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依据考纲,阐述了在高考诗歌鉴赏二轮复习中,如何利用答题技巧,快速、规范地整理答案,从而突破高考中鉴赏诗歌的难点。
关键词: 诗歌鉴赏 备考复习 答题技巧
对于诗歌鉴赏,考试大纲是这样表述的:“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这就决定了诗歌鉴赏试题的命题范围和答题指向。每一位将参加高考的学生在经过了第一轮的复习之后,对于诗歌鉴赏这一板块知识,大体掌握了诗歌的分类、意象、意境、风格、艺术手法等基本内容。第二轮复习就到了规范答题,精雕细琢,尽可能完美的阶段。如何做好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高考诗歌鉴赏第二轮复习中的一些答题技巧问题。
一、掌握模式,按图索骥
相当一部分的学生读了一首诗,诗歌大意懂了,可是再读题干又无从下手组织语言,形成完整答案。这种情况,我认为可以先教给他们一些基本的答题模式,通过套用现成的模式组织文字完成答题。
1.诗歌形象类:身份 性格 思想
2.诗歌意象类:表层含义 深层含义
3.诗歌意境类:描摹诗歌图景 概括意境特点
4.炼字(句)类:含义 手法 作用
5.艺术手法类:表达方式 修辞 表现手法
例①
江 雪(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析]这首诗初看是写雪景,大雪纷飞,一个老渔翁驾一叶扁舟,独钓于寒江上。诗人塑造这样一个人物:他,一个老渔翁(身份),在大雪飘飞时,忘掉一切,专心钓鱼,形体孤独,性格却显孤傲(性格)。他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正是诗人自己的寄托和写照(思想)。
二、回题,问什么就答什么
命题者往往利用题干控制答案。学会审题,从题干中读出答题的信息。即:命题者要考查什么?从什么角度考查?
例②(2006年高考福建卷)阅读下面一首诗,按要求答题。
端 居(唐·李商隐)
远书旧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1)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他词?请简述理由。
[析]细读题干就会发现,其实命题者在这一道题暗含两个问题,即一是能不能换,二是为什么能换或为什么不能换(理由)。如果不认真阅读题干就匆忙答题,很可能就会漏掉判断(高考试题的赋分是1分)。
(2)这首诗的第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析]命题者在这一题中有很强的指向性和针对性,稍有疏忽就可能导致答题的偏差,注意是第三、四两句,而不是一、二两句。是从艺术手法上分析,而不是意境分析等。
所以说仔细阅读题干非常重要。平时就要注意加强这方面的训练,考试才会胸有成竹。
三、运用诗歌鉴赏术语,言简意赅
在鉴赏诗歌回答语言风格类的题目时,特别要讲究运用术语(专有名词),避免下笔千言,都是似是而非,总感到自己组织的语言无法表达心中的想法。品味语言风格要从整首诗来考虑,能用来答题的词有:平淡自然、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雄壮浑厚、多用口语、明白晓畅……
解题时,首先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然后用诗中有关语气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最后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例③
长干曲四首(其一)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析]这首诗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结话形式,采用普通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朴素率真的船家女形象。
以上分析“朴素自然,明快清新”这八个字可以说把这首诗歌的语言风格概括得非常精当,用字少但又能给人明白的感觉。这就是运用了鉴赏术语的效果。
四、注意字数,不忽略小处
有些题目在答题时,规定了字数,拟答案不超过多少个字。对这样细小的环节,我们不能掉以轻心,以免出现无谓失误。
例④
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暄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析]诗中第二联写出了当时环境(限二字)的特点,对此题可能有人说“静”、“幽”、“优雅宁静”等,这样,尽管意思都对,但不符合字数要求,因此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总的说来,对于诗歌鉴赏的复习,一是注重积累(了解一些诗人的生平,了解一些时代背景,熟记一些鉴赏术语);二是尽量做到规范,不管是读题还是答题,都要做到规范不随意;三是注重细节,不留遗憾。在高考二轮复习中,补漏补缺,精雕细琢,精心组织语言,规范书写答案,在激烈的高考中,力争使自己多一个脱颖而出的砝码。
参考文献:
[1]贺新辉,主编.唐宋诗词鉴赏辞典.北京燕山出版社.
[2]历年高考全国卷、地方卷.
[3]全国高考考试大纲.
[4]教版全日制高中语文教材.
关键词: 诗歌鉴赏 备考复习 答题技巧
对于诗歌鉴赏,考试大纲是这样表述的:“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这就决定了诗歌鉴赏试题的命题范围和答题指向。每一位将参加高考的学生在经过了第一轮的复习之后,对于诗歌鉴赏这一板块知识,大体掌握了诗歌的分类、意象、意境、风格、艺术手法等基本内容。第二轮复习就到了规范答题,精雕细琢,尽可能完美的阶段。如何做好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高考诗歌鉴赏第二轮复习中的一些答题技巧问题。
一、掌握模式,按图索骥
相当一部分的学生读了一首诗,诗歌大意懂了,可是再读题干又无从下手组织语言,形成完整答案。这种情况,我认为可以先教给他们一些基本的答题模式,通过套用现成的模式组织文字完成答题。
1.诗歌形象类:身份 性格 思想
2.诗歌意象类:表层含义 深层含义
3.诗歌意境类:描摹诗歌图景 概括意境特点
4.炼字(句)类:含义 手法 作用
5.艺术手法类:表达方式 修辞 表现手法
例①
江 雪(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析]这首诗初看是写雪景,大雪纷飞,一个老渔翁驾一叶扁舟,独钓于寒江上。诗人塑造这样一个人物:他,一个老渔翁(身份),在大雪飘飞时,忘掉一切,专心钓鱼,形体孤独,性格却显孤傲(性格)。他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正是诗人自己的寄托和写照(思想)。
二、回题,问什么就答什么
命题者往往利用题干控制答案。学会审题,从题干中读出答题的信息。即:命题者要考查什么?从什么角度考查?
例②(2006年高考福建卷)阅读下面一首诗,按要求答题。
端 居(唐·李商隐)
远书旧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1)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他词?请简述理由。
[析]细读题干就会发现,其实命题者在这一道题暗含两个问题,即一是能不能换,二是为什么能换或为什么不能换(理由)。如果不认真阅读题干就匆忙答题,很可能就会漏掉判断(高考试题的赋分是1分)。
(2)这首诗的第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析]命题者在这一题中有很强的指向性和针对性,稍有疏忽就可能导致答题的偏差,注意是第三、四两句,而不是一、二两句。是从艺术手法上分析,而不是意境分析等。
所以说仔细阅读题干非常重要。平时就要注意加强这方面的训练,考试才会胸有成竹。
三、运用诗歌鉴赏术语,言简意赅
在鉴赏诗歌回答语言风格类的题目时,特别要讲究运用术语(专有名词),避免下笔千言,都是似是而非,总感到自己组织的语言无法表达心中的想法。品味语言风格要从整首诗来考虑,能用来答题的词有:平淡自然、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雄壮浑厚、多用口语、明白晓畅……
解题时,首先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然后用诗中有关语气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最后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例③
长干曲四首(其一)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析]这首诗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结话形式,采用普通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朴素率真的船家女形象。
以上分析“朴素自然,明快清新”这八个字可以说把这首诗歌的语言风格概括得非常精当,用字少但又能给人明白的感觉。这就是运用了鉴赏术语的效果。
四、注意字数,不忽略小处
有些题目在答题时,规定了字数,拟答案不超过多少个字。对这样细小的环节,我们不能掉以轻心,以免出现无谓失误。
例④
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暄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析]诗中第二联写出了当时环境(限二字)的特点,对此题可能有人说“静”、“幽”、“优雅宁静”等,这样,尽管意思都对,但不符合字数要求,因此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总的说来,对于诗歌鉴赏的复习,一是注重积累(了解一些诗人的生平,了解一些时代背景,熟记一些鉴赏术语);二是尽量做到规范,不管是读题还是答题,都要做到规范不随意;三是注重细节,不留遗憾。在高考二轮复习中,补漏补缺,精雕细琢,精心组织语言,规范书写答案,在激烈的高考中,力争使自己多一个脱颖而出的砝码。
参考文献:
[1]贺新辉,主编.唐宋诗词鉴赏辞典.北京燕山出版社.
[2]历年高考全国卷、地方卷.
[3]全国高考考试大纲.
[4]教版全日制高中语文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