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应过分夸大课堂“抢答器”的作用
“准备好了吗?抢答开始!”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薛峰小学的一节语文课上,三年级某班语文老师王栋话音刚落,30多名学生争先恐后按下手中的电子遥控器,纷纷抢着回答问题。记者昨天获悉,以往课堂上回答老师的问题要举手回答,这样的课堂互动并不能照顾到每一位学生。目前,该校在三四年级试行课堂“抢答器”系统,老师讲课后出的选择题、判断题,学生们通过手中的抢答器就能直接“告诉”老师,方便老师及时了解每名学生掌握知识情况,此举让课堂效率大大提高。(9月24日 楚天都市报)
【点评】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类似“抢答器”这样的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无疑能吸引学生注意力,一定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也不应过分夸大“抢答器”的作用,教师更不应过分依赖这类工具,尤其要正视学生长期使用后产生的倦怠感。如果这种倦怠感未能得到及时缓解,那么就有可能影响课堂教学,从而产生副作用。
应努力消除对家政专业的偏见
开学季,不少新生开始陆续到高校报到,所学专业成为不少学生互相交谈的话题。而就在近日,有关高校开设家政学的话题再次引发关注,对于不少选择就读家政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谈论自己专业的时候多少有些尴尬。学家政学毕业后是要当“保姆”吗?对于大学生来说,是屈才还是高就?一时引发不少争论。(8月19日 北京青年报)
【点评】要改变这种偏见与误解,还需从行业发展本身着手。当前,家政服务行业门槛较低、素质参差不齐,虽然月嫂等家政岗位在大城市中收入不低,但是缺乏社会保障。在很多人看来,这并不是一份体面的工作,其技能也不需要通过上大学的方式来学习。所以,要想消除社会对家政专业的偏见,还需进一步促进家政服务行业规范化、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提高家政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让家政成为一个受人尊重的职业。
明确“罚站罚跑”不算体罚是教育惩戒迈出的可贵一步
“罚站罚跑”到底算不算体罚?以往,由于缺乏根据,“罚站罚跑”常常被家长、学生认为是体罚,“熊孩子”上课调皮捣蛋老师往往束手无策。近日,广东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初审的《广东省学校安全条例》拟允许老师实行“罚站罚跑”,并明确与体罚或变相体罚作出区分。至此,广东将在全国率先尝试用立法赋予老师教育惩戒权。(9月25日 南方网)
【点评】关于教育惩戒,舆论一直呼吁要进一步细化操作规则,从法律规章层面明确教育惩戒的范围、权限、行为等。呼声日甚之后,终于有省份迈出了可贵的一步,制定出台相应的细化规则,明确“罚站罚跑”等做法不算体罚。希望以后有更多地方制定出台类似法规,让教师能够敢于正确行使教育惩戒权,促进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用大数据分析学生饭卡消费情况认定贫困生过于片面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最近,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3名学生的饭卡里,突然凭空多出720元。原来,这笔钱是学校通过大数据分析学生2018年在学校刷饭卡的记录,给每月在食堂吃饭60次以上、每天吃饭花销低于平均值8块钱的学生发放的助学金。按照每天6元的补助标准,一学期720元的餐补就这样悄悄打进了学生们的饭卡。(9月22日 央广网)
【点评】相比需要开贫困证明、填表申请、审批、公示等繁复的方式,通过大数据分析辨别贫困生,无疑显得更人性化、更符合国家提出的“减证便民”精神。不过,仅凭学生饭卡消费记录一项就认定学生是否家庭贫困,似乎参考指标过于单一和片面了些,其中不排除个别学生吃得少、消费少或经常不在学校食堂吃饭等情况。学生资助的本意是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因此资助款项发放应更精准。建议学校综合参考多项可行指标,精准发放资助款项,确保每一个家庭贫困学生都能获得资助。
要对“课堂人脸识别”系统加强管理
近日,位于江苏南京的中国药科大学在部分教室“试水”安装了人脸识别系统,用于日常考勤和课堂纪律管理。学生进教室后系统自动识别个人信息,自动签到签退,全程监控学生上课听讲情况,发呆、打瞌睡和玩手机等动作行为都能被识别出来。(9月2日 澎湃新闻网)
【点评】当前有不少高校试点通过软件随机点名、刷卡进教室、视频监控等方式督促学生上课,取得一定成效,也引发不少争议。从短期来看,通过一些科技辅助手段督促学生上课无可厚非,学校可以对相应的设备和手段加强管理,避免侵犯学生隐私。从长远来看,整体提升高校课堂教学质量、增强课堂吸引力是解決学生不爱上课的根本之策。
“准备好了吗?抢答开始!”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薛峰小学的一节语文课上,三年级某班语文老师王栋话音刚落,30多名学生争先恐后按下手中的电子遥控器,纷纷抢着回答问题。记者昨天获悉,以往课堂上回答老师的问题要举手回答,这样的课堂互动并不能照顾到每一位学生。目前,该校在三四年级试行课堂“抢答器”系统,老师讲课后出的选择题、判断题,学生们通过手中的抢答器就能直接“告诉”老师,方便老师及时了解每名学生掌握知识情况,此举让课堂效率大大提高。(9月24日 楚天都市报)
【点评】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类似“抢答器”这样的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无疑能吸引学生注意力,一定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也不应过分夸大“抢答器”的作用,教师更不应过分依赖这类工具,尤其要正视学生长期使用后产生的倦怠感。如果这种倦怠感未能得到及时缓解,那么就有可能影响课堂教学,从而产生副作用。
应努力消除对家政专业的偏见
开学季,不少新生开始陆续到高校报到,所学专业成为不少学生互相交谈的话题。而就在近日,有关高校开设家政学的话题再次引发关注,对于不少选择就读家政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谈论自己专业的时候多少有些尴尬。学家政学毕业后是要当“保姆”吗?对于大学生来说,是屈才还是高就?一时引发不少争论。(8月19日 北京青年报)
【点评】要改变这种偏见与误解,还需从行业发展本身着手。当前,家政服务行业门槛较低、素质参差不齐,虽然月嫂等家政岗位在大城市中收入不低,但是缺乏社会保障。在很多人看来,这并不是一份体面的工作,其技能也不需要通过上大学的方式来学习。所以,要想消除社会对家政专业的偏见,还需进一步促进家政服务行业规范化、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提高家政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让家政成为一个受人尊重的职业。
明确“罚站罚跑”不算体罚是教育惩戒迈出的可贵一步
“罚站罚跑”到底算不算体罚?以往,由于缺乏根据,“罚站罚跑”常常被家长、学生认为是体罚,“熊孩子”上课调皮捣蛋老师往往束手无策。近日,广东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初审的《广东省学校安全条例》拟允许老师实行“罚站罚跑”,并明确与体罚或变相体罚作出区分。至此,广东将在全国率先尝试用立法赋予老师教育惩戒权。(9月25日 南方网)
【点评】关于教育惩戒,舆论一直呼吁要进一步细化操作规则,从法律规章层面明确教育惩戒的范围、权限、行为等。呼声日甚之后,终于有省份迈出了可贵的一步,制定出台相应的细化规则,明确“罚站罚跑”等做法不算体罚。希望以后有更多地方制定出台类似法规,让教师能够敢于正确行使教育惩戒权,促进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用大数据分析学生饭卡消费情况认定贫困生过于片面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最近,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3名学生的饭卡里,突然凭空多出720元。原来,这笔钱是学校通过大数据分析学生2018年在学校刷饭卡的记录,给每月在食堂吃饭60次以上、每天吃饭花销低于平均值8块钱的学生发放的助学金。按照每天6元的补助标准,一学期720元的餐补就这样悄悄打进了学生们的饭卡。(9月22日 央广网)
【点评】相比需要开贫困证明、填表申请、审批、公示等繁复的方式,通过大数据分析辨别贫困生,无疑显得更人性化、更符合国家提出的“减证便民”精神。不过,仅凭学生饭卡消费记录一项就认定学生是否家庭贫困,似乎参考指标过于单一和片面了些,其中不排除个别学生吃得少、消费少或经常不在学校食堂吃饭等情况。学生资助的本意是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因此资助款项发放应更精准。建议学校综合参考多项可行指标,精准发放资助款项,确保每一个家庭贫困学生都能获得资助。
要对“课堂人脸识别”系统加强管理
近日,位于江苏南京的中国药科大学在部分教室“试水”安装了人脸识别系统,用于日常考勤和课堂纪律管理。学生进教室后系统自动识别个人信息,自动签到签退,全程监控学生上课听讲情况,发呆、打瞌睡和玩手机等动作行为都能被识别出来。(9月2日 澎湃新闻网)
【点评】当前有不少高校试点通过软件随机点名、刷卡进教室、视频监控等方式督促学生上课,取得一定成效,也引发不少争议。从短期来看,通过一些科技辅助手段督促学生上课无可厚非,学校可以对相应的设备和手段加强管理,避免侵犯学生隐私。从长远来看,整体提升高校课堂教学质量、增强课堂吸引力是解決学生不爱上课的根本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