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言实词教学中的历史观照与文化阐释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shiye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其中文言实词的理解、分析与翻译则为重要环节。本文结合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与思索探究,通过分析《孙权劝学》中的“士”、《木兰辞》中的“户”等文言实词的案例教学,提出教学中需要就文言实词进行历史观照,即结合历史背景知识帮助分析理解,显得十分必要;同时,并对文言实词进行文化阐释,也具有重要意义。双管齐下,不仅能引导学生理解和领悟文言实词的内涵,而且能够培养见叶知秋、自主探索分析的意识与本领,深刻领悟和赏析我国历史文化,增长见识、拓宽视野。
  【关键词】文言实词;案例教学;历史观照;文化阐释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1)30-076-03
  【本文著录格式】郭慧.论文言实词教学中的历史观照与文化阐释——从“士”字的理解与翻译说开去[J].课外语文,2021,20(30):76-78.
  引言
  文言实词教学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然而其难度和复杂程度不容小觑。就目前看来,文言文教学在相关科研教改的推动下,有了长足进步,但仍然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刘猛(2014)总结和概括了文言文教学中的问题,具体包括:过于传统而缺少生动、有“形式主义”倾向和应试的、依赖死记硬背、创新元素欠缺等。
  笔者结合多年文言文教学的心得体会和经验总结,从文言实词的案例教学中,深刻领悟到历史观照的必要性以及文化阐释的重要意义。
  所谓历史观照,是指文言实词教学中,结合作品、作者及文中人物、事件等主要因素的历史背景,增加和补充相关历史情景知识的介绍,为学生建构一个基础性的历史框架,进而对文本及相关实词有了一个总体把握。孙绍振(2008)提出“历史的还原与比较”的文本分析层次,任何作品都必须放置在原来的历史背景中考量,才能参透内涵。
  而文化阐释是指在历史背景知识的基础上,就实词出现的文本语境和文外语境,结合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风俗习惯、人文风情等对实词进行聚焦和剖析,这样可以对实词做到一个细致而准确的理解,进而有助于把握全篇。
  本文以“士”“户”等文言实词的案例教学,结合历史观照的宏观把握以及文化阐释的微观剖析,论证了这两种策略的价值及相互关联。
  一、文言实词教学回放:以“士”字为例
  笔者在讲授《孙权劝学》这一文章时,学生对“士”的理解产生了较大争执,因为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通过查阅《古汉语常用字典》发现文中“士”的含义可以有以下几种理解:①男子;②将士;③有志气的人;④读书人。到底哪一种理解正确呢?我当即决定让他们辩论,但我规定辩论时要有理有据。
  辩论赛热火朝天地展开了,认同“男子”这一义项的学生辩词为:吕蒙是一个男子,士只是一个泛称,没有任何特别的含义。所以我们觉得就简单地把“士”理解为“男子”即可。認同“将士”这一义项的辩词为:吕蒙是东吴的大将,所以可以理解为“将士”。认同“有志气的人”这一义项的学生辩词为:吕蒙对自己的学业进步被鲁肃称赞感到自豪,就和鲁肃调侃自己是有志气的人。第三种理解得到了大多数学生的支持,所以继续有学生补充辩词:因为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学有所成,还得到了鲁肃的赞叹,充分说明吕蒙是有志气的人。后来还有学生联系三国有关吕蒙的介绍说吕蒙能从一个地位卑贱的武夫变为一个将军,又从一个只会带兵打仗的将军变为一个能文善武的人,都是有志气的表现。而吕蒙此时已“功名日显”,对于鲁肃的赞叹,他有资本炫耀一下,也有资本调侃一下。所以吕蒙称自己为“有志气的人”更符合他当时自豪的心理。第三个义项的论据似乎比较充分,绝大多数同学被说服。
  可是还是有一位同学坚决不认同这一说法,他说:“我觉得这里的‘士’理解为‘读书人’更合适,为什么呢?因为吕蒙本来是一介武夫,曾经还因此被鲁肃轻视,这在《三国志》中有记载。”这位同学边说边拿出了一本《三国志》读道:“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之,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划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读完这段文字,他继续辩道:由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在鲁肃的心目中吕蒙只会带兵打仗而已,哪里还谈什么才干谋略,而吕蒙深知自己没文化让鲁肃看不起,所以当鲁肃敷衍自己说“临时施宜”时他没有生气,反而向鲁肃阐述自己的观点,帮助鲁肃出谋划策,最后折服鲁肃,赢得了尊严。而且我们从前文可以看出,孙权也告诉吕蒙当权者必须要读书,所以整个的社会环境都很重视读书,“读书人”在当时是更受尊重的。所以当鲁肃赞叹吕蒙的才略时,吕蒙内心有了自豪感,他也想做一回“读书人”,而他又不是真正的读书人。所以他只能用调侃的语气来充当一回“读书人”,以满足自己的自尊心。所以我觉得“士”解释为读书人更符合吕蒙的心理。当这位学生说完一大段话坐下后,全班响起了掌声。这位学生联系具体的历史环境来分析词义,一下子就让整个文言文的课堂充满了生机。
  一个“士”字的词义理解掀起了如此大的波澜,由此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还有多少文言词的解释我们能和学生一起去探究它背后的文章呢?抑或我们能不能围绕文言实词的教学方法做出一些探索和尝试呢?要回答这两个问题,我们有必要有序开展历史观照和文化阐释,因为这两项举措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言文的前提。
  二、历史观照的必要性
  如前所述,文言实词是文言文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是谋篇布局的需要,而且是文言文作者传递思想、表情达意的必备途径。换言之,一个个文言实词都有其产生和表意的历史背景,亦即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该文言实词体现了当时人们(至少作者或读者)对该词的理解与编码。而现如今,我们再来阅读或欣赏文言文,就会发现时过境迁,咱们的解码就会出现偏差或者遗漏。而要想避免这种偏差,填补这种遗漏,最好的办法就是历史观照了。而历史观照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文字是思想的载体,思想以文字得以流传和播撒。而思想则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与特定历史背景、历史因素、历史情境相互依托,反映并体现了历史的方方面面。因此,以今观古,则需要对文言实词所处的历史背景、历史因素及历史情境进行回溯与追踪,并结合起来思考,才能抓住文言文的脉络。例如,“木兰当户织”,这里的“户”是一个文言实词,解释为“门”,很多同学都不理解木兰是一位女孩子,怎么可以对着“门”织布呢?古代女子不应该是待在自己的闺房里吗?由学生的问题我去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经查证《木兰诗》是北朝民歌,花木兰是北朝时期鲜卑族的女孩子,而那个时期的少数民族,儒家礼仪教化思想淡薄,社会对女孩子的约束很少,女孩子多不拘小节,性格豪放不羁。所以花木兰对着门织布不是多么让人惊讶的事,由此可见,理解“户”在《木兰诗》中的具体含义不宜从我们的思维定式出发,而应当从《木兰诗》的写作时代和历史背景出发,深刻理解北朝民歌中的女子形象特点。
  第二,文言实词的理解还离不开其白话文翻译。其实,白话文翻译和跨语言翻译(例如英汉翻译)有共同之处。我国近代著名翻译家严复(1854—1921)曾在翻译《天演论》时,就提出“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汪征鲁等,2014:78)。严复一语中的,英汉翻译如此,文白翻译也是如此。信是首位的,即文白翻译需要忠实于文言文。那问题在于,如何忠实于文言文的原意,如何正确全面地理解和把握文言实词的含义,以做到“信”?显然,只有深刻理解了文言文的历史大背景,才有可能实现忠实,达和雅也才变得有可能。
  三、文化阐释的重要意义
  文化是个极其宽泛的概念,几乎可以涵盖人类认知、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社会、军事、民俗等许多领域。同时,文化也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进而富于变化。一般来说,文化具有时空界限。具体说来,不同地域,文化自然有别;不同时代,文化也有千差万别。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跨文化不仅包括不同地域的文化碰撞与接触,也囊括不同时代之间的文化交融与关联。文言实词的理解与翻译便属于后者,即跨越时间的文化诠释与传播。因此,在文言文教学和文言实词的理解与翻译等环节,文化阐释实为必需。
  第一,文化阐释是历史观照的具体手段和重要途径。历史观照的重要性前文已讨论,但毕竟这种观照更多的是一种意识、一种策略,具体如何去操作和处理,则需要开展文化阐释,即针对文言实词的词源、词义演变进行系统梳理,同时结合文内语境和文化语境进行解读,并将这种意义及其演变与白话文中的词义做对比。通过这种对文言实词的追根溯源、对比分析和文化诠释,我们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去理解和掌握文言实词,进而较好地去理解文言文,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
  第二,文化阐释是文白翻译的一种重要环节。俄罗斯翻译理论家罗曼·雅克布逊(Roman Jakobson)结合符号学视角,提出翻译的三种分类,即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和符际翻译(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王琦等,2013)。显而易见,文白翻译属于第一种,即语内翻译。但无论如何,这三种翻译类别有共同之处,尤其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都是一种涉及文化传播和互动的语言转换活动。因此,有一些相同或相近的规律可循,其中文化因素的重要性则不言而喻。而文化之间的差异无论是语内翻译,还是语际翻译自然是翻译的难题,也是文言文教学和文言实词理解必须跨过去的障碍物。
  第三,文言实词教学中引入文化阐释,有助于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和文化知识的积累。具体说来,一个个文言实词便是一颗颗文化的宝石。如何引导学生去收集、珍藏和欣赏这些文化宝石,需要有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识的积累。而课堂上通过文化阐释的方法,不仅能够带领着学生去收集和欣赏这些宝石,而且能够教会学生如何自主或者独立开展文化阐释与文言文学習。正如一个“士”字背后有很多文章,课堂上将“士”字作为一个案例,既能够促进学生理解原文,又能教会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四、结语
  文言文是古代文化的主要载体,是古人表达思想的重要媒介,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表征于此(卢军强,2011)。“士”字的课堂研讨和教学反思可以作为一个重要案例,帮助我们去总结文言实词理解与翻译的经验教训,促进我们从历史观照和文化阐释两个维度去探索文言文教学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毋庸讳言,翻译文言实词教学说难也难、说易也易。说难,是因为学生对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知之甚少,或概念全无,因此理解起来容易出现偏差、犯难等情况;说易,则取决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善于引导学生掌握和了解相关作品和实词的历史文化因素,做好历史观照,开展文化阐释。
  总之,我们在文言实词教学中,需要在课前预习、课堂讲解、课后复习等阶段,鼓励和引导学生做好历史观照和文化阐释的工作,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帮助学生掌握历史文化知识,深刻领悟文言实词的内涵。这样不仅有利于文言教学的效果,而且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分析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参考文献
  [1]刘猛. 如何让文言文教学在语文课堂上更加生动[J]. 语文建设,2014(6).
  [2]孙绍振. 文本分析的七个层次(续)[J]. 语文建设,2008(4).
  [3]汪征鲁,方宝川,马勇. 严复全集(卷一)[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
  [4]王琦,李频. 罗曼·雅克布逊对于翻译理论的贡献[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1).
  [5]于淑华. 孔子与孟子《诗》学的特点及文化阐释[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1).
  [6]卢军强.浅谈提高初中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J].中国教育学刊,2011(8).
  作者简介:郭慧,女,1976年生,安徽广德人,本科,中一,研究方向为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和作文教学。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是把审美自律性植入儒家美学的一次尝试。中国古代的儒家美学以审美道德主义为主,但暗含审美自律的预设。古人对暴君赫连勃勃的审美与道德的双重评价的暧昧态度,显示出审美愉悦相对于道德情感的可能的独立性。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从理论上认识到审美自律论,却在审美实践中不接受审美自律性,而本文欲以“舞雩之乐”与“清风明月之境”为植入点,将审美自律论植入儒家美学中。这一植入的目的在于,通过审美自律论的植入,可
期刊
摘要:司马光礼乐美学思想的核心是建构与维护国家层面的礼乐制度,由此出发,他对如何自上而下地推行礼乐制度的风俗化、移风易俗,以及确保礼乐行为能够持久地适时而发,提出了自己的设想。第一,为了维护美感—财富分配中的剧烈不公与阶级差异,为了弥补由孝到忠的血缘断绝之危,司马光不遗余力地美化、神化国家礼乐制度中君主的天命性,赋之以绝对的、无时间性的至上权威,以神化时间、圣化时间来固化礼乐时间制度。第二,为了让
期刊
摘要:从古代图书目录学的角度看,《文心雕龙》归在集部诗文评之类,没有任何不当。若从古代学问-知识的性质角度看,《文心雕龙》可以看作是“依经立义”的“宗经”类经学著作。如果从“经学即子学”的角度看,《文心雕龙》亦可以视之为魏晋以后“入道见志”“弥伦群言”“精研文理”之类的新子学的著作。从学问-知识性质的角度重省《四库全书总目》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目的不在于推翻《四库全书总目》的分类原则,而是要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苏轼《自题金山画像》、“经学三书”、“和陶诗”之缘起及其晚年心境的深入探析,认为苏轼在贬谪之地开始并最终完成的经学及文学创作,本质上是一种致敬圣贤、砥砺人格、征服厄运、超越体制的“忧困书写”,其最终的指向是“文格”与“人格”上的自我救赎和最终完成。苏轼一生最大的人格偶像,一是孔子,一是陶渊明。“经学三书”的撰写是为了向“圣人”孔子致敬,而历时近十年才完成的“和陶诗”一百数十首,则是
期刊
摘要:按照西方欲望所分,孔子论欲有主观欲望内涵,但是“从心所欲”却走向了客观欲望意蕴,细究起来,其欲论形成了“欲仁得仁”之混整结构,孔子没有那么明确的善恶抉择意味。重“尽心”“知性”的孟子,其论欲更倾向于客观的意蕴,因为良知良能诉诸“欲善”的道德意志。重“礼化”“化性”的荀子,其论欲基本上就是主观的内涵,人类共通之欲与恶相通,但通过外在礼的教化和认知心的向善功能而加以濡化。大致说来,孟子所论之欲乃
期刊
摘要:南宋孝宗乾道、淳熙之际,道学兴盛,在学派之间长期的学术交流、辩论以及与佞幸的斗争过程中,道学士大夫及其同道形成了“道学之党”。“道学之党”是宋代士大夫结党的巅峰,已非传统意义之朋党,而具有政党特质,具体表现在:具有共同的政治纲领、明显的集团性、一定的组织性、取得政权的目的性。正因其政党特质,“道学之党”的发展已经威胁到了皇权,故而被“非道学之党”利用皇权进行镇压,结果便是“庆元党禁”。  关
期刊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赏析】词牌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此词所表现的则应当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  起句“无言独上西楼”,摄尽凄婉之神。“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栏”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
期刊
【摘要】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始终坚持学生的中心地位,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分析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兴趣来引导学生自主高效地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兴趣激发最为关键,有的教师无视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以及现代化教育教学策略的灵活应用,往往直接按照自己的主观经验以及教学判断来进行分析,一个人全程包办所谓的教育教学内容,最终导致学生逐步丧失了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
期刊
【摘要】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插图设计巧妙,不仅拥有浓浓的中国味,还富有童真童趣,贴近儿童生活。本文将论述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插图的主要特点,并根据插图的特点和教学实际提出插图进行有效利用的方法。  【关键词】部编版;插图;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1)30-061-03  【本文著录格式】严纯.浅谈部编版小学
期刊
【摘要】群文阅读是一种过程,教师和学生会选择一篇或多篇文章,围绕议题一起阅读和建造,最终达成共识。收集了一些文章,集中来教导学生阅读和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这一教育模式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它在初中语文教学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在初中的群文阅读中,实践的时间很短,相关的理论研究仍然不足,尚不成熟,教学方法尚待分析,所以本文就此展开探析以进一步改进相关的理论实践。  【关键词】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