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培育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必要性
从广义上说,人文素养指的就是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社会及自然的关系,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价值观”和“人生哲学”。人文精神建设乃立国之本,它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进入新世纪以来,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培养的教育理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新时期的大学教育应当更多地关注大学生的精神世界。
然而,现阶段我国社会在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的同时,人们的精神生活却出现了某种程度的迷茫或者说空虚,尤其是作为祖国未来栋梁的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堪忧。培育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扼要的说,就是要使其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处事,学会学习、学会思维,使所学到知识内化为一个优秀的人的基本心理品质。重视对现阶段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与提升,对于协调好当今社会的诸多矛盾、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现阶段显得尤为重要。
2 现阶段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扫描
2.1文史知识极度缺乏,优秀文化传承断层
调查发现,大学生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对人文文化的理解状况不容乐观。部分大学生对理解一些人文文化概念的了解大多数只停留在一知半解和粗浅的表象化阶段,有的甚至望文生义、凭空臆断。比如说,当问及“民主”、“共和”,“儒家文化”等概念时,大部分大学生仅仅知道民主和专制相对,对其具体含义却语焉不详-由于近代以来历次批孔批儒运动的影响波及至今,许多学生仅仅知道儒家文化大致包括“忠”、“孝”、“礼”、“仁”等,而不清楚“天人合一”、“义利之辨”、“民生社稷”等更能代表儒家文化的先进性。现在的大学生已经远离“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兼爱、非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熏陶,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不到足够的继承和发扬。
2.2“传统文盲”大量涌现,“重外而轻内”
随着时代的进步,目前大学生中不懂电脑等现代科技的“现代文盲”越来越少,然而缺乏人文素质,不知道祖国传统的文史知识,不能正确读写文章的“传统文盲”却越来越多。现在很多学生读不懂古文、不愿意也没有耐心看传统经典文学作品,业余时间除了是对着电脑玩游戏就是盯着电视荧屏看没完没了的节目,不看书、少写字,成为没有读写技能的“无笔族”。另外,当今一些不良社会风气导致了部分大学生受不到“慎独”、“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等等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重外而轻内”。
2.3心态浮躁、功利心重,拜金享乐主义悄然蔓延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融合加快,冲突矛盾也日益加剧,在这个大环境下,大学生对文化的接受常常因心智尚处于发展阶段,易产生困惑而迷失方向。据调查,95%以上的学生都是为了将来找一个好工作而不是真正热爱自己的专业。部分大学生开口闭口谈钱,人前人后说利,“学习只为求职”、“大学时代是修炼的时代”,成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座右铬。一些学生坦言:“我们喜欢读消遣性读物,简单易懂,并且有很多搞笑的情节,看的时候很轻松。中国古典文学太过深奥、难懂,读起来花费太多时间;而西方经典由于对其文化背景不熟,不太感兴趣。”
3 大学英语教学中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的路径
3.1正确把握英语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在联系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文化素质教育,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通过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而纵观前些年的大学英语教学,上述精神并未真正得到落实。英语教学的着眼点多放在听、说、读、写等应试能力的训练上,许多教师仅仅将英语教学看成是语言能力的训练,将四、六级通过率作为教学目标,而很少将英语作为一种文化来传授,忽视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实际上,语言与文化水乳交融,相辅相成。只学习语言,而不了解其赖以自下而上的文化就等于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永远掌握运用不好语言。英语语言的学习,就是英语文化的学习,也就是人文素质提高的过程。
3.2深入挖掘英语教材中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大学英语教材中的人文知识涉及领域十分广泛,大体涵盖了有关英语国家或民族的历史、人物、政治、经济、科技、文学,宗教、习俗等,可以说应有尽有。仅以《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综合教程》第一册为例,每一篇课文都包含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如实现自身价值方面:《大学——人生的转折点》;人与社会方面:《他帮助了盲人》;感恩教育方面:《感谢妈妈为我所做的一切》。财富观教育方面:《果园里的财宝》,人生观教育方面:《追寻我的梦》。建立和谐社会方面:《无可指责》……我们应当充分挖掘和使用好教材中的人文教育素材,使学生真正领悟其中的文化内涵,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受到人文素质教育。
3.3构建互动教学模式,拓宽人文素质教育渠道
教育学原理告诉我们,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互动过程,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进一步拓宽教育渠道。应该做好课前积淀,课上互动,课后延伸。
课前积淀就是在学习新课之前,向学生推介有关资料,或让学生网上查找,使学生了解所学内容的文化背景,并进行摘录、整理。搜集、整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历史典故、乡俗民风、人物故事、风景名胜、宗教信仰、格言警句,交通概况、文学作品、社会热点等。课前的充分积淀促成了课堂教学的生动活泼,此时课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实现了互动。
当然,这个互动对教师的文化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互动过程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判断和评价。否则,互动就会变成被动。课后延伸是指给学生留下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促使学生将课堂所学语言及人文等方面知识内化为个人素养。教师在讲课结束时,应结合所学知识,留下讨论或写作题目,并注意把语言知识、人文理念和学生实际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英语思维表达能力。
从广义上说,人文素养指的就是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社会及自然的关系,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价值观”和“人生哲学”。人文精神建设乃立国之本,它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进入新世纪以来,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培养的教育理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新时期的大学教育应当更多地关注大学生的精神世界。
然而,现阶段我国社会在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的同时,人们的精神生活却出现了某种程度的迷茫或者说空虚,尤其是作为祖国未来栋梁的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堪忧。培育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扼要的说,就是要使其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处事,学会学习、学会思维,使所学到知识内化为一个优秀的人的基本心理品质。重视对现阶段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与提升,对于协调好当今社会的诸多矛盾、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现阶段显得尤为重要。
2 现阶段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扫描
2.1文史知识极度缺乏,优秀文化传承断层
调查发现,大学生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对人文文化的理解状况不容乐观。部分大学生对理解一些人文文化概念的了解大多数只停留在一知半解和粗浅的表象化阶段,有的甚至望文生义、凭空臆断。比如说,当问及“民主”、“共和”,“儒家文化”等概念时,大部分大学生仅仅知道民主和专制相对,对其具体含义却语焉不详-由于近代以来历次批孔批儒运动的影响波及至今,许多学生仅仅知道儒家文化大致包括“忠”、“孝”、“礼”、“仁”等,而不清楚“天人合一”、“义利之辨”、“民生社稷”等更能代表儒家文化的先进性。现在的大学生已经远离“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兼爱、非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熏陶,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不到足够的继承和发扬。
2.2“传统文盲”大量涌现,“重外而轻内”
随着时代的进步,目前大学生中不懂电脑等现代科技的“现代文盲”越来越少,然而缺乏人文素质,不知道祖国传统的文史知识,不能正确读写文章的“传统文盲”却越来越多。现在很多学生读不懂古文、不愿意也没有耐心看传统经典文学作品,业余时间除了是对着电脑玩游戏就是盯着电视荧屏看没完没了的节目,不看书、少写字,成为没有读写技能的“无笔族”。另外,当今一些不良社会风气导致了部分大学生受不到“慎独”、“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等等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重外而轻内”。
2.3心态浮躁、功利心重,拜金享乐主义悄然蔓延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融合加快,冲突矛盾也日益加剧,在这个大环境下,大学生对文化的接受常常因心智尚处于发展阶段,易产生困惑而迷失方向。据调查,95%以上的学生都是为了将来找一个好工作而不是真正热爱自己的专业。部分大学生开口闭口谈钱,人前人后说利,“学习只为求职”、“大学时代是修炼的时代”,成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座右铬。一些学生坦言:“我们喜欢读消遣性读物,简单易懂,并且有很多搞笑的情节,看的时候很轻松。中国古典文学太过深奥、难懂,读起来花费太多时间;而西方经典由于对其文化背景不熟,不太感兴趣。”
3 大学英语教学中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的路径
3.1正确把握英语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在联系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文化素质教育,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通过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而纵观前些年的大学英语教学,上述精神并未真正得到落实。英语教学的着眼点多放在听、说、读、写等应试能力的训练上,许多教师仅仅将英语教学看成是语言能力的训练,将四、六级通过率作为教学目标,而很少将英语作为一种文化来传授,忽视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实际上,语言与文化水乳交融,相辅相成。只学习语言,而不了解其赖以自下而上的文化就等于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永远掌握运用不好语言。英语语言的学习,就是英语文化的学习,也就是人文素质提高的过程。
3.2深入挖掘英语教材中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大学英语教材中的人文知识涉及领域十分广泛,大体涵盖了有关英语国家或民族的历史、人物、政治、经济、科技、文学,宗教、习俗等,可以说应有尽有。仅以《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综合教程》第一册为例,每一篇课文都包含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如实现自身价值方面:《大学——人生的转折点》;人与社会方面:《他帮助了盲人》;感恩教育方面:《感谢妈妈为我所做的一切》。财富观教育方面:《果园里的财宝》,人生观教育方面:《追寻我的梦》。建立和谐社会方面:《无可指责》……我们应当充分挖掘和使用好教材中的人文教育素材,使学生真正领悟其中的文化内涵,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受到人文素质教育。
3.3构建互动教学模式,拓宽人文素质教育渠道
教育学原理告诉我们,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互动过程,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进一步拓宽教育渠道。应该做好课前积淀,课上互动,课后延伸。
课前积淀就是在学习新课之前,向学生推介有关资料,或让学生网上查找,使学生了解所学内容的文化背景,并进行摘录、整理。搜集、整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历史典故、乡俗民风、人物故事、风景名胜、宗教信仰、格言警句,交通概况、文学作品、社会热点等。课前的充分积淀促成了课堂教学的生动活泼,此时课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实现了互动。
当然,这个互动对教师的文化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互动过程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判断和评价。否则,互动就会变成被动。课后延伸是指给学生留下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促使学生将课堂所学语言及人文等方面知识内化为个人素养。教师在讲课结束时,应结合所学知识,留下讨论或写作题目,并注意把语言知识、人文理念和学生实际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英语思维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