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时才不再邯郸学步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utou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马兰花》是建国早期一部经典的儿童舞台剧,后来曾被改编成电影并深受观众喜爱。今年暑假,作为向国庆六十周年献礼的动画大片《马兰花》上映后,却票房惨败。《马兰花》的不足之处有以下几点:市场定位混乱,剧情简单,动漫创作技术粗糙,邯郸学步,风格照抄迪斯尼。其失败的原因在于中国动漫体制的谬误。
  【关键词】《马兰花》国产动漫迪斯尼动画 日本动漫
  
  笔者记得大约在五十多年之前,在读小学时,曾经看过儿童舞台剧《马兰花》,印象很深,至今仍然记得那个感人的故事和生动活泼的表演。多少年月过去后,听说儿童舞台剧《马兰花》,被改编成为了大型动画片,心里的喜悦是难以言表的。
  还记得十年前,上影集团推出了国庆50周年的献礼片《宝莲灯》。作为中国第一部商业化的动画电影《宝莲灯》曾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也曾使得我作为一个忧心忡忡的中国人依稀看到了国产动漫复苏的可喜势头。可是十年后,改编自经典童话剧的国庆60周年献礼片大型动画片《马兰花》_又重磅出击。宣传者和某些媒体叫嚣要与《变形金刚2》抢占暑期票房,不但未能如愿,反而票房结果却输得一塌糊涂。诚然作为一部电影作品,该影片也有些一些值得赞许的地方,但从总体上看,这部作为向国庆60大庆献礼的动画大片确实乏善可陈,不但辜负了如此经典的一个好题材和几代观众对它的期望:也伤透了笔者一作为热爱中国动漫艺术的老人的心。
  痛定思痛,笔者认为这部《马兰花》的不足之处有以下几点:
  
  一、市场定位混乱
  
  众所周知,在日本的动漫产业运作中,市场定位是非常关键的第一步。在日本,每部动画片在制作之前都要确定自己明确的定位,在上市之前动画作品的制片家都会先进行严密的市场调研,从而划分出严格的受众群。所以日本动漫中会针对不同的观众群体有着诸多类别,如少女漫画、少男漫画、成人漫画等等。如果说日本动漫的传播是分众型的,采取投其所好各个击破的模式,不但是其获得盈利的基础,也是日本动漫的创作方针。但是,对于中国的动漫艺术家和创作者来说,是无需这样做的。大锅饭的创作体系,就会使得中国的动漫创作所采用的便是一锅炖的方式,无视各层面观众的审美感受,搞一个大杂烩就行了。而《马兰花》正是这种不健全的定位体制的牺牲品——这部作品的幼稚的剧情所要面对的是低龄儿童。而由大牌歌星演唱的主题歌的流行风格却是面对大多数80、90后的青少年,而由经典舞台剧改编的目的又主要是针对早年看过这部同名舞台剧或电影的中老年人的怀旧心理的。
  
  二、剧情简单
  
  仔细推敲,就不难看出大型动画片《马兰花》在叙事模式上可以说是照搬迪斯尼。围绕着主人公的身边是一群用以调节气氛的众多的小动物。但是同迪斯尼经典系列的《阿拉丁》《风中奇缘》等相比较,《马兰花》这部电影的剧情过于低幼。其不过是一个纯洁的爱情在加上点—算不上戏剧性冲突的妖魔的小挫折,最后自然正义战胜邪恶。而令人更加可笑和荒诞不堪的是该片中的反面人物的终极目标竟然就是毁掉有魔力的马兰花进而统治不超过二十只小动物定居的马兰山。这样无论该片聘请了这多么天籁般的配音和华丽的画面都不可能改变脆弱的剧本的毛病和软弱,如果一部动画片的故事本身存在缺憾,其他任何华丽的修饰也不能创作出一部动人的电影作品的。
  以前的中国动画是视爱情为毒草的。给小朋友看的东西怎么能有男欢女爱呢?十年前的《宝莲灯》中倒是有一个青春动感穿着暴露的少女“嘎妹”,观众们曾都期望着她与沉香能擦出爱情的火花来,但是看到最后俩人还是停留在仅友情的层面上。相比之下《马兰花》进步了不少,马郎和小兰之间有了纯纯的爱情,但是由于编剧的功力不足和缺乏创造性,这个爱情故事并没有发展好,也没成为一个感人的爱情佳话。编剧显然不懂得如何编写电影对白,所以《马兰花》中的对白前言不搭后语,不但缺乏活泼、生动和幽默性,反而充斥了大篇幅的说教,也许该影片重点不是描写爱情,而是虚伪的惩恶扬善的说教,要教导人们一心向善。这样,从编剧阶段开始。就奠定了《马兰花》的失败!
  
  三、动漫创作技术粗糙
  
  离开剧情,说说技术。这部动画电影在技术方面可以说实在不够出彩。为正在成长发展的中国动漫创作技术抹黑了。通过近几年的国产动画制作和为日本动画代工,中国的动画技术可以说是在飞速的发展。在3D制作上。前几年的《魔比斯环》确实玩了一把票,可惜票房惨败血本无归。这部《马兰花》整体看来有所进步,但是整体而言,实在难以满足现代观众的欣赏要求。
  前面已经提出,《马兰花》本来效仿迪斯尼加入很多插科打诨的片段,但是人物动作僵硬,台词和表情根本配不上套,距大家认同的好的迪斯尼的制作水平相距甚远。就拿角色的走路来说,迪斯尼动画至少一步要画十二格,若是要表现某个细节会不厌其烦的画上更多,这样精雕细琢才能出现无数精品:而目前中国动画《马兰花》的角色走一步最多画六格。若是资金不到位、监管不严,还会偷工减料,这样粗制滥造才会出现这样的烂片。当然,小朋友们看《马兰花》日寸可能不会在乎这些技术的问题。但还是那句话。既然《马兰花》制作方是面向所有年龄观众的,难道满足小朋友的同时。就非得把成年观众逼得在洗手间乘凉吗?
  
  四、邯郸学步:风格照抄迪斯尼
  
  十年前,当我们看到宝莲灯的时候就感觉不能和同期的美国《花木兰》匹敌,好多元素都是生搬硬套;十年后,当我们看《马兰花》时候只感觉中国动画十年来都在原地踏步。比如主要角色马郎一出场。就犹如山寨版的“人猿泰山”。只见他抓着藤条猴子般的呼啸山林,而这显然不是一个中国式主人公的典型形象。从人物造型看也是如此,无论服饰还是发型都更为接近美国的印第安兄弟,而找不到一点影片一再强调的中国特色的影子。如果十年前观众们没有看过《花木兰》,就不会觉得《马兰花》中的小鸟等很“眼熟”:如果一年前观众们没有看过《功夫熊猫》,也不会觉得《马兰花》某个动物很像《功夫熊猫》中的熊猫……这种在风格和角色上面大量套用(或者叫抄袭)迪斯尼的作法,实在太寒观众的心。
  而影片的配乐一听就是迪斯尼的风格。歌舞情节在迪斯尼的动画里已是司空见惯的事,那是人家美国的特色。但是即使是美国迪斯尼的动画中的音乐也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可是为什么中国的《马兰花》放着自己丰富的民间音乐却偏偏要要拾人牙慧。当《马兰花》里音乐响起的时候,古代大山里面的老百姓舞动的比美国的嬉皮士还新潮,笔者仿佛进入了新奥尔良的狂欢节。
  故事和技术都没跟上,配音上倒是积极向迪斯尼靠拢了,故事烂。再大的明星也挽救不了,布拉德·皮特配音的《辛巴达航海历险》就是最好的倒子。何况看看这些为《马兰花》配音的明星,除了李扬有专业功底以外。黎明讲话就像温吞水,姚明普通话是不是标准还有待 商榷:林志玲和陈好虽是美女。可是小朋友却不认识,她们俩的吸引力对于小朋友远不如刘纯燕阿姨来的强。这样的明星“大配音”只能引起观众席里的阵阵哄笑声。
  一部十年磨一剑的献礼大片,一个中西杂交的转基因怪物,千呼万唤始出来之后将那些早年看过舞台剧或电影现在想找回童年旧梦的成年人吓得落荒而逃。《马兰花》实在有负观众的厚望,但是在我们将它批的体无完肤的同时。是否认真思考过为什么曾经辉煌过的中国动漫会沦落到邯郸学步的地步?到底是什么限制了中国动漫的振兴?失败的原因就在于中国动漫体制的谬误。
  
  一、倒行逆施
  
  一年多以前。广电总局下了个禁播令,黄金时间不准播放引进的动画片。当今,在进入WTO已经多年,并且一再强调中国已经进入了市场经济的中国来说,广电总局的这一禁播令,无疑是有悖于中国国策的。这个禁令的出发点是也许是为了保护本土原创动漫画的发展。但这种做法,和上个世纪清朝的闭关锁国、和“地方保护主义”有什么区别?实际上。这种做法不过是掩耳盗铃,现在网络发达了,国外动画片的传播渠道也多了,而越来越多的80和90后的年轻人可以通过多样化途径来观看各种各样的动漫作品。
  想用禁播令逼着大家看明显逊色于美国日本的中国动画片,而这些作品的确很难满足各个年龄段的需求,内涵上过浅,只适合做幼儿教材,对于其他年龄段的吸引可想而知。自然界的定律,是竞争越激烈的地方,生物进化越快。套用到动漫市场上也一样说得通。禁止了国外动画就以为观众会不得不看差劲的国产动画——相信这样一厢情愿、愚而又蠢的做法,本身就是一个天字号的大傻瓜。笔者认为相反的,适当地引进高质量的动漫作品,会刺激国内动漫市场,最终加速推进原创动漫画的成长。没有竞争就没有提高。
  实际上,目前中国动漫所缺乏的,不是一个宫崎骏。也不是一个迪斯尼、也不是一个梦工厂。而是一个真正适合动漫生长的环境。动漫在日本是一个相当发达的文化产业,是纯粹的商业行为,政府对其并没有直接干预。绝大多数的日本公司制作动漫作品都是纯粹为了赢利的商业活动。中国最需要学习的是日本这种开放精神。中国的动漫产业不应该被护在翅膀底下。中国动漫事业发展的瓶颈,现在被一些既不懂专业知识、也不懂商业规则、更不懂当代青少年心理、却还要打肿脸充胖子的、内行指挥外行的、浅薄无知、坐井观天、闭门造车的、不懂得动画市场规律的、思想停留在60年代的政府和官老爷紧紧地扼住。而且他们一边扼着中国动漫事业的喉咙,一边还自鸣得意地述说着自己的“丰功伟绩”。
  
  二、傲慢与偏见
  
  此外,在某些官老爷和御用学者的抨击下,日本漫画被斥为“文化侵略”的“历史”,和电子游戏被斥为“精神鸦片”的历史一样“悠久”。而当局某些人也始终在竭尽全力地阻止来自日本的“文化侵略”流人中国。即使引进也往往是从美国引进改编后的美版日本动画片(估计极有可能是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那是日本的作品),比如《超时空要塞》(国内译为《太空堡垒》)《变形金刚》第三、四部和《战国魔神》(国内译为《星球大战》,也被批评。
  不过奇怪的是,为什么来自美国的迪斯尼影片却可以长驱直人地进入中国市场,即使在国内的黄金季节时。也可以大放迪斯尼的巨片。这足以证明我们在对待外来动画影片方面并非一视同仁。换句话说,我们要抵御的“文化侵略”者只有一个日本。实际上,这有很大一部分原因要归咎与上个世纪的那场侵华战争,但是“恨屋及乌”并不是什么好的做法。
  还有一些所谓专业的评论,经常把日本动漫称为“文化垃圾”、“精神鸦片”。这样不负责任的说法,除了“偏见”以外没有其他可能的解释。写这些评论的人往往连基本的动漫常识也没有,就在那里自鸣得意地发表谬论。社会上还有很多人认为日本的动漫作品“有很多暴力、色情内容。”这同样是一种偏见。
  暴力,什么程度算暴力?如果说《机器猫》里康夫和大熊打架就算“暴力”。如果按照这样的标准。恐怕不“暴力”的也只有《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了。再说色情,不能否认,在日本的确有不少色情内容的动漫画作品。但他们对动漫画的对象有严格的分级和限制,没有一家店敢卖给一个未满侣岁的孩子H漫画,而有色情内容的动画作品大都是单独贩卖的OVA,即使偶尔有在电视台播放的TV版也都是在深夜播出。可以说管理相当严格。而由于在中国。绝大多数的动漫作品都是通过盗版这个渠道进入的,而盗版商才不管什么“健康”之类的,他们只考虑钱。这就更说明了中国的动漫市场需要的是管理而不是禁止。
  诚然,日本动漫有很多不适应中国国情的地方,但是我们不能把“孩子同洗澡水一起倒掉”。带着有色眼镜看待日本动漫,一味地禁止日本动漫画的输入,最终只会妨碍本土原创动漫画的发展。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放松对引进动漫作品的限制,引进包括《EVA》、《高达》在内的优秀国外动漫作品,这样虽然会使原创动漫作品暂时失去市场,但相信国内的动漫工作者只要还有一点民族自尊心,就一定会奋起直追。这样也就间接刺激了国内原创作品的发展。
  
  三、固步自封
  
  很多评论家或者“评论家”在提起我国的动画事业时。总会无比骄傲的提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大闹天宫》其优美凝练的人物造型,行云流水的动作设计,戏眭b音乐的完美结合,充满浪漫想象的细节处理,堪称完美之作。要知道,《大闹天宫》的美术设计由当时中央美院的院长张光宇担任的。而《小蝌蚪找妈妈》用的是齐白石的原画,《牧笛》中的水牛是李可染的作品!那些动画片。当时远远超过了美国人,而且获得全球范围的好评,好多中国动画电影作品在国际上拿过大奖,连沃尔特·迪斯尼本人都视中国本土动画制作人为一支不可小窥的劲旅,称赞中国动画作品的成就。日人宫崎骏也是当年看了中国动画《白蛇传》以后才决定投身到动漫产业中去的。这当归功于老一辈严谨的学术态度与对艺术本身的追求。这些大师们除了使用有民族特色的绘画技艺外,还开发了更多的动画形式:剪纸片、木偶片、泥偶片等,都是极具民族特色又在国际上备受认可的,笔者认为这些大师们的动漫作品才是真正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动漫艺术。
  可是从改革开放到现在为止的新动画片。除了《宝莲灯》等有数的几部作品在国际市场上也许会得到外国人不置可否的“唔”一声以外,几乎所有的作品都只能让每一个关心国产动漫的爱国青年觉得耻辱。想要了解现在中国动画究竟是什么水平,只要你能忍着一腔怒火坚持看完一期《大风车》《动画城》就可以了,这时就会发现一个真理:国产动画凡是比较像样的。几乎都是传统题材——这个现象可以上溯到《哪吒闹海》的时代。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题材可以说是一个取之不尽的宝库。但是中国的动漫制作人员要么视而不见,要么见了也不知道怎么改,要么改得血肉模糊、七零八落。十年前,《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被迪斯尼加工成极具美国特色的动画片后返销中国,一年前,中国的国宝大熊猫和传统武术被迪斯尼恶搞到一起成了噱头十足的《功夫熊猫》。更不用提《西游记》在日本、韩国、美国早被改成本土动画。与此同时。中国的动漫制作者还在做着“天朝大国”的美梦,像阿Q一样炫耀“我们以前比你们阔多了”。
  的确,目前,无论从政府投资,企业创建,人力和物力的大规模投入,中国确实可以说:“我们比您们阔多了!”笔者有机会参加一些国际会议,和一些国际著名学者交流,大家都惊讶中国在动漫艺术所下的功夫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没有一个国家在动漫创作上的投资可以和中国相比美,也没有一个国家会有这么多人投身于动漫事业,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中国一样有这么多动漫创作基地,一个不够,就再建一个,目前一下子就出现了五个动漫创作基地,而且地方政府还互相比,看谁投入的财力、人力和物力大,似乎这也算是某种”政绩”。而且,根据广电部电影局的统计,目前中国动漫作品的总数额已经是世界第一了,2008年国产动漫的总额已经超越了欧美地区所生产的总额。从这几方面讲,中国目前已经是世界上的“第一个动漫”大国了。但是。这种“大跃进”式的“全民大稿动漫”是否能够保证生产出优秀的动漫作品?难道,大跃进期间的“大炼钢铁”的教训还不够么?!难道,中国动漫的发展,真的要走大跃进的大炼钢铁的老路吗?现在的中国动漫既然担不起传承老一辈精深的动画风格的重任,那么所能做的只有抄袭别人表面的东西。十年前,笔者曾经批评《我为歌狂》的完全日化倾向,而今年的《马兰花》又生搬硬套迪斯尼。笔者担心要这样邯郸学步发展下去。国产动漫怕只能落得比狗爬得还难看!
其他文献
摘要 明代由于市民阶层的扩大,传统审美准则受到强烈冲击,市民的审美趣味发生巨大变化,从遵从伦理观念发展到情感的满足。《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与《卖油郎独占花魁》对情欲大胆追求,在婚姻爱情故事中提出了新的观念,不仅要自主选择佳偶,而且追求互爱、平等的爱情。主人公不再看中门第、地位,显示出极大的历史进步。  关键词 自主权 爱情 平等    冯梦龙是明代著名的通俗文学家,他收集整理改编话本小说成《喻世明言
告读者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的十月,我们杂志社全体同仁精心制作的新版《电影评介》(总第220期)问世了,我们以它作为向祖国华诞的献礼。  出刊219期,跨度20年,这就是《电影评介》的生命标志。  在这不平凡的20年历程中,《电影评介》曾经拥有过辉煌:  发行量曾达52万册;  曾创办第一家电影知识刊授班;  曾被评为全国影评工作先进集体:  曾受全国电影工作会议表彰;  曾获贵
摘要 在转型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语境下的中国,存在着不同的价值观冲突与融合。杨胜利是农业文明的代表,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向往,对英雄人物的顶礼膜拜,成为现代文明中的一个“圣人”;欧阳花作为都市文明的代表,是个实用主义者,为了个人的欲望,不认救命恩人。体现出了中国由农业社会向消费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两代人的价值观的不同。杨红旗不要表扬了,一个农业文明的神话彻底终结了,杨无所适从。  关键词 价值观 实用主义
[摘要]“搞笑”是这个时代很多年轻人的口头禅,他们不再像老一代的人那样说“可笑”、“好笑”,而是一概用“搞笑”这一词,“搞笑”是宽容里的轻松,是善意下的幽默,在当今所有动画片的制作中,“搞笑”也正在成为一种需要,一种潮流,就像是调味品,越是优秀的动画片越是少不了它轻灵又洒脱的身影。  [关键词]动画片 搞笑风格 审美要素    经典动画片由于其在内容上的无所不包及形式上的多姿多彩,因此,在影片的风
摘要 《甜蜜天堂》是20世纪澳大利亚女性文学的一部重要作品,简·德万尼展示了1935年北昆士兰甘蔗工人罢工事件,并从女权主义视角出发,一方面表现了工人阶级妇女的身份、生活和斗争,讨论了她们在罢工中的作用;另一方面生动描述了Dulcie在女权思想和政治上的进步。  关键词 《甜蜜天堂》 女权主义 简·德万尼    20世纪前半段的澳大利亚是一个复杂的、各种意识形态交织的社会,民族主义、女权主义、种
在中国银幕上的历史叙事中,曾经出现过一些官方重点推荐而却不卖座的电影,也曾经出现过禁影却被奉为经典的电影。这两种电影有一个明显的区别就是历史叙事视角的不同。前一种电影的叙事是正史的叙述方式,采用的是一种官方视角的关于集体的记忆的视角:而后一种电影的叙事是历史事件中的个体的生命历程的叙述,大多有独特的个体体验,有的甚至还对官方历史叙事中有遮蔽的地方进行了展示。《唐山大地震》的独特之处就是对二者的结合
[摘要] 《创新学入门》一书以问题形式的方法论研究和新颖独特的视角,突破已有固性的创新学研究思路,构建出独有的新体系,拓展出了创新学研究的新空间;全书结构布局严谨缜密,富有鲜明的时代品质和当下意识,是一部较高质量的学术编著。  [关键词] 《创新学入门》 新体系 当下意识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19.046    当前,世界各国均把增强科技实力和创新
[摘要]电视剧作为一种叙事艺术,其叙事方式和技巧显得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剧作的成败,长篇电视剧尤其如此。长篇电视剧因为篇幅长,播放的时间也长,如果没有适合表现内容的叙事方式和高明的技巧,就会削弱它的观赏性。电视剧《金婚》所采用编年体的叙事结构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为我国长篇电视剧的创作创造了一种新的叙事方式,颇值得我们借鉴和研究。  [关键词]电视剧 金婚 叙事技巧 编年体    电视剧作为一种叙事
【摘要】 备受瞩目的国产动画电影大制作《马兰花》公映后毁誉参半。作为“建国六十周年的献礼动画大片”,《马兰花》对“中国学派”的民族风格有了继承与发展,但是亦暴露出借鉴过多和借鉴缺乏并存,民族特色未能充分发挥等问题。中国动画电影的画风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目前新时期中国动画的创作风格要吻合当代人的审美心理:立足民族,内外融合。【关键词】 国产动画电影 民族风格 马兰花 借鉴与融合  随着去年的美国动画
正当全党、全国人民隆重庆祝改革开放三十年之际,《电影评介》也迎来了它的而立之年。  一九七九年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经过十年浩劫的文化电影事业迎来了百花盛开的春天,《电影评介》杂志也乘这股春风应运而生。记得创刊时几个同仁在筹划时,认为贵州既无电影制片基地,又地处偏僻的西南边陲,办电影刊物困难重重,只能是定位在既评又介上,重点放在大众影评上,并一致同意将刊名定为《电影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