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窑建盏是中国古代名窑名瓷之一。茶发源于中国,茶文化是中华文明鲜明的特征,亦是中国对于世界文明发展所作出的重要贡献之一。建窑建盏与茶文化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也是历史的真实见证。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文化全面协调发展意义重大。
建盏建窑与茶文化交融,凸显了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的相互支撑。
一、建盏建窑与茶
建窑建盏起源于中国,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建盏的造型古朴浑厚,手感较沉,分为敞口、撇口、敛口和束口四大类,每类分大、中、小型。建盏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是中国茶文化鼎盛时期的“见证者”,它的命运和茶文化的命运相关。建窑建盏的核心支撑点就是茶文化。茶发源于我国,各个时期饮茶的方式各有不同。先秦时期,茶主要作为药用;汉魏六朝时的饮茶方式主要是煮茶,隋唐改为煎茶,五代至两宋盛行斗茶,元明以后转为冲泡,并沿用至今。宋代在继承唐代煎茶法的基础上,形成了点茶法。点茶法与煎茶法不同:煎茶法是先将水煮沸,再投茶入水;点茶法则是先将茶饼蹍碎成粉末状并过筛,然后将茶粉置于茶盏中,注入少量沸水调匀茶粉,再从四边注入沸水,边注水边用茶筅击拂成悬浮液。汤花色白、盏边无水痕才是上好的茶。这种饮茶法始于唐末五代,兴起于宋,盛极一时,甚至形成了一系列比拼茶艺的技巧手法与评判标准,谓之“斗茶”。宋代为饮茶的黄金时代,其独特的点茶法及盛行的斗茶风气,把茶文化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上至帝王将相、达官显贵,下到市井平民,无不以点茶、斗茶为能事。文人士大夫更是颇好此风,范仲淹、梅尧臣、欧阳修、苏轼、苏辙、黄庭坚、陆游、朱熹等皆置身其中,苏轼有诗《市院煎茶》:“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
宋人在点茶的各道工序及器具的选择上相较于唐人更为严苛、精致,作为品茶圣器的建窑建盏得到大力发展。建窑建盏的兴盛不是由于其本身,而是文化的转变。茶文化的转变,将建窑建盏推到了历史的最前端,成为当时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建窑建盏在北宋晚期进入宫廷,成为宋徽宗的御用茶器,并有“供御”款、“进盏”款、“新窑”款等特定的茶器。宋徽宗赵佶曾说:“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能够得到皇帝的评价,可见建窑建盏在当时受到皇室的重视程度。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国外,茶的影响力都十分巨大,它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多的外籍人士对中国的茶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建盏建窑与茶文化的融合
从地域文化角度研究我国的社会生活史,可以发现在过去,北方以酒文化为主导,南方以茶文化为主导。但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对健康、养生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北方开始出现茶文化热。在山西、陕西、河北、山东等传统酒文化盛行的地区,茶馆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而很多高端的会所也纷纷设置专门的茶室,甚至过去热衷于以酒待客的地区也开始以茶待客。
随着茶文化的兴起,人们对茶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使建窑建盏的发展遇到了与宋代相同的历史机遇,建盏与现代社会的市场需求产生了完美的契合。由于茶文化是建窑建盏的核心支撑点,茶文化的兴起就成为建窑建盏由产业边缘化转为产业中心区的一个战略窗口,而大力发展建盏就成为建窑建盏产业化的重要抓手。
三、建窑建盏与茶文化的发展
建窑建盏离不开茶,茶离不开建窑建盏,两者深度融合,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00年起,国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相关的行业提到国家文化大战略的层面上,陆续出台了许多政策,先后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鼓励国有及民间文化艺术机构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中,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近十年来,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不断提高,大国工匠精神受到热捧,各种传统手工艺不仅蕴含着工艺之美,还彰显了深厚的人文底蕴,充分体现了民族智慧和文化魅力。同样,在国际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最能体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智慧及优秀文化传统的项目,受到各个国家的重视。优秀的传统文化及传统技艺能够超越國界、超越地域与民族的差异,能够起到连接世界的作用。
茶文化的兴盛也体现在文化届、艺术界、收藏界。作为品茶圣器的建盏,一夜之间“身价”暴涨,特别是一口杯“小圆盏”,价格更是一骑绝尘。从2005年到2015年的短短十年间,小圆盏升值几十倍,从2015年到2019年,小圆盏的价格翻了一翻。
四、结语
中国是茶的故乡,更是瓷的国度。茶文化和瓷文化相互辉映、不可分割的代表物就是建盏。2016年12月,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建盏”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茶文化作为建窑建盏的核心支撑点,对建盏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品茶圣器建盏将蓬勃发展。
(佛山市禅城区博物馆)
作者简介:李建强(1985-),男,广东佛山人,本科,文博助理馆员,研究方向: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文物利用与创新发展。
建盏建窑与茶文化交融,凸显了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的相互支撑。
一、建盏建窑与茶
建窑建盏起源于中国,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建盏的造型古朴浑厚,手感较沉,分为敞口、撇口、敛口和束口四大类,每类分大、中、小型。建盏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是中国茶文化鼎盛时期的“见证者”,它的命运和茶文化的命运相关。建窑建盏的核心支撑点就是茶文化。茶发源于我国,各个时期饮茶的方式各有不同。先秦时期,茶主要作为药用;汉魏六朝时的饮茶方式主要是煮茶,隋唐改为煎茶,五代至两宋盛行斗茶,元明以后转为冲泡,并沿用至今。宋代在继承唐代煎茶法的基础上,形成了点茶法。点茶法与煎茶法不同:煎茶法是先将水煮沸,再投茶入水;点茶法则是先将茶饼蹍碎成粉末状并过筛,然后将茶粉置于茶盏中,注入少量沸水调匀茶粉,再从四边注入沸水,边注水边用茶筅击拂成悬浮液。汤花色白、盏边无水痕才是上好的茶。这种饮茶法始于唐末五代,兴起于宋,盛极一时,甚至形成了一系列比拼茶艺的技巧手法与评判标准,谓之“斗茶”。宋代为饮茶的黄金时代,其独特的点茶法及盛行的斗茶风气,把茶文化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上至帝王将相、达官显贵,下到市井平民,无不以点茶、斗茶为能事。文人士大夫更是颇好此风,范仲淹、梅尧臣、欧阳修、苏轼、苏辙、黄庭坚、陆游、朱熹等皆置身其中,苏轼有诗《市院煎茶》:“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
宋人在点茶的各道工序及器具的选择上相较于唐人更为严苛、精致,作为品茶圣器的建窑建盏得到大力发展。建窑建盏的兴盛不是由于其本身,而是文化的转变。茶文化的转变,将建窑建盏推到了历史的最前端,成为当时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建窑建盏在北宋晚期进入宫廷,成为宋徽宗的御用茶器,并有“供御”款、“进盏”款、“新窑”款等特定的茶器。宋徽宗赵佶曾说:“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能够得到皇帝的评价,可见建窑建盏在当时受到皇室的重视程度。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国外,茶的影响力都十分巨大,它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多的外籍人士对中国的茶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建盏建窑与茶文化的融合
从地域文化角度研究我国的社会生活史,可以发现在过去,北方以酒文化为主导,南方以茶文化为主导。但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对健康、养生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北方开始出现茶文化热。在山西、陕西、河北、山东等传统酒文化盛行的地区,茶馆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而很多高端的会所也纷纷设置专门的茶室,甚至过去热衷于以酒待客的地区也开始以茶待客。
随着茶文化的兴起,人们对茶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使建窑建盏的发展遇到了与宋代相同的历史机遇,建盏与现代社会的市场需求产生了完美的契合。由于茶文化是建窑建盏的核心支撑点,茶文化的兴起就成为建窑建盏由产业边缘化转为产业中心区的一个战略窗口,而大力发展建盏就成为建窑建盏产业化的重要抓手。
三、建窑建盏与茶文化的发展
建窑建盏离不开茶,茶离不开建窑建盏,两者深度融合,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00年起,国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相关的行业提到国家文化大战略的层面上,陆续出台了许多政策,先后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鼓励国有及民间文化艺术机构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中,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近十年来,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不断提高,大国工匠精神受到热捧,各种传统手工艺不仅蕴含着工艺之美,还彰显了深厚的人文底蕴,充分体现了民族智慧和文化魅力。同样,在国际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最能体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智慧及优秀文化传统的项目,受到各个国家的重视。优秀的传统文化及传统技艺能够超越國界、超越地域与民族的差异,能够起到连接世界的作用。
茶文化的兴盛也体现在文化届、艺术界、收藏界。作为品茶圣器的建盏,一夜之间“身价”暴涨,特别是一口杯“小圆盏”,价格更是一骑绝尘。从2005年到2015年的短短十年间,小圆盏升值几十倍,从2015年到2019年,小圆盏的价格翻了一翻。
四、结语
中国是茶的故乡,更是瓷的国度。茶文化和瓷文化相互辉映、不可分割的代表物就是建盏。2016年12月,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建盏”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茶文化作为建窑建盏的核心支撑点,对建盏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品茶圣器建盏将蓬勃发展。
(佛山市禅城区博物馆)
作者简介:李建强(1985-),男,广东佛山人,本科,文博助理馆员,研究方向: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文物利用与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