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称“比乳业第二名至第十名的纳税总和还多”——
2006年12月29日,敏感的乳业江湖又一次大面积“过敏”。据说国内多家乳企已在向行业协会 “讨要说法”。原因和当天某媒体的一则报道有关。
该报道称:虽然2006年年报未出,可伊利再次成为中国乳业纳税第一大户已无悬念。2006年1—9月份,伊利主营业务收入超越2005年全年业绩,达到124.81亿元;纳税8.10亿元,与2005年全年纳税额的近8.79亿元相差无几。
至此,该报道似乎与其它乳业同行无关,但接下来的一句话让伊利成了“公敌”:“伊利集团表示:‘伊利比乳业第二名至第十名的纳税总和还多。’”
该报道还援引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的话说,“企业的发展不能‘唯企业自身利润’是图……而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最基本一点是给国家缴纳更多的税收,如果这点都做不到,只是空谈社会责任,这是很难让人理解的。”
“1”怎知自己大于“9”?
“伊利不可能知道别人缴了多少税。”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对伊利“1> 9”的说法表示怀疑。
该人士介绍说,中国乳企前10名中,只有4家上市公司:伊利、蒙牛、光明和西安银桥,这些上市公司,目前基本都没有公布三季度财报。“既然季报还没出,伊利怎么会知道其他同行的销售额和利润?怎么能如此不负责任地为了自己的宣传,毫无依据地贬低其他同行?”
该人士还介绍说:“即便大家公布了季报,也很难从中准确看出企业纳税额。特别是乳企的产品结构很复杂,不同产品的税率不同。更何况乳业前十名中还有6家没上市的企业,它们的准确数据和资料更难拿到。”
中国乳协某负责人也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对于乳企的纳税情况不清楚,“没见过它们纳了多少税(的资料)”。
不过,业内人士也承认,近年来,中国乳业每年的增长速度都很快。如伊利,从报表上看,2006年前三季度的销售收入大体相当于上一年度的全年收入。
“其他几家乳企的情况也大致如此。照此计算,第二、三、四名,也就是蒙牛、光明、三鹿这3家的销售收入总和会超过300亿。”上述人士分析说,而去年乳企第10名是美赞臣,销售收入大约15亿,即使按此最低标准计算,第五到第十名乳企的销售额总和也应超过100亿。
“因此,从估算角度看,2006年乳企第二到第十名的全部销售额肯定突破400亿。按照中国乳业的平均税率大约是5%计算,纳税总额约为20亿,远远超过了伊利的8.10亿。”
上市公司的“口风”
“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要求层面看,作为上市公司,伊利采用此种信息披露方式也有些不妥。”某证券公司的一位证券分析师评论说。
据他介绍,证监会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方式、时间和途径都有严格要求,目的就是为了防止上市公司将不该透露的信息透露给媒体、机构投资者等,以免错误引导市场、特别是中小股东的投资选择。
“比如‘向文波搅黄凯雷收购徐工事件’,比如国美收购永乐等,都因为涉嫌违规披露信息受到证监会和香港联交所的批评或谴责。”该分析师说。
2006年8月,深交所曾发布《上市公司公平信息披露指引》、《信息披露工作指引第2号:股东和实际控制人信息披露》、《信息披露工作指引第3号:股票交易异常波动》等三项指引,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进行了一系列规范。
竞争不能“伤众”
对于“伊利比乳业第二名至第十名的纳税总和还多”的高调,众多乳企在媒体面前却表现得非常谨慎。
公开对此事表态的,只有三鹿公关部某负责人,他只说了5个字:“我们祝贺它。”三元相关负责人则在认真听完记者的采访说明后,说:“我现在有事,没时间接受采访”,并立即挂掉电话。更多乳企则干脆明确表示:拒绝发表任何看法和说法。
中国奶协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负责人向《中国经济周刊》坦言,伊利此举有些“伤众”。
“伊利是乳企老大,这是事实,但越是有成就的时候,就越应该谦虚谨慎。在宣传时,应该尽量避免夸大自己,贬低别人。全国600多家乳企,每家都有不同的特点,你不能单拿自己的特点或者强项,去和别人比。你个子高,就老说别人矮;你是大胖子,就老说别人瘦;这样不利于乳企之间的团结。”
而奶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奶农等三农问题,正因如此,政府才制定了有利于奶农利益的产业政策和税收政策,如对牛奶依赖度越高的乳产品,税率越低,以此鼓励乳企多向奶农倾斜,带动他们脱贫致富。因此,不能简单地依据纳税额来评判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多与少。
该负责人指出,我国是个贫奶国家,中国乳业是一个发展的行业、竞争的行业,“在低水平上,怎样有利于企业的发展、行业的发展,是最重要的。”
采访结束时,该负责人同样提出,希望能隐去自己的职务和姓名,“避免产生新的矛盾”。
2006年12月29日,敏感的乳业江湖又一次大面积“过敏”。据说国内多家乳企已在向行业协会 “讨要说法”。原因和当天某媒体的一则报道有关。
该报道称:虽然2006年年报未出,可伊利再次成为中国乳业纳税第一大户已无悬念。2006年1—9月份,伊利主营业务收入超越2005年全年业绩,达到124.81亿元;纳税8.10亿元,与2005年全年纳税额的近8.79亿元相差无几。
至此,该报道似乎与其它乳业同行无关,但接下来的一句话让伊利成了“公敌”:“伊利集团表示:‘伊利比乳业第二名至第十名的纳税总和还多。’”
该报道还援引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的话说,“企业的发展不能‘唯企业自身利润’是图……而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最基本一点是给国家缴纳更多的税收,如果这点都做不到,只是空谈社会责任,这是很难让人理解的。”
“1”怎知自己大于“9”?
“伊利不可能知道别人缴了多少税。”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对伊利“1> 9”的说法表示怀疑。
该人士介绍说,中国乳企前10名中,只有4家上市公司:伊利、蒙牛、光明和西安银桥,这些上市公司,目前基本都没有公布三季度财报。“既然季报还没出,伊利怎么会知道其他同行的销售额和利润?怎么能如此不负责任地为了自己的宣传,毫无依据地贬低其他同行?”
该人士还介绍说:“即便大家公布了季报,也很难从中准确看出企业纳税额。特别是乳企的产品结构很复杂,不同产品的税率不同。更何况乳业前十名中还有6家没上市的企业,它们的准确数据和资料更难拿到。”
中国乳协某负责人也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对于乳企的纳税情况不清楚,“没见过它们纳了多少税(的资料)”。
不过,业内人士也承认,近年来,中国乳业每年的增长速度都很快。如伊利,从报表上看,2006年前三季度的销售收入大体相当于上一年度的全年收入。
“其他几家乳企的情况也大致如此。照此计算,第二、三、四名,也就是蒙牛、光明、三鹿这3家的销售收入总和会超过300亿。”上述人士分析说,而去年乳企第10名是美赞臣,销售收入大约15亿,即使按此最低标准计算,第五到第十名乳企的销售额总和也应超过100亿。
“因此,从估算角度看,2006年乳企第二到第十名的全部销售额肯定突破400亿。按照中国乳业的平均税率大约是5%计算,纳税总额约为20亿,远远超过了伊利的8.10亿。”
上市公司的“口风”
“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要求层面看,作为上市公司,伊利采用此种信息披露方式也有些不妥。”某证券公司的一位证券分析师评论说。
据他介绍,证监会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方式、时间和途径都有严格要求,目的就是为了防止上市公司将不该透露的信息透露给媒体、机构投资者等,以免错误引导市场、特别是中小股东的投资选择。
“比如‘向文波搅黄凯雷收购徐工事件’,比如国美收购永乐等,都因为涉嫌违规披露信息受到证监会和香港联交所的批评或谴责。”该分析师说。
2006年8月,深交所曾发布《上市公司公平信息披露指引》、《信息披露工作指引第2号:股东和实际控制人信息披露》、《信息披露工作指引第3号:股票交易异常波动》等三项指引,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进行了一系列规范。
竞争不能“伤众”
对于“伊利比乳业第二名至第十名的纳税总和还多”的高调,众多乳企在媒体面前却表现得非常谨慎。
公开对此事表态的,只有三鹿公关部某负责人,他只说了5个字:“我们祝贺它。”三元相关负责人则在认真听完记者的采访说明后,说:“我现在有事,没时间接受采访”,并立即挂掉电话。更多乳企则干脆明确表示:拒绝发表任何看法和说法。
中国奶协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负责人向《中国经济周刊》坦言,伊利此举有些“伤众”。
“伊利是乳企老大,这是事实,但越是有成就的时候,就越应该谦虚谨慎。在宣传时,应该尽量避免夸大自己,贬低别人。全国600多家乳企,每家都有不同的特点,你不能单拿自己的特点或者强项,去和别人比。你个子高,就老说别人矮;你是大胖子,就老说别人瘦;这样不利于乳企之间的团结。”
而奶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奶农等三农问题,正因如此,政府才制定了有利于奶农利益的产业政策和税收政策,如对牛奶依赖度越高的乳产品,税率越低,以此鼓励乳企多向奶农倾斜,带动他们脱贫致富。因此,不能简单地依据纳税额来评判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多与少。
该负责人指出,我国是个贫奶国家,中国乳业是一个发展的行业、竞争的行业,“在低水平上,怎样有利于企业的发展、行业的发展,是最重要的。”
采访结束时,该负责人同样提出,希望能隐去自己的职务和姓名,“避免产生新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