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绵父爱暖亲情

来源 :江西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c20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写出了一种异常真挚的人生至爱,作者摆脱正面着笔描写的传统构思,另辟蹊径,选择“背影”写父亲,别开生面,令人拍案叫绝。文章固然好,但更需要教师精心引导,学生才能获得心灵上的共鸣。杜郎口中学徐立峰老师教学《背影》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让深沉的父爱在朴素的文字、舒缓的语调中缓缓流淌……自然而真实的课堂,如行云流水,欢快流畅,令人耳目一新。
  不解父爱——个性阅读,去疑求真
  生:作者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有两年余了”。朱自清最不能忘记的却是父亲的背影,可见这个“背影”是多么耐人寻味。
  生:这里“我与父亲不相见已有两年余了”,为什么用“不相见”而不用“不见面”?
  生:我认为“不相见”是表示父与子之间出现了问题,而“不见面”是指一个人与另一个人没有机会见面,所以这里的“不相见”,暗示了父子之间有过隔阂或误会。
  …………
  生:第五段作者写“我那时真的是太聪明了”,“聪明”怎么理解?
  生:我认为这里“聪明”是褒词贬用,因为当时作者只看到父亲的“啰唆”,却没有感受到父亲的关爱。
  生:这个“太聪明”是嘲笑自己当时没有体会出父亲对自己的爱,也是对自己以往所作所为的一种自嘲。
  这个教学片段是两个小插曲:一是写作者为什么与父亲“不相见”,二是写作者为什么自嘲自己“太聪明”。着重写了对父亲的不了解,甚至讨厌父亲的“啰唆”,为后文写“父子情深”作铺垫。课上,学生对“不相见”的理解,肯定不是口无遮拦的脱口而出,至于认为儿子说过“不要相见”的话,当然也决不可能是空穴来风。这些都是课前教师为拓宽学生课外知识面、开阔视野而精心预设的环节,可见徐老师备课经过了深思熟虑。学生精心查找资料,在反复比对资料中得到了共识,才会产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写自己“太聪明”,学生也给出了最恰当的注脚——“自嘲”,这是作者对自己那时不懂事的深刻反省。此时,片段围绕着“不相见”“太聪明”提出的两个“为什么”,通过交流,答案已明朗。
  父子情深——用心体验画龙点睛
  师:文章的第六自然段“他用两手攀着上面……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谁来分析一下这段文字。
  生:一个“爬”字,说明那个月台很高,再加上父亲身材肥胖不容易上去,越不容易越能体现父亲对儿子的爱。
  生:父亲穿的是黑布棉袍大马褂,而作者穿的是紫毛大衣,从穿衣的对比能看出父亲对儿子的关爱。
  师:我查资料发现,父亲穿着深青色的棉袍黑色马褂,这在当时应该算是正装了——非常好的衣服,相当于礼服。同学们了解了这个背景又会想到什么呀?
  生:父亲穿得那么整齐,或许是怕给儿子丢脸。
  生:穿着“礼服”还去爬月台,用现在的话来说是“穿着西装扛大包”,但是父亲为了儿子甘愿这么做,也可以看出父亲对儿子的爱。
  生:课文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两点:一是作者与父亲是如此的熟悉,然而离别之时却给作者一种特别的感受;二是父亲的身影在人群中慢慢地消失,跟放电影一样,影愈深而情愈浓,人愈远而心愈近。我想这就是父爱。
  师:刚才这个同学说这篇文章就是表现父爱的,其他同学有不同意见的吗?
  生:我认为文章写了两种爱,还有一种是儿子对父亲的爱。比如其中一句话:“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短短的一句话能体现出儿子对父亲的牵挂与不舍,这就是父子情深。
  生活中时时有感动,它有时是一种声音,有时是一种色彩,有时是一种状态,有时也可以是一种场景。在上述教学片段中,徐老师紧扣买橘子“爬月台”这个细节。这个细节描写看似淡淡几笔,却字字珠玑,这一处动作描写只写了攀爬的起始动作,却凝练成了一个精彩瞬间,在强烈聚焦中,把父亲形象定格在“难忘”中。感人的场景,也难怪乎铮铮铁汉朱自清,却在世界上最平常、最朴实的父爱面前潸然泪下。在这里,徐老师作了两次点拨:当学生对父子的着装有误读时,教师以介绍资料点拨,课堂如涓涓细流,拨人心弦;第二次点拨,一句“其他同学有不同意见的吗”,推波助澜,使文意、文情、文旨巧妙融合,更让读者内心感动,激情荡气回肠。是啊,父亲爱子无微不至,儿子对父牢牢牵挂,我们似乎看到了课堂上爱心绽放,闻到了课桌间幽幽暗香。教者独具匠心的设计、温婉精致的引导,让人赏心悦目,课堂因此而浑然天成。暖暖的真情,深深的感念,尽藏于绵绵父爱中……(作者单位:江西省永丰县佐龙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 徐纯军
其他文献
弋阳县地处赣东北、信江中游,是上饶的西大门、革命烈士方志敏的故乡。2013年春季,弋阳县启动了“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以此推动课内大量阅读,推进语文专业化变革。教育,让弋阳这片红土地焕发了前所未有的生机;阅读,让弋阳县千万个家庭感受到了教育的力量;专业,正在全方位地改变弋阳教育教学的现状。  幸运邂逅带来的机遇  2012年暑期,弋阳县启动了全县范围的课堂教学改革,课改引发了弋阳教育教学的全面转型。
期刊
钱梦龙老师在《听李镇西老师讲课》一书的序言中这样写道:“成功的教学必定是目中有‘人’的教学。镇西的过人之处,也就是最值得我们学习之处,就在于此:‘人’不仅在他的‘目’中,而且进入了他的‘心’里;不仅进入了‘心’里,而且占据着‘中心’的位置。”钱梦龙老师对李老师的课堂研究是很深刻的,阐述是很精辟的,因为这也是我这样一个在李镇西老师带领下的、天天与他接触的、能经常走进他的课堂的普通语文教师最真切的感受
期刊
胡炜老师用六年时间编写出《周德清散曲作品选读》,这对一位长期在农村高中任教的老师来说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  该书由“阅读鉴赏”“综合实践活动”“附录”三部分组成。“阅读鉴赏”部分按周德清散曲内容分成六个单元,每个单元选若干首散曲,每首散曲附有比较详细的注释和相关资料链接,帮助教师指导阅读或学生自主学习,每个单元设计了序列鉴赏探究题,启发和引导学生分析鉴赏。  “综合实践活动”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期刊
工作以来,前前后后听了李镇西老师不少课,每次听课都有不同的感悟与收获——  一、不落俗套激发疑问  第一次听李老师讲课是在刚参加工作不久,那时他正参加四川省赛课,上的是《孔乙己》。李老师没有按常理出牌,依次分析小说的三要素,而是一来就鼓励同学们提出问题:“今天这节课,不在于老师给你们讲了多少,而在于你们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对课文‘悟出了多少’。好,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一遍课文,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期刊
记者去于都县第二中学采访的那天,正赶上该校“文化大讲堂”开讲,主讲老师是陈荣驹,主讲的是《万紫千红百花吐艳——诗、歌、舞之综合艺术欣赏》。很快,学生们纷纷走进讲堂,井然有序地坐下,没占到座位的学生,干脆站在过道上或者讲堂的门口。陈老师首先问学生:“戏曲是什么?”然后利用多媒体从毛泽东的诗《沁园春·长沙》开始进入,伴随着音乐,诗歌朗诵者的声音铿锵地响起,接着屏幕上出现各种画面,学生们都看得入迷。待朗
期刊
教育,需要安安静静地从事  有人说“教育要有静等花开的情怀”。我非常欣赏这一句话。谢云老师说:“教育的要素,更多是固定的、恒常的、变动不居的。教育关乎生命的成长和培养,无论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生命的成长都是缓慢的,教育的变动和变迁,也必然是缓慢的。它需要耐心的浸润,而不是猛烈的冲刷;它需要恬然和淡定,而不是急躁和冒进;它需要沉稳渐进的变化,而不是摧枯拉朽的革命——自然界的狂风暴雨,或许可以洁净空气
期刊
关注名师·李镇西篇  李镇西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2000年提名为“全国十杰教师”。曾获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成都市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四川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成都市首届十大教坛明星、成都市劳动模范、成都市武侯区特级校长等荣誉称号。2008年9月,赴乌克兰出席纪念苏霍姆林斯基九十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荣获乌克兰教育科学院所颁发的学习和运用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特别奖。出版有
期刊
对于词语教学,许多教师总有一种“想说爱你不容易”的感觉。因为它很容易陷入脱离语境、就词解词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导致教学过程枯燥乏味,缺乏生命活力,其结果是学生只能把词语读正确,而词语的意义、意味、意蕴却根本体味不到。近日看了特级教师毛立业《鹬蚌相争》一课的教学实录,他的词语教学巧中见趣,趣中见智,令人回味无穷。  师:看大家摇头晃脑读书的样子,可爱极了!大家读得怎么样呢?出道题考考大家,看谁能读准下
期刊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学科各种教育功能中排位第一的独特功能,是语文的独当之任。教师要引导学生时时处处感受语言文字运用的奇妙与精准,感受作者为读者着想的良苦用心,做好自己学科分内之事才是正道。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特等奖获得者贾宁老师执教《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适时适度地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表达特色,让学生在“得意”的同时“得言”,积累言语范式。  师:同学们,正如你们描述的那样,圆明园不
期刊
我这里介绍的,是于2013年第六届全国中小学交互式电子白板学科教学大赛小学数学一等奖获得者刘安平老师参赛执教的“数字编码”一课。这是一节教学难度大的课。可在她独特的设计与处理下,个个难点得以突破,课堂氛围趣味横生。在这堂亮点频现的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她在细微之处显现的睿智、灼见、理念更是给我启示颇多。  巧设疑——细微处显睿智  师:同学们好!刘老师第一次和你们上课,很想了解你们的一些信息,能告诉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