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新闻的文学化倾向

来源 :西江文艺·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s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跨学科的角度,对新世纪以来新闻文学化问题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并试图将其置于新闻与文学相关联的历史长河中加以审视。研究新闻的文学倾向,其实就是在研究新闻写作中一种手法上的倾向性,在把握新闻真实性和客观性等原则的前提下,研究新闻写作的表现方式和技巧,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新闻写作的发展。
  因此,本文通过对新闻写作文学化相关理论的研究,同时分析当下我国新闻文学化发展的现状,来探析中国新闻文学倾向的发展趋势。希望能够架起新闻与文学之间的桥梁,为我国的新闻写作在文学表达上提供一些参考。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新闻;新闻写作;文学倾向
  1中国新闻写作的文学化倾向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报纸出现于唐代。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是一种原始状态的报纸。近现代性质的报纸在中国的诞生主要源于在华外报,外报的实践有助于中国民族报业的发展。起初,报纸的主要功能是宣传党派的论点和主张,也就是所谓的“政论报纸”,王韬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近代报刊思想的奠基人。不同时期的报纸被赋予了不同的职能,当下中国新闻媒体所扮演的角色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虽然没有私营媒体,但仍要自负盈亏,所以只有适应受众需求,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青睐于自己的人群,而新闻写作的文学化倾向则是取得成功的法宝之一。
  1.1 20世纪初期的新闻文学倾向
  在19世纪下半叶,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纸,英国传教士米怜所创办的《察世俗每月统纪传》揭开了近代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的第一页。符合当代意义的新闻理念和新闻作品由此诞生。从这个时候开始,新闻作为一种稳定且独立的传播载体,宣布了从载体和形式上与文学的分离。
  在这个时期,我国政治动荡,危机爆发频繁。于是,当时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为了加大力度宣传变法图强的爱国思想,就采用新闻作为宣传舆论的工具,之所以具有文学内涵,则是为了借助更有煽动性的文学语言和写作手法去激起人们革命的热情。后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到来,各种宣传革命的小册子诞生,这种小册子的基本职能就是传播信息、宣传革命思想,所以也掀起了一股新闻写作文学倾向的高潮。再后来民国建立,我国的新闻业发展也逐渐成熟起来,开始出现了很多的有名记者,如《京报》的创办人邵飘萍,笔锋犀利的林白水等,由于有些人担任着作家和报人的双重职务,给当时的新闻又增添了一层文学光芒。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探索,直到20世纪30年代,黄天鹏先生在《新闻文学概论》一书中指出:“新闻文学要包括三个特点,即时间性、趣味性和通俗性”①。在1936年,陈珍斡先生写了《新闻文学底产生及其任务》,在这篇文章中提出,“新闻文学”一定要包括三个条件:“第一,它一定要是客观社会真实的反映;第二,它一定要被大众理解并且说好;第三,它一定要富于感情。只有具备了这三个条件,它才有新闻与文学的价值。”②至此,中国新闻写作的文学化倾向有了大踏步的发展和理论支撑,为今后的新闻写作奠定了基础。
  1.2 20世纪80年代的“散文式新闻”
  20世纪60年代,由于“大跃进”和“文革”的影响,造成大量的新闻作品都缺失了新闻真实性的特点。随着一系列革命活动的结束,新闻写作才开始慢慢恢复客观性和真实性,可是这个时期的新闻作品却一直充斥着各种生硬的政治术语,死板、枯燥、晦涩难懂,让读者厌烦。为了去除政治对新闻写作的绑架,直到20世纪80年代,针对这种现状,老一代新闻作家穆青,提出“散文式新闻”的概念。
  “散文式新闻”作为中国新闻界一种新的新闻报道方式,于20世纪80年代初兴起,穆青提出:“新闻报道的形式与结构应该增加生动形象的散文形式,摒弃过去枯燥乏味的形式,改为明亮清新的写作手法。”③
  通过穆青和“散文式新闻”工作者的倡导,影响了很多其他的新闻写作者以借鉴散文的手法写新闻,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1.3新媒体时期的新闻写作文学倾向
  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经济大力发展,文学写作逐渐关注人的个性化审美价值。而这个时候的新闻媒体方面,随着技术的赋权,越来越多的媒介形式出现在日常的信息生活中。消息的多元化、碎片化、流动性强等特点已经让广大受众不满足于简单的信息获取,而是更加注重对深度的挖掘。各路媒体为了迎合这种受众体验,积极探索出了一条既符合新闻真实性又符合受众口味的路子:当新闻的真实性与适度的文学语言相结合时,就能让新闻产生更诱人的效果。
  所以,这个时候的信息开始从单一的传播渠道,慢慢向关心受众需求,满足受众品味的传播方式转变。这时,新闻已经不再是只注重自我,而是开始关注受众心理,偏重受众需求,以百姓为主体,将平民视角和民生问题作为新闻的主要题材。
  2中国新闻文学倾向的发展条件
  中国新闻文学倾向的出现,在我国有着一定的自身因素及客观条件。在中国,新闻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伴随着文学的印记。从19世纪二三十年代,新闻开始有了自己独立的载体开始,到新中国成立后“散文式新闻”的诞生,再到现阶段新媒体的新闻文学倾向现象,似乎文学倾向是新闻从母体中带来的胎记,并将伴随终生。此外由于中国读者的文化习惯心理、外国新闻文学发展的影响,以及当下新媒体的冲击,这就使得目前中国新闻中包含着强烈的文学审美因素,为当下新闻文学倾向的发展提供了发展条件。
  2.1本土文学土壤的培育
  当我们把视野放到人类早期,新闻是与其它信息“融合”而存在的。在新闻纸出现之前的岁月里,是不乏新闻活动的。我们在遗存下来的经典文献中是能够发现大量新闻信息的,而这些信息的存在方式则验证了新闻与文学的亲密关系。
  文学在新闻上体现的比较明显的是新闻小说的萌芽与兴盛,它把新闻的文学倾向从“隐性”转到了“显性”。不过,这个阶段的新闻还不能完全被称为真正的新闻,可这也替以后的新闻文学倾向发展奠定了基石。比如现在新闻写作中运用古文、诗词和对仗的方式,全是从古代文学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   2.2满足受众文化品位的需要
  当下,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精神文化水平也不断提升,人们已经不再纯粹追求信息的知悉权,而是在对信息基本内容的了解上,有了更高的需求,希望新闻能够具备更多内涵丰富、深层次的有价值的信息,要求看到更多不断拓宽、拓深和流变的新闻报道。所以新闻从业人员应该运用多方面的写作手法,强化新闻写作的深度和厚度,使新闻作品更有品位和影响力。
  通过互联网等新媒介的引领,多家媒体同时轰炸,不同的媒体相继报道同一件事情,可有的反映平平,有的却得到受众认可。所以,在新闻写作中适当运用细节描写和文学语言可以满足受众变化的需求。比如《南方周末》第一千五百七十四期的头版用了《奉化垮楼官员自杀前发生了什么》这样一个充满疑问的标题,去吸引读者来阅读新闻背后的真相,“2014年4月9日,奉化垮楼的第六天,在惴惴不安中煎熬许久的何高波,也彻底垮了。这位44岁的锦屏街道城建办公室副主任,独自驾车离开家门,用一根绳子告别了自己的余生,成为在垮楼当日不幸遇难的住户陈月香之外,第二位不幸的人”④。
  2.3“新新闻主义”思想的影响
  “新新闻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初起源于美国的一种新闻写作理论。其最具标志性的特点就是把文学写作技巧融入于新闻写作,洋溢着浓郁的小说化气息和色彩,属于一种新的新闻报道形式。可因为“新新闻主义”在某些观点与做法上,不符合新闻真实性和客观性等要求,混淆了新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所以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不支持“新新闻主义”的人越来越多,导致其由盛转衰,逐渐销声匿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不但打破了传统新闻的一成不变的写作模式,还丰腴了新闻的表达方式。
  即使在现在,我国的“故事化新闻”和“散文式新闻”中,也都能看到“新新闻主义”的影子。这种好的借鉴不但丰腴了中国新闻文学倾向的表达方式,还为我国传统的新闻写作引入了新的模式。尤其是在现在,网络新媒体膨胀发展,产生了更多的空间和自由供人们选择,这就导致了平面媒体很难再吸引人们的注意,大量报纸只能通过采用一些“新新闻主义”的表达方式,以求在媒体的激烈竞争中获得生存发展。
  2.4文学与新闻的关系提供了主观因素
  文学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通过艺术概括来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语言艺术。文学写作是一种具有高度创造性的写作方式,是作者通过“想象自己底观察和印象,思想和生活经验等,而将它们装进各种的形象、情景和性格里去”⑤的创造性工程。而新闻从广义上说是指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以及专门从事新闻评论的刊物所发表的消息、通讯、新闻述评等文章样式;从狭义上说则专指消息。用我国新闻前辈陆定一的话说:“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⑥。新时期以来,随着人们的思维方式逐步由单一转向多维,各学科知识互相渗透,在写作上出现的文学与实用文体交叉而产生的一些边缘文体,如文学与议论文交叉产生的杂文、文学与说明文交叉产生的科学小品、文学与新闻交叉产生的报告文学在继承中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报告文学是充分运用文学手法,对当代社会所发生的重大事件或重要人物所作的形象化报道,它是新闻与文学紧密结合的新闻——文学体裁。所以,新闻可以通过运用文学性的写作技巧,将报道内容丰富化,两者之间有着很多密切的关联,这正是新闻和文学的魅力之处。
  2.5新媒体的崛起在客观上的促进作用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从互联网的发展趋势看,新媒体后台通过云计算聚合海量信息,不断壮大;而前端则越来越明显的是对用户个性化、小众化、专业化的精准有效投放。传统媒体面对新媒体的挑战,传统媒体在报道速度上显然不及新媒体,但可以在报道深度和可读性诉求方面寻求竞争优势。说得通俗些,“二手新闻”是在“一手新闻”基础上的重构和翻新写作的结果。
  3当下中国新闻文学倾向存在的问题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是对客观事物的描述和写真,事实是新闻存在的基础与本源。但文学刚好相反,文学的基本特点是情感性、生动性以及创造性。在新闻写作中,运用白描等手法做好细节描写,恰当应用文学性语言,事件、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会使新闻稿件锦上添花。二者都十分强调真实性原则,但文学与新闻的真实性有不同的要求。新闻写作是“再现”事实,文学的真实性首先表现在“再造”的合理性上。所以在新闻写作中运用文学化的语言是要把握度的。可由于市场化竞争的不断加剧,某些媒体和新闻工作者,为了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在新闻报道中过分吸取文学的养分,运用其技巧,造成新闻失去真实性和客观性。
  4.1过度借鉴文学手法,失去新闻客观性
  在当下一些新闻作品中,因为其过于看重对内容的描绘,希望运用比喻和夸张等手法,来增加新闻的可读性,从而吸引读者注意力。但是,若使用文学语言过度,就会造成一种不客观、不切合实情的印象。
  比如之前有媒体采访优秀法官谭彥,在其报道中写到:“一辆救护车呜呜叫着,从法院里开出来。路上的行人停下脚步,担心地说,恐怕是我们的谭法官又病了。”⑦这样的新闻语言让人一看就感到虚假;还有的报道说他“肺部烂得像蜘蛛网一样”⑦,简直就是忽略了最简单的医学常识;还有的说他身体虚弱,“办公室在5楼,他每天上班就像爬万里长城一样。”⑦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显得更形象生动,可这明显脱离了实际,脱离实际就等同于脱离了新闻的中心,便不能叫做新闻。
  4.2过分借鉴文学想象,失去新闻真实性
  文学作品中的想象,可美化故事情节,使故事更吸引眼球,情节波折曲奇,增加了可读性。可新闻的真实性指的是新闻工作者一定要反应真实的新闻,不能改变新闻事实,不能加入主观情感,更不能加入主观想象。可是,有的新闻记者为了吸引人们注意力,强化新闻的卖点,就借用文学写作的想象思维,在新闻中加入主观想象,造成其变成虚假新闻。   4促进中国新闻文学倾向发展的对策
  新闻写作的文学化是新闻写作的发展趋势之一。梁衡先生曾说:“新闻的本质是信息,文学的本质是艺术。”⑧这里他强调的是在新闻写作中可以借鉴一些文学手法来进行新闻写作。目前,我国的新闻写作文学化虽然取得了一些好的成绩,可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有的学者不接受新闻文学倾向这个趋势,担忧在文学的影响下,新闻会失去真实性和客观性,降低新闻在读者心中的高度。可新闻文学性倾向不等同于完全虚构,所以,应该挖掘出一些创新性思维,保证新闻从业者以严格遵守新闻规律为基准,要求其所写的新闻作品,能够在类似题材中更具新闻的美感,实现新闻写作的至境。
  4.1新闻从业者应提高文学修养
  很多时候,新闻的一些特质决定了其内容枯燥、单调、呆板的弱点,但这些新闻却极具意义和社会价值,需要新闻工作者的传播。所以要想使新闻作品更具可读性,如果没有文学的参与,新闻作品就容易成为一种机械的语言表述而陷入直白的境地。目前,媒体竞争愈演愈烈,媒体的多元化发展,便决定了新闻写作的多元化发展,以此符合读者的品味需求。也就是说,时下的传媒只有以人为本,关注受众需求,才能长足发展。所以,新闻作品应更有可读性,有更加丰厚的文学底蕴。作为新闻工作者,为了写好新闻,特别要注意大量阅读和学习文学作品,这不仅是工作的需要,也是一种情怀和见识的提升。学习文学作品也是对新闻写作准确性和真实性的锤炼与保证。其次,写出一篇准确、生动的新闻作品就要在遣词造句上下硬功夫,要充分借鉴文学写作的方法。生动、形象的词语,特别是一个恰到好处的动词往往能将新闻中人物的心理状态和思想品德勾勒清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2固本求源,提升新闻价值
  不管新闻以后的发展趋势如何,新闻的本质永远都不会改变的,新闻的文学倾向指的并不是将新闻变为文学,它只是运用了文学的某些表达手法,增加新闻的趣味性和耐读性,以此提高新闻内在价值,增加新闻深度。可与此同时,也要牢牢记住新闻本质,不能缺失其真实性和客观性的原则,和文学混淆。
  当新闻“穿上文学的外衣”出现时,新闻的面貌发生了变化,由此上升到新闻报道的艺术问题。它所关涉的不仅仅是“让事实说话”,而是“让事实跳起舞来”。所以,这就对今后的新闻从业人员在无形之中,有了更高要求,如何以尊重新闻写作原则为基本前提,探索出更多更好的新闻文学倾向的表达手法,促使我国的新闻文学倾向这条路可以在我国长足发展下去。
  4.3与时俱进,促进新闻改革
  新闻文学化是新媒体时代新闻发展的一种趋势。文学化可能是新闻的出路,但是,当文学化从新闻的表现形式扩散至其内容,则新闻又被推向绝境。在新媒体所引领的“超媒介传播”视阈下,普通民众进入大众传播的序列,新闻传播者走向“泛化”,传统新闻写作与报道模式面临消解的命运。所以,这便要求时下的新闻理论也要与时俱进,吸收周围的新鲜事物;要求新闻从业人员善于思考分析,表现出新闻的敏锐感。
  然后,还要在实践上有所突破,在新闻的表达手法和角度上都进行创新。因为,时代背景的不同,使得新闻报道的内容和形式上也会有所不同。所以,只有新闻从业人员敢于突破陈旧,不受既定思维模式的约束,都有可能成为当下新思维方式的开拓者。新闻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每个新闻工作者在职业道德和专业理论修养的坚守与进步。
  4.4兼容并蓄,汲取优秀经验
  我国的新闻写作不但要借鉴之前传统文学的写作方式,也要开拓思路和视野,吸收国外的先进表达手法,这就是所谓的兼容并蓄。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导致了我国媒体的新闻写作理念和西方存在着很多的不同,可如果纯粹的从新闻的表达手法上来说,我们要借鉴很多西方的成熟经验。
  近年来,国外新闻界出现了一种新的写法,叫做“华尔街日报体”。“华尔街日报体”在结构上一般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人性化的开头,即与新闻主题有关的人物故事;第二部分,过渡,即从人物与新闻主题的交叉点切入,将真正的新闻内容推到读者眼前;第三部分,展开,即集中而有层次地阐述新闻主题;第四部分,回归人物,即重新将人物引入新闻,交代此人与新闻主题的深层关系。例如,《辽宁大中型企业探索劳动力竞争流动新体制》这篇报道,开头:“作为本溪钢铁公司保卫科的管理人员,唐明福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被从铁交椅上撤下来,分配到勤杂部门当浴池厕所的清洁工。曾在电力机车班当了10几年工长的唐明福,4年前脱离一线岗位进入机关科室工作。能够坐上办公室管理人员的舒适椅子,唐明福着实高兴了一阵子。因为以往在中国的国营企业,只要不犯错误,就不会被调到车间去当工人。”⑨
  4.5正确认识新闻事业与市场化的关系
  我国的新闻事业是在社会主义的体制下运行,但依然被推向了市场,新闻作为一种商品而存在,同时处在“超媒介传播”的语境,传媒之间的竞争很激烈。美国学者麦克切斯尼指出商业化的结果就是“告别新闻”,“在今天这个唯利是图的社会,利益最大化的商业价值和商业欺骗,淹没了媒体作为公共机构的特性。”⑩本文也多次强调,“文学化”是媒体遭遇“市场经济”的一种必然选择。在我国特殊语境下的媒体,传媒即作为“公器”,也是党政的“喉舌”,同时被推向市场。那么,遵循价值规律就是新闻报道必须遵循的,并追求利益最大化。那么需要注意的是,在新闻文学化过程中,不能为了自身的利益,吸引受众的眼球,而采用过分夸张和不真实的文学语言去渲染新闻事件,特别是那些不利于我国政治稳定的“奇闻异事”。
  5结语
  我们认为新闻文学化是媒体发达、信息过剩态势下新闻的一种发展模式。从新闻发展的历史维度来看,新闻与文学的关系是围绕传播载体的演进为线索而展开的。今天媒介发展超过以往任何时代,“超媒介传播”带来媒介之间激烈的竞争,并衍生超过剩信息,同时带来人们的阅读需求的转移,新闻的社会功能随之发生了变化,信息寻求让位于审美体验,这些构成了新闻文学化的根本原因。所以,新闻文学化是在传播异常发达的时代,新闻被推向市场、传媒相互竞争、以及受众阅读需求转向态势下的产物。   注释
  ①黄天鹏.新闻文学概论[M].上海:上海光华书局,1930:70.
  ②宋海燕.文学语言[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38.
  ③刘岩.关于新闻散文式的讨论情况综述[M].南京:江苏出版社,2009:28.
  ④吕明合.官员自杀前发生了什么[N].南方周末,2014-4-17(1).
  ⑤李作霖.文学写作教程[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9::31.
  ⑥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75.
  ⑦李金珍.重新闻的精巧,含散文的浓情[J].中国记者,2011(7).
  ⑧梁衡.新闻原理的思考[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66.
  ⑨殷俊.华尔街日报式新闻的写作技巧[J].新闻与写作,2010(5).
  ⑩[美]罗伯特·W·麦克切斯尼,谢岳译.富媒体、穷民主:不确定时代的传播政治[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577.
  参考文献
  [1]穆青.关于新闻改革的一点设想[M].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社,2009.
  [2]宋海燕.文学语言[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3]刘岩.关于新闻散文式的讨论情况综述[M].南京:江苏出版社,2009.
  [4]赵芳.新闻文体大趋势[M].南京:华夏出版社,2011.
  [5]李林杰.新华社基本文体的形成和发展[J].新闻战线,2008(12).
  [6]王海月.论“新新闻学”与“新闻文学”[J].新闻知识,2010(4).
  [7]李金珍.重新闻的精巧,含散文的浓情[J].中国记者,2011(7).
  [8]戴新峰.新闻作品新的技法[J].南京大学学报,2012(10).
  [9]刘万全.论新时期我国新闻报道方式的走向及选择[J].新闻记者,2012(6).
  [10]张松.新闻文学的特征及其写作要求[J].鸡西大学学报,2009(2).
  [11]王晓丽.散文式笔法在新闻写作中的运用[J].传媒观察,2009(6).
  [12]于帆.谈新闻文学的写作[J].新闻窗,2010(6).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校体育文化理论研究进行梳理和整合,重新审视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构成、特征和功能等理论知识。分析高校体育文化现状的定量研究,认识高校体育文化在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建设水平,发现其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培养具有体育素质的人和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提出一些的建议。  关键词:体育文化;特征;功能;研究评述  高校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体育呈现出的一种特
期刊
摘要:在网络时代,传统纸质媒体的作用受到冲击,为了提升纸质媒体的关注度与吸引力,要求记者应加强自身的版面意识,具备政治意识、服务意识和市场营销意识等,通过提升自身的版面意识,保证稿件可高质量发表。在本文中,笔者从政治意识、服务意识、精品意识等方面对记者的版面意识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记者;版面意识;政治意识;表现形式  当前,不少的记者都在抱怨稿件越来越难发。而分析记者稿件难发的原因,一个很重要
期刊
摘要:音乐教育的基本方针是"以人为本",要让每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和发展,使音乐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这就要求以学生为主体,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创设多种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活动的参与置于教学的重要位置,更好的发展和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能很好的享受音乐的乐趣,突出自我,展现自我。  关键词:中学音乐;教育方法;研究  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
期刊
摘要:司马光的《涑水记闻》是我国宋代一部重要的语录体史料笔记,被同时代和后世许多著述作为重要的文献资料广泛征引,有重要的文献学价值和史学价值。中华书局1989年版的《涑水记闻》虽附有邓广铭、张希清的校记,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考证,本文将试举其中一则进行考辩。  关键词:水记闻 ; 考证 ; 勘误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
期刊
摘要:日本偶像剧凭据其特有的魅力一直广受欢迎,并在中国观众心中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其独具特色的主题表达、文化内涵以及精巧细致的情感表现、独具匠心的题材塑造对于当下中国电视剧的创作者们具有相当程度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日本偶像剧;叙事策略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东京爱情故事》为首的一大批日本偶像剧成为席卷亚洲电视市场的狂风,也缔造了偶像剧的“黄金年代”。直到现在,尽管韩流当道,但日本偶像剧的
期刊
摘要:中国如今仍是农业大国,新农村能否稳定发展关系着整个社会和国家的稳定。因此,新农村建设也是当下的热点。在国家的相关政策扶持下,越来越多的农村开始建设符合自己当地特色的发展道路。我所调查的黄公岙村,毗邻新桥影视城。几年前,他们开始围绕影视业发展自己的经济,在几年的建设过程中,收获了成功也遇到了很多困难。我针对黄公岙新农村的建设的现状,展开了一系列调查并提出了相关对策,仅供参考。  关键词:新农村
期刊
Abstract: This essay analyzed errors that made by non-English majors in CET4 writing. First, I collected a great number of samples and elected dozens of typical examples among them. And then I made a
期刊
摘要: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财富迅速膨胀。一战给人们的心灵造成重创,一切信仰都将重估,及时行乐的社会风气盛行。人们对金钱和娱乐的追求,加上纽约历史上形成的自由、宽容、追求利润以及普遍平均主义的精神使纽约这座美国最大的城市成了中西部年轻人心中的东部圣地。“东进”既是叛逃又是求索。《了不起的盖茨比》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叛逃、求索、失败的故事。  关键词:西部;纽约;盖茨比;爵士时代  
期刊
关键词: 转移支付制度;分税制改革;财政分权;公共服务均等化;财政收入  摘 要: 作为1994年分税制改革的配套制度,转移支付制度理应在平衡地区发展和促进公共服务均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然而,由于运行模式过于“行政化”、资金结构分配不合理等原因,我国规模庞大的财政转移支付却起不到应有的政策效果。因此,未来的改革需从制度设计入手,推进转移支付制度的“法治化”建设,科学制定资金分配考核指标,构建以基
期刊
关键词: 军事课;国防意识;爱国教育;情感教学;考核模式  摘 要: 我国普通高校军事课的考核手段大都以笔试检测学生学习国防、军事知识的多寡为主,这种考核方法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需要。因为军事课不仅要传授军事理论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高校军事课考核应遵循“知行统一、课内与课外考核统一、情感考核与知识考核统一”的原则,从课内考核、课外考核、课程结业考核三个方面细化考核指标,构建“3+1+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