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作品里的时间抓手

来源 :儿童文学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shanc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从叙述时间的角度来看儿童文学作品(广义上的文学作品亦是),不论体裁和题材,都必须面对时间的三个维度:过去、现在和未来。故事可能发生在过去,也可能是科学幻想的未来,或者就是当下的时代,或者是两个或三个时间段的延续。不论哪一种书写,都自有其特别的魅力,都能吸引一定的读者。“时间”不是问题,“时间”又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哲学意义上的时间无法切割,好的写作,也必然同时拥有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种时间意识。
  最近几年,儿童文学原创领域有一大批书写战争的过去的故事,也有一批成人作家出版回忆自我童年的作品。这些“过去”的故事,是不是吸引了今天的小读者,在文学上有多大的价值,很关键的一点也许在于有没有“现代感”,有没有捕捉到儿童成长中共性的东西,并在作品的价值判断等方面呈现出具有现代意识的气质。从这一点上来说,有“现代感”的儿童文学作品,不管书写的是过去什么时代的孩子或故事,都可以摆脱掉“旧”和“老”,成为特别的“新”。同理,书写当下的作品,如果没有对过去的审视,没有未来意识,也就只能成为单薄的记录。
  这样来看“未来”或者“未来意识”,就会发现它们不仅仅存在于科学想象类的文学作品中,也常常隐含在书写过去或当下的一些作品中。许多时候,我们看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前的作品,依然会被感动,会生出敬仰之心,那可能是因为这些作品中所表达的对世界的理解和认知是明显高于作家同时代人们的认知水准的,是写出了人类共通的情感和记忆的。如果描写过去或当下的作品中有一些这样的“未来”,无疑为作品提供了抵抗时间的“保鲜剂”。
  所以,不论是写作者还是阅读者,面对作品时,多一些三重时间的意识,可能更容易把握作品。
  下面就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间意识角度介绍几本最近出版的新书。


  《琴声里的小精灵》是一个标准的“过去”的故事。故事的背景是那个“特别忙碌的年代”:“很多年轻人穿着黄军装,腰里束着皮带,在大街上排成队走来走去,大声地喊着各种口号。”在这个背景之下,作者所要呈现的重点是童年个体鲜活的生命状态,尤其是他们对于未来、对于自我的认识。小说里的十岁女孩红叶在一个黄昏第一次听到了小提琴演奏,并由此渴望学习小提琴。有了这个念想之后,在红叶的爸爸妈妈的努力下,尤其是各种因缘巧合之下,红叶找到了老师,并且神奇地在学校图书室找到了一把小提琴,这把小提琴把向老师、凯瑟琳杨等人联系起来,并将故事的生发地点从小县城扩大到了上海乃至海外,小说的时间和空间的维度一下子打得很开。在这部作品中,红叶自信、大胆、有主见,她在这个年纪就因为小提琴开始思考人生的大问题,她的生命的觉醒比许多人都早,都彻底。
  这部小说让人感动的还有爸爸对孩子的教育观。红叶的爸爸很早就意识到:“我们父母只是暂时履行照管她的义务。至于人生的路怎么走,应该由她自己决定。”因此,他教育女儿:“首先,你要知道,你想要什么?”“世界上美好的东西,都是要争取的,要拼命地去争取。”无疑,这些理念和认识在当时是很有前瞻性的,今天的父母,包括未来的父母,都有必要向红叶爸爸学习。也是因为作家的这种认识,让小说不仅跳脱出了对过去时代的单纯呈现,并且让时代更好地成为主人公成长和思考的土壤。


  《街上的马》也是一个“过去”的故事,一个兴致勃勃、充满了活力的儿童小说。在这个故事的书写里,山水沟街上一群男孩(大都属马)生龙活虎的游戏和日常始终牵动着我们的视线。小说整体上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甚至没有紧迫的故事发展线,然而,它却散发着一种平和的温暖,拥有一种珍贵的人间烟火气,并激发起我们的好奇,让我们留恋在山水沟街上。物质的贫乏、生活的苦难,这些暗淡的成长底色无法遮掩孩子们蓬勃的生命力。作家目光所及,只有成长以及与孩子们的成长相关的人和事。这里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不可复制的,他们喜好各异,性格也各个不同:家豪爱画画,善良大度;何健心灵手巧,性格沉稳;大亮子体能好,仗义豪气……山水沟街上的男孩们玩着自制的钢铃车,用石锁认真地“练块”,做矿石收音机,捉土鳖和蛐蛐……这些游戏在时间的长河里,不仅过滤掉了苦难和简陋,而且还增添了一些新奇和幽默。这是这部小说


  在时间感上成功的尝试。
  在《建座瓷窑送给你》里,迷人之处是“过去”与当下的碰撞,是当前社会的发展对瓷都几千年的传统的冲击,是这种冲击对大人和孩子的影响,是我们对瓷都的未来的眺望。这是一个“因瓷而变”的成长小说。
  “因瓷而变”,是这一方土地以及这方土地上的人们必然的宿命,也是小说有力的抓手。在生活这方窑中,小说以几个少年因瓷器而蜕变的成长为显的主线,带出父辈和祖辈烧窑人的传奇和无奈,还有他们所处的那一方土地的昨日、今天和未来。所有的人、事、物彼此交融,互相照应,完成了各自的“拉坯”“塑形”“燒窑”等过程,勾勒出一段人与窑,少年与成年,现代化与传统工艺的艰难“窑变”。其“人巧”之娴熟,有力地指向毫无悬念的结局的美好。
  前面几部作品中所涉及的“过去”大都是并不遥远的时间,是写实的呈现,《月光照耀大地》有所不同,它所指代的“过去”更加悠远,它表达这种过去的方式也不是写实,而是想象。


  这一组故事的灵感大都来自《酉阳杂俎》中的只言片语,也许是一个词,也许是一句话,引发了作者的好奇和想象的停驻,这样的灵感起源无疑具有民族潜意识的象征意味。在《月光照耀大地》中,还有一种“过去”表现在对民间故事传统讲述方式的致敬、传承上,简言之,这是一组用民间故事的方式来讲述的具有传统气质的故事,然而,它又是立足在当下的,充满了现代意识的全新的创作,是与我们以往看到的民间故事都截然不同的故事。于是我们就看到这样一些气息暗合着我们民族的气质和特点,呈现的面貌却是当下的甚至是未来的创作。这些贴近儿童、贴近文学的表达与想象,展现了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用传统与新生共融的光芒照耀当代孩子的心扉。
  时间是迷人的,作家可以在时间的角度观照创作,读者也可以从这个角度发掘更多迷人的作品。
其他文献
成长的道路上,有太多的不确定。人们永远不知道下一次停靠的车站在哪,下一个遇见的人是谁,下一刻要面对的是惊喜还是灾难……正在校園里学习的你们试图去了解世界,融入世界,却发现这个世界跟自己想象的不太一样,接触到了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世界,从而产生了怀疑,于是你们开始迷茫、恐慌,并不停地去追问。  这期专题给大家选送的文学作品中就有这么一群心怀疑惑的孩子。他们在对亲情、对真相、对世界的认识道路上产生了深深
期刊
一句话  在我说出口之前  要走多长的路  它的起点  是嘴  是大脑  还是我的心  一句话  在你听到之后  会走多长的路  它的终点  是耳朵  是大脑  还是你的心  选自《十月少年文学》2019年第12期  阿妙,遼宁省作家协会会员,童诗、童话作品散见于国内多家幼儿刊物、年选及教辅书目,曾获信谊图画书文字创作奖、新浪微童话大赛成人组优秀作品奖。
期刊
如今,“幽默”这个词的出镜率越来越高,我们喜欢看幽默的节目,喜欢听幽默的故事,生活中,也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幽默的人,为什么幽默这么受欢迎呢?我想,那是因为幽默像一味调节剂,能给平淡又困难重重的生活带来一丝不一样的颜色。  幽默这么好,可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幽默呢?  幽默是一种智慧,面对困境,它让你不急不躁,换个角度看问题,另辟蹊径找到解决之道。  幽默是一种能力,它像太阳一样温暖,既感染别人,也照
期刊
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儿童时代,儿童的内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折射出来的是对外部世界的好奇、期待、纠结,甚至是恐惧,他们会循着自己内心的好奇、期待、糾结或恐惧去探求、尝试、接纳或是不断修正,在这个充满童趣、惊险、艰难甚或是痛苦的历程中,儿童也在收获成长。  对外部世界的好奇,让《地球上的王家庄》里的“我”,跳入乌金荡去巡游水世界,在父亲身边试图去理解父亲的宇宙世界,赶着八十六只也可能是一百零二只鸭子出了
期刊
父亲迷路了。父亲说,那是一条他自己走了无数遍的道路,再熟悉不过了。那为什么还会迷路呢?我们好奇不已。但我们很快就联想到那只林中小兽。我们问父亲,那你当时听到那种下雨一样的沙沙声了吗?父亲开始回忆。父亲说,好像有吧,但记不确切了。我们继续问,那当时你闻到一种怪怪的味道了吗?不等父亲回答,我们又开始了新的提问,那你当时看到一张毛茸茸的面孔一闪而过了吗?我们的问题接二连三。父亲有些急了,他说,随便你们怎
期刊
小姐姐真绝  有一个吸尘器推销员,每个月都会敲咱们家的门。虽然我们的吸尘器还是好好的,他还是想把他的“新式吸尘器”卖给我们。他总是说,他的吸尘器要先进得多。来的次数多了,我们就管他叫“咱们家的推销员”。  妈妈说,她对这个人已经烦透了,可是他还是不屈不挠,每个月都来一回,来了就按门铃,然后问:“请问你们家的吸尘器坏了吗?你们需要买新的了吧?”他相信,我们家的吸尘器总有一天会不能用的。  妈妈总是这
期刊
我和小玲玲成了好朋友  突然一次大队委员改选  让她不再和我啥话都说  我自豪地戴上了三条杠  也莫名失去了那个朋友  失望和失落,惊喜和快乐  唉!我不知道该怎样选择  二(4)班蔡竞暄  家长为何一辅导功课就发火,就“吼”我。字写得慢要吼,书背得慢要吼,书包理得慢也要吼。不允许我们看电子产品,你们却手机不离手;不允许我们喝饮料,你们却天天喝咖啡、喝奶茶。我真的有好多好多疑惑。  三(1)班黄子
期刊
幽默,是一个好词儿。  它是一个外来词,原文是humor,林语堂先生最早将之翻译为“幽默”,这真是一种兼俱“信达雅”三重审美的转达。  但幽默却并非林语堂先生生造出来的,它最早出现在诗人屈原的《九章·怀沙》中:“煦兮杳杳,孔静幽默”,原文中意思是安静。林语堂先生只是化用了这个词,去对应一种外国语言里的一个单词,以形容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的事物。  古今中外,有许多文学家和艺术家都对这个词有过自己的
期刊
大约早晨七点的时候,高顿·布什起床开了灯,他赤脚走到窗边,拉开窗帘,朝外张望。  那是一月份,外面还很黑,不过他看得出来,晚上不曾下雪。  “风,”他对他的妻子说,“你听听这风声。”  他妻子这时也起了床,站在靠近他的窗边附近,倾听从沼泽地上刮来的寒风发出嗖嗖的声音。  “那是东北风。”他说。  “夜幕降临以前肯定会下雪,”她跟他说,“而且下得非常大。”  她在他面前穿好衣服,走到另一个房间,在她
期刊
如今,许多流行文化都与“少年”这个词有关,比如,一个明星红不红,要用“少女感”“少年感”来衡量;一段告白感不感人,要用“少年的你”来评判,我们为什么喜欢“少年”这个词,我想,很大程度上与向往有关: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变得不再容易,于是,人们开始向往干净、纯粹的年纪,向往那些不管不顾的属于少年的情绪。可到底什么是“少年”?我们似乎并不确切知道答案。  想象中,“少年”是苦难,是叛逆,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