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量补语习得偏误分析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yi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语时量补语是外国留学生的一个学习难点,也是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一个重点。时量补语是数量补语中的一个重要类别。时量补语是用来表达动作或状态持续时间的。但是对于外国留学生来说,要准确理解时量补语的意义、用法以及位置,并非易事。尤其是时量补语的位置,更是令很多外国留学生迷惑不解。当动词后不带宾语时,时量补语很容易掌握,只须将它放在动词后就可以了。例如:我休息了五天。当动词后面带上宾语时,情况就不一样了:时量补语有时候位于宾语前,有时候又位于宾语后。何时位于宾语前,何时位于宾语后,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将时量补语的位置阐述清楚。本文将主要对时量补语与宾语同现实时位置关系方面的偏误进行研究并分析原因,并设计教学方案,以便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
  一、偏误实例分析
  本文主要研究时量补语与宾语位置关系偏误,对时量补语习得其他类型的偏误,如:漏用助词“了”、约数词“来”字位置摆放错误、动词重复的遗漏等,不做说明。以下列举的均为时量补语、宾语位置关系方面的偏误例句:
  (1)他学汉语三年。
  (2)他打球了三个小时。
  (3)大家已经在这儿等了一个小时你们。
  (4)我们已经来三年半北京了。
  正确的表达应该是“他学汉语学了三年”,“他打球打了三个小时”,“大家已经在这儿等了你们一个小时”,“我们已经来北京三年半了”。总体看来就是动词重复的偏误;宾语为人称代词时,宾语与时量补语位置关系的偏误;宾语为具体名词时宾语与时量补语位置关系的偏误。接下来将针对以上四个例句反应出来的问题一一进行分析。
  二、偏误原因分析
  (一)负迁移导致的时量补语结构一:主语﹢动词﹢宾语﹢动词﹢时量补语(s v o v c)的偏误
  在学习一种新的知识的时候,我们往往会被以往学过的旧知识影响。如果已经学过的旧知识和现在学习的新知识的语言规则不一致的话,那么负迁移就一定会产生。这种因为不同的语言规则对目前学习产生的一种负面的影响就是负迁移。迁移原本是属于心理学的一个术语,指的是在学习新知识时,学习者将以前所掌握的知识、经验迁移运用于新知识的学习、掌握的一种过程。负迁移是相对于正迁移说的,是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即迁移的影响效果不同而划分的。它是学习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指的是两种知识之间的相互干扰和阻碍。
  错误实例:
  (1)他学汉语三年。/他学汉语学了三年。
  (2)他打球了三小时。/他打球打了三个小时。
  上面的句子显然都缺失了一个动词,但是这样的句子,我们知道在英语里是不需要重复动词的。例如:He played the ball for three hours.由于英语和汉语隶属于不同的语系,它们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区别,随着英语由古代英语向现代英语的演变,英语中类似汉语在语义上起补充说明作用的补语成分多数消失不见了,并且也没有汉语的“得”的形态标记。所以受到英语的语法影响,对于学习汉语不久的留学生来说,很容易直接把这样的句子翻译为“他打球了三小时。”这样当然就忽略了汉语语法的规律,即在汉语时量补语结构一:主语﹢动词﹢宾语﹢动词﹢时量补语(s v o v c)中当宾语紧跟动词的时候,动词需要重复一次,这样才能消除宾语和补语一起抢动词的情况,语法上也才能成立。
  造成此偏误,现代汉语语法和英语语法对应上的“差异”或说不对等是重要的原因。具体说就是受某一种自己已经熟悉的语言的思维习惯,很自然地就将这种定势表达习惯运用到新的知识里面,这样就产生了错误。
  现代汉语里的动词具有可重复性是相当有特色的,在其他的语言里可以重复的词以拟声词居多。我们所熟悉的动词重复的类型有AA式“看看”、“说说”;ABAB式“考虑考虑”还有像“玩了玩”等特殊形式的。但是这与我们上面探讨的时量补语结构一中的动词重复是不一样。“看看”等是动词的重叠,是在动词的基础上,是为了增强表达效果的一种手段,属于语法形式的范畴。如动词“看”的重叠“看看”表示时间短暂;“尝尝”“听一听”表示尝试态。主语﹢动词﹢宾语﹢动词﹢时量补语(s v o v c)这一结构中的动词重复就不应该认为是为了增强表达效果的一种手段,应该属于语法范畴。现代汉语补语的特点决定了动词和补语是紧密结合,不可分割的,两者之间只能加入助词之类的虚词成分,不能加入像宾语这样的实词成分。因此,在这种结构中,如果把原动词叫做第一动词,重复的动词叫做第二动词。第一动词后紧跟宾语之后,补语会因为缺失了动词而孤立,那么必须再给它安个动词,为补语服务。动词表面上是重复的,但实际情况是如果没有它,语法就是错误的,因为必要的语法成分缺失了。
  (二)时量补语与宾语的顺序制约规则掌握不全面
  时量补语是放在宾语前还是宾语后,这一直是困扰留学生的一个难题,也就是时量补语的顺序问题。到底什么时候放在宾语前,什么时候放在宾语后,这也不是一概而论的,主要可以参考时间量和宾语的性质两个因素。
  1.看这个时间量说的是什么
  如果这个时间是一个过程时间,即从开始到结束的时间,那么时量补语放在宾语前,句式为:主语﹢动词﹢时量补语﹢的﹢宾语(s v c o)表示干什么事情干了多长的时间。“我学了三年的英语。”表示的是我从开始学英语到不学的时间有三年。
  如果这个时间是指从一个动作完成到现在的时间,那么时量补语放在宾语后。这种情况下又有两种句式:
  A.动词﹢(人称代词)﹢时量补语(s v o c)表示动作完成后经历的时间。动词多为不可持续性动词,如“死,毕业,回,来,丢”等。
  (1)他死了两年。(2)她去美国半年了。
  B.主语﹢动词﹢宾语﹢动词﹢时量补语(s v o v c)表示这段时间里发生了什么事情或是这段时间存在什么情况。   例:他学汉语学了三年。
  2.看宾语的性质
  A.当宾语为一般表事物的名词时,时量补语一般放在宾语前面。例如:
  (3)我已经复习了一晚上语文了。
  (4)我已经复习了语文一晚上了。
  B.当宾语为称呼名词时,时量补语一般放在宾语后面。例如:
  (5)我跟了师傅这么多年。
  (6)我跟了这么多年师傅。
  3.当宾语为指人代词时,时量补语一般放在宾语后面
  (7)我照顾了她好几天。
  (8)我照顾了好几天她。
  (三)回避产生的偏误
  留学生造句的时候遇到难点经常会选择的方式就是“回避”,有时碰巧回避很成功,很多的时候回避不当。
  回避重复动词
  (1)你学了中文多长时间?
  (2)我昨天游泳了一个小时。
  (3)我骑车了两小时。
  (4)他打球了三小时。
  在这里学生们都只用了一次动词。除了受语际负迁移的影响,学生完全没有重复动词的意识以外,留学生由于不知道什么时候该重复动词,为避免混乱他们干脆全部不重复动词。
  三、教学对策
  将以上研究结果应用到对外汉语教学中,阐述注意点,预防偏误产生。以下只是简单的教学构想,具体教学方案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慢慢丰富。
  (一)介绍时量补语基本结构
  根据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由杨寄洲主编的《汉语教材》为参照,大致可以把时量补语的结构分为三个,具体如下:
  结构一:主语﹢动词﹢宾语﹢动词﹢时量补语(s v o v c)
  我看书看了一下午(动词重复,宾语放在第一个动词的后面)
  结构二:动词﹢人称代词﹢时量补语(s v o c)
  我等了你一早上(动词不重复,宾语在动词后面)
  结构三:主语﹢动词﹢时量补语﹢的﹢宾语(s v c o)
  我游了一下午的泳(宾语放在时量补语后面)
  (二)说明注意点
  1.针对动词重复偏误:分解例句“我看书看了一下午”,说明第一个“看”的语法功能是接宾语,第二个“看”的语法功能是为“一下午”这个时间补语服务,强调如果没有第二个“看”,句子缺乏语法成分。
  2.针对时量补语、宾语位置偏误:分析表示不同语义内容的时量补语和不同性质的宾语对语序的制约。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无数次的课堂教学,没有《囚绿记》的教学过程那么令人激动;无数次的生命感动,没有“常春藤”的倔强执着令人感动。  在讲授《囚绿记》前,我参看了人教版教参,它对本文的主题是这样概括的:本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我觉
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新编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一单元“思想的路径”收录了铁凝女士于韩国的一篇演讲——《文学是灯》。作者以亲切态度和形象、生动的表达,探讨了文学的作用,重点讨论了文学对人灵魂的烛照。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本文,有助于学生反刍自己的文学阅读,盘点自己的文学收获。  本文前四节的内容,主要是作者回忆自己青少年时期的阅读环境及阅读带给自己的深刻影响,及至深入到文学的核心,从文学与生活,与人的关系入手说明
一、语感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感是一种直觉的语言思维形象,是人头脑中深层言语结构水平的“外化”表现,是在长期的阅读活动和规范的语言训练中逐步养成的一种带有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  它具有如下一些特性:1.直觉性。这是语感的最基本特征。它一般不依赖分析思维,并未用语法规则和其它语文知识去进
“我们生活在自己的具体的周围世界之中。而我们的一切关注和努力都指向这个世界。”学生接受学校教育,想要脱离与之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从根本上说,不可思议。离开生活的关门教育,离开了教育的根本,离开了教育的宗旨。现在,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有的老师还存在着一些老观念,认为提那么多的新东西,都是为了热闹,为了炒作新名词以引起别人的注意,根本实现不了;实施新课程,根本没必要。这些看法,都是教育中无视人的存在这样
【摘 要】本文分析了经典历史散文《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的外交辞令的语言魅力,从“利”“礼”“理”“离”和“力”五个方面分析其高超的语言艺术。  【关键词】《烛之武退秦师》 语言魅力 语言艺术     《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的脍炙人口的外交辞令,穿越几千年的历史长河,让今天的我们仍然感受到了“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语言魅力。它的引人入胜之处具体来说表现在“利
在高中语文教育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可以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塑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然而,由于中国古典诗词纷繁多样的形式载体和异彩纷呈的艺术特点,古典诗词的鉴赏不易于形成系统的、总结性的方法。笔者不揣冒昧,从自己执教以来的教学经验中总结出一些方法,姑妄求正于方家。  一、古典诗词人物形象分析方法归纳  总结来看,古典诗词的创作目的不外乎两个,即言志与抒情。为实现创作目的,诗人往往借助多种
托尔斯泰认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去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是,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呢?  特级教师于漪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
一、学情分析:高三作文优势明显  高三虽然时间紧,任务重,但我认为高三学生作文较高中一二年级时优势明显,它表现在:1.学生思想更成熟,文章的认识更深刻,更厚重。高三学生又大了一岁,基本上少了高一、二的幼稚,而高考的迫近,更催化了他们成熟。他们向往大学,肯为自己的前途思考,眼光更会关注一些社会的国家的大事,而且认识分析问题更理性。这肯定会反映到文章中。“没有思想的文章就没有灵魂”,从思想积淀这一点上
史铁生曾说:“我也曾喜欢体育,喜欢足球、篮球、田径、爬山,喜欢到荒野里去看野兽……”但是,最终却只能“幻想”“脚踩在软软的草地上的感觉,踢一踢路边上的石子的感觉……”。“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史铁生曾深陷于对命运的绝望中。他说,“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  幸运的是,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他邂逅了地坛这座古园。十五年后,当史铁生再次驶出地坛时,在他的脸上人们竟再也看不到绝
新课改追求的目标之一是有效学习,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指导,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科学高效的指导下有的放矢地学习,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最佳效果,问题设计恰好是达到这个目标的最佳途径之一,可以在教学中尝试。  就本质而言,探究式教学就是创设一种研究的情境,教师不是直接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指导、引领学生自主地学习掌握有关知识,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研究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探究式教学更看重的是学生探究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