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导入,新的艺术

来源 :网络科技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SSSS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入在教学过程中就像一台戏的序幕,也像优美乐章的序曲。好的导入,既能引发学生兴趣,也能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开启思维的闸门。所以,在美术课堂上如何结合美术的独特学科特点来设计导入是值得每一位美术
  教师思索的。在我的日常教学过程中,紧紧把握了以下几点创设了丰富多样的课堂导入,收到了很好的成效。
  
  一、导入要有“针对性”
  
  导入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兴趣爱好的差异程度而设计。低年级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爱听故事的特点,就可以采用做游戏、讲故事等方法导入。比如在教低年级《青蛙》的时候,我先给同学们讲了一个《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然后又通过“学一学”让同学们学青蛙跳,学青蛙叫,最后完成跳青蛙的游戏,来激发小朋友们对青蛙的喜爱,从而组织进一步的教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相对要成熟,认知事物能力、联想力比较强,在设计时可以采用联想类比、启发谈话、设置疑难等方法导入。同样是教学《青蛙》,针对高年级学生的特点我提升了教学目标,采用了不同的导入进行教学。经过简单交流之后,我播放了一段有“流水声,蝉叫声和蛙叫声”的音乐,让同学们猜想里面的动物与故事情节。等同学们表达完自己的想法之后再播放了与那段音乐相匹配的“高枝上蝉儿弹奏,流水边青蛙狂欢”的动画,使同学们在感叹与愉悦声中进入了下一环节的学习。
  同样的一个教材,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采用了不同的导入方法,有效地组织了教学,达到了相同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基本情况与基本素质有一定的了解,有较强的洞察力、组织能力与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二、导入要有“启发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可见,上课伊始能运用启发性教学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必能有效地引起学生对新知识内容的热烈探求。
  在教《秋天的菊花》时,我进入课堂没有直接说话,而是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梭形”,让同学们猜一猜要画什么?学生纷纷举手发言:
  “我认为老师画的是一条挂着的小鱼。”
  “不对,老师画的是一根枪的头。”
  “我认为是一只眼睛。”
   ……
  一番猜测之后,我在边上又画了相同的两个“梭形”。许多学生受到了启发,发现自己刚才猜错了,于是又绞尽脑汁思考开来。“老师,我认为是花。”这时我并没有肯定同学们的回答,在他们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后拿起笔画出了一朵完整的花……而后揭示了课题——《秋天的菊花》。
  教学中经常会说“跳一跳,摘苹果”。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给学生留下适当的想象余地,让他们跳一跳,由此想到彼、由因想到果、由表想到里、由个别想到一般,收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三、导入要有“新颖性”
  
  新颖的导入往往能“出奇制胜”,究其原因,令学生耳目一新的“新异刺激”,可以有效地强化学生的感知态度,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如将一些动漫效果、音乐、少见的民间事物、只有在体育课才出现的活动等内容结合美术元素,以造型游戏等方式出现在美术课堂里,以制造出“新鲜”的氛围。
  《美丽的印纹》这一课,通过“师生互动——玩球”进行导入。在音乐声中,老师拿一个皮球在一个装了颜料的塑料盘里滚满颜色后,就跟着音乐节拍,在事先布置好的一张大纸上拍起了皮球。每拍一下就在纸上留下一个美丽的球印,经过一小段时间后,纸上留下了许多美丽的印纹。同学们从没有在美术课上这样“玩”过,新鲜占据了他们整个身心。此时,就如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一块大石,激起波澜,同学们异常兴奋,马上放开紧缩的心,大胆地在球上沾上颜料,在大纸上也拍起了皮球。经过老师的精心引导,同学们拍球留下的印迹组成了一个美丽的图案。同学们看着自己拍出的美丽图案和沾满颜料的双手,不但没有厌烦颜料的肮脏,而且还露出了灿烂的笑容。于是老师又将自己手上的颜料在大白纸的边缘上印了起来,同学们见了也跟着在白纸边缘印上了自己的手印。不一会儿,一张留有手印花边的图案画就展现在了同学们眼前。紧接着引导观察其纹理特征,引出了课题——《美丽的印纹》。
  新颖性强的事物具有与其他事物的类比点(即相同点)少这一特点。教学中设计运用的材料、教学方式越少见、越精,越能留下疑窦,也就越能吸引人。这节课就是利用常见的体育活动——拍皮球,制造出与其他美术课堂类比点少(以体育活动创作出图案的教学方式少见、利用体育材料少见)的导入,达到了“新”基本要求。
  总而言之,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它能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自主发展,以“授人以鱼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供一生之需”为教学动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学会生存、学会共存。■
其他文献
■ 教材简析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四单元“数的整除”。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在复习四年级学过的“整除”和五年级学过的“约数和倍数”的基础上,对“数的整除”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目的是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中进一步明确和理解有关概念,弄清一些极易混淆的概念的区别和联系,从而为学生学习约分、通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数乘除法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 设计理念  改变过去教师设问、学
期刊
在八年级的新课程培训中,一位年近50岁、在武汉市颇有影响的陈老师,为我们示范了一节文言文《选段》。一上课她就娓娓道来,师生互动十分和谐,体现了其深厚的文言文教学功底。要不是遇到一个特殊问题,这堂课在我看来近乎完美。  那是带领学生疏通文意后进行角色体验时,为了深化学生的认识,陈老师问大家:“是什么原因使李将军在受伤的情况下能一跃跳上胡儿的骏马逃离?”学生纷纷举手作答。  “因为李将军力大无比。” 
期刊
视频案例的设计与制作,类似于设计制作焦点访谈、今日说法等电视栏目。首先,编写剧本,构建基本框架;然后,根据剧本选择课堂教学或活动过程拍摄视频;最后,剪辑加工视频,声像图文编辑合成。因此,脚本设计是视频案例设计与制作的前期工作,拍摄视频、收集整理图文资料是视频案例设计与制作的主要任务,编辑合成是后期制作。需要视频案例设计人员遵循视频案例设计原则,明确视频案例基本内容、基本框架,掌握视频案例制作基本要
期刊
■ 主题确定    这次综合实践活动是由一次偶然事件引起的。一个星期五,我们班的方萌同学去武汉医院看病,没来上学。我叫吴凡把周末作业带给方萌,可与她同学六年、同住一个社区的吴凡竟不知道她家在哪儿,我觉得非常奇怪。后来,很多学生告诉我,他们连住在对门的人都不认识,在所居住的社区里没有多少熟人,更没有多少朋友。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抬头不见低头见的邻居,相互有个照应,确实胜过远亲,可是“钢筋水泥森林
期刊
金秋十月,一年级学生进入识字阶段。孩子们拼读不熟练、认识的汉字太少,尚未形成阅读技能。他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读完的课文对他们来说原都是浅显易懂的。一个拼读很慢的学生用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读了二十多遍才把《北风与小鱼》读顺。向他提问题:“鸟儿为什么躲进了窝?小鱼为什么不怕北风?”他会回答得很正确。如果再重复学习,全班没有一个人会坐得住,因为了解了内容之后,这篇课文只有识字的价值,而没有认知的价值了
期刊
新课程标准增加了高中数学的知识内容,但是高中数学学习的课时量并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单位时间内接受知识信息的量相比增加了许多,辅助练习、消化的课时却相应地减少了,这使一些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受到打击。有学生问:“为什么我花了那么多时间去做习题,做了那么多习题,进步还是不明显呢?”又有学生问:“老师,我上课听懂了,课后作业也基本上能完成,可为什么一遇到一些课外题目,知识点相同,题型稍作变化,就一筹莫展
期刊
今天,教育改革的春风早已吹遍了城市和乡村,在新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大讨论中,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成为社会议论的焦点。课程标准中提出:加强写作与生活的联系,重观察、重思考、重真情实感,要求说真话、说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要求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鼓励想象和幻想,鼓  励自主写作,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从多年中考的作文出题走向来看,已淡化文体,鼓励不受拘束的表达。所以,
期刊
一座山隔出两个世界,两个世界天壤之别。君不见山东和山西,不就是一座太行所隔?君不见中国与印度,不就是一座喜马拉雅所为?  自然界有山,人文界也有山;经济界有山,教育界同样有山。不同的是,这人文界的山啊,平常人看不见。  同行间彼此观摩教学,是司空见惯的。传统的观摩是参观式,新课程推进,却催生了参与式。这“参观”与“参与”,虽说只有一字之差,可是观念之间的距离却是相隔万里。“观”和“与”之间有座山,
期刊
坚持以人为本,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三风”,不断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全面发展,引导学生健康成才是建设现代学校的基础内涵和本质要求。创建遵纪守法、诚信公正、尊师重教、关爱互助、安定有序、环境优美、充满活力、全面发展的和谐校园是建设现代学校的具体内容和细化目标。构成事件的诸因素中,人是其中最活泼的成分,关注人就是关注成功,让每一位师
期刊
课外作业与教育活动的其他各个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既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贯彻新课程标准,课堂是主阵地,作业就是分战场。然而正是这个至关重要的“分战场”却让孩子们节节退败,甚至缴械投降!简单的重复抄写、机械的死记硬背、枯燥的题海苦练、呆板的知识仿效等,过多的作业量、缺少新意的题型、繁琐无味的训练,语文脱离了“人”,没有了温情,失去了力量,成为本质意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