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兰亭十三跋》看赵孟頫书风的文艺复古思潮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len_li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整个中国书法史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元代的书法复古风潮占有重要地位。赵孟頫是元代帖学书风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他一方面秉承和延续宋高宗提倡的“学书必以钟王为法,然后出入变化”;另一方面,开创了复古的书风,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宋元书法的发展方向。而在赵孟頫书风的形成过程中,《兰亭十三跋》是其书学思想的集成体现,本文结合元代社会历史背景,以赵孟頫书写的《兰亭十三跋》为对象,探究赵孟頫书风中的文艺复古思潮。
  赵孟頫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子孙,生于宋理宗室宝祐二年(1254),本是宗室后裔,卻生不逢时。这种特殊的社会环境造就了赵孟頫的书风,致使其提出“当则古,无徒取于今人也”的文艺复古口号。
  一、赵孟頫的生平与其书法复古风潮的成因
  (一)跌宕起伏的人生
  赵孟頫,其五世祖为宋孝宗的父亲、秀安僖王赵子偁,四世祖为崇王赵伯圭,因孝宗赐赵伯圭宅第于湖州,故而后代子孙皆为湖州人。赵孟頫是其父亲赵与訔的第七子。在他11岁时,父亲去世,由生母督其学业。赵孟頫的父亲赵与訔是南宋的集贤大学士,善于诗词文章,对于书画收藏也颇有兴趣。所以,赵孟頫从小就受到了书香文化的熏陶。
  赵孟頫天资聪颖,读书过目不忘,文章洋洋洒洒、一气呵成,写字运笔如风。在其25岁时,南宋灭亡,赵孟頫只能回故乡闲居。至元二十三年(1286),忽必烈对被推荐上来的赵孟頫十分赞赏,且不顾其为宋室后裔,任其为兵部郎中。元贞元年(1295),忽必烈逝世后,内部矛盾错综复杂,赵孟頫为躲避矛盾借病归乡(现今浙江湖州吴兴)。后至大三年(1310),赵孟頫奉诏回京任翰林侍读学士,第二年5月时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为仁宗。仁宗即位后因对赵孟頫的学养青睐有加,使其政治地位一步步达到顶峰,可谓是“官居一品,名满天下”。
  (二)书法复古之风脉络
  赵孟頫书法复古之风的形成一方面与他所生活的元代社会环境有关,另一方面与他本人特殊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当然,也与书法本身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和机遇紧密相连。
  1.元代社会状态的特殊性
  一方面,元代帝王为稳定和加强统治,大兴宗教,对各教派基本一视同仁,佛教、道教、回教、基督教、犹太教都得以传播,其中,佛教和道教因在蒙古统一天下的战争中起过关键作用而力量最强、影响力最大。佛教寺院之多,道教庙观之大,都是空前的。与此同时,元代帝王采纳汉儒士的主张,仍然推重宋代程朱理学,宣扬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观念。另一方面,元代帝王也需要掌握一定程度的汉文化来提高素养,而汉字是汉文化的精髓之一,书法是其载体。
  “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是对不同时代书法特点的概括,出自董其昌所著《容台别集》(卷四),内云:“晋人书取韵,唐人书取法,宋人书取意。”由于程朱理学成为元代的官方哲学,元朝的书法文字中就缺少了魏、晋、南朝时期书法艺术所讲究的风骨,尊崇“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大多表现出一种注重情感抒发的意思;唐代的书法艺术更重视法度,所以对前人的书法章法进行了总结,在书法结体和用笔方面实行规范化,且追求纯中锋的用笔;宋代的书法追求情感意趣而不为法度所束缚。这说明在元明时期,书法艺术更偏重于形式的模仿,在字的形态上下工夫,大凡学书者纷纷效仿晋人,而求之于刻帖也是复古风潮的体现。以古为新,尝试用文字载体的书法复古来加强汉文化的民族情感,弘扬民族精神也是汉人在元朝特殊性社会状态下的精神寄托。
  2.赵孟頫人生经历的特殊性
  杨载所撰《行状》云:“生母丘夫人,董(智)公使为学曰:‘汝幼孤,不能自强于学问,终无以觊成人,吾世则亦已矣!’语已,泪下沾襟。公由是刻厉,昼夜不休,性通敏,书一目辄成诵。未弱冠,试国子监。”《元史》中亦能体现,并加注:“为文操笔立就。”赵孟頫的书法成就在其整个人生中尤为卓著,《春雨杂述》云:“天资英迈,积字功深,尽掩古人,超入魏、晋。”
  赵孟頫身在元朝,虽为宋朝后裔,但深受皇恩,地位超群,这也不可避免遭遇非议,故为人小心谨慎,并认为久在君王身边,必受人嫉妒,故极力请求到外地任职。其诗《罪出》云:“在山为远志,出山为小草。古语巳云然,见事苦不早。平生独往愿,丘壑寄怀抱。图书时自娱,野性期自保。谁令堕尘网,宛转受缠绕。昔为海上欧,今如笼中鸟。哀鸣谁复顾,毛羽日摧槁。”可以清楚地窥见赵孟頫内心的矛盾和痛苦。虽然想为国尽力,又深知自己的特殊身份,寄人篱下,虽然荣华富贵,却事事堪惭。
  二、赵孟頫与《兰亭十三跋》
  (一)《兰亭十三跋》概况
  元至大三年(1310),赵孟頫奉召入京,自吴兴(今浙江湖州)经运河北上大都(今北京)。途中,吴森与赵孟頫同行,他是嘉兴的大收藏家,且当时随身携带了一本家藏的《定武兰亭》(五字损本)。同年9月5日,船行于湖州南浔时,僧人独孤长老(独孤淳朋)也带了一本《定武兰亭》(五字不损本),将它赠予赵孟頫。至此,在这一月有余的行舟途中,赵孟頫可以同时反复展玩两卷《定武兰亭》,不断地展阅临写,于是,在此期间创作了著名的《兰亭十三跋》。
  (二)从《兰亭十三跋》看赵孟頫书风
  宋代帝王从宋太宗开始就注重二王,推崇《兰亭序》。宋徽宗这一生在政治上的建树远远不如其在书画艺术上的投入,一生钟爱《兰亭序》,不断临写。赵孟頫自5岁开始学书,董其昌所著《画禅室随笔》云:“赵文敏临《褉帖》,无虑数百本,即余所见,亦至夥矣。”“宋高宗于书法最深,观其以《兰亭》赐太子,令写五百本,更换一本,即工力可知。”可见,赵孟頫对定武兰亭的执着与追求离不开从小对《兰亭序》的用功,也有着书香世家耳濡目染的情怀。
  赵孟頫的书法精熟但没有浮滑之感,这与其取法于《定武兰亭》有一定关系。《定武兰亭》为刻本,少了书写的痕迹却增加了含蓄内敛和厚重之感。他57岁时得独孤长老与好友吴森的两本《定武兰亭》后反复揣摩写得《兰亭十三跋》。1317年,赵孟頫64岁,回忆一生中所见的定武本:“余生六十有四,又南北往来,行几万里,仅见两三本耳。一在叔固丞相宅,即族兄子固所藏;一在家弟房,近自吴兴携来都下见与;一谭崇文许。三本皆无小异。余所得苦为虫损。叔固者因水淹糜溃,字画小昏。唯谭公所藏,纸墨完整,神明焕然,当为三本之甲。”   《兰亭十三跋》中第四跋写道:“非得此卷时时展玩,何以解日。盖日数十舒卷。所得为不少矣。”若不是得到此卷而时时观展玩味,如何得以消磨时日。几乎每日都要打开玩赏数十次,所得到的收获实在是不少。“時时展玩”这4个字体现了其专心学习,同时也注重持之以恒,不间断地研究。如第五跋云:“专心而学之。”
  第六跋云:“学书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意思是说学习书法在于细心钻研和品味古人的书法与范本,洞悉知晓他们用笔的意趣,才能有所收获和益处。这体现出赵孟頫在学书二王时对于古人法帖的细心钻研,如此钟情于定武兰亭也是想通过二王在书法的地位和影响来达到书法复古的目的,使元朝书法通往回归法度的道路。
  第七跋云:“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需用功。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书法以用笔为第一位,而字的间架结构也需要精心安排。因字的结体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但用笔自古以来就没有任何改变。王羲之的笔法与字势是对古代的成法作了巨大变革的,他字里行间的雄伟俊秀完全是出于自然天成,所以过去和现今的人们都以其为宗法。
  《兰亭十三跋》不仅是赵孟頫用笔结字和宗法王书的见证,而且是集中阐述其书学思想和复古主张的理论著作。
  三、赵孟頫书法复古的历史积极意义
  元代的书法复古风潮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必然结果,对于二王书风的回归不仅使书法回归本源流露出厚重古朴的风格,而且寄托了元代汉人的情感。
  赵孟頫在《兰亭十三跋》中写道:“然古法终不可失”,其中的“古法”不可否认就是晋唐法。而且,赵孟頫一生中最大的贡献就是实现了晋唐古法的复兴。在元、明、清这三朝中,赵孟頫的书法艺术影响可谓独占鳌头,无出其右。在其复古之风的影响下,元朝书风并没有走向粗俗落寞,反而呈现出娟秀典雅的复古风格。
  元末卢熊云:“书法自唐颜、柳以来,多尚筋骨而乏风韵,然务筋骨者则失于狂躁,喜风韵者则过于软媚,求其兼善而适中者,亦难矣。至宋李建中、蔡君谟辈追宗六朝,见称于时,论者尤谓未能尽善。本朝赵魏公识趣高远,跨越古人,根柢钟王,而出入晋唐,不为近代习尚所窘束,海内书法为之一变。”
  赵孟頫深知在元代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要开启一代新的书法风格必须先打破前人的光环,因此,复古是其能作出的最佳选择。于是,其注重古法,寻其源流。同时,其书法的复古之风增加了秀丽雅致的气息,是书法史上的一次新突破。
  (湖州师范学院艺术学院)
其他文献
法国著名雕塑大师罗丹曾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更多的是一种精神追求。自古以来,人们在解决了基本温饱问题后,就会开始追求精神生活,这就促使许多人开始艺术创作。每一时期都有许多艺术家呕心沥血的创作,但最后留在艺术史上或出现在书本、博物馆的优秀作品少之又少。认真研究艺术家们的代表作,笔者发现它们具有很多类似的特征,除了具备画面感、有较强的审美趣味之外,它们
期刊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直线上升,民宿对发展现代旅游产业有着重要作用。民宿是利用当地居民的休闲住宅空间,让游客在空间中感受到不同地方的文化氛围,并沉浸在文化气息和风土人情之中的一种生活方式。民宿的兴起带动了当地的产业发展,促进了文化交流与互动模式的形成,激发了更多人对民宿生活的向往。  民宿发展至今不再只有居住、休息的功能,而是一个艺术休闲的场所,具备各式各样的服务,如
期刊
美声作为歌唱艺术中的一种,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并通过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文化影响和文化融合,成为歌唱表演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国开始重视歌唱等艺术的发展,在歌唱中吸收了来自不同国家的唱法和形式。美声唱法传入我国已经有许多年的历史,受我国文化的影响,将美声唱法融入汉语歌曲的演唱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今,美声唱法已经成为我国歌唱艺术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歌唱形式。每个
期刊
中国书法是一种传统艺术,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瑰宝,其蕴含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彰显着中国五千年璀璨的文明。在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广大中华儿女更要重视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学习,通过学习书法鉴赏原则及方法,深刻感受书法艺术魅力,促使文化得到全面传承。本文主要描述书法鉴赏的基本原则,并对鉴赏的主要方法提供一些个人看法。  在书法艺术的发展长河中,书法鉴赏和书法创作往往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一般来说,中国书
期刊
《鼠疫》《丁庄梦》以疫病作为叙述主题,聚焦人类在恶性传染病肆虐之时的命运浮沉。虽说两部作品是加缪、阎连科在不同时期、不同创作意图下的文学产物,但在叙事技巧、书写方式,以及有关权力、死亡、道德等方面的思考却呈现出一定的相似性,具有文本与内涵上的共通之处。  对于文学生产活动而言,疫病不限于医学角度上的病症指代,实则被赋予了广泛深远的现实意义及社会影响,折射出作家对疾病苦痛的理解、对生命价值的态度、对
期刊
无论是伟大的建筑学家赖特提出的“有机建筑”、诺伯特·舒尔茨所说的“场所精神”,还是我国建筑学家梁思成提出的“建筑意”、吴良镛提出的“人居环境科学”,抑或是现代提倡的“生态文明”,本质都是对人们生产生活场所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提出的更高层次的要求。环境设计作为一门综合的学科,追求与自然共融共生的中国传统自然观是它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且“天人合一”“万物有灵”等中国传统自然观也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
期刊
建窑建盏是中国古代名窑名瓷之一。茶发源于中国,茶文化是中华文明鲜明的特征,亦是中国对于世界文明发展所作出的重要贡献之一。建窑建盏与茶文化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也是历史的真实见证。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文化全面协调发展意义重大。  建盏建窑与茶文化交融,凸显了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的相互支撑。  一、建
期刊
插花艺术并非近年来新兴的一种艺术形式,更不是西方国家传入我国的一种艺术形式。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先辈们就开始在佛前供花。换言之,插花艺术在我国的初始用途是供奉神灵。  唐代时期,插花逐渐开始出现在宫廷以及一些达官贵人的家中。这时的插花不再用于供奉神灵,而是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让人愉悦的居家装饰。随着时代的变迁,插花艺术也在不断变化,慢慢形成了独特的插花艺术表现形式,向世界呈现出东方插花艺术的独特韵
期刊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越来越注重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城市建设中,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工程的顺利实施对城市环境的改善有促进作用;同时,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也能从侧面反映当地的人文风采和文化特色,可见,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是城市建设中非常重要的项目。但是,现阶段,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缺少特色,有些设计内容过于固定和陈旧,使得城市发展无法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有效结合。因此,确保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能够发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
期刊
书法欣赏属于书法创作的延伸,能够揭示书法作品中所蕴含的审美价值,但是人们在欣赏书法作品的过程中,由于受到自身层次、欣赏方式等多方面的影响,可能存在误读或夸大书法作品的情况,所以需要对书法作品进行递进性欣赏。此外,在欣赏书法作品的过程中,欣赏者可以提出自身的见解、作出相应的批评。  书法作品进入欣赏渠道之后,欣赏者可以根据自身的欣赏路径对其进行评论,而书法作者为了引导欣赏评论,通常会公布一段创作自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