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页翻卷尽春秋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waiyun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政治、经济、文化都以自己的方式在中国这片大地上发生着巨大的变革。这也标志着古老的中国将迎来一个年轻而富有活力的春天。这就是民国。随着循环王朝的陨落,史官逐渐被记者所代替。这一时期凡有所作为的知识分子,无一能与报刊脱开关系的,有的甚至终身成为新闻人。报刊成了引导大众的舆论高地,近现代思想文化都与之息息相关。属于那个时代的声音和身影在以文字和照片的形式被记录下来之后,才能让我们有机会去重温那个充满了太多故事的年代。翻开微黄的书页,让我们去感受被保留在杂志上的民国。
  ◎《良友》画报——图像春秋
  这份叫《良友》的画报从此不胫而走,一纸风行全国。无论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无论知识阶层还是妇孺之辈,都对它爱不释手;无论在通都大邑还是穷乡僻壤,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布满了它的身影。
  《良友》画报于1926年2月创刊,创刊伊始便一炮打响,创刊号初版3000册,两三天内售空,再版2000册不足应付,又再版2000册,总共7000册,在当年,是个不错的数目了。然而,它的诞生也是经历了一番波折的。创办人伍联德在当时只是一个一心想从事出版业的大学生。创刊号出版后,由于他从没和书店报摊有来往,画报印刷出来无法发行,他便急中生智,叫几个学徒拿到电影院门口叫卖,这个日后行销全国的画报便这么与读者见面了。
  画报第5期邀请了周瘦鹃来担任主编,以仰仗周氏在上海文化圈里的名气。但周瘦鹃办刊路子是遵循游戏消遣原则,《良友》办刊则有开启民智之图。周氏原则与《良友》抱负简直风马牛不相及,所以两者在办刊理念上没什么共鸣。这使伍联德认识到画报销路重在内容,而不在主编是谁,所以他敢于大胆起用新人——一位只念过半年大学的22岁青年梁得所。他少年家境贫寒,原本学医,但学医并非其兴趣所在,最终放弃所学投身《良友》。他从13期一直主编到79期,把画报推向了巅峰,并一洗鸳鸯蝴蝶派的旧习沉疴,逐渐从消遣无聊成为增广见识、深入浅出地宣传文化美育,启发心智,丰富常识,开拓生活视野的杂志。直到1945年10月,《良友》停刊,20年间,共出172期,共载彩图400余幅,照片32000余张。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世界局势的动荡不安、中国军政学商各界之风云人物、社会风貌、文化艺术、戏剧电影、古迹名胜等等无不详尽记录,可称为百科式大画报。《良友》在世界五大洲都有销路,当年凡是有华侨居住的地方都有《良友》,赢得了“良友遍天下”的美誉。各国大图书馆也竞相收藏《良友》,作为了解中国的窗口。这本民国名刊以一种独特的叙事形式进行着现代想象,为历史的中国留下了珍贵的回忆。
  ◎《新青年》——笔墨风云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一批经受欧风美雨熏陶的激进知识分子意识到,只有先进行思想革命才能挽中国于颓败之际,达到民主共和之理想。《新青年》正是适应这种社会普遍的需要而诞生的,它像黎明前的第一声雄鸡啼鸣,唱响了时代的最强音,引发了百家争鸣。
  1915年《新青年》(首卷名《青年杂志》)创刊,它并非一创刊就名扬天下。陈独秀于1915年创办《青年杂志》时,其实并没有什么高远的志怀和预设路径。《青年杂志》没有正式的“发刊词”。创刊号上只有一简单的“社告”。早期《新青年》每期印数仅1000本,承印的上海群益书社每期付编辑费和稿费200元。以当时商务印书馆的例规,在不支付编辑费的情况下,至少需销售2000本以上出版商才有可能赚钱。1917年8月,《新青年》出完第3卷后,因发行不广,销路不畅,群益书社感到实在难以为继,一度中止出版。后经陈独秀极力交涉,书社到年底才勉强应允续刊。为了扭转局面,陈独秀决定进行舆论“炒作”。他和胡适、钱玄同、刘半农一班人,知道如何激怒保守的国学派们,然后通过骂战提高自己的影响力。于是才有了大胆而又别出心裁的中国近代报刊史上前所未有的“双簧戏”。这种种有趣的往事,居然就发生在炮火连天的民国和曾经饿殍遍野的民国。你不能不说,尽管历史有时候确实很喜欢开玩笑,但是它的选择却也非常有道理。
  杂志就如同一个窗口,外看方尺之间,内有万千世界。风云翻滚的时代竟都成了杂志这场戏的幕景,撰稿人则像演员在那里咿咿呀呀的唱念做打。一个时代的起起伏伏、万象斑斓,全部在这方寸间被淋漓尽致地演绎出。当大幕落下多年后,今天再去回味其中,仍能看得泪花点点…… 无数个面孔,无数个人生,无数个寓言在书中展开。但杂志仅仅是一个小窗口,民国的杂志所能展现给我们的毕竟有限。杂志却分明又是一个大舞台,它们的历史本身也是整个民国时代的缩影。民国虽短,却诞生了一个个文化巨人。究其原因,是“江山不幸诗家幸”的历史悖论,还是东西方交汇的文化潮流使然?抑或,是因为战事频繁所导致的文化控制力削弱的缘故?我想,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但历史,从来都暗合了某种规律,暗合了某种因果。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走进民国,也是在研读我们自己。
其他文献
“礼失而求诸野”,当现代年轻人去追捧西方医学和心理学时,却发现其实他们运用的是中医的理论。而在国内,“养生教母”之流却大行其道,各说各话,难辨真伪。  ◎治病在“方”不在“药”  有两位英国医生写文章,认为现在对癌症治疗存在两大弊端:过早地诊断,过分地治疗。有的医学理论认为一定要把癌细胞消灭干净,不然就可能转移。所以有些病患不是死于癌症,而是死于过分治疗。癌症其实没有那么可怕,不一定要割除,有病例
期刊
中华文化繁荣昌盛,从历史的积淀角度,主要经历三大繁荣期。其标志就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简单一点,从最终结果上看,无非两种:人物、学说。  中华历史上,第一个文化繁荣期:春秋战国。书生们(诸子)就凭一张嘴两条腿,走遍天下宣扬自己的理想信念,最为难得的是,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得到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另外,这些人到处游说、争鸣、骂人,也没有被哪个诸侯王拿来一刀切了的,这在中国历史
期刊
全世界最有底蕴的文明古国,只有华夏族群。今天的希腊已经不是古希腊的直接延续,今天的埃及和古代的埃及很多都不一样,印度也是这样,印度的历史有一千年的错简。只有中华的人种和文化,一以贯之延续到今天。它所强调的孝道、仁爱,恰好是这个文化的核心方面。其实先儒孔子讲的孝其实是让人做体验的。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他只是让我们平静地体会对我们最关爱、最无私的是我们的父母,我们要将心比心
期刊
◎五光十色说民国  人人都特立独行,有时特立得崇高,有时特立得猥琐。牛人被埋没不了,没人因为你牛而压制你,压也压不住。但凡有非常异议可怪之论的人物,或多或少都能得到一份尊重。  民史北洋时期,给人的印象,就是乱,眼花缭乱。十几场仗同时开打,几十个人物上上下下,说东道西。北洋统治不足16年,光元首就换了好几位,袁世凯、黎元洪、徐世昌、曹锟、段祺瑞、张作霖。至于内阁,就像走马灯一样,平均一年换好几届。
期刊
一座大山上有个小庙,庙里住着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徒弟。  这天,来了一个达官贵人,为小庙捐了很多财物。他在庙里住了一段时间,得到了老和尚和小徒弟的热情接待。他告辞后不久,又来了一个书生。  这书生衣衫褴褛,面黄肌瘦,饿得晕倒在庙门外。老和尚见了,叫小徒弟将他扶进庙里,同样吩咐端上最好的茶,准备最好的斋饭。  小徒弟心里嘀咕起来——上次那位达官贵人,为庙里捐了那么多的财物,自然有资格喝最好的茶,吃最好
期刊
这是历史的回声,这是巨人的呼唤,这是对20世纪中国历史发展进程起过重大推动作用至今仍震聋发聩并放射耀眼光芒的一群人,他们用热血与赤诚,用无畏与勇敢书写了一段救亡图存的抗争史。  秋瑾:敬告二万万女同胞  ——1904年10月担任“演说练习会”会长时的演讲  诸位,你要知道天下事靠人是不行的,总要求己为是。当初那些腐儒说什么“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夫为妻纲”。这些胡说,我们女子要是有志气的,
期刊
编者按:董平教授现为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哲学系主任、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佛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先秦儒学、宋明理学、中国佛教哲学方面的研究。继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名相管仲》之后,他又被选为《传奇王阳明》的主讲人,此后又在教育部首批网络视频公开课上主讲《王阳明心学》,对心学研究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和心血。他说:“我愿意传播王阳明的心学,不仅是因为我本人从事中国古代哲学
期刊
下篇:民国人物往事
期刊
不知何时,民国风悄然吹遍华夏大地。无论讲坛媒体,抑或街头巷尾,章太炎之“疯”、刘文典之“狂”、辜鸿铭之“怪”、傅斯年之“猛”、梁实秋之“雅”、陈布雷之“悲”……皆成为学者与民众共同津津乐道之话题。其人其事被后世争相追慕玩味,自然说明民国这一批知识分子有其特立独行、异于别代之处。倘换个角度,此种“民国风”恰又映照出当下社会所缺失的精神气韵。该气韵究系何物?笔者于此不揣浅薄,愿拉杂言之。  文章可传千
期刊
“先生”不唯指教人知识者,更指言传身教以处世立身之道的人。一百多年来,国民意志之接力及薪火相传有赖先生。教育盛,虽战乱纷争仍人才辈出、民力丰沛、国体向上;教育衰,纵四海康宁歌舞升平也社会浮躁、未来迷茫、振兴乏力。教育,国之命脉,而先生又为教育之魂魄。  民国先生们具有可敬的共同特质。他们都有丰厚的学养和远见卓识,有深厚的国学根基,又对西方民主科学感同身受;颠沛流离于战火,却不求苟全性命,勇于为国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