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在校学生犯罪的特点\成因与对策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yue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来,在校学生犯罪现象不容乐观,并呈现递增趋势。笔者试着从在校学生犯罪的现状,分析在校学生犯罪的特点、根源,并寻求有效途径,从而遏制在校学生犯罪的不良势头。
  
  一、在校学生犯罪的基本特点
  
  (一)犯罪带有一定的突发性和冲动性。统计显示,学生犯罪主要集中在侵犯财产和人身伤害这两大类型。学生在实施这些犯罪的过程中绝大部分都是意气用事、临时起意,往往一句话或一件小事就可能诱发犯罪。
  (二)犯罪动机多样化。纵观学生犯罪的内心动机,由之前的单一性向目前的多样性转变。有的是贪图享受,盲目追求物质消费,有的讲究江湖义气,不计后果,有的为了报复,愚弄他人等等。
  (三)犯罪类型多元化,恶性暴力犯罪增多。前几年,在校学生犯罪一般以盗窃、抢夺他人财物等侵财类案件为主,其他犯罪领域较少涉及。但自去年以来,一些成人化犯罪,如妨害公务、传播淫秽物品以及介绍卖淫等犯罪中出现学生犯罪主体。另外,恶性暴力犯罪明显增多。
  (四)犯罪方式团伙化,多数表现为与校外人员共同作案。因为年青所以学生作案时普遍存在恐惧心理,为了给自己壮胆,他们往往喜欢“呼朋唤友”,有的问题学生甚至把这种需求转向社会不良青年。对社会不良青年而言,在校学生认知能力不足、容易控制,所以也愿意与在校学生拉帮结派。
  (五)犯罪所侵犯的对象大多为学生。一方面,受自身体能、心智等方面的限制,学生罪犯通常会选择与他们年龄相仿且自我保护能力弱、防范意识差的学生作为作案目标。另一方面,受害学生在遭到侵犯后,往往选择忍气吞生,不敢反抗,从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
  
  二、全面剖析,探究在校学生犯罪的诱发因素
  
  (一)在校学生自身存在的弱点是诱发刑事犯罪的直接内因
  1、认知能力低,容易产生道德偏差和价值扭曲。无论是在校未成年学生还是在校大学生,他们都还处于生理、心理发育成长的特殊阶段,辨别是非、抵御各种不良诱惑的能力较差,稍有不慎不良风气就会直接侵入。
  2、心理脆弱,面对挫折无法正确应对。现在绝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父母自然扮演排除障碍的清道夫角色。所以,一旦孩子需要直面挫折时,就会无所适从,喜欢钻牛角尖,在成年人看来很小的麻烦在他们的心中会无限扩大,最终产生过激行为。
  3、法律意识淡漠,往往存在侥幸心理。在应试教育仍占主导地位的现行教育体制下,对学生的法制宣传教育仍相当薄弱,有的学校甚至出现法制教育的空白,特别是在中小学课本中找不到普法教育的内容,有的学生在犯罪后还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已触犯了刑律。
  (二)学校教育理念的偏差和管理缺位是学生犯罪的主要因素
  1、学校教育理念的滞后。尽管要求将教育体制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但面对升学的压力,学校教育的天秤自然向“应试”倾斜。虽然有些学校高调提倡素质教育,但事实上仍把升学率的高低、学生文化成绩的优劣作为教师晋级、评优的唯一标准。
  2、学校校园文化的缺失。在对学生品德教育的过程中,校园文化的熏陶显得越来越重要了。但现在的学生除了学习文化课外,生活单调枯燥、精神空虚迷惘。如果这些“盲点”得不到及时填补,社会上一些糟粕文化就会趁虚而入,占据他们的精神领域,腐蚀他们的心灵。
  3、对违规学生处罚过于机械。对于违反校纪校规的学生,大多数学校通常做法或是将他们边缘化,不离不弃,或是简单地采用“劝退”、“勒令退学”等手段将他们推向社会。这样做的后果:一方面,极大挫伤了罪错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和上进心,必然加剧他们的自卑和逆反心理;另一方面,促使本应该可以挽救的学生与社会不良人员纠集一起,不務正业,游手好闲,以惹事生非为乐,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三)家庭教育的薄弱也是导致学生犯罪的关键因素
  1、放纵溺爱型家庭。在“苦不能苦了孩子”的传统思想下,有些家长不惜自己省吃俭用,尽一切可能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孩子犯了错误,也毫无原则地姑息纵容,从小养成自私自利,好逸恶劳的秉性,为最终走上犯罪道路埋下伏笔。
  2、妄想型家庭。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有些家长想当然地把自己未能实现的梦想“强制”孩子来继续。他们只注重孩子的智力教育,却忽略了对子女健康人格的培养。这种畸型教育往往只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产生厌学、反社会情绪。
  3、残缺型的家庭。家庭应该是孩子躲风避雨、享受亲情的港湾。所以,一旦父母离异或其他原因使他们失去了父母一方或双方,家的温暖没有了,生存的最后屏障遭到了破坏,使孩子心理遭受巨大的伤害,有的自我封闭,性格孤僻偏激,有的自我放纵,从而步入歧途。
  (四)社会不良因素的污染是引发在校学生犯罪的主要社会根源
  1、社会环境中负面因素的误导。商品经济高速发展必然会夹带一些负面现象,高消费、搞攀比、贪图享受等不良风气盛行于世。而在校学生由于社会经验缺乏加上判断是非的能力不足,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这些问题,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这些消极的精神毒素。
  2、良莠不齐文化市场的精神污染。当前,文化领域中糟粕和不健康因素泛滥成灾,处于青春萌动期的学生更容易在糟粕文化中迷失自我。
  
  三、齐抓共管,积极寻求预防在校学生犯罪的有效途径
  
  (一)教育行政部门应彻底转变观念,全面贯彻和推行素质教育方针,从根本上扭转育书不育人的错误做法。
  首先,应加强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现阶段,社会主义荣辱观极大地丰富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涵。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学校素质教育是一脉相承的。学校应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让“知荣而行,知耻而止”的理念植入每位学生的内心
  其次,建立有效的学生心理援助组织。在调查中发现,学生犯罪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存在这样那样的心理障碍从而产生反社会的消极倾向。我们建议,所有大中专院校都应以校辅导员为核心,成立一个心理援助中心或开通心理咨询热线,有条件的院校可聘请专业心理医生,向全校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矫治。
  (二)积极营造良好家庭氛围,为学生提供一个健康的学习环境
  如果说,学校教育是普遍性教育的话,那么,家庭教育就是个性化教育。因此,每位家长应根据自己孩子的个性特点,采取相应的育儿方法,真正做到爱而不溺,教与养有机结合。首先,教育孩子不能居高临下,以平等地位教育对待孩子,尊重孩子,成为他的良师益友。其次,要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使孩子的身心淋浴在阳光雨露中,激发孩子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前途的向往。其三,当孩子的思想或行为出现不良倾向时要及时指出,正确引导,防微杜渐;当孩子已染上恶习时,家长要果断采取措施,或以自身良好形象和实际行动教育、感化孩子,或与学校老师联系,共同帮助孩子回归到正常的秩序中来。
  (三)整合各方资源,积极开展社会综合治理工作。
  1、探索新型法制教育模式。首先,校园内开展普法教育。学校应将法制教育正式纳入教学计划,并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开设不同的法制教育课程。其次,司法机关积极协助。一是通过“检校共建”等方式主动送法进学校。二是开通“法治在线”。通过网络以聊天形式接受学生的法律咨询。三是组织学生观摩法庭审理。犯罪学生在法庭上的深度忏悔足以使一些具有不良倾向的学生产生强烈的灵魂震撼。
  2、净化学校周边环境。我们呼吁公安、工商、文化稽查等执法部门应配合学校齐抓共管,各司其职,使校园周边200米之内无网吧、录像厅、无治安乱点,力争将此类犯罪诱因降至最低限度。另外,应加强对社会无业青年的管理,特别是刚毕业的不良青年,防止他们“回流”学校拉拢、腐蚀其他在校学生。
  3、发挥社区、居委的防治功能。在寒暑假期间,家长出门上班后,对孩子的监管基本处于失控状态,有的学生沉湎于网上游戏、聊天,有的擅自外出存在安全隐患。我们建议,社区、居委应主动承担这份监管任务。首先应掌握本辖区内放假学生的基本情况,然后组织开展系列活动,如参加社区公益活动,或组织“大手牵小手”活动,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小朋友结对学习,有条件的社区可提供上网场所,组织一些健康网络比赛,使每一位学生在充实、愉快中平安度过每一个假期。
  4、正确履行检察职能,充分贯彻惩治与教育并重的司法理念。检察机关的执法效果不仅仅局限于个案的执法效应,追诉犯罪只是手段,目的是维护秩序,构建和谐。学生是特殊的犯罪群体,检察机关对罪错学生的矫治应充分体现 “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一方面,对那些主观恶性深,且屡教不改的学生应严肃查处,起到警示和震慑作用。另一方面,对一些主观恶性不大,未造成严重后果又能真诚悔罪的初犯、偶犯,应主动与学校联系,给予重生机会。
其他文献
新《律师法》实施以来,给人民检察院的职务犯罪侦查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笔者试从人民检察院职务犯罪侦查工作的角度,结合修订前的《律师法》以及现行《刑事诉讼法》,对《律师法》的修改使检察机关职务犯罪侦查工作面临着的新问题以及应对策略作一探讨。    一、新《律师法》的新内容    新《律师法》较修订前的《律师法》有了很大的进步,更加注重对律师执业的保护,体现了司法文明。主要体现在:  (一)犯罪嫌
期刊
2009年2月,高检院下发了《关于省级以下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的职务犯罪案件由上一级人民检察院审查逮捕的规定(试行)》(以下简称为《规定》),要求从2009年7月1日起,省级以下(不含省级)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的职务犯罪案件(又称检察机关的自侦案件),需要逮捕犯罪嫌疑人的,需报请上一级人民检察院审查决定。《规定》下发以后,各地反响十分热烈。    一、批捕权上提后自侦部门可能面临的问题    批捕权上
期刊
摘 要:公告送达是我国民事诉讼送达制度中最特殊的送达方式,也是出问题最多的送达方式。它以推定的法律事实作为裁判依据,是程序公正与程序效益相互博弈并相互妥协的结果,是法律在审判公正和审判效率相互冲突下作出的无奈选择。这决定了公告送达从一产生就存在着缺陷,面对裁判公告送达后所带来的种种问题,在困惑的同时我们也在积极寻求对策。  关键词:民事行政检察实践;公告送达;完善    一、民事公告送达的价值蕴含
期刊
摘 要:检察机关加强纪检效能监察是促进廉洁从检队伍建设、提高执法水平、促进司法和谐的重要标杆和重要支撑。然而,对纪检监察工作的认识乃至操作不力等状况依然存在。要实现纪检效能监察促进廉洁从检,需要从认识层面、现状分析、构建惩防体系、警示预防和自身建设等多方面着力。  关键词:纪检监察;效能;廉洁从检;惩防体系    引 言    检察机关纪检监察部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自身反腐败工作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期刊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和国家重要的战略目标,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要深刻理解和把握构建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执法观,充分发挥“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公正”检察职能,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    一、检察机关职能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检察机关
期刊
一、国家工作人员共同受贿    国家工作人员实行共同受贿应该没有太多的异议,同一单位或不同单位的多个国家工作人员之间相互勾结,分别利用各自的职务便利,为请托人谋取利益,共同收受其财物的,构成受贿罪的共同实行犯。但是如果在共同受贿中,不是所有国家工作人员都利用了各自职务上的便利,而是有的利用了职务上的便利,有的没有利用,该怎么认定?笔者认为,那些没有利用职务之便的国家工作人员在共同犯罪中往往只起到帮
期刊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作为法律监督部门的检察机关承担着日益重要的职责,作为检察机关的中层领导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就新时期检察机关中层领导的角色定位问题谈几点思考。    一、中层领导是院党组战略决策的有力执行者和组织实践者     公共管理架构一般分为三个层次:决策层(院党组)、中间层(科室领导)和基层(一般干警),呈现金字塔式的组合结构。决策层主要是掌握政策、把握方
期刊
一、案情及定性分歧     甲某(15周岁)无业青年,一日在某菜市场发现一女乙某在买菜,其钱包拉链没有拉上,甲某便假装买菜,悄悄把乙某钱包里的的钱(2000)偷走,乙某发现后紧追不舍,为了摆脱乙某的追赶,甲某从地上拿起一块砖头向乙某砸去,致使乙某重伤。问甲某的行為构成何罪?对犯罪嫌疑人甲某的行为如何定性,存在不同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构成抢劫罪。《刑法》第269条规定“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
期刊
人身伤害案件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刑事案件,在刑案中所占比例较高。办理此类案件时,对被害人的损伤程度进行法医学鉴定是收集和固定证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案件侦查阶段能起到提供侦查方向,正确认定案件性质的作用,其鉴定结论也是伤害案件的重要证据之一,对检察机关起诉及审判机关审判、定罪量刑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司法实践中,侦查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都依据法医学鉴定结论中被害人的伤情程度认定案件的性质,进而作出起
期刊
随着近期重大安全事故的频频发生和国家财产损失日益扩大,其中很多都包含着玩忽职守型的犯罪行为,痛定思痛,人们要求犯罪分子得到应有的法律惩罚的呼声也越来越高,玩忽职守型犯罪普遍量刑低,实刑率低,缓刑多,定刑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也当然的进入人民的眼睛,在大家一片质问声中,笔者也在反思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玩忽职守型犯罪量刑问题的发生?这样才能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经过分析研究,笔者发现这需要从主客观两个方面来加以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