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不仅是学好语文的基础,而且是学好各门功课的基础。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如何进行阅读教学成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阅读是小学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以及自己对以往阅读教学不断反思,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尝试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阅读教学的探索。
一、合理安排序列
教学内容的变序决不是随心所欲的, 而是要以现代课堂教学理论为指导, 根据教材自身的特点, 突破传统教学的固有模式或教材结构来组织教学, 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如交待了事情的前因后果的课文, 可以从课文记叙事情的结果或结论入手, 例如教学《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可从“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 我真比不上他!”入手, 引导学生讨论“事情的起因是怎样的?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学生就会从课文中找事实,举例子,进一步理解他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善谋划;而含有直接点明中心的段落和语句的课文, 阅读教学时就可找准文章的中心, 直奔中心, 像《凡卡》这种采用顺叙和插叙相结合的写法的课文就可以采用内容切割法。此外教学中还可以采用插入重点式、主线牵动式、视角交叉式等变序方法。由此可见, 在阅读教学中合理安排教学序列, 是优化教学过程, 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二、阅读教学应让学生成为主人。
高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能力。因此,高年级的阅读教学更应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成为阅读教学的主人。让学生真正置于阅读教学主人的位置上,教師首先应该充分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给学生阅读的空间;其次应该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不能强迫学生适应教师,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而应努力研究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学习心理,使教学适应学生的需要;再次是建立民主平等、互助合作的师生关系。教师尊重学生,学生尊敬教师,教师指导学生学、学生帮助教师教;再者是发展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满足不同程度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特长出发去积极发展自己;最后,教师应当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指导他们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引导他们自主读书,自主学习,逐步增强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意识。
三、明确阅读重要性,教给学生方法。
阅读能力是能够综合体现学生的语感、语速、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一种综合能力,同样也是需要学生通过长时间的学习和训练才能培养出来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这样一段话:“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也是鼓帆,也是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就没有风,阅读就独立地在知识海洋里航行。”再加上在应试考试的试题中,阅读理解也占了相当大的分值。由此可见,阅读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以及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认真地设计教学过程,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阅读,从而受益终生。先让学生略读全文,对文章的内容有个初步的把握:文中主要讲述了些什么?留给你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什么?文章的写作顺序是什么等。再让学生大声地朗读课文。只有大声地将课文的每一字每一句都读出来,学生才能发现一些自己把握不准,不敢确定读法的字词,然后再通过查字典或其他工具书的方式来认识课文生字。最后是让学生复述课文,让学生凭借两次的阅读,用自己的语言将课文的内容表达出来,这样不仅能够检验学生阅读的效果,还能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激发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思维。
在教学的过程巾,我们要考虑到学生的识字程度、朗读水平和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品赏能力差的弱点,我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的最有效的方法是范读。则教师的有感情范读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只有教师自己进入了角色、动了感情,才可能使学生领会“文美”.才可能把学牛引入意境,激发阅读兴趣,,范读时要求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细心、正确听教师的语速、轻重缓急等.让学生进入文章意境.从而营造气氛.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在新课程标准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在描写中都给学生学习写作留有一定的空白和机会,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空白点,深刻挖掘其言犹未尽之处,在课堂上创设阅读写作的情境,从而引导激发学生的写作思维,去努力填补文章的空白。要学会填补文章空白。
例如:在《草原》一文的开头,文章先描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然后又抒写了作者自身的感受:“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学完课文后,同学们已对草原的辽阔和美丽有了充分的感受。于是,我乘机引导学生:“如果此刻你就在草原上,你会低吟一首什么样的小诗呢?”这时,同学们的兴趣一下子被我激励起来,纷纷举手,跃跃欲试,都想过一把“小诗人”的瘾。我精心设计的这种新颖别致的填补练习,一下子把学生的思维拓展开来,不仅培养了同学们对美的欣赏领悟能力,还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文章主题思想的感悟和理解。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
阅读活动不要只局限于课堂上、书本里,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日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锻炼阅读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因此学生阅读的范围也扩大了。教师要指导学生利用信息平台进行探究性阅读,使学生在探究性阅读中阅读能力得到提高。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0万字。”“背诵优秀诗文50篇 (段)。”吕淑湘先生曾说过,他的成功,得益于课内知识的占 30%,得益于课外阅读的占 70%。由此可见,课外阅读对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具有特殊的作用。但这种作用的发挥,必须依赖于每位学生扎扎实实地完成这个课外阅读量。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较强的自制力,但完成课外阅读还需教师引导、督促。首先要在课堂内严格训练,指导学生阅读方法;其次是推荐优秀的课外读物给学生,做好书刊导读;最后是开展实践活动,激发阅读兴趣。
六、结语
阅读是一项最重要的语文基本功, 阅读能力是学生语文能力方面一项主要的能力之一, 是学习、吸收知识必须具备的不可缺少能力, 也是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素养,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因为阅读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 积累语文知识, 提高各种能力、发展智力的教学环节, 还是陶冶情操和塑造品格的良好平台。阅读能力, 对于每个人来说 , 特别是小学高年级学生 ,应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之一, 同时也是小学高年级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特别重要的素质。因此, 我们应为提高小学高年级阅读不断的探索新的途径,找到新的方式,新方法。
一、合理安排序列
教学内容的变序决不是随心所欲的, 而是要以现代课堂教学理论为指导, 根据教材自身的特点, 突破传统教学的固有模式或教材结构来组织教学, 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如交待了事情的前因后果的课文, 可以从课文记叙事情的结果或结论入手, 例如教学《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可从“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 我真比不上他!”入手, 引导学生讨论“事情的起因是怎样的?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学生就会从课文中找事实,举例子,进一步理解他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善谋划;而含有直接点明中心的段落和语句的课文, 阅读教学时就可找准文章的中心, 直奔中心, 像《凡卡》这种采用顺叙和插叙相结合的写法的课文就可以采用内容切割法。此外教学中还可以采用插入重点式、主线牵动式、视角交叉式等变序方法。由此可见, 在阅读教学中合理安排教学序列, 是优化教学过程, 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二、阅读教学应让学生成为主人。
高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能力。因此,高年级的阅读教学更应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成为阅读教学的主人。让学生真正置于阅读教学主人的位置上,教師首先应该充分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给学生阅读的空间;其次应该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不能强迫学生适应教师,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而应努力研究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学习心理,使教学适应学生的需要;再次是建立民主平等、互助合作的师生关系。教师尊重学生,学生尊敬教师,教师指导学生学、学生帮助教师教;再者是发展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满足不同程度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特长出发去积极发展自己;最后,教师应当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指导他们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引导他们自主读书,自主学习,逐步增强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意识。
三、明确阅读重要性,教给学生方法。
阅读能力是能够综合体现学生的语感、语速、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一种综合能力,同样也是需要学生通过长时间的学习和训练才能培养出来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这样一段话:“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也是鼓帆,也是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就没有风,阅读就独立地在知识海洋里航行。”再加上在应试考试的试题中,阅读理解也占了相当大的分值。由此可见,阅读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以及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认真地设计教学过程,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阅读,从而受益终生。先让学生略读全文,对文章的内容有个初步的把握:文中主要讲述了些什么?留给你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什么?文章的写作顺序是什么等。再让学生大声地朗读课文。只有大声地将课文的每一字每一句都读出来,学生才能发现一些自己把握不准,不敢确定读法的字词,然后再通过查字典或其他工具书的方式来认识课文生字。最后是让学生复述课文,让学生凭借两次的阅读,用自己的语言将课文的内容表达出来,这样不仅能够检验学生阅读的效果,还能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激发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思维。
在教学的过程巾,我们要考虑到学生的识字程度、朗读水平和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品赏能力差的弱点,我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的最有效的方法是范读。则教师的有感情范读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只有教师自己进入了角色、动了感情,才可能使学生领会“文美”.才可能把学牛引入意境,激发阅读兴趣,,范读时要求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细心、正确听教师的语速、轻重缓急等.让学生进入文章意境.从而营造气氛.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在新课程标准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在描写中都给学生学习写作留有一定的空白和机会,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空白点,深刻挖掘其言犹未尽之处,在课堂上创设阅读写作的情境,从而引导激发学生的写作思维,去努力填补文章的空白。要学会填补文章空白。
例如:在《草原》一文的开头,文章先描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然后又抒写了作者自身的感受:“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学完课文后,同学们已对草原的辽阔和美丽有了充分的感受。于是,我乘机引导学生:“如果此刻你就在草原上,你会低吟一首什么样的小诗呢?”这时,同学们的兴趣一下子被我激励起来,纷纷举手,跃跃欲试,都想过一把“小诗人”的瘾。我精心设计的这种新颖别致的填补练习,一下子把学生的思维拓展开来,不仅培养了同学们对美的欣赏领悟能力,还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文章主题思想的感悟和理解。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
阅读活动不要只局限于课堂上、书本里,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日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锻炼阅读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因此学生阅读的范围也扩大了。教师要指导学生利用信息平台进行探究性阅读,使学生在探究性阅读中阅读能力得到提高。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0万字。”“背诵优秀诗文50篇 (段)。”吕淑湘先生曾说过,他的成功,得益于课内知识的占 30%,得益于课外阅读的占 70%。由此可见,课外阅读对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具有特殊的作用。但这种作用的发挥,必须依赖于每位学生扎扎实实地完成这个课外阅读量。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较强的自制力,但完成课外阅读还需教师引导、督促。首先要在课堂内严格训练,指导学生阅读方法;其次是推荐优秀的课外读物给学生,做好书刊导读;最后是开展实践活动,激发阅读兴趣。
六、结语
阅读是一项最重要的语文基本功, 阅读能力是学生语文能力方面一项主要的能力之一, 是学习、吸收知识必须具备的不可缺少能力, 也是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素养,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因为阅读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 积累语文知识, 提高各种能力、发展智力的教学环节, 还是陶冶情操和塑造品格的良好平台。阅读能力, 对于每个人来说 , 特别是小学高年级学生 ,应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之一, 同时也是小学高年级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特别重要的素质。因此, 我们应为提高小学高年级阅读不断的探索新的途径,找到新的方式,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