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你看过小林一博《出版大崩溃》,你肯定会对目前传统出版业的处境捏着一把冷汗。
其实一无论在日本还是在我国,传统出版业都进入了一个经营滑坡、出版效益下降、体制改革停滞的彷徨期;而另一方面,数字出版则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尤其是新兴的手机出版。据统计,到2006年底,在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约200亿元中,仅手机出版(包括手机彩铃,手机游戏,手机动漫)一项的收入就达80亿元。
的确,随着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无线通信网络技术和3G技术的日益完善,手机出版会成为现有数字出版产业中的龙头。传统出版该如何去应对风起云涌的手机出版热,抓住手机出版这一机遇,实现与手机出版的有机融合与共赢,是摆在每个出版人面前的重要课题。
手机出版是数字出版业的龙头
所谓手机出版-是指将已加工后的数字作品以无线通讯技术为手段,按照特定的付费方式向手机用户发布的一种出版形式。手机出版的内容和形式很多,包括无线音乐(手机彩铃、手机铃声、手机音乐)、手机游戏(手机游戏、手机动漫)、手机读物(手机报纸、手机小说、手机杂志、手机博客、手机群发短信)、手机出版的技术平台(手机搜索引擎、手机二维条码等)。
无线音乐最主要的两种业务形式是手机铃声和手机彩铃。“彩铃”这一概念在我国由中国移动于2003年5月率先提出,中国联通随即推出自己的炫铃业务,网通和电信也分别在其平台上对固定电话和小灵通提供彩铃下载服务。计世资讯(CCW Research)数据显示:2004年的彩铃业务销售(包括信息费与通信费)增长371.4%达到9.9亿元人民币;2005年继续保持152.2%的高速增长,达到25亿元,2006年上半年已经超过了30亿元人民币。
所谓手机游戏就是在手机上进行娱乐的游戏。2003年9月,中国移动基于Java平台的“百宝箱”业务开始对手机游戏正式收费。此后,中国联通也推出了基于Java和BREW平台的神奇宝典业务,手机游戏的产业规模逐步扩大。计世资讯(CCW Research在2005年预测,未来3年,中国手机游戏市场将呈现高速增长态势,2006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8.5亿元,2007年继续保持了高速增长,用户规模继续扩大,2008年将步入平稳发展时期,市场规模预计超过31亿元。
手机动漫,也叫闪信、手机动画,是指采用交互式矢量图形技术制作多媒体动画内容,并通过手机网络提供下载、播放、转发等功能的一种服务。在我国,手机动漫业务是中国移动于2005年12月1日开通的。据易观国际发布的《中国移动动漫年度综合报告2006》显示,2005年手机动漫市场规模超过72万元人民币,注册用户规模达到12万人。易观预计,2006年手机动漫产业的市场规模将达到3166万元人民币,同比增长将达4300%,2010年中国手机动漫市场规模将达6.24亿元。
此外,手机小说、手机杂志、手机报纸正在逐步形成规模。2001年7月,《扬子晚报》推出“扬子随身看”短信版,拉开了我国手机出版的序幕。中国首部短信连载小说《城外》的发布,创下了高达80万名手机用户订阅的记录。2004年8月,《城外》的版权被电信运营商华友世纪通讯公司以18万元人民币的价格买断。玄幻小说近两年发展势头也迅猛,2006年年初,google和百度公布的十大中文搜索关键词中,一部名为《诛仙》的玄幻小说在两个排行榜中都名列前十之中。发布此小说的“幻剑书盟”网站于2006年11月被无线互联网门户TOM在线以人民币2000万的价格收购。
手机搜索,从长远来说,发展前景也是很广阔的。2004年,Cgogo、Google、雅虎、百度和搜狐相继推出了手机搜索,拉开了众商家在无线搜索领域竞争的序幕。但是目前由于技术的限制、WAP网本身的内容的限制,移动搜索还处在孕育阶段。
目前,手机出版作为一种新兴的数字出版产业正在不断的发展壮大。中文在线董事长兼总裁童之磊在第二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上也表示,“在现有数字出版产业当中,手机出版将是龙头。”
传统出版与手机出版的互动
“2006中国数字出版年会”上,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柳斌杰做了题为《用数字化带动我国出版业现代化》的重要报告,他指出发展数字出版是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重点。大力推进以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文化生产和传播的新兴行业,加快传统发行业向现代发行业的转换,积极发展电子书、手机报刊、网络出版物等新业态,发展手机网站、手机报刊、IP电视、数字电视、网络广播、网络电视、网络电影等新兴的传播载体已被写入国家文化发展纲要当中,数字出版将是创造传统出版社盈利点的一块新兴之地。
从目前的趋势看,随着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无线通信网络技术和3G技术的日益完善,手机出版会成为现有数字出版产业中的龙头。传统出版应充分利用自身在内容资源、人才等方面的优势,抓住机遇,实现与手机出版的有效互动,使手机出版成为它的一个经济增长点,以扭转目前传统出版业这种“大崩溃”的局面。
国外的出版商已经开始审慎参与到手机出版中来,美国知名出版商赫斯特公司在杂志内容手机化领域已经制定了明确目标,在公司内部建立了一个名为“Olivier Griot Calls”的手机服务中心,其业务贯穿杂志内容制作、营销、管理和增值服务各个领域。
然而,由于传统出版业受旧观念的影响,当前我国的传统出版与手机出版的联姻尚处于外在形式上的简单对接,并没有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出版业的领导和业内人士对手机出版缺乏研究和认识,在出版业内运用数字技术的意识普遍滞后,大多数领导、职工习惯于旧的业态,对手机出版更是持消极态度。面对新技术的冲击,要么是极度恐惧因而拒绝,要么是认为无用因而漠视。
同时,传统出版单位内部信息化的程度普遍比较低,与整个社会存在着数字鸿沟,与数字技术开发商、软件平台提供者、网络服务企业对于手机出版的高度热情相比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而出版行业虽然积累了大量信息,却担心这些资源在数字化和手机传播的过程中流失或失去其应有的价值。很多传统出版社也没有看到自身所具有的丰富内容资源,没有把数字出版看作是对传统出版的互补和增值,更多看到的是对传统出版的冲击。作为内容提供商的传统出版者,大多仍处于迷茫、观望,甚至麻木的状态。
所有这些,都成为目前国内数字出版业发展路上的巨大障碍。然而,尽管障碍重重,我们仍然要探索传统出版和数宇出版尤其是手机出版的互动和对接形式。
实现传统出版与手机出版的完美联姻
面对手机出版热的冲击,传统出版怎样才能走出对手机出版观念上的误区,将手机出版作为一种资源,充分发挥其自身的种种优势,实现传统出版与手机出版精神上的、内在的、本质的、更加完美的联姻,打开传统出版的新局面呢?
其实,手机出版并非取代传统出版,亦并不能简单认为是传统出版的延伸。传统出版与手机出版要在资源细分的基础上实现有效互动。传统出版应根据新的阅读时代受众的“阅读”需求,选择核心资源数字化出版,在出版内容流程、盈利等方面实现与手机出版完美的联姻。
一是互补模式。
即传统出版的内容+手机出版的技术。出版资源可以分为适合传统出版的资源和适合数字与出版的资源。传统出版社主动将核心资源信息化,拥有版权和编辑权,以合理的价格提供给运营商。此外,运营商通过了解终端用户的需求,可以通过整合出版社的内容资源,并且进行加工处理,最终以合理的形式传递给终端用户。在这种模式下,双方对出版资源进行重组,各取所需。
二是线性模式。
即传统出版借助手机技术把出版的书目、内容,购买等信息发送给终端用户。传统出版社可以根据客户的选购属性,以短信群发等形式把最新的出版信息发给收集用户,以此节约信息流通成本,减少流通周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曾首创“手机短信网址搜书平台”,读者可以利用手机选书、购书。在这种模式下,传统出版只是借助手机出版起到一个广告销售效应,基于现阶段手机出版业务的普适程度,还是切实可行的。
三是交易模式。
即通过技术平台以增值业务盈利。在数字出版时代,手机出版与传统出版之间的界限将逐渐变得模糊。我国的手机出版发展至今,除了普通短信和彩信之外,还有彩E和掌信型等增值业务,增值业务的开通,可实现出版内容的动态下载、全文阅读、“流媒体”等特殊功能。在解决了手机付费、安全性能等因素后,手机终端用户可直接下载传统出版的数字化内容。这种模式下,手机出版商与传统出版商有望实现共赢。
传统出版面对手机出版热的冲击,实现与手机出版的联姻是打开出版新局面一个不错的选择。但值得注意的是,传统出版与手机出版的联姻应该是可以充分发挥两者优势的、精神上的、内在本质上的联姻,而非那种以丧失传统出版主体性和手机出版本质特性为代价的、外在形式上的简单对接。传统出版只有在内容流程、盈利等方面建立与手机出版的有效的互动模式,才能使手机出版变为传统出版盈利点的一块新兴之地,扭转目前这种传统出版“大崩溃”的局面。
其实一无论在日本还是在我国,传统出版业都进入了一个经营滑坡、出版效益下降、体制改革停滞的彷徨期;而另一方面,数字出版则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尤其是新兴的手机出版。据统计,到2006年底,在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约200亿元中,仅手机出版(包括手机彩铃,手机游戏,手机动漫)一项的收入就达80亿元。
的确,随着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无线通信网络技术和3G技术的日益完善,手机出版会成为现有数字出版产业中的龙头。传统出版该如何去应对风起云涌的手机出版热,抓住手机出版这一机遇,实现与手机出版的有机融合与共赢,是摆在每个出版人面前的重要课题。
手机出版是数字出版业的龙头
所谓手机出版-是指将已加工后的数字作品以无线通讯技术为手段,按照特定的付费方式向手机用户发布的一种出版形式。手机出版的内容和形式很多,包括无线音乐(手机彩铃、手机铃声、手机音乐)、手机游戏(手机游戏、手机动漫)、手机读物(手机报纸、手机小说、手机杂志、手机博客、手机群发短信)、手机出版的技术平台(手机搜索引擎、手机二维条码等)。
无线音乐最主要的两种业务形式是手机铃声和手机彩铃。“彩铃”这一概念在我国由中国移动于2003年5月率先提出,中国联通随即推出自己的炫铃业务,网通和电信也分别在其平台上对固定电话和小灵通提供彩铃下载服务。计世资讯(CCW Research)数据显示:2004年的彩铃业务销售(包括信息费与通信费)增长371.4%达到9.9亿元人民币;2005年继续保持152.2%的高速增长,达到25亿元,2006年上半年已经超过了30亿元人民币。
所谓手机游戏就是在手机上进行娱乐的游戏。2003年9月,中国移动基于Java平台的“百宝箱”业务开始对手机游戏正式收费。此后,中国联通也推出了基于Java和BREW平台的神奇宝典业务,手机游戏的产业规模逐步扩大。计世资讯(CCW Research在2005年预测,未来3年,中国手机游戏市场将呈现高速增长态势,2006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8.5亿元,2007年继续保持了高速增长,用户规模继续扩大,2008年将步入平稳发展时期,市场规模预计超过31亿元。
手机动漫,也叫闪信、手机动画,是指采用交互式矢量图形技术制作多媒体动画内容,并通过手机网络提供下载、播放、转发等功能的一种服务。在我国,手机动漫业务是中国移动于2005年12月1日开通的。据易观国际发布的《中国移动动漫年度综合报告2006》显示,2005年手机动漫市场规模超过72万元人民币,注册用户规模达到12万人。易观预计,2006年手机动漫产业的市场规模将达到3166万元人民币,同比增长将达4300%,2010年中国手机动漫市场规模将达6.24亿元。
此外,手机小说、手机杂志、手机报纸正在逐步形成规模。2001年7月,《扬子晚报》推出“扬子随身看”短信版,拉开了我国手机出版的序幕。中国首部短信连载小说《城外》的发布,创下了高达80万名手机用户订阅的记录。2004年8月,《城外》的版权被电信运营商华友世纪通讯公司以18万元人民币的价格买断。玄幻小说近两年发展势头也迅猛,2006年年初,google和百度公布的十大中文搜索关键词中,一部名为《诛仙》的玄幻小说在两个排行榜中都名列前十之中。发布此小说的“幻剑书盟”网站于2006年11月被无线互联网门户TOM在线以人民币2000万的价格收购。
手机搜索,从长远来说,发展前景也是很广阔的。2004年,Cgogo、Google、雅虎、百度和搜狐相继推出了手机搜索,拉开了众商家在无线搜索领域竞争的序幕。但是目前由于技术的限制、WAP网本身的内容的限制,移动搜索还处在孕育阶段。
目前,手机出版作为一种新兴的数字出版产业正在不断的发展壮大。中文在线董事长兼总裁童之磊在第二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上也表示,“在现有数字出版产业当中,手机出版将是龙头。”
传统出版与手机出版的互动
“2006中国数字出版年会”上,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柳斌杰做了题为《用数字化带动我国出版业现代化》的重要报告,他指出发展数字出版是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重点。大力推进以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文化生产和传播的新兴行业,加快传统发行业向现代发行业的转换,积极发展电子书、手机报刊、网络出版物等新业态,发展手机网站、手机报刊、IP电视、数字电视、网络广播、网络电视、网络电影等新兴的传播载体已被写入国家文化发展纲要当中,数字出版将是创造传统出版社盈利点的一块新兴之地。
从目前的趋势看,随着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无线通信网络技术和3G技术的日益完善,手机出版会成为现有数字出版产业中的龙头。传统出版应充分利用自身在内容资源、人才等方面的优势,抓住机遇,实现与手机出版的有效互动,使手机出版成为它的一个经济增长点,以扭转目前传统出版业这种“大崩溃”的局面。
国外的出版商已经开始审慎参与到手机出版中来,美国知名出版商赫斯特公司在杂志内容手机化领域已经制定了明确目标,在公司内部建立了一个名为“Olivier Griot Calls”的手机服务中心,其业务贯穿杂志内容制作、营销、管理和增值服务各个领域。
然而,由于传统出版业受旧观念的影响,当前我国的传统出版与手机出版的联姻尚处于外在形式上的简单对接,并没有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出版业的领导和业内人士对手机出版缺乏研究和认识,在出版业内运用数字技术的意识普遍滞后,大多数领导、职工习惯于旧的业态,对手机出版更是持消极态度。面对新技术的冲击,要么是极度恐惧因而拒绝,要么是认为无用因而漠视。
同时,传统出版单位内部信息化的程度普遍比较低,与整个社会存在着数字鸿沟,与数字技术开发商、软件平台提供者、网络服务企业对于手机出版的高度热情相比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而出版行业虽然积累了大量信息,却担心这些资源在数字化和手机传播的过程中流失或失去其应有的价值。很多传统出版社也没有看到自身所具有的丰富内容资源,没有把数字出版看作是对传统出版的互补和增值,更多看到的是对传统出版的冲击。作为内容提供商的传统出版者,大多仍处于迷茫、观望,甚至麻木的状态。
所有这些,都成为目前国内数字出版业发展路上的巨大障碍。然而,尽管障碍重重,我们仍然要探索传统出版和数宇出版尤其是手机出版的互动和对接形式。
实现传统出版与手机出版的完美联姻
面对手机出版热的冲击,传统出版怎样才能走出对手机出版观念上的误区,将手机出版作为一种资源,充分发挥其自身的种种优势,实现传统出版与手机出版精神上的、内在的、本质的、更加完美的联姻,打开传统出版的新局面呢?
其实,手机出版并非取代传统出版,亦并不能简单认为是传统出版的延伸。传统出版与手机出版要在资源细分的基础上实现有效互动。传统出版应根据新的阅读时代受众的“阅读”需求,选择核心资源数字化出版,在出版内容流程、盈利等方面实现与手机出版完美的联姻。
一是互补模式。
即传统出版的内容+手机出版的技术。出版资源可以分为适合传统出版的资源和适合数字与出版的资源。传统出版社主动将核心资源信息化,拥有版权和编辑权,以合理的价格提供给运营商。此外,运营商通过了解终端用户的需求,可以通过整合出版社的内容资源,并且进行加工处理,最终以合理的形式传递给终端用户。在这种模式下,双方对出版资源进行重组,各取所需。
二是线性模式。
即传统出版借助手机技术把出版的书目、内容,购买等信息发送给终端用户。传统出版社可以根据客户的选购属性,以短信群发等形式把最新的出版信息发给收集用户,以此节约信息流通成本,减少流通周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曾首创“手机短信网址搜书平台”,读者可以利用手机选书、购书。在这种模式下,传统出版只是借助手机出版起到一个广告销售效应,基于现阶段手机出版业务的普适程度,还是切实可行的。
三是交易模式。
即通过技术平台以增值业务盈利。在数字出版时代,手机出版与传统出版之间的界限将逐渐变得模糊。我国的手机出版发展至今,除了普通短信和彩信之外,还有彩E和掌信型等增值业务,增值业务的开通,可实现出版内容的动态下载、全文阅读、“流媒体”等特殊功能。在解决了手机付费、安全性能等因素后,手机终端用户可直接下载传统出版的数字化内容。这种模式下,手机出版商与传统出版商有望实现共赢。
传统出版面对手机出版热的冲击,实现与手机出版的联姻是打开出版新局面一个不错的选择。但值得注意的是,传统出版与手机出版的联姻应该是可以充分发挥两者优势的、精神上的、内在本质上的联姻,而非那种以丧失传统出版主体性和手机出版本质特性为代价的、外在形式上的简单对接。传统出版只有在内容流程、盈利等方面建立与手机出版的有效的互动模式,才能使手机出版变为传统出版盈利点的一块新兴之地,扭转目前这种传统出版“大崩溃”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