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应是同伴作文的忠实读者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shuai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部分第二条对教师课程开发和利用提出明确的要求:“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作文难写,作文难教,写作文的目的是什么?给自己看,更是给别人看,给更多的人看。试想,一篇文章只有一两个读者,那写作的意义又有多大呢?
  每次作文我都让学生的作文在班级“四人学习小组”内交流,每组评出一篇,记在心中,等老师批改后看本小组的最好作文是不是这一篇,这样给老师一种压力,批改中切不可马虎,也给学生一种期待;每当学生作文本交上来以后,我特别慎重对待,我批阅时从不因人取文,坚持“论文不看人”的原则,这样学生作文得到了公平评价的机会。每次批阅后,我总想法从中找出几篇,甚至更多的优秀作文,有时哪怕略微降低标准,其目的是让更多的学生的习作得到展示的机会。
  作文评讲课上,我范读这些十里挑一的优秀作文,读时不动声色地修改润色,并努力发挥自己朗读的情感优势,从学生们伸颈、侧耳、默叹的神情中,我看出了作者的自信,也读到了其他学生的羡慕之情。在范读完这些优秀作文后,有时据文猜题,猜猜文章的题目是什么,从而学习拟题的技巧,有时让大家猜猜作者是谁……如此,一个个“白天鹅”从学生们的惊叹声中脱颖而出。
  好的作文还要进行再修改,重新誊写。班级设有流动的“优秀习作本”,每次作文练习后,得分85分以上的学生就把作文誊写在上面。有些书写差的学生修改好自己的“优秀作文”后还特地请他人誊写,从这一细节,我第一次发现了他们对作文的重视程度,说明他们也意识到文面的重要性。誊写好的作文我再发动学生选稿,然后把选出的佳作粘贴在教室内的墙报上,有时我也“下水”写一两篇,挤进去,凑凑热闹;别的学科老师到作文园地看一看,有时惊奇地称赞一番:在自己学科领域的“差生”竟能写出这样好的文章!这对那位学生来说是莫大的鼓励,他看得可重啦,要知道这是他在这位老师面前得到的唯一一次表扬,其价值恐怕不仅会体现在今后的作文上吧。在作文园地里,我还“别有用心”地刊登了我校已经毕业的学生的优秀作文,包括中考满分作文,这样学生信心又大增,也产生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
  良性循环形成了,学生的优秀作文一篇又一篇,《班级习作选》换了一本又一本,园地地盘扩张,出版周期也跟着变短。
  评出来的优秀作文要“走”出去,在别的班级被交流。有时利用电脑打印,人手一份。
  还可进行竞赛,比谁的作文被老师表扬得多,一月一评比,一学期一累计。班级上还专门成立作文修改小组,以将“优秀作文升级”为己任,成立优秀作文评比委员会,设小专家若干名,优中选优,挑选出班级作文精品,再汇编成册,并择优向学校橱窗或广播台推荐发表。
  网络又为学生提供了一块发表作文的新天地。我在“语文天地网”上申请了一个文学社网页,学生在这里有了一展才华的机会,他们在“园地”里可以快捷地交流,享受成功的快乐。
  优秀作文就这样一步步诞生了。学生要写作文,要争取发表的机会,兴趣大涨,“你行,我也能行”、“别人都能写好作文,我怎么不行?”我呢,再组织若干精英作文,将这些作文投寄到全国各地的报刊杂志,这是不是又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如今这些飞出去的“种子”已经开出了一朵朵美丽的“小花”,在全国各地五彩缤纷的作文期刊上得以发表,仅一学期,我辅导的学生已有20多人的30多篇作文发表于20多家报刊,你说,这样下来,学生的习作是不是也就拥有了更多的读者?
  以上就是我,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尤其是一名写作指导教师对学生习作的利用,有时可能有些大张旗鼓,但是学生的习作的确应该成为我们语文教学中的一笔可观的资源。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就学生习作中资源的开发,谈三点心得:
  1.从习作中发掘调动学生写作兴趣的资源。理想是石,敲出希望之火;理想是火,点燃希望之灯。如何挖掘学生的写作潜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学生习作里有答案。自己的作文要给别人看,且不仅仅是给老师看,学生能有体味成功乐趣的期盼,有感受真善美的机会,这样的作文机会学生怎能不珍惜?为学生积极营造良好的写作氛围,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写作环境,学生的写作潜能就能得到挖掘,学生的写作欲望就会有效地被激活,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学生会有一种不吐不快之感。小组评选、编制班级学生优秀习作选集、开辟作文园地,这些就在学生身边的舞台,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能发表或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通过这样行之有效的方式,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当自己所写的东西能被人传阅,当自己的作品为大家所称道,当自己的文字能成为铅字……其成就感无与伦比。这样就能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雪球会越滚越大,一批写作爱好者的群体队伍就能形成,一些才子才女就会脱颖而出。“我手写我心”的局面一旦形成,学生创造性思维真正得到培养,如同埋没的冰山消融、积聚的火山喷发,其势不可阻挡。而广泛搜集征文启事,组织学生参赛,无疑又给学生的写作兴趣增添了催化剂。
  2.从习作中寻找作文修改的活生生的资源。看同伴的文章,提出的意见就可能很中肯,因为学生自己既是当局者,也是旁观者;在良性的互动中,修改作文的意识增强了;在作文的升格过程中,作文的水平也就慢慢地提高了。特别是当学生的习作被大报刊发表了,这时会不自觉地比较自己的原稿和发表稿,比较中找到的改笔,那可是一笔宝贵的习作资源哪,而且这是一种不花钱而办实事的好方法。此等美事,何乐而不为?
  3.从习作中发现同伴相互影响共同提高的资源。学生习作被全国性的报刊发表了,可以“火上浇油”,大张旗鼓宣传发表习作的学生。其他学生得知自己同伴的习作已发表的消息以后,其跃跃欲试的心情溢于言表。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再在火上浇一桶油,学生的写作热情的火焰会蹿得更高。利用学校黑板报登载、学校广播电台播放其发表或获奖作品,将学生发表的作品、获奖的证书复印出来,张挂在学校的宣传橱窗或校园人来人往的地方,让某某同学发表或获奖的消息传遍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也可以将这些消息通过新闻媒体广泛传到社会上。身边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一帮一,一带十,这些身边的习作比起那些课本上的经典、比起那些优秀作文选上的作文是不是更有感召力?学生感到亲切,读后收获大是一个方面,身体力行又是更重要的一个方面。
其他文献
每个语文教师都希望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我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了尝试。    一、引导学生欣赏佳作意境    中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引导学生精读,欣赏其中意境,对提升学生鉴赏能力大有裨益。  (一)引导学生启动各种感官,将优美的文字转化成生动的、可触摸的画面,身临其境,细加体会。我们试着带学生走进朱自清的春天,绿而嫩的春草,艳而香的春花,柔而轻的春风,细而密的春雨,脆而亮的笛声
金融支持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保障.现有的投融资体制已出现了许多与农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新形势下,如何构建更符合宁夏实际的投融资体制,将直接影响宁夏农业及农
当前随着我国农村居民收入状况的改善,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也有较大的提高,但农村居民消费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科学、不合理的消费心态和消费行为.为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必须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撞击的重要的双边教学形式,是训练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教师课堂提问方式和提问质量不仅可以启发学生领会教学内容,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因此,提高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实施课堂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有一些提问方式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值得我们注意和反思,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种氛围是一种境界.一种境界孕育一种成果。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必定为学生语文学习提升兴趣,增添动力。高中的学习是紧张的。学生的时间绝大部分消耗在学校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童年趣事”中有篇贾平凹的作品《月迹》,描述的是一家几个孩童中秋之夜追寻月亮的过程.表现的是一群孩童奇特敏锐的想象力.以及他们为共同拥有美
"一国两制"构想不是一天形成的,也不是偶然提出的,更不是凭空想出来的.它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出发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在阅读与写作教学中,如能另辟蹊径,进行反向思维的训练,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已有的结论,直接从已有结论的对立面来思考问题,往往得出一个全新的结论。  所谓反向思维,是指在某个正向立论点的基础上,向与之相反的方向来思考的一种思维形式。例如学习了白居易的《琵琶行》后,大多数学生从琵琶女沦落风尘的悲惨身世、人老珠黄的冷落境遇、转徙江湖的凄凉孤独中,得出“琵琶女让人同情”这样一个正向思维的立论点。如果教者反弹琵
练习设计是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它起着监控、巩固、反馈的作用。但是,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作业多机械重复。少创造活动;多按部就班,少思维训练;学生厌烦。教师头痛,应试训练色彩浓厚,失去了作业的创造性、探究性的作用。致使练习面临最大的困境——低效、甚至无效。  教学实践中笔者在遵循有效练习设计的原则上,对自主性作业进行了创造性的设计。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
文言文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几乎每篇文言文的学习都会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人生的真谛,更有助于我们积累文言素养,继承祖国传统文化。也正因为如此,在全国各地的中考中,基本上都有文言文阅读的“倩影”,分值多在18~20分左右。要想取得中考大捷,文言文阅读的复习就显得至关重要。因此,笔者将用“理论﹢实践”的形式就这一话题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明确复习要求,把握复习方向    《语文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