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体系序列训练点点突破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19881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学生作文水平不高,很大程度上由于学生課堂作文缺乏有序的训练,初中作文课堂有效性的提高必须首先建立科学而有序而的课堂训练体系。初中作文教学应该本着“积累有序”、“训练有法”、“评价有度”的原则进行,本着以“构建体系”为核心,以“读写结合、点点突破”为重点,扎实有序的展开训练。这样才能克服传统作文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达到作文教学的整体优化,增加作文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作文 体系 序列 读写 评价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而要完成“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教学任务,首当其冲就必须扎实有效地进行写作教学,而当前的教学现状是学生害怕写作,教师怕教写作。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写作本身难,写作过程既涉及到遣词造句、修辞逻辑、思维深度,还须调动社会阅历、生活感受、写作情感、灵感激发等要素;二是写作教学处在乏力、无序、缺钙的状态。三是缺少切实可行的写作辅导教材,现行教材只列出写作要素和技能目标,而学生怎样掌握这些要素、教师如何实现这些目标,教材没有具体的训练过程,这样在教学实施前,教师不得不对教材所列出的作文教学进行二次开发,教材的编写,把作文教学过程设计的重担交给了教师。为此,语文教师要克服传统作文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建立一个作文训练的科学体系,改进作文教学内容,达到作文教学的整体优化,增加作文教学的实效性,让学生扎扎实实在写作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中有所得,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写出“象样”的文章,因此有必要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在“构建体系、序列训练、点点突破”方面做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要构建序列化的积累体系。
  学生没有材料,当然写不出什么来,肚子里没货,怎么能写出文章来呢?“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对中学生来说,要提高写作水平,积累材料和整理材料的本领是必不可少的。厚积而薄发——写好作文从积累开始。但积累不能无目的应该有一定的序列化,应该紧紧围绕单元主题和读写结合点进行有效的积累。这里所说的积累既包括语言的积累,同时也包括材料的积累。如这单元要进行有关“感悟亲情”为主题的单元教学,可以利用课前3—5分钟进行以“感悟亲情”为话题的简短演讲,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课下搜集阅读有关亲情的文章、诗歌、名言警句并做好摘抄批注,也是利用课前3—5分钟进行交流展示。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又为下步的写作教学积累了材料。
  再如这单元要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训练学生如何刻画人物。为了完成这一训练点可以让学生大量阅读有关写人的文章并思考人家是如何刻画人物的,要求将好的的句子、段落及读后的感悟写在读书笔记上,另外指导学生多观察身边的人物写好相应的观察日记。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在实际生活中养成精密观察和仔细认真的习惯,如果养成了,对于写文章太有用了。”矛盾要求学习写作的人,身边时时刻刻准备一支笔、一本笔记本,“无论到哪里,你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记下来。”这样,“积累多了,一到作文,就会成为有用的、可供选择的材料。”这样有了材料与生活的双向积累,在加上教师的恰当点拨学生写起有关人物刻画的作文来就会得心应手。
  当然单元主题不同,读写结合训练点不同,学生的课前语言训练点,积累的侧重点也应该相应的发生改变。
  二、要构建读写结合的训练体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所谓“读写结合”,就是阅读与写作的结合。通过读写训练,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提高的目的。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由外往内的‘吸收’,写作是由内往外的 ‘发表’,二者是‘积蓄’与‘倾吐’的关系。”这种关系同样表明,阅读与写作构成一种不可分割的互为表里的关系。阅读是作文的基础,阅读好像蜜蜂采花,作文好像蜜蜂酿蜜,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智慧地把握两者结合的策略,学生的作文能力才会逐渐提高。
  读写结合是以文章为载体,从文章的内容出发,设计与之相关“写”的训练,使阅读、写作、思维训练三者融为一体,通过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读写训练,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升。南宋史蒙卿说:“读书如销铜,聚铜入炉,大鞴扇之,不销不止,极用费力。作文如铸器,铜既销矣,随模铸器,一冶即成,只要识模,全不费力。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此也。”可见,一读一写是熔于一炉的整体,解读文本与创写文章应融为一体。平时我们的写作教学一定不要同阅读教学割裂开来,要倡导多读多写,多读巧写,这里所说的“多读巧写”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要找准读写结合的训练点并由此形成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的作文训练体系;二是要做到一练一得,点点突破。
  应该注意的是作文训练是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初中三个年级,六个学期,六本教材,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作文训练体系,每个年级,每个学期,每本教材,每个单元,甚至每篇课文都是这个完整体系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这样,一个单元一个单元的能力训练点综合起来,就形成了整个作文能力训练体系,但在我们的作文训练中同样存在那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问题,注重的是作文的次数,作文做了哪些题目,而忽视了单元训练中所要形成的能力。许多教师想通过一次作文训练什么都抓,结果势必什么也抓不到。与其想通过一次作文训练抓全面,倒不如每次训练抓一两个重点、难点进行突破,这样倒有可能真正学点东西,提高点技能,一课一得。这是作文训练乃至阅读训练必须遵循的原则,也是作文训练行之有效的办法。只有坚持一课一得,点点突破,经年累月积攒起来,学生的作文能力才会稳步提升,反之,贪多求快,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
  三、构建针对性较强的作文评价体系。
  要想将序列化的积累体系和读写结合的训练体系落到实处必须构建针对性较强的作文评价体系。本着“积累”、“训练”、“评价”三位一体的原则,针对积累点、训练点来制定课时评价标准,另外还要结合作文单元训练点、学期训练点来制定单元评价标准和学期评价标准。每一次作文,我们都把本次作文的评价标准发给学生。让他们有针对性的去写,在作文评改过程中,首先,由教师对照评价标准,以范文作示范评价。接着要求学生对照评价标准进行自评、互评。在整个评价过程中,自始至终以学生为主体,允许发表不同意见,允许相互争论,也允许为自己辩解。最后收集评分表集中管理,制作成学生作文成长记录袋,便于集中分析,找出普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及时调整教学引导的方向,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普遍提高。
  在作文教学序列化训练中,作文评价体系作为作文训练阶段性水平反映,它的主要功能除了对学生作文从字、词、句、段、篇、语、修、逻、文等方面进行评改,以养成其基本文章规范的素养外,更重要的是对其成就和失误及其发展水平及时反馈,不断调适作文教学的目标及实施方案,激发和强化学生作文的兴趣和潜能。因此,作文评价不再是作文教学的末端和边缘,而是居于其中一个重要的发展环节。它是调节作文教学,促进学生作文能力发展的重要环节和动态因素。
  总之,初中作文教学应该本着“积累有序”、“训练有法”、“评价有度”的原则进行,本着以“构建体系”为核心,以“读写结合、点点突破”为重点,扎实有序的展开训练。这样才能克服传统作文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达到作文教学的整体优化,增加作文教学的实效性,让学生扎扎实实在写作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中有所得,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写出“象样”的文章。
  参考文献:
  1.晓苏主编《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年1月总第603期
  2.董武 金一飞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06年第5期
  3.叶圣陶主编《叶圣陶作文论》 (叶圣陶教育文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4.《读写一体化的创新思考》 林惠生 《广东教育》 学习·研究
  5.《怎样做到读写一体化》选自《作文教学》八一语文论坛 龙永忠
  6.《丁有宽读写结合教材教法改革与素质教育》 丁有宽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其他文献
阅读教学不仅是学好语文的基础,而且是学好各门功课的基础。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如何进行阅读教学成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阅读是小学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以及自己对以往阅读教学不断反思,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观察是写作的门径,一切外部信息都必须通过观察才能进入大脑。只有热爱生活并且善于观察的人,才能从生活中发现许多可写的素材,并产生强烈的写作愿望。也才能写出优美生动的文章。赞可夫说:"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情经验,激发学生的感情。"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奇异的自然现象和参与沸腾的生活。此外还必须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为学
笛子是我国民族乐器中最重要的吹管乐器之一,特别是竹笛在晋冀蒙二人台戏曲的伴奏中常见。笔者从事乌兰牧骑笛子演奏和指导工作,对二人台伴奏和单曲演奏技巧有一些粗浅的看法。特别是对于初学者来说,大概要了解的不外乎是笛子的选择、笛膜的粘贴,然后是吹笛练习中的持笛姿势、呼吸方法和基本发音等等。下面就笛子学习入门略陈个人见解一二。  一、笛子的选择。首先看笛子的竹料是否为老竹子,有无生霉、虫蛀,是否笔直。掂一掂
摘要:课堂教学蕴涵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们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们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课堂活动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和主要形式,而素质教育的核心内涵则是“以学生的发 展为本”。因 而,提高课堂活动的有效性,增加教学中的生命意识,探索教學是现代教学的当务之急。  课程不再以学科中心,仅仅强调对知识的记忆和操练,而是以学生为主体,强调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技术广泛运用的时代。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就必须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是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学科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下面,结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粗浅的探讨。  一、课程整合的意义及目的  整合就是指一个系统内的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发挥最大效益。教学系统内的整合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推动党内教育从“关键少数”向广大党员拓展、从集中性教育向经常性教育延伸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对开展“两
党建是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同党的建设实践的统一。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学生党支部的分类不细致,不便于管理;2.党员的发展标准过于古板,不利于党员发展;3.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体制改革的成功与否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关键所在。全面从严治党是90多年党的执政经验总结,是党的领导体制改革的必由
导学案是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编写的,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讨、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它是以学生为本,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自主发展的路线图。  导学案是以教材为载体,以学生为主线设计的教学活动方案。教学中以“学案”为媒介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导学案的引导下完成学习任务。说得更直白些,导学案就是把课
怀着期望走出师范的校门,又来到小学的课堂,最初只是满腔的热忱,后来发现这里不仅仅要有工作的热情,精湛的专业知识,同样要有理性的思考、深刻的反思,同样有着对于人性的感悟,对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