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典文学中,成就最高、最能代表中华民族文化特征的文学样式,无疑是诗歌。引导学生阅读古典诗歌,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加深人文积淀,提高文化素养。因此,诗歌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诗歌鉴赏主要考查学生对古诗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和对诗词思想内容及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评价能力。近年来,古诗鉴赏题赋分增加、题量增多,题型更加灵活多样,答题的开放性更大,考生个性阅读的空间更广阔,充分体现出试卷命题者对古诗鉴赏重视程度的加深,对古代诗歌教学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它使诗歌教学的方向性增加了,也使诗歌教学更为系统和理性。但我们也面临着一个尴尬的现实,即高考试卷中古诗鉴赏题得分偏低,许多省市本题的平均得分常常是当年高考语文试卷所有小题中得分最低的一道题。
为什么良好的命题意愿与现实的得分率会产生如此大的反差呢?这固然与诗歌鉴赏题是高考试题中能力层级要求高有关,也与某些试卷设题玄虚繁复、难易失度有关,但更为重要的原因还在于考生不能很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即没有很好地读懂诗歌,盲目答题,自然得不到理想的分数。笔者认为,在诗歌鉴赏复习中应着力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引导学生快速有效地读懂诗歌,一是加强诗歌鉴赏相关的知识储备。
著名学者叶嘉莹曾说:“诗歌鉴赏应当具备两方面的条件:一是由客观之理性对作品有所了解,二是由主观联想对作品有所感受。”她所说的“了解”与“感受”指的就是读懂诗歌。“读懂”是古诗鉴赏的基础和前提。只有了解了诗句,感受了诗情,才能达到领悟诗意的目的。
中国古诗有较为明显的主题倾向。根据主题内容大体可以将古诗分为惜别送别诗、山水田园诗、思乡怀人诗、咏史怀古诗、边塞战争诗、咏物言志诗、写景抒怀诗等类别。在复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建立主题类别的概念,可以从整体上快速有效地把握一首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如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为主要内容;情感上多表现诗人闲适恬淡的心情,对田园山水美景的热爱,对污浊官场的厌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性。送别诗内容上大多抒写离愁别恨,或对离别对象劝勉鼓励、安慰,表达因离别引发的伤感、惆怅、依恋等感情。思乡诗内容多为游子征夫在异国他乡的羁旅行役生活、表达作客他乡的孤独寂寞之情、或对亲朋的浓重思念之情。边塞诗写奇特的边塞风光、悲壮的沙场征战、寂寞的军旅生活、凄楚的对月思亲等内容;情感上或歌颂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豪情,或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连年征战的痛苦,或揭露战争带给人民的苦难。咏史怀古诗着眼于历史,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朝代的兴衰更替抒发感慨,把历史与现实结合在一起,以借古伤今、借古讽今、借古伤已为旨归,抒发昔盛今衰,警戒当世,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情。咏物诗以某一事物为表现对象,抓住事物的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借所咏之物表达诗人的志向。
由此可知,明确了诗歌的主题类别对于快速有效地把握诗意诗情大有裨益。当然,仅教给学生类别概念还不够,还需教会学生确定类别的方法。最重要的方法是看题目、看诗句。有些诗歌仅看标题就可以确定类别,送别诗标题中有“送、别、赠”等字眼,如《南浦别》、《赠汪伦》、《送魏二》;思乡怀人诗标题中常有“思、忆、怀”等字眼,如《春末怀李白》、《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邯郸冬至日思家》;咏史诗标题一般是古迹名、古人名,或直说“怀古”,如《乌衣巷》、《贾生》、《春日秦国怀古》;咏物诗标题即点明所咏之物,如《蝉》、《画眉鸟》、《咏山泉》、《石灰吟》。如果诗题不能明显的体现出主题类别,则需要借助诗句来判断。如2010年全国卷欧阳修《梦中作》,根据末句“酒阑无奈客思家”可以很明确地判断为思乡诗,针对第1小题“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的设题也就不难得出较为贴近的答案了。再如2010年陕西卷江总《雨雪曲》,根据首联“雨雪隔榆溪,从军度陇西”及颈联“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可知是边塞诗,根据这一主题内容就可以轻松回答试题中“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这类问题。
高考诗歌鉴赏题有特殊的赏析要求,而中国诗特有的艺术特质和美学追求不是仅理解诗歌的主题类别所能解决的,因而在复习中应使学生适当进行基本的知识储备。特别要关注以下知识:
一、意 象
意象是诗中所描写的饱含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它是解读诗歌的突破口。袁行霈曾说:“只有抓住诗歌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中国诗歌。”
中国古代诗歌大多离不开意象,经过诗人的不断感知体认,意象在表意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在复习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掌握积累常见的古诗意象及这些意象所体现的意蕴,对于体味诗歌内涵,理解诗人情感具有重要意义。复习中可以将诗歌中的常见意象分门别类,结合诗句进行解读,把握意象体现的意蕴和情感。如思乡类别的诗歌常见意象有:月亮(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柳(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鸿雁(乡书何处达,归雁洛桥边);舟(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杜鹃(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等。高考诗歌鉴赏题有时仅考查学生对意象的把握,如2006年广东卷谭敬松《奥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第一题“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题目中的‘晚望’?请分别从‘晚’、‘望’两个方面回答。”学生有初步的意象知识储备,是不难答题的。更多的是将意象与其对表情达意的作用结合起来考查,如2007年宁夏卷刘一止《小斋即事》第二题“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理解了古诗意象所体现的意蕴,则对诗中抒发的情感就不难读解。
二、表达技巧
古诗常见表达技巧的相关知识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积累:①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②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用典、对偶、双关、通感等。③表现手法: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对比、衬托(烘托)、抑扬、白描、渲染等。
表达技巧在高考诗歌鉴赏题中考查频率极高,近年来答题空间呈现出更广阔的趋势。如2010年安徽卷杜甫《岁暮》第二小题“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有了以上的知识储备,是不难举出诗歌所使用的表达技巧并举例赏析的。从修辞手法看,本诗运用了借代(“烟尘”代指战争)、用典(“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双关(“岁暮”表面指时序岁末,也指作者进入人生暮年)。从表现手法看,诗歌运用了虚实结合(“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写眼前景,为实写;“烟尘犯雪岭”、“朝廷谁请缨”是想象,为虚写);对比(朝廷大臣无人请缨与身处朝野的作者“敢爱死”形成对比),答题空间极大。再如2011年福建卷厉鹗《晓至湖上》第二小题“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柳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也可从“对比”、“对偶”等方面进行作答。
必须注意,技巧是为内容服务的,赏析表达技巧是为了更准确、更深入地把握诗歌内在的情思。表达技巧的考查重在运用,不是死记几个名词术语贴上标签就完事,一定要引导学生学会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善于分析其作用。
三、语言特色及风格流派
诗人在长期的创作过程中会形成自己的风格流派,并影响后代诗人。复习过程中可以介绍有代表性的诗歌风格流派,如陶渊明冲淡平和;李白豪放飘逸;杜甫沉郁顿挫;王维诗中有画;李商隐朦胧隐晦;苏轼旷达豪迈;李清照婉约凄切等。2008年北京卷第三小题“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这道题对于了解杜诗风格特征的考生就很容易进行知识迁移,从而轻松作答。
当然,诗歌的知识储备还应包括答题的规范及技巧,限于篇幅,此不赘述。
总之,古诗鉴赏有其道,读懂是基础,相关的知识储备为正确答题提供了保障。在以上基础上辅之于有针对性且行之有效的诗题鉴赏训练,学生古诗鉴赏能力的提高指日可待。
为什么良好的命题意愿与现实的得分率会产生如此大的反差呢?这固然与诗歌鉴赏题是高考试题中能力层级要求高有关,也与某些试卷设题玄虚繁复、难易失度有关,但更为重要的原因还在于考生不能很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即没有很好地读懂诗歌,盲目答题,自然得不到理想的分数。笔者认为,在诗歌鉴赏复习中应着力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引导学生快速有效地读懂诗歌,一是加强诗歌鉴赏相关的知识储备。
著名学者叶嘉莹曾说:“诗歌鉴赏应当具备两方面的条件:一是由客观之理性对作品有所了解,二是由主观联想对作品有所感受。”她所说的“了解”与“感受”指的就是读懂诗歌。“读懂”是古诗鉴赏的基础和前提。只有了解了诗句,感受了诗情,才能达到领悟诗意的目的。
中国古诗有较为明显的主题倾向。根据主题内容大体可以将古诗分为惜别送别诗、山水田园诗、思乡怀人诗、咏史怀古诗、边塞战争诗、咏物言志诗、写景抒怀诗等类别。在复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建立主题类别的概念,可以从整体上快速有效地把握一首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如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为主要内容;情感上多表现诗人闲适恬淡的心情,对田园山水美景的热爱,对污浊官场的厌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性。送别诗内容上大多抒写离愁别恨,或对离别对象劝勉鼓励、安慰,表达因离别引发的伤感、惆怅、依恋等感情。思乡诗内容多为游子征夫在异国他乡的羁旅行役生活、表达作客他乡的孤独寂寞之情、或对亲朋的浓重思念之情。边塞诗写奇特的边塞风光、悲壮的沙场征战、寂寞的军旅生活、凄楚的对月思亲等内容;情感上或歌颂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豪情,或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连年征战的痛苦,或揭露战争带给人民的苦难。咏史怀古诗着眼于历史,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朝代的兴衰更替抒发感慨,把历史与现实结合在一起,以借古伤今、借古讽今、借古伤已为旨归,抒发昔盛今衰,警戒当世,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情。咏物诗以某一事物为表现对象,抓住事物的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借所咏之物表达诗人的志向。
由此可知,明确了诗歌的主题类别对于快速有效地把握诗意诗情大有裨益。当然,仅教给学生类别概念还不够,还需教会学生确定类别的方法。最重要的方法是看题目、看诗句。有些诗歌仅看标题就可以确定类别,送别诗标题中有“送、别、赠”等字眼,如《南浦别》、《赠汪伦》、《送魏二》;思乡怀人诗标题中常有“思、忆、怀”等字眼,如《春末怀李白》、《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邯郸冬至日思家》;咏史诗标题一般是古迹名、古人名,或直说“怀古”,如《乌衣巷》、《贾生》、《春日秦国怀古》;咏物诗标题即点明所咏之物,如《蝉》、《画眉鸟》、《咏山泉》、《石灰吟》。如果诗题不能明显的体现出主题类别,则需要借助诗句来判断。如2010年全国卷欧阳修《梦中作》,根据末句“酒阑无奈客思家”可以很明确地判断为思乡诗,针对第1小题“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的设题也就不难得出较为贴近的答案了。再如2010年陕西卷江总《雨雪曲》,根据首联“雨雪隔榆溪,从军度陇西”及颈联“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可知是边塞诗,根据这一主题内容就可以轻松回答试题中“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这类问题。
高考诗歌鉴赏题有特殊的赏析要求,而中国诗特有的艺术特质和美学追求不是仅理解诗歌的主题类别所能解决的,因而在复习中应使学生适当进行基本的知识储备。特别要关注以下知识:
一、意 象
意象是诗中所描写的饱含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它是解读诗歌的突破口。袁行霈曾说:“只有抓住诗歌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中国诗歌。”
中国古代诗歌大多离不开意象,经过诗人的不断感知体认,意象在表意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在复习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掌握积累常见的古诗意象及这些意象所体现的意蕴,对于体味诗歌内涵,理解诗人情感具有重要意义。复习中可以将诗歌中的常见意象分门别类,结合诗句进行解读,把握意象体现的意蕴和情感。如思乡类别的诗歌常见意象有:月亮(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柳(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鸿雁(乡书何处达,归雁洛桥边);舟(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杜鹃(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等。高考诗歌鉴赏题有时仅考查学生对意象的把握,如2006年广东卷谭敬松《奥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第一题“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题目中的‘晚望’?请分别从‘晚’、‘望’两个方面回答。”学生有初步的意象知识储备,是不难答题的。更多的是将意象与其对表情达意的作用结合起来考查,如2007年宁夏卷刘一止《小斋即事》第二题“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理解了古诗意象所体现的意蕴,则对诗中抒发的情感就不难读解。
二、表达技巧
古诗常见表达技巧的相关知识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积累:①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②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用典、对偶、双关、通感等。③表现手法: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对比、衬托(烘托)、抑扬、白描、渲染等。
表达技巧在高考诗歌鉴赏题中考查频率极高,近年来答题空间呈现出更广阔的趋势。如2010年安徽卷杜甫《岁暮》第二小题“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有了以上的知识储备,是不难举出诗歌所使用的表达技巧并举例赏析的。从修辞手法看,本诗运用了借代(“烟尘”代指战争)、用典(“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双关(“岁暮”表面指时序岁末,也指作者进入人生暮年)。从表现手法看,诗歌运用了虚实结合(“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写眼前景,为实写;“烟尘犯雪岭”、“朝廷谁请缨”是想象,为虚写);对比(朝廷大臣无人请缨与身处朝野的作者“敢爱死”形成对比),答题空间极大。再如2011年福建卷厉鹗《晓至湖上》第二小题“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柳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也可从“对比”、“对偶”等方面进行作答。
必须注意,技巧是为内容服务的,赏析表达技巧是为了更准确、更深入地把握诗歌内在的情思。表达技巧的考查重在运用,不是死记几个名词术语贴上标签就完事,一定要引导学生学会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善于分析其作用。
三、语言特色及风格流派
诗人在长期的创作过程中会形成自己的风格流派,并影响后代诗人。复习过程中可以介绍有代表性的诗歌风格流派,如陶渊明冲淡平和;李白豪放飘逸;杜甫沉郁顿挫;王维诗中有画;李商隐朦胧隐晦;苏轼旷达豪迈;李清照婉约凄切等。2008年北京卷第三小题“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这道题对于了解杜诗风格特征的考生就很容易进行知识迁移,从而轻松作答。
当然,诗歌的知识储备还应包括答题的规范及技巧,限于篇幅,此不赘述。
总之,古诗鉴赏有其道,读懂是基础,相关的知识储备为正确答题提供了保障。在以上基础上辅之于有针对性且行之有效的诗题鉴赏训练,学生古诗鉴赏能力的提高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