强调的是身体强壮与心理阳光。在我们的学校体育工作中,往往拿体育健身的潜在功能,去替换健康的目标达成,并从认知上误以为体育事业就是健康事业,无限扩大学校体育的功能。如体质下降就是学校体育工作的渎职,身体素质好就是健康水平高,殊不知,健康一事,事关多方,有先天遗传有后天环境,在后天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中,体育仅仅是科学生活方式中的有机构成,并且是在“营养过剩而体力活动不足”的前提下,方显体育的健身意义。应当说,体育与健康有关联,但无必然的因果关系。
  3.2.3防止体育活动单一的锦标,全面营造育人的氛围与境脉不可置否,体育世界中最耀眼的部分是精英体育(竞技体育),运动技艺是体育明星的最大资本,竞技与锦标是媒介体育的主体。受媒体的影响,学校体育活动,往往蜕化为单一的锦标活动,赢了就狂欢输了就骂娘,过于强调比赛的胜负,给和谐校园的建设带来不和谐之音。要知道游戏活动中的比赛与课堂教学中的比赛以及运动赛场中的比赛,它们之间的教育预设是不同的。为取胜而不择手段是反教育的行为,不怕输而坚持到底是最有价值的教育,我们应丰富“锦标”的教育含金量,开发体育活动的“PK”方式,如阳光体育、千校万班比赛,把赛事注入项目文化的内涵,并嵌入校园文化的土壤里。
  
  4结语
  
   体育是“舶来品”,现代体育的内容与形式,都是在西方人文主义旗帜下产生与发展的。体育活动的理念与范式,常常是欧美国家其人文精神追求的一种具象或符号。体育作为一种竞赛性事件,无不承载着个体的权利、义务、尊严的价值诉求,体育具有天然的人文教育价值。正是这种天然的人文性,体育才成为现代学校教育的有机部分,成为人的全面发展的以文化人的结构性要素。
   和谐校园的构建,其宗旨是实现人的和谐教育,人的和谐发展离不开人文精神滋养。体育的人文教育,不单是人文教育体系的有机内容,更为主要的是,它能成为心理健康教育、伦理道德教育、审美娱乐教育的载体,作为一种具象化的活动,容易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在和谐校园构建的语境下,如何发挥体育人文教育价值的最大值,以“放大”体育的教育功能,这是一方很有挑战性的论域。本文认为,通过体育引领师生对人类生存意义与价值的终极关怀,可能会规制学校体育的功利观,使体育回归到“育人”与丰富学生精神世界的轨道上来。
   总之,体育的人文性,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和谐校园的环境,有利于规避体育运行中的工具理性倾向,使体育的理论与实践,焕发出人文精神的光芒,成为和谐教育与学生全面发展的重镇。
  
  参考文献:
  
  [1] 陈思和.人文教育的位置[J].科技文萃,2001(11).
  [2] 张祥云.人文知识的特性及其教育意蕴.教育研究,2004(6).
  [3] 张洪潭.从体育的本质看体育教学[J].体育与科学,2008(2).
  [4] [德]恩斯特·卡西尔著.沉晖,海平,叶舟译.人文科学的逻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7-8.
  [5] 薛岚,董大肆.论球类运动的文化属性[J].体育科学,2006(12).
  [6] 冯魁.和谐校园建设研究综述[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
  [7] 朱平.坚持以“生”为本推进和谐校园建设[J].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8] 郑芬.营造和谐校园需培育“四种精神”[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1).
  [9] 汪启明.对学校办学理念的思考[N].中国教育报,2006-01-24.
  [10] 姜艺,王丽娟,马玉成等.体育的人文精神[J].体育文史,2001(3).第34卷第11期
其他文献
听力技能是顺利完成听力任务的一种有效方法。听力技能运用越熟练,听力就越强。在平时的训练中,应注重以下能力的培养。一、语音能力学好语音是外语学习的关键,是掌握听说能
期刊
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初步形成时期,对其进行正确的思想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老师是学生成才的导师,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
期刊
摘要:通过量化研究进一步探讨重大赛事主场优势的形成机制。根据前期对重大赛事主场优势形成机制质化研究的典范模型,提出了对重大赛事主场形成机制量化研究的研究变量以及变量之间关系的研究假设,编制或修订了相关研究变量的测评问卷,问卷的信效度基本达到测量学要求;并对120名国家队运动员进行有效施测,研究结果表明:主场环境直接影响心理领域感,对比赛结果没有直接影响,对主场环境的预先应对在主场优势形成中具有因果
摘 要:探讨“高住低练”肝细胞凋亡与凋亡调控基因(包括HIF1α)之 间关系,为低氧训练提供科研资料。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6组。安静 对照组(C)不训练,不进行低氧暴露;低氧暴露组(HE)和高住低练组(Hilo)每天低氧 暴露(氧浓度12.6%,相当于海拔4 000 m)8 h和12 h,5 d/周,共4周;常氧运动组和高 住低练组每天均以25 m/min的速度训练1 h,5
摘 要: 通过实地考察法和对比分析法对中国和加拿大体育教育管理、招生、学 科与课程建设等六个方面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了两国高等体育教育存在的异同及特点, 针对性的提出了我国高等体育教育发展的建议,以期为我国高等体育教育的又好、又快的发 展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中加;高等教育;体育;比较  中图分类号:G81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号:1007-3612(2011)04-0087-04  
摘要:研究目的是为了研究合作-竞争学习教学模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作用。采用了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等研究方法,从提高学生之间的合作-竞争意识与能力为出发点,通过在高校网球选修课中进行合作教学的实验,寻找出具体的培养学生合作-竞争能力和意识的内容、方法和途径。实验证明,合作-竞争学习教学模式较传统的教学模式确实有它的优势所在。对高校网球教学的研究以期对各项目的体育教学起到良好的借
竞技理念规定着竞技活动的具体发展,并塑造着竞技活动的主体——人。因此,要想将“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贯彻到竞技当中,并通过竞技培育“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个人,首先应当对
高校体育课程选项教学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得以普及,开设条件及开展效果需辨证审视,从而有利于对其进行针对性改进。通过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结合江西财经
摘 要:目的:研究内质网应激蛋白在运动大鼠骨骼肌损伤中的表达并探讨内质网应激在运动骨骼肌损伤中的保护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安静对照组(C)和单纯运动组(E),单纯运动组再平均分为运动即刻组(E1)、运动后24h组(E2)、运动后48h组(E3)和运动后6d组(E4),每组8只,采用离心力竭运动为运动模式,实验后分别测定骨骼肌内质网应激蛋白表达以及血清中反应损伤特征的活性酶和抗氧化酶活性的
摘 要: 探讨黄柳菇多糖对力竭运动大鼠应激性溃疡的预防效果。方法:30只SD 大鼠随机分为安静 对照组、力竭运动组和力竭运动服药组。共6周训练,第7周第1 d进行力竭运动后即刻,观察 各组大鼠胃溃疡指数,胃组织结构、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 Px)、丙二醛(MDA)和一氧化氮合酶(NOS)、内皮素(ET)等指标的变化。结果:力竭 运动后大鼠发生应激性溃疡,力竭运动组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