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电动汽车离我们还有多远?

来源 :科技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oh__52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纯电动汽车离我们还有多远?
  比亚迪E6的价格高高在上,即使享受国家补贴之后价格仍高达25万,要想真正大规模进入市场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面对8元时代的油价,有车一族一直盼望扔掉这一负担。电动汽车可以说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近日,比亚迪在北京推出“体验纯电动汽车”,让市民与电动汽车来一次亲密接触。本刊记者提前为您提前体验纯电动汽车。
  充电时间长还是个大问题
  11月5日中午12点,记者来到通州梨园大马庄的比亚迪4S店,工作人员说,本次试驾的E6车刚刚充了70%的电量,可以行驶200公里,要充满得6个小时。好在记者试驾的距离并不远,(从通州梨园开到东三环白家庄,再开回来。)工作人员才放心地拔掉了充电的插头。“开出去没电就没办法了,不像别的车。想充也找不到地啊!”工作人员说。
  说起电动车,充电是一个必须提的事情。目前,北京市电动车充电站已建成的约为10个。如果买了车,还是过着开着车四处找不到充电桩的日子,那滋味肯定不好受。以这次记者体验的E6为例,这款车的充电方式倒是避免了这种情况。比亚迪公司的相关人员告诉记者,这款车的充电方式一个是随车配送一个10千瓦的家用充电柜,只要有车位,就可安装使用,6小时可充满电,不依赖专业充电站。还有一种是直接接驳在家用220伏的电源上,不过充电时间就要慢一些,大概需要18小时。充满电的汽车,最长可以行驶300公里。
  但是问题是,如果安装充电柜,对车主的车位要求就比较高。因为充电柜要接小区配电箱的电源,所以车主就必须有一个固定的车位,而四处游移的停车方式,显然并不适合购买电动车。
  这款比亚迪的电动车是中国首款面向个人销售的纯电动车,所以在充电方式上,它所面临的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公共充电站少,小区充电柜对车位要求高,家庭电源充电时间长,都是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
  方向盘感觉非常重
  比亚迪E6从外观上看和别的两厢汽油车几乎没有什么差别,外型设计上并没有体现出纯电动车的特点,没有丝毫高科技和时尚元素。只是它的钥匙在给你强调这是一辆纯电动车,递给记者手里的钥匙实际上就只是一个遥控车门锁,E6没有传统意义上的钥匙。打开车门,坐进车内,感觉车内比较宽敞,大面积中控台层次分明,环抱式的设计带来不错的整体感受,与外观不同的是内饰部分使用了更多曲线。
  坐在驾驶席上,记者试图找到一个合适的驾驶姿势,但感觉坐姿偏高。虽然座椅可以电动调节,但是并不能改变其高低位置。记者在座椅的右侧并没有发现手刹,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离合的位置实际是刹车,踩下便可驻车,再踩下是解除。
  按下启动按钮,E6没有一般汽车发动机点着时的震动和噪音,仪表盘上你也看不到转速表和油量表,取而代之的则是中控屏幕上的剩余电量和电动机输出功率值。挡位位于方向盘的右侧,向上是倒车,向下是前进,向右是停车。你只要踩住刹车将挡杆拨向下,当屏幕中出现绿色的OK字样,就表示车辆已可以正常启动了。
  缓缓松开刹车,静谧的车厢内传来电流声,车辆也开始缓缓挪动。得益于电动机低速大扭矩的特性,轻点油门(严格来说,应该是“电”门),E6的起步倒也轻松,2.3吨的整备质量并没有对电动机造成太大的麻烦。而电动机直接驱动的传动特质,则为E6带来了快速的动力响应,原则上,它几乎不存在动力迟滞。方向盘转动起来很沉重,可能是出于节省能耗的考虑,方向盘助力并不明显。
  行驶途中E6的动力响应确实很快,动力虽然不强但确实是一踩就有,在时速70km以下,E6的动力应付日常驾驶没有太大问题,无论起步还是加速,都能赶上车流。只是感觉整车过于沉重,毫无灵活性可言,让人激动的推背感更是根本不可能存在。
  动力仍然显得捉襟见肘
  由于120马力在2.3吨的车重面前实在是显得微不足道,所以即使电动机全功率输出时,动力仍然显得捉襟见肘。当记者在京通快速上行驶,时速超过80km后,再想提速就会明显力不从心。这时候,无论将油门深踩下多少,E6都只会不紧不慢地用自己的步调慢慢提速。
  尽管后程加速乏力,不过E6跑到120km/h倒也不成问题,在高速上也完全够用。唯一的问题则是,当电动机大功率地输出时(E6的理论极速只有140km/h),电池电量的消耗也会比平时快很多,如果长时间保持高速行驶的话,续航里程可能难以得到保证。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比亚迪的续航能力之所以比国产其他纯电动车要长,主要是比别家使用了更多的电池组罢了。这势必让车身更重。
  从试驾的情况来看,比亚迪E6离私人购买还存在很大的距离。首先是充电时间过长,6个小时!如果在白天,谁会等6个小时等它把电充满再开走。其次,续航里程仍不够长,200多公里(资料显示是300公里,但工作人员说是200多公里),只够一个在远郊的市民开车进城,走个来回,再多走就会面临抛锚的危险。因为目前在加油站和单位仍无法充电(E6充电时必须有充电桩,购买时会送一个给车主)。
  最为主要的原因是:比亚迪E6的价格高高在上,即使享受国家补贴之后价格仍高达25万,要想真正大规模进入市场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其他文献
中国确定8类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工程  国家环保部12月5日发布《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划定了13个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并提出“十二五”期间,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将包含二氧化硫治理、油气回收、黄标车淘汰、能力建设等8类重点工程项目,投资需求约3500亿元。  环境保护部污染防治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国务院近日批复了《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这是我国第一部综合性大气污染防
期刊
60多米抛下  海上逃生舱成功浮出水面  挪威的游艇制造商Norsafe将其生产的海上逃生舱“GES50MKI-II”从61.53米的高处抛下后成功浮出水面,打破世界纪录。报道称,如此高的自由落体运动,心脏不好的人可不能乘坐它逃生。这个逃生舱长15米,具有防水性能,高空降落时速达113公里,能装载70人,紧急情况下所有人登舱只需要1分半钟的时间。Norsafe表示,随着大型集装箱船和钻井平台使用量
期刊
善解人意的机器人(中国)  身穿黄短袖,绿色的背带裤,领口系个蝴蝶结,这个会唱歌跳舞,能看图说话的“小猴子”叫Robii,它是一个互动陪伴性娱乐机器人,它的造型好似玩具,但却非常神奇,因为它十分“善解人意”。机器人的面部由170个LED灯组成,可根据外界的指令能做出100多种表情。  小物件福音“蓝牙贴”(美国)  你是不是常常因为找不到钥匙、遥控器、钱包等小物件而烦恼?甚至有时候还会想不起把宠物
期刊
“卫星”环球之旅  震动视觉神经  美国泰罗斯全球环境观测卫星从1960年4月1日成功地进行第一次发射起,到1982年年底,总共已有28颗卫星入轨,形成了一个泰罗斯全球环境观测卫星系列。几十年以来,这些卫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信息以及看待地球新的视角。美国宇航局(NASA)出版了一本书,名为《作为艺术的地球》(Earth As Art),里面记录了由NASA的陆地卫星5号、7号、TERRA卫星、水卫
期刊
多吃海鲜也致命?  文/记者 秦勉?编辑 孙燕燕?视觉设计 柴青艳?校对 李云凤  海鲜和大闸蟹都是公认的美食,可日前媒体报道,连续两人在大享海蟹螃蟹盛宴后出现全身疼痛、小便减少的情况,送往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后被确诊横纹肌溶解引发急性肾功能衰竭和多脏器功能衰竭,一度生命垂危。经医院多科室联合救治,方转危为安,目前都已康复出院。此事让很多食家惊呼,“难度海鲜有毒”?横纹肌溶解这个很少听说的病症也令
期刊
人造大脑能通过IQ测试  加拿大一个科学家组称,他们已经研制出迄今为止最接近真实大脑的机能大脑模型。这个利用超级电脑运行的模拟大脑拥有的一个数码眼睛,可以用来进行视觉输入,它的机械臂能绘制出它对视觉输入做出的反应。这个模拟大脑非常先进,它甚至能通过IQ测试的基本测试。  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神经学家和软件工程师表示,这是迄今为止产生的世界上最复杂、最大规模的人类大脑模型模拟。这个名叫Spaun的大脑
期刊
该拿孩子的皮肤怎么办?  “关爱儿童健康护理科学沙龙”  在京举行  你知道儿童护肤的奥秘究竟有多少?皮肤过敏只是“面子问题”吗?“绿色无添加”靠谱吗?12月6日,由北京科技记者协会指导、北京科技报社主办、强生(中国)有限公司支持的“关爱儿童健康护理科学沙龙”在京举行。  此次沙龙是一个面向中国新闻媒体的大型公益活动。活动邀请的演讲嘉宾包括空军总医院皮肤科专家刘玮教授,美国药剂学博士David M
期刊
如何让静电不再“放电”?  有网友在微博上抱怨,再也不买廉价围巾了,那静电哗哗的把我电得跟爱因斯坦一样,特怕静电的我还是绕道走吧。也有的调侃说,要是把冬天的静电攒起来,明年夏天开一季的空调也不用交电费了,传说中的自给自足。  的确,一进入冬季,静电这位老朋友就如期而至,怒发冲冠、电光四射,啪啪作响的静电弄得好不热闹,让很多人都产生心理阴影,静电究竟都有哪些危害?人们要如何预防静电呢?  什么是静电
期刊
黄金大米无害却违规 错在哪?  黄金大米这样一项原本出于善意的试验,却因操作者的违规和隐瞒,造成了受试者极大的心理负担。  “试验违规 黄金大米相关责任人被撤职”,12月7日,新华社发布的这则消息终于对曾经闹得沸沸扬扬的“黄金大米”一事盖棺定论。  回顾黄金大米试验  时间倒回到4个月前,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在8月30日向媒体表示,美国一科研机构发布了其对24名中国湖南省儿童进行转基因大米人体试
期刊
中国首次在“太空”种蔬菜  保障人类在外空间自主生活的高级阶段是就地取材的方式,通过利用当地资源生产人类生活所必需的材料。  在地球外建造人类基地,是人类多年的夙愿。虽然达成这个愿望还需要长久的努力,但是人们在这方面的经验却在慢慢地积累着。目前中国科学家的一项阶段性成果,让这个愿望距离现实更近了一步。  12月初,中国航天员中心参试乘员唐永康、米涛结束了在密闭试验舱内进行了30天的实验顺利出舱。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