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区紧抓“一个机遇”,充分利用“四大优势”,即农业发展的得天独厚基础优势、日新月异的工业园区平台承载优势、中心城区不断扩容的体量优势及方便快捷的交通区位优势,推进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中心城市功能不断完善,经济总量不断增长,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持续向好。
一、狠抓工业园区建设、做大做强六大产业
近年来,科尔沁区坚持以工业化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依托工业园区优势,大力实施“工业强区”的战略,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工业集群化程度大幅提高,工业经济总量显著扩张,工业结构更加优化。通过实施“双百亿工程”,形成了支撑科尔沁区经济发展的玉米生物科技、原铝及铝后加工、绿色农畜产品深加工、新型装备制造业、硅砂及新能源、现代及蒙医药六大优势特色产业。到“十二五”期末,全面实现“12455169”工程。即:打造个1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实现2000亿产值,上缴40亿税金,安置5万人就业,培养5个百亿企业,培育10个上市公司,完善配套6大产业,建成9大基地。
(一)工业经济不断做大,重点项目硕果累累
2012年,科尔沁区突出以非资源产业项目为重点,新建项目39个,其中超10亿元的3个、超亿元的17个,梅花生物谷氨酰胺及小品种氨基酸等22个项目竣工投产。
其中:霍煤碳素公司年产12万吨碳素和10万吨石油焦粉项目总投资10亿元,建成投产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8亿元,利税2亿元。金锣食品日产1000吨清真制品项目总投资10亿元,引进24条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清真制品生产线,达产达效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利税3亿元。年出栏50万口生猪养殖基地项目总投资10亿元,计划2013年底全部建成投产,达产达效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实现利税0.9亿元、安置就业1000人。甘肃亚盛滴灌管(带)生产线项目总投资5亿元,项目投产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安置就业1000余人,实现节水总量4.5亿立方米。河北迎新玻璃生产线建设项目总投资27亿元,全部建成后可实现年总产量2100万重量箱,实现年产值35亿元,利税3.8亿元,安排就业1200余人。蒙古王实业二期建设项目总投资5亿元,分三期建设完成。库房现已投入使用,酿酒车间2013年10月投产。这些大项目、好项目的如期竣工投产,将为科尔沁区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为循环经济发展推波助澜
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主要负责收集处理科尔沁工业园区南区90%的工业废水和10%的生活污水,其中,工业废水主要包括以梅花生物为主的大型化工企业。随着国家对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环保事业的重视,该污水处理工程已被列入国家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城镇污水处理及配套设施建设项目之一,是科尔沁区水质环境改善治理工程重点项目。目前,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总投资1.6亿元,于2007年开工建设,2008年投入运行。设计日处理能力为5万吨/日,已连续近4年保持污水处理稳定达标排放,处理污水主要出水指标已达到国家一级A标准(COD在50mg/L以下,BOD在10mg/L以下),极大地缓解了当地水资源的污染状况。二期污水扩建工程位于一期工程北部,扩建工程占地约72亩,总设计能力为日处理5万吨,其配套建设污水管网23.24公里。同时,增设增加部分中水回用附属设施以及9公里中水管网。出水水质按《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排放。该工程总预算共计1.2亿元,预计2013年11月份竣工并投入使用。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将有效减少工业废水对环境的污染,改善西辽河流域水体污染,对促进科区工业园区可持续发展起到“排头兵”的作用。
二、充分发挥中心城市作用、全力促进城乡一体化
在进一步强化现有政治、经济、金融、交通、文化、教育、卫生、科技、信息等各项中心城市功能的基础上,科尔沁区重点开发“两种资源”,加强非资源型产业的主导地位,全力提高新型工业化水平。集中建设“一个中心”,将科尔沁工业园区打造成为蒙东地区最大的工业园区。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园、文化产业园、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全面提升服务功能,不断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一)加快建设中心城市,全面提升“五个功能”
1.提升交通枢纽功能。充分利用铁路、公路、航空综合交通体系,巩固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加快发展大物流。
2.提升产业带动功能。加大工业项目引进力度,打造自治区功能最全、产业最优、实力最强、环境最美的工业园区。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和非资源型产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3.提升要素集聚功能。推进物流、金融、会展、文化产业园、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建设。
4.提升服务、管理和创新功能。发挥科尔沁区优势,加快民生服务大楼、医疗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
5.提升城市品位,打造宜居环境。大手笔,大投入,大发展。城中村改造启动红星、建国、铁南和五家子4个片区,总面积16平方公里,现已投资11.47亿元,征收土地2809亩。棚户区改造现已投资27亿元,完成征收1.550户、45万平方米。民航路两侧改造工程完成征收350户、16.8万平方米。明仁大街改造工程投入资金1亿元,对60栋楼进行整体外立面装修。对主城区9条街路进行改造,路面进行拓宽。为改善市民出行环境,投资5000万元,对涉及11个街道、70多个社区的113条巷路进行硬化、绿化、亮化、美化,总长度2万延长米,总面积8.5万平方米。打造全城绿色氛围,高标准、高起点推动“一环、两带、四纵、六横、十七园、五百景点”绿化工程。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2%。2012年,共栽植国槐1350株,建设街角绿地27处,游园5个,平整绿地近4.2万平方米,栽植乔木4665株,灌木54578株。
(二)加快城乡规划布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融合 1.高起点定位,完善城乡建设规划。坚持主城区“南扩、东移”战略,突出铁南、红星、建国3个片区城中村改造工作,将城区与周围乡村的居民点作为一个整体,统一编制城乡发展、土地利用、城市人口、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专项规划,建设生态宜居型城市。抓好小城镇建设规划,发展小城镇的关键是繁荣农村经济、培育主导产业。综合考虑各中心小城镇的区位、资源、人口及经济发展水平和潜力等因素,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科学规划城镇布局,以特色产业或龙头企业为依托,建成工业型、农业型、商贸型、旅游型、非资源开发型等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加快培育城乡一体的产业支撑体系。如木里图镇、大林镇要依靠工业资源发展;育新镇、莫力庙苏木要依靠旅游资源发展;钱家店镇、余粮堡镇就要依靠商贸流通资源发展。
2.抓住重点,统筹推进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要条件。科尔沁区作为通辽市县域经济的发展极,更应重点发展园区经济和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农业通过“公司+农户+基地”的产业化发展途径,将农产品加工销售环节融入城区园区企业,促进城乡之间的融合。目前,区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发展到37家。全区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为240万吨,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76.5%。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达到230个,会员1.8万人。要进一步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首先,加快土地制度改革,推动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推行并完善土地流转机制,规范土地流转方式,加强对土地流转工作的指导,建立土地流转合同的订立、签证、登记制度,根据“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探索农村土地流转的新机制,确保农村土地依法有序流转,积极做好土地确权发证工作,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其次,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龙头建设。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分类指导的原则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各乡镇依托当地资源,负责抓落实。从发展生态农业和精品农业的角度,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一方面以巩固提高全区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为抓手,做好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通过积极发展“公司+农户+基地”模式,大力培育好梅花味精、金锣集团、蒙古王集团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产业,将企业及品牌做大做强,推进龙头生产企业的原料供应生产基地建设,带动农民增加收入。第三,大力抓好特色富民产业。做大做强节水高产田、设施农业、沙地葡萄、食用菌、黄牛和生猪养殖等六大特色富民产业,高质量完成80万亩节水高产田、3万亩设施农业、2万亩沙地葡萄、2800万棒食用菌任务目标。
3.强化保障,统筹推进机制创新。充分发挥政府在协调城乡发展和建立相关制度方面的作用,建立有利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政府管理体系。一是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进一步深化公共财政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支持“三农”投入稳定增长的保障机制,今年,累计争取支农惠农资金39.5亿元,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二是加强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放宽农民进城落户条件,消除城乡人口流动的制度保障,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和相关制度改革,促进农民向城市集聚。三是着力推进城乡劳动力就业一体化。要逐步把对城镇失业人员在就业和培训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落实到农村富余劳动力身上,促其到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加快建立适应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把农民工及其家属在城镇的计划生育、子女教育、劳动就业、妇幼保健等工作列入相关部门和相关社区的管理范围。2012年,全区累计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57.3万人次,实现务工收入31.4亿元。四是全面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使其成为推动集体经济发展、带领群众致富、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核心。完善城乡一体化督查考核体系,使发展目标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充分调动起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
4.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科区城镇化率现已达到 62.2 %,住房砖瓦化率达到96%。重点扶持已经形成一定人口和经济规模的城镇优先发展,以特色产业为依托,建设交通节点型、旅游度假型、加工制造型、资源开发型、商贸流通型等特色鲜明的小城镇。切实把科尔沁区打造成为上承中心城市,下带广大农村,统筹城乡发展的综合平台。
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创新公共服务体系
基础设施是中心城市的物质载体,也是限制中心城市要素聚集最常见的瓶颈之一。撤盟设市后,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建设虽有明显的完善,城市综合交通网络也渐趋形成,水、电、通讯等网络都得到较大改善,但按照百万人口中心城市拉大城市框架总体要求,老城区明显滞后的状态,重建设轻管理,交通拥堵,公共设施不配套等情况均制约着城市的综合发展。
(一)中心城市要凸显时代品位
1.要加大城市规划力度,中心城区框架的扩张,铁南片区,东出口的城市道路以及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快速度。
2.要改善城市的给排水系统和公共服务设施。如公共厕所、小街小巷改造、弃管住宅楼、生活垃圾转运站等建设和管理。
3.要加强城市规划。通过功能区设置和强化建国、红星街道、木里图镇组群式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改变中心城市的结构不合理,城市聚集功能弱化的局面,还要充分考虑城市的长远发展目标,突出建设和发展现代服务业。
4.要把城市管理责、权、利下放基层,突出块块管理原则,做好条块结合,形成城市管理的网络。建立健全城市管理机制和体制,切实提升城市管理标准,努力打造秩序井然、运转高效的中心城市。
5.要结合街道和建筑风格,精心作好亮化规划和景观设计。重点抓好主要街道、商业区和沿辽河公园亮化工程,全力打造精品夜色景观,不断增强城市的魅力和吸引力。同时,要打造孝庄故里和科尔沁文化要素,塑造高品位的城市形象,要继续抓好城市文明的创建活动。
(二)基础保障,破除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
1.加快道路建设。科区现有县级公路4条,里程12796公里;乡村公路(油路)53条,里程550.22公里;村道(砂石路)116条,里程685.28公里。2012年,积极完成公路的养护、建设通村公路986公里,实现了公路村村通工程,以解决广大农民群众的出行难问题。使人流、物流畅通,增强支撑农民和农村发展的能力。 2.加快水利建设。要充分利用国家重点农业开发政策,做好基本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重点抓好高效节水灌溉生态治理工程,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2012年,人畜饮水解困率100%,自来水入户率达80%,安全饮水率达到90%。
3. 加快农村电网改造步伐。2012年,农村电网覆盖面积达到140万亩,满足农村、城镇化建设的需要。
4.加快发展粮食生产和特色农业。建设好国家商品粮基地,2012年,全区今年总播面积238万亩,粮食产量达到26亿斤。重点打造节水高产高效粮食示范田、设施农业、沙地葡萄、食用菌、生猪、肉牛等富民产业。全年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0万亩以上。
5.加快农村教育、医疗、卫生、通讯、文化、体育设施建设,让农牧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三)生态建设,推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1.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加强“三北”防护林、农田林网建设。2012年,完成人工造林13.7 万亩,封育5 万亩,绿化新农村7个,森林覆被率达到16.9%。退耕还林还草、舍饲圈养、植树造林,编织围沙挡风的绿色屏障,使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变沙地为宝地。以开展沙地葡萄为总抓手,创建了9万亩沙地葡萄园的建设、沙地西瓜、沙地花生等经济作物齐头并进,提高了农业经济的贡献率。
2.完善水资源管理,强化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加强区域、行业用水定量控制和定额管理。2012年,节水灌溉工程达到120万亩,节水高产高效粮食功能区达到80万亩,加强了辽河水资源的保护。
3.加大工业污染治理力度,严格执行环境保护和污染物排放标准。科尔沁区环境空气质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可吸入颗粒物三项主要污染物指标逐年呈下降的趋势。2012年,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606 吨,COD排放量减少495 吨 ,氮氧化物减排量73吨,完成氨氮减排量64吨。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以上天数334天。建设项目环评、环保设施竣工验收执行率达到100%。
4.促进农村节能减排。目前,农村沼气总数达到16350 户,达到发展清洁能源,节省燃料消费,减少废弃物,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延长农业生态产业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多赢”目的。有部分农户用上节煤节柴灶、太阳能热水器、生活方式发生可喜变化。
四、着力解决民生问题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稳定和扩大就业,落实并完善社会保障政策,加强教育、卫生、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以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为目标,多渠道筹集资金,连续多年实施兑现了“民生工程”。
(一)就业是民生之本
一个岗位不仅意味着一份收入,更意味着生活的改善、家庭的希望。2012年,科尔沁区创建就业基地1个、创业园区4个、孵化基地2个,吸纳企业和个体工商业户500余家、安置就业4000余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14%。农牧民转移技能培训1800人,农牧民转移就业93835人。
(二)教育是民生之基
为让所有孩子都能上起学、上好学,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发展和教育公平,实施了一系列重大举措。目前,全区学前一年级受教育率达到85%、学前三年受教育率达到55%、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初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5.6%、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75.8%。教育体育事业跨入自治区优秀教育旗县行列;累计投入资金8.7亿元,加强校安工程建设,规划改造学校56所,全部改造面积将达52万平方米;实施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已建成标准化公办农村幼儿园10所。
(三)医疗是民生之需
以公共卫生、基层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为重点,提高居民医疗卫生保障水平,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的目标,着力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问题。2012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290元,参合率达到96.7%,核销住院医药费用3026.62万元;区第一人民医院综合医院重点打造“六大专科”品牌,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化医院;区妇幼保健院成为集妇女儿童保健、医疗、教学为一体的特色专科医院,在相应领域达到自治区先进水平;中医院投资7500万元、2.7万平方米的病房综合楼正在施工建设,努力创建三级乙等现代化中医院;区域内每万人拥有医院、卫生院技术人员19.96%人,每万人拥有床位19.43%张,比2003年增加了18%张。社区医疗服务中心11个,乡镇标准化卫生院19个,标准村级卫生室达到626个。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强。
(四)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逐步实现城乡养老保险制度,2012年,“五险”参保总人数达到36万人;积极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建立了城镇非从业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农村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城乡低保标准逐步达到年人均收入的20%以上,五保对象供养标准每年递增200-300元,集中供养率达到40%以上,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五)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事业
建立惠及城乡居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立足科区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以莫力庙蒙古族、鲜光朝鲜族为代表的民族民俗文化产业;实施精品文化工程,形成了少儿版画艺术节、科尔沁风筝节等节庆文化品牌;2012年,建成区图书馆、文化馆,街道文化站、镇苏木文化广场、村(社区)文化室达到279个。投入380万元,建设草原书屋71个,放映电影4900场。
(六)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创新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体系,推进社会管理重心下移。实施了在城区各街道全面推广了GIS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在农村全面实行“532”民主决策机制,各镇苏木均建设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实行一站式服务。加快构建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和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七)强化城乡社区服务功能
融合人口、劳动、就业、社保、民政、卫生、文化以及综治、维稳、信访等管理职能和服务资源,加快社区信息化建设,构建社区综合管理和服务平台。
(作者系通辽市科尔沁区区长助理)
责任编辑:杨再梅
一、狠抓工业园区建设、做大做强六大产业
近年来,科尔沁区坚持以工业化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依托工业园区优势,大力实施“工业强区”的战略,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工业集群化程度大幅提高,工业经济总量显著扩张,工业结构更加优化。通过实施“双百亿工程”,形成了支撑科尔沁区经济发展的玉米生物科技、原铝及铝后加工、绿色农畜产品深加工、新型装备制造业、硅砂及新能源、现代及蒙医药六大优势特色产业。到“十二五”期末,全面实现“12455169”工程。即:打造个1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实现2000亿产值,上缴40亿税金,安置5万人就业,培养5个百亿企业,培育10个上市公司,完善配套6大产业,建成9大基地。
(一)工业经济不断做大,重点项目硕果累累
2012年,科尔沁区突出以非资源产业项目为重点,新建项目39个,其中超10亿元的3个、超亿元的17个,梅花生物谷氨酰胺及小品种氨基酸等22个项目竣工投产。
其中:霍煤碳素公司年产12万吨碳素和10万吨石油焦粉项目总投资10亿元,建成投产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8亿元,利税2亿元。金锣食品日产1000吨清真制品项目总投资10亿元,引进24条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清真制品生产线,达产达效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利税3亿元。年出栏50万口生猪养殖基地项目总投资10亿元,计划2013年底全部建成投产,达产达效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实现利税0.9亿元、安置就业1000人。甘肃亚盛滴灌管(带)生产线项目总投资5亿元,项目投产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安置就业1000余人,实现节水总量4.5亿立方米。河北迎新玻璃生产线建设项目总投资27亿元,全部建成后可实现年总产量2100万重量箱,实现年产值35亿元,利税3.8亿元,安排就业1200余人。蒙古王实业二期建设项目总投资5亿元,分三期建设完成。库房现已投入使用,酿酒车间2013年10月投产。这些大项目、好项目的如期竣工投产,将为科尔沁区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为循环经济发展推波助澜
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主要负责收集处理科尔沁工业园区南区90%的工业废水和10%的生活污水,其中,工业废水主要包括以梅花生物为主的大型化工企业。随着国家对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环保事业的重视,该污水处理工程已被列入国家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城镇污水处理及配套设施建设项目之一,是科尔沁区水质环境改善治理工程重点项目。目前,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总投资1.6亿元,于2007年开工建设,2008年投入运行。设计日处理能力为5万吨/日,已连续近4年保持污水处理稳定达标排放,处理污水主要出水指标已达到国家一级A标准(COD在50mg/L以下,BOD在10mg/L以下),极大地缓解了当地水资源的污染状况。二期污水扩建工程位于一期工程北部,扩建工程占地约72亩,总设计能力为日处理5万吨,其配套建设污水管网23.24公里。同时,增设增加部分中水回用附属设施以及9公里中水管网。出水水质按《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排放。该工程总预算共计1.2亿元,预计2013年11月份竣工并投入使用。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将有效减少工业废水对环境的污染,改善西辽河流域水体污染,对促进科区工业园区可持续发展起到“排头兵”的作用。
二、充分发挥中心城市作用、全力促进城乡一体化
在进一步强化现有政治、经济、金融、交通、文化、教育、卫生、科技、信息等各项中心城市功能的基础上,科尔沁区重点开发“两种资源”,加强非资源型产业的主导地位,全力提高新型工业化水平。集中建设“一个中心”,将科尔沁工业园区打造成为蒙东地区最大的工业园区。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园、文化产业园、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全面提升服务功能,不断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一)加快建设中心城市,全面提升“五个功能”
1.提升交通枢纽功能。充分利用铁路、公路、航空综合交通体系,巩固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加快发展大物流。
2.提升产业带动功能。加大工业项目引进力度,打造自治区功能最全、产业最优、实力最强、环境最美的工业园区。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和非资源型产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3.提升要素集聚功能。推进物流、金融、会展、文化产业园、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建设。
4.提升服务、管理和创新功能。发挥科尔沁区优势,加快民生服务大楼、医疗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
5.提升城市品位,打造宜居环境。大手笔,大投入,大发展。城中村改造启动红星、建国、铁南和五家子4个片区,总面积16平方公里,现已投资11.47亿元,征收土地2809亩。棚户区改造现已投资27亿元,完成征收1.550户、45万平方米。民航路两侧改造工程完成征收350户、16.8万平方米。明仁大街改造工程投入资金1亿元,对60栋楼进行整体外立面装修。对主城区9条街路进行改造,路面进行拓宽。为改善市民出行环境,投资5000万元,对涉及11个街道、70多个社区的113条巷路进行硬化、绿化、亮化、美化,总长度2万延长米,总面积8.5万平方米。打造全城绿色氛围,高标准、高起点推动“一环、两带、四纵、六横、十七园、五百景点”绿化工程。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2%。2012年,共栽植国槐1350株,建设街角绿地27处,游园5个,平整绿地近4.2万平方米,栽植乔木4665株,灌木54578株。
(二)加快城乡规划布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融合 1.高起点定位,完善城乡建设规划。坚持主城区“南扩、东移”战略,突出铁南、红星、建国3个片区城中村改造工作,将城区与周围乡村的居民点作为一个整体,统一编制城乡发展、土地利用、城市人口、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专项规划,建设生态宜居型城市。抓好小城镇建设规划,发展小城镇的关键是繁荣农村经济、培育主导产业。综合考虑各中心小城镇的区位、资源、人口及经济发展水平和潜力等因素,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科学规划城镇布局,以特色产业或龙头企业为依托,建成工业型、农业型、商贸型、旅游型、非资源开发型等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加快培育城乡一体的产业支撑体系。如木里图镇、大林镇要依靠工业资源发展;育新镇、莫力庙苏木要依靠旅游资源发展;钱家店镇、余粮堡镇就要依靠商贸流通资源发展。
2.抓住重点,统筹推进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要条件。科尔沁区作为通辽市县域经济的发展极,更应重点发展园区经济和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农业通过“公司+农户+基地”的产业化发展途径,将农产品加工销售环节融入城区园区企业,促进城乡之间的融合。目前,区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发展到37家。全区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为240万吨,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76.5%。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达到230个,会员1.8万人。要进一步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首先,加快土地制度改革,推动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推行并完善土地流转机制,规范土地流转方式,加强对土地流转工作的指导,建立土地流转合同的订立、签证、登记制度,根据“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探索农村土地流转的新机制,确保农村土地依法有序流转,积极做好土地确权发证工作,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其次,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龙头建设。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分类指导的原则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各乡镇依托当地资源,负责抓落实。从发展生态农业和精品农业的角度,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一方面以巩固提高全区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为抓手,做好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通过积极发展“公司+农户+基地”模式,大力培育好梅花味精、金锣集团、蒙古王集团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产业,将企业及品牌做大做强,推进龙头生产企业的原料供应生产基地建设,带动农民增加收入。第三,大力抓好特色富民产业。做大做强节水高产田、设施农业、沙地葡萄、食用菌、黄牛和生猪养殖等六大特色富民产业,高质量完成80万亩节水高产田、3万亩设施农业、2万亩沙地葡萄、2800万棒食用菌任务目标。
3.强化保障,统筹推进机制创新。充分发挥政府在协调城乡发展和建立相关制度方面的作用,建立有利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政府管理体系。一是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进一步深化公共财政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支持“三农”投入稳定增长的保障机制,今年,累计争取支农惠农资金39.5亿元,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二是加强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放宽农民进城落户条件,消除城乡人口流动的制度保障,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和相关制度改革,促进农民向城市集聚。三是着力推进城乡劳动力就业一体化。要逐步把对城镇失业人员在就业和培训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落实到农村富余劳动力身上,促其到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加快建立适应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把农民工及其家属在城镇的计划生育、子女教育、劳动就业、妇幼保健等工作列入相关部门和相关社区的管理范围。2012年,全区累计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57.3万人次,实现务工收入31.4亿元。四是全面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使其成为推动集体经济发展、带领群众致富、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核心。完善城乡一体化督查考核体系,使发展目标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充分调动起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
4.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科区城镇化率现已达到 62.2 %,住房砖瓦化率达到96%。重点扶持已经形成一定人口和经济规模的城镇优先发展,以特色产业为依托,建设交通节点型、旅游度假型、加工制造型、资源开发型、商贸流通型等特色鲜明的小城镇。切实把科尔沁区打造成为上承中心城市,下带广大农村,统筹城乡发展的综合平台。
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创新公共服务体系
基础设施是中心城市的物质载体,也是限制中心城市要素聚集最常见的瓶颈之一。撤盟设市后,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建设虽有明显的完善,城市综合交通网络也渐趋形成,水、电、通讯等网络都得到较大改善,但按照百万人口中心城市拉大城市框架总体要求,老城区明显滞后的状态,重建设轻管理,交通拥堵,公共设施不配套等情况均制约着城市的综合发展。
(一)中心城市要凸显时代品位
1.要加大城市规划力度,中心城区框架的扩张,铁南片区,东出口的城市道路以及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快速度。
2.要改善城市的给排水系统和公共服务设施。如公共厕所、小街小巷改造、弃管住宅楼、生活垃圾转运站等建设和管理。
3.要加强城市规划。通过功能区设置和强化建国、红星街道、木里图镇组群式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改变中心城市的结构不合理,城市聚集功能弱化的局面,还要充分考虑城市的长远发展目标,突出建设和发展现代服务业。
4.要把城市管理责、权、利下放基层,突出块块管理原则,做好条块结合,形成城市管理的网络。建立健全城市管理机制和体制,切实提升城市管理标准,努力打造秩序井然、运转高效的中心城市。
5.要结合街道和建筑风格,精心作好亮化规划和景观设计。重点抓好主要街道、商业区和沿辽河公园亮化工程,全力打造精品夜色景观,不断增强城市的魅力和吸引力。同时,要打造孝庄故里和科尔沁文化要素,塑造高品位的城市形象,要继续抓好城市文明的创建活动。
(二)基础保障,破除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
1.加快道路建设。科区现有县级公路4条,里程12796公里;乡村公路(油路)53条,里程550.22公里;村道(砂石路)116条,里程685.28公里。2012年,积极完成公路的养护、建设通村公路986公里,实现了公路村村通工程,以解决广大农民群众的出行难问题。使人流、物流畅通,增强支撑农民和农村发展的能力。 2.加快水利建设。要充分利用国家重点农业开发政策,做好基本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重点抓好高效节水灌溉生态治理工程,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2012年,人畜饮水解困率100%,自来水入户率达80%,安全饮水率达到90%。
3. 加快农村电网改造步伐。2012年,农村电网覆盖面积达到140万亩,满足农村、城镇化建设的需要。
4.加快发展粮食生产和特色农业。建设好国家商品粮基地,2012年,全区今年总播面积238万亩,粮食产量达到26亿斤。重点打造节水高产高效粮食示范田、设施农业、沙地葡萄、食用菌、生猪、肉牛等富民产业。全年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0万亩以上。
5.加快农村教育、医疗、卫生、通讯、文化、体育设施建设,让农牧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三)生态建设,推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1.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加强“三北”防护林、农田林网建设。2012年,完成人工造林13.7 万亩,封育5 万亩,绿化新农村7个,森林覆被率达到16.9%。退耕还林还草、舍饲圈养、植树造林,编织围沙挡风的绿色屏障,使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变沙地为宝地。以开展沙地葡萄为总抓手,创建了9万亩沙地葡萄园的建设、沙地西瓜、沙地花生等经济作物齐头并进,提高了农业经济的贡献率。
2.完善水资源管理,强化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加强区域、行业用水定量控制和定额管理。2012年,节水灌溉工程达到120万亩,节水高产高效粮食功能区达到80万亩,加强了辽河水资源的保护。
3.加大工业污染治理力度,严格执行环境保护和污染物排放标准。科尔沁区环境空气质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可吸入颗粒物三项主要污染物指标逐年呈下降的趋势。2012年,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606 吨,COD排放量减少495 吨 ,氮氧化物减排量73吨,完成氨氮减排量64吨。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以上天数334天。建设项目环评、环保设施竣工验收执行率达到100%。
4.促进农村节能减排。目前,农村沼气总数达到16350 户,达到发展清洁能源,节省燃料消费,减少废弃物,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延长农业生态产业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多赢”目的。有部分农户用上节煤节柴灶、太阳能热水器、生活方式发生可喜变化。
四、着力解决民生问题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稳定和扩大就业,落实并完善社会保障政策,加强教育、卫生、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以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为目标,多渠道筹集资金,连续多年实施兑现了“民生工程”。
(一)就业是民生之本
一个岗位不仅意味着一份收入,更意味着生活的改善、家庭的希望。2012年,科尔沁区创建就业基地1个、创业园区4个、孵化基地2个,吸纳企业和个体工商业户500余家、安置就业4000余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14%。农牧民转移技能培训1800人,农牧民转移就业93835人。
(二)教育是民生之基
为让所有孩子都能上起学、上好学,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发展和教育公平,实施了一系列重大举措。目前,全区学前一年级受教育率达到85%、学前三年受教育率达到55%、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初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5.6%、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75.8%。教育体育事业跨入自治区优秀教育旗县行列;累计投入资金8.7亿元,加强校安工程建设,规划改造学校56所,全部改造面积将达52万平方米;实施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已建成标准化公办农村幼儿园10所。
(三)医疗是民生之需
以公共卫生、基层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为重点,提高居民医疗卫生保障水平,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的目标,着力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问题。2012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290元,参合率达到96.7%,核销住院医药费用3026.62万元;区第一人民医院综合医院重点打造“六大专科”品牌,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化医院;区妇幼保健院成为集妇女儿童保健、医疗、教学为一体的特色专科医院,在相应领域达到自治区先进水平;中医院投资7500万元、2.7万平方米的病房综合楼正在施工建设,努力创建三级乙等现代化中医院;区域内每万人拥有医院、卫生院技术人员19.96%人,每万人拥有床位19.43%张,比2003年增加了18%张。社区医疗服务中心11个,乡镇标准化卫生院19个,标准村级卫生室达到626个。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强。
(四)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逐步实现城乡养老保险制度,2012年,“五险”参保总人数达到36万人;积极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建立了城镇非从业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农村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城乡低保标准逐步达到年人均收入的20%以上,五保对象供养标准每年递增200-300元,集中供养率达到40%以上,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五)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事业
建立惠及城乡居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立足科区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以莫力庙蒙古族、鲜光朝鲜族为代表的民族民俗文化产业;实施精品文化工程,形成了少儿版画艺术节、科尔沁风筝节等节庆文化品牌;2012年,建成区图书馆、文化馆,街道文化站、镇苏木文化广场、村(社区)文化室达到279个。投入380万元,建设草原书屋71个,放映电影4900场。
(六)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创新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体系,推进社会管理重心下移。实施了在城区各街道全面推广了GIS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在农村全面实行“532”民主决策机制,各镇苏木均建设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实行一站式服务。加快构建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和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七)强化城乡社区服务功能
融合人口、劳动、就业、社保、民政、卫生、文化以及综治、维稳、信访等管理职能和服务资源,加快社区信息化建设,构建社区综合管理和服务平台。
(作者系通辽市科尔沁区区长助理)
责任编辑:杨再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