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初中语文朗读教学

来源 :语数外学习·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eaj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一直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虽然在中考、高考中都没有直接对朗读进行考察,但语文高分的获得,离不开平时的朗读训练。究其原因,与朗读的重要性分不开。
  一、朗读的重要性
  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就是说书读多、读熟了,就自然而然会理解其中的含义。这个“读”不仅仅是看,更是朗读。朗读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文章的意蕴、领悟文章的精华、加深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编者精挑细选的名家名篇,语言精美绝伦,十分具有美感和韵律,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春》《海燕》《沁园春雪》《乡愁》《济南的冬天》等,这些文章读来朗朗上口,合辙押韵。因此让学生朗读文章,还可以帮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语言的韵律美。学生反复诵读,做到读中思,思中读,读中品,品中读,愈读愈有味,趣味无穷,乃至对语文产生一种“不学不快”之感。
  二、如何进行朗读教学
  (一)为学生确立朗读的目标
  一般情况下,教师在早读课,以及课文学习之前,会要求学生朗读。但在此过程中,教师有时会忽视给学生确立一个明确的朗读目标,导致学生漫无目的、毫无头绪的随机朗读,这样不仅浪费时间,也容易打击学生的朗读兴趣,造成无效朗读。因此,在学生朗读之前,教师应先给学生布置任务,确立朗读目标。比如说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对朗读中碰到的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做记录,并查字典或与同学共同交流解决;要求学生带着感情朗读,读出语音语调、语言气势,声情并茂;同时也可提前布置一些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有目的地去朗读,这样就能避免他们在朗读的过程中出现翻到什么就读什么、看到哪就读哪,把时间打发过去就完事这样的现象,学生朗读的效果就会提高。
  (二)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笔者在早读课巡视的过程中,总会发现一个现象:很多学生桌上摆着语文课本,自己却在干别的,只是当教师走到他们跟前时,学生才象征性的读两句课文。究其原因,其实是学生对朗读缺乏兴趣。他们认为朗读不是中考的内容,没有考评依据,对学习成绩的提高也没什么作用,所以就不重视朗读。因此教师要想办法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一方面,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朗读的重要性,经常举例告诉学生朗读的作用与好处,端正学生朗读的态度。另一方面,教师可多播放一些美读范例,让学生听那些优美的、声情并茂的朗读来激发学生模仿朗读的兴趣。
  (三)教师示范朗读、创设情境
  亲其师,信其道。语文教师自身应起到朗读的示范和带头作用。在课前的朗读环节,教师可为学生示范朗读一遍课文,亦或只范读其中一些比较好的段落或语句,声情并茂,为学生创设一定的美读情境,感染学生,让学生顺利进入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激励学生主动去朗读,去体会文章的情感。尤其是文言文,晦涩难懂,教师更可以通过规范地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文言文的味道,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古圣先贤的思想。在教授《桃花源记》《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名篇时,笔者在课下花了大量的时间自己先朗读,尤其是经典段落,反复朗读,读出重音、节奏、韵律、感情、意境等,再给学生范读。再者,笔者认为初中生形象思维强,善于模仿,记忆力好,也更需要教师的范读。只要教师范读得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就会朗读得“有滋有味”,朗读出“成果”来。
  (四)合理选择朗读的方式
  朗读有单独读、分组读、齐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不同的方式。对于不同的情境,不同的课文,不同的内容,教师需选择不同的朗读方式。比如说对于气势恢宏的文章应选择齐读;对于展现人物内心的文章应选择单独读;对于对话较多,情节性比较强的文章需要选择分角色朗读等等。这样合理选取朗读方式,会使文章更加形象、直观,使朗读更加高效。
  此外,教师在课外也可以开展朗读活动,比如说组织诗歌朗诵会,利用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对朗读的热情。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朗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勇气和自信,对学生整体素质与能力的提升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朗读教学的重要性不容小觑。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有抓好这一环节,充分利用朗读来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感,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章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其他文献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经常可以在一些公开课中发现这样的现象:在一个数学教学情境中,每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便很快地回答了出来,并且回答得很流畅,整个课堂气氛十分热烈。但是热闹过后我们重新来反思这节课,却发现并没给学生留下多少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在数学课堂上,是不是老师提出了问题,就等于设置了“问题情镜”?是不是只要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引得学生踊跃发言就算是设置了有效的情境?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一、教学背景  《一元一次不等式》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九章中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是认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及解法,技能性较强,本身就给人以“冰冷”的感觉,若处理不当,就容易落入单纯技法演练的教学套路。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本人在课前指导学生复习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骤,并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情况设计了与一元一次方程相关的习题,希望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来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片
英语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直接关系到学校的英语教学质量,只有注重英语教学效果,做到当堂内容当堂消化理解,才能避免课内损失课外补给的本末倒置的不良现象,才能有效地减轻学生的课外负担。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质量呢?下面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树立“功在课前、利在课中”的教学观念  1. 认真钻研英语课程理念和教材  英语教学内容具体体现
数学是一门具有较强科学性的课程,数学课程的教学包含着方方面面。在数学教学上历来人们似乎都有这样的感觉:数学教学从概念到判断;从推理到归纳,一步步都十分严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似乎也总形成了这样的习惯,无论是教学概念还是推导数学公式都完全是教师的事,学生则永远是观众,也永远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这样的课堂也永远和谐不起来的,学生没有思考和笑容,学生更没有属于自己的成功。笔者多年担任初中数学
文章学理论家刘勰说: “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 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意思是写作的人在平时,要积累知识,存贮有用的材料;分析事理,丰富思考才能;研究生活经历,洞察客观事物的本质;训练自己的情致,培养运用语言的技巧。然后,使写作者的心灵懂得深奥难懂的道理,把握语言写成文章,这是安排好篇章的重要道理。  一、初中生写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对变式进行灵活的运用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知识的本质,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和解答数学题目的能力。  一、在数学教学中对问题变式的运用  将变式教学应用到数学教学中去,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进行数学知识的训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理解解题的规则,形成属于自己的解题方法。  (一) 类比变式  在进行数学教学的时候,我们会
“英语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策略方面,明确提出英语教师要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的传统保守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策略。  一、任务的设计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角度考虑  “任务型”教学活动中所设计的任务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设计出让初中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编排好的教学插图,这些插图都是通过精心挑选并与并语文教材文本紧密相关的。语文教材中插图的教学作用不容忽视,它是学生阅读教材最为直接的图像资料
在深化教育改革的今天,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成为当今具有时代特征的口号,而要学生愿意学习、懂得学习、学会学习就必须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出发,鼓励、吸引其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提高学习的兴趣,树立学习的信心。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需求,初中数学课本每一章都安排了相应的阅读材料提供给学生用于知识补充。以新人教社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数学》为例,七年级到九年级共设置了43个阅读材料,分为“阅读与
近些年来,在初中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为了促进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推进,让素质教育得到更好的推广,在中考中对学生的思维广度、宽度以及创新和应用能力的考察所占比重也越来越大,反映出数学开放性题型的增多是大势所趋。数学开放性题型指的是,在问题的设置、条件的给予和解题思路上具有一定的策略,并且遵循多元化思路方法的数学习题,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更促进了教育目标的实现。  一、对开放性题型进行表象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