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湖南精神,一般可以将其概括为八个字“忠诚、担当、求实、图强”。在抗日战争中,湖南人民奋勇抗敌,在我们小组看来,我们可以从抗日战争中挖掘更多的精神内涵,这些精神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成为我们永恒的湖南魂。为此,我们研究小组试图通过抗日战争这一视角,从更深层次体会湖南人民所具有的湖南精神。
【关键词】抗战 湖南 精神
一、研究背景
在抗日战争时期,湖南站在了时代的最前端,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我们做了一个关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问卷调查来获取湘潭居民对抗日战争基本史实的了解以及对湖南精神的认识。我们共发放问卷100份,被调查者涉及教师、医生、工人、导购、退休老人、学生等。其中63%的人认为,湖湘战士顽强拼搏的精神对抗战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我们湖南人民正是凭借一股飘荡在潇湘大地上的勇于抗争、心怀祖国、敢为人先的民族精神,挺起了湖南人民不屈的脊梁。这些民族精神,在湖湘大地上被赋予了时代的意义,与湖湘文化相融合,凝聚成了我们的湖南精神。我们力图通过本次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深入研究抗日战争(1937-1945年)期间的重大战役,尤其是发生在湖湘大地上的血战,领略湖湘儿女誓死抗敌、保卫乡土的英勇气概,探讨湖南精神产生的原因,进而揭示湖南抗战精神的内涵,为弘扬湖湘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我们的力量。
二、湖南精神产生的原因
湖南精神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历史地理原因,通过抗日战争,愈发彰显。
首先,独特的地理环境是塑造湖南精神的肥沃土壤。湖南地处华夏中部,近代著名文化学者钱基博在《近百年湖南学风》一书的导言中写道:“湖南之为省,北阻大江,南薄五岭,西接黔蜀,群苗所萃,盖四塞之围。其地水少而山多,重山叠岭,滩河峻激,而舟车不易为交通。顽石赭土,地质刚坚,而民性多流于倔强。”正是因为湖南地理位置偏僻,交通闭塞,培育了湖南人的独立意识。此外,湖南湿气较重,人们喜食辣椒,这也造就了湖南百姓刚烈、坚毅、倔犟的品性,并且富有血性。当日寇大举侵湘,烧杀掳虐,生灵涂炭,哀鸿遍野时,湖湘儿女同仇敌忾,誓死捍卫热土,同敌人进行了殊死搏斗,谱写了一曲壮丽的凯歌。
其次,博大精深的湖湘文化的浸染。湖南曾是楚文化重要腹地。屈原南游沅湘,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他在《离骚》、《九章》、《九歌》等诗中抒发的炽热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和对理想的不懈追求,以及为此九死不悔的精神,深深地影响着此后的湖湘文化,成为了湖湘文化中胸怀天下的先天基因;湖南道县理学鼻祖周敦颐,一首《爱莲说》凸显了湖湘儿女高洁的情操;明清大儒衡阳人王夫之,曾道:“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为了理想,王夫之不为利禄所诱,不受权势所压,历尽千辛万苦,仍矢志不渝;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他倡导洋务运动,创立湘军,在治家、治军、治国、教育等方面都有重大建树。自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以来,中日民族矛盾急剧上升,在国共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最为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湖湘儿女铭记前人的精神气节,以抗日救亡为己任。正是这段时间,汇聚在湖南的文化名流多达1500人,比较著名的有沈钧儒、邹韬奋、闻一多、茅盾、郭沫若、朱自清、曹禺、郁達夫、梁实秋、徐悲鸿、冯友兰等,再加上湖南本土的文化名人如田汉、翦伯赞、沈从文、廖沫沙、周立波等,形成了以进步知识分子为骨干、广大爱国人士热心参与的抗战文化大军。他们通过组建抗日文化团体、创办抗日报刊、组织抗日宣传剧团、创作抗日小说等形式来强化湖南人民英勇斗争的民族意识,将原有的崇军尚武的湖湘文化,融入到现代的湖南精神中去。这样,在湖南就形成了以万众一心、共御外侮、百折不挠、不怕牺牲为特征的湖南抗战精神。
三、湖南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湖南战场是相持阶段正面战场的主要战场。从武汉失守到1944年夏秋之际日军攻占湖南,敌我相持时间长达6年之久。发生在湖南的六次会战,中国方面投入兵力计200余万,死伤30余万;日军投入的总兵力约计50万,死伤近10万,中日双方投入湖南战场的兵力占总兵力的70%—80%左右。6年内,湖南战场的军事活动,对中国的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都产生了重大作用和深刻影响。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在第一次长沙会战结束后,蒋介石分外高兴,他在南岳会议上说:“湘北打了胜仗,捷电传出,大家心里为之一变”,“自信心格外坚定,与上月底的情形可以说完全两样。”中共《新中华报》也发表社论指出:“他们的英勇行动,就是胜利信心的最好铁证。”提高了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第三次长沙会战胜利后,英国《每日电讯报》评论说:“际此远东阴雾密布中,唯长沙上空之云彩确见光彩夺目。”美国陆军部也给予高度评价:“对中国和盟友们来说,长沙是一个值得回忆的地名。”牵制了日军部分兵力,减轻了其他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压力,使后方赢得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环境,保障了大后方的经济建设。湖南以其丰富的物资、巨大的牺牲支撑着中国抗战的危局,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王老师点评:本课题选题新颖,研究方向明确,切入视角大小合适,能把所学历史知识与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有机结合,符合学生实际研究能力,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社会性和实用性。研究过程清晰完整,研究步骤有序推进,探究的愉悦与幸福洋溢其中。全组成员积极主动参与研究,分工明确,密切协同,表现出较高的团队合作意识,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得到充分展现,心灵得到净化、情感不断升华,昂扬着强烈的社会使命感、责任感、自信心、進取心和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顽强毅力。综合运用了多种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紧密围绕课题展开研究,他们通过上网查询、浏览史书、观看影像、寻访遗址、街头采访、统计分析,积累了详细、全面、规范、合理的资料,符合科研的基本规范。研究的成果内容丰富,表述清楚、工整、语言活泼,图文并茂、立论新颖、论证充分,重点突出。总之,这是一个优秀的高中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
【参考文献】
[1] 萧栋梁.抗战时期湖南经济损失和人口伤亡研究[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 钟启河 周锦涛.湖南抗战阵亡将士事略[ M].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
[3] 陈钦.我的河山——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全纪实(会战篇)、(幕后篇)、(人物篇)[ M].北京:中信出版社。
[4] 湖南图书馆.《湖南抗战老兵口述录》[ 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关键词】抗战 湖南 精神
一、研究背景
在抗日战争时期,湖南站在了时代的最前端,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我们做了一个关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问卷调查来获取湘潭居民对抗日战争基本史实的了解以及对湖南精神的认识。我们共发放问卷100份,被调查者涉及教师、医生、工人、导购、退休老人、学生等。其中63%的人认为,湖湘战士顽强拼搏的精神对抗战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我们湖南人民正是凭借一股飘荡在潇湘大地上的勇于抗争、心怀祖国、敢为人先的民族精神,挺起了湖南人民不屈的脊梁。这些民族精神,在湖湘大地上被赋予了时代的意义,与湖湘文化相融合,凝聚成了我们的湖南精神。我们力图通过本次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深入研究抗日战争(1937-1945年)期间的重大战役,尤其是发生在湖湘大地上的血战,领略湖湘儿女誓死抗敌、保卫乡土的英勇气概,探讨湖南精神产生的原因,进而揭示湖南抗战精神的内涵,为弘扬湖湘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我们的力量。
二、湖南精神产生的原因
湖南精神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历史地理原因,通过抗日战争,愈发彰显。
首先,独特的地理环境是塑造湖南精神的肥沃土壤。湖南地处华夏中部,近代著名文化学者钱基博在《近百年湖南学风》一书的导言中写道:“湖南之为省,北阻大江,南薄五岭,西接黔蜀,群苗所萃,盖四塞之围。其地水少而山多,重山叠岭,滩河峻激,而舟车不易为交通。顽石赭土,地质刚坚,而民性多流于倔强。”正是因为湖南地理位置偏僻,交通闭塞,培育了湖南人的独立意识。此外,湖南湿气较重,人们喜食辣椒,这也造就了湖南百姓刚烈、坚毅、倔犟的品性,并且富有血性。当日寇大举侵湘,烧杀掳虐,生灵涂炭,哀鸿遍野时,湖湘儿女同仇敌忾,誓死捍卫热土,同敌人进行了殊死搏斗,谱写了一曲壮丽的凯歌。
其次,博大精深的湖湘文化的浸染。湖南曾是楚文化重要腹地。屈原南游沅湘,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他在《离骚》、《九章》、《九歌》等诗中抒发的炽热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和对理想的不懈追求,以及为此九死不悔的精神,深深地影响着此后的湖湘文化,成为了湖湘文化中胸怀天下的先天基因;湖南道县理学鼻祖周敦颐,一首《爱莲说》凸显了湖湘儿女高洁的情操;明清大儒衡阳人王夫之,曾道:“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为了理想,王夫之不为利禄所诱,不受权势所压,历尽千辛万苦,仍矢志不渝;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他倡导洋务运动,创立湘军,在治家、治军、治国、教育等方面都有重大建树。自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以来,中日民族矛盾急剧上升,在国共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最为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湖湘儿女铭记前人的精神气节,以抗日救亡为己任。正是这段时间,汇聚在湖南的文化名流多达1500人,比较著名的有沈钧儒、邹韬奋、闻一多、茅盾、郭沫若、朱自清、曹禺、郁達夫、梁实秋、徐悲鸿、冯友兰等,再加上湖南本土的文化名人如田汉、翦伯赞、沈从文、廖沫沙、周立波等,形成了以进步知识分子为骨干、广大爱国人士热心参与的抗战文化大军。他们通过组建抗日文化团体、创办抗日报刊、组织抗日宣传剧团、创作抗日小说等形式来强化湖南人民英勇斗争的民族意识,将原有的崇军尚武的湖湘文化,融入到现代的湖南精神中去。这样,在湖南就形成了以万众一心、共御外侮、百折不挠、不怕牺牲为特征的湖南抗战精神。
三、湖南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湖南战场是相持阶段正面战场的主要战场。从武汉失守到1944年夏秋之际日军攻占湖南,敌我相持时间长达6年之久。发生在湖南的六次会战,中国方面投入兵力计200余万,死伤30余万;日军投入的总兵力约计50万,死伤近10万,中日双方投入湖南战场的兵力占总兵力的70%—80%左右。6年内,湖南战场的军事活动,对中国的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都产生了重大作用和深刻影响。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在第一次长沙会战结束后,蒋介石分外高兴,他在南岳会议上说:“湘北打了胜仗,捷电传出,大家心里为之一变”,“自信心格外坚定,与上月底的情形可以说完全两样。”中共《新中华报》也发表社论指出:“他们的英勇行动,就是胜利信心的最好铁证。”提高了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第三次长沙会战胜利后,英国《每日电讯报》评论说:“际此远东阴雾密布中,唯长沙上空之云彩确见光彩夺目。”美国陆军部也给予高度评价:“对中国和盟友们来说,长沙是一个值得回忆的地名。”牵制了日军部分兵力,减轻了其他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压力,使后方赢得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环境,保障了大后方的经济建设。湖南以其丰富的物资、巨大的牺牲支撑着中国抗战的危局,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王老师点评:本课题选题新颖,研究方向明确,切入视角大小合适,能把所学历史知识与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有机结合,符合学生实际研究能力,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社会性和实用性。研究过程清晰完整,研究步骤有序推进,探究的愉悦与幸福洋溢其中。全组成员积极主动参与研究,分工明确,密切协同,表现出较高的团队合作意识,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得到充分展现,心灵得到净化、情感不断升华,昂扬着强烈的社会使命感、责任感、自信心、進取心和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顽强毅力。综合运用了多种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紧密围绕课题展开研究,他们通过上网查询、浏览史书、观看影像、寻访遗址、街头采访、统计分析,积累了详细、全面、规范、合理的资料,符合科研的基本规范。研究的成果内容丰富,表述清楚、工整、语言活泼,图文并茂、立论新颖、论证充分,重点突出。总之,这是一个优秀的高中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
【参考文献】
[1] 萧栋梁.抗战时期湖南经济损失和人口伤亡研究[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 钟启河 周锦涛.湖南抗战阵亡将士事略[ M].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
[3] 陈钦.我的河山——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全纪实(会战篇)、(幕后篇)、(人物篇)[ M].北京:中信出版社。
[4] 湖南图书馆.《湖南抗战老兵口述录》[ 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