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悬置与身体自由

来源 :书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中一个纯净的身体,人与水亲密无间。李戈晔的艺术青春,始终沉浸在这个理想或纠结的心灵场域。
  人身体中有百分之七十的水分,可以说人的身体就是水做的。整个地球,同样有逾百分之七十的表面被水覆盖。仁者爱山,智者乐水。水是生命的缘起,也是生命的家园。
  李戈晔自小生活在苏州,如诗如画的江南水乡之地。她对水有着特别的感觉,仿佛自己是水中游泳的鱼,呼吸、欢跳、同生共息。而后求学于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工作于上海,李戈晔都在一个多水的地方,没有离开水的滋养。但是,当人生的焦虑从青春起始,个体之外——广义的水的世界,却已不再温暖。
  她又北上,先后在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国艺术研究院攻读硕博学位。对艺术的理解更深,离水乡却是远了,李戈哗画中的水世界则更具有了怀想的意义。
  人在世间,根本上是一个孤独的存在。因此需要去克服孤独的感觉,终其一生。某种意义上,所有的人生意义都是在和孤独作战。卢梭有言:“人生而自由,却无时不在枷锁之中。”此枷锁,与自由一样都是先验的赋予。没有枷锁,就很难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自由。只有与枷锁争战之后,自由才是一种真实存在。正如在“最后的晚餐”中,一定有一个犹大,因此导致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将肉身的焰火燃向高潮,之后的复活才是生命的真正开始。因此,孤独是一种无法回避的宿命存在。孤独又以各种形式存在于我们身边,甚至侵袭到水中,那里原本是温暖所在。
  孤独注定是无法排遣的,尤其对于敏感的心灵。李戈晔安静的外表难掩内心的忧伤,似乎没有具体的缘由,但却与生俱来,为所有生命的存在而感伤。生命本是惊喜的灵性存在,在浩渺宇宙中不可思议地生成与演进。然而生命也是原罪的结果,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的原罪。人生之展开,亦当是赎罪之旅。而人生之意义,就在救赎之中创造出来,阐释出来。
  李戈晔在水墨中完成这个救赎。
  她的画面格外纯净,通常只有两个元素:人与水。赤子之身,别无一物,非止身体,而是灵魂。李戈晔描绘的人与水的关系,本质上正是灵魂正义的追求,它已经超越了物质社会的欲望消费,面向了精神属性。一般而言,艺术史中的人体,多是男性艺术家所作,成为父权意志的审美客体。因此,无论身体如何绚丽,其中却没有主体。此为女性艺术思想研究的一端。另一端则是对女性艺术家主体意识的发见。在艺术史上被忽略的女性艺术家,她们对身体的表达,无疑更为真实,更具灵魂。李戈晔笔下的身体,最初尚有几件作品中的人物有着盘起的头发,其后就简至面目模糊,甚至只有头的形廓。依稀尚有女性性征,或为中性。李戈晔从女性主体意识的自我发现开始艺术思考,进而扩展到对人本身现实处境的观照,而无论性别。
  水在李戈晔的画面中,是意象的存在。宣纸之上,大片水色,渲染,渍痕,蓝得清澈,亮得耀眼。水静如斯,却是一种想象。有人在,有光斑在,才是真正的现实。身体在其中的真实处境,首先表现为与水的关系。本如鱼得水,但若将水喻为人之存在的处境,其中之身体即是一颗孤独的灵魂了。
  身体的漂浮即是灵魂的漂浮。现实早已异化,一边是现代工具理性编织的铁笼,一边是后现代虚无主义的欲望消费。无论水色如何绚烂,也是一潭没有生命活力的死水。身体浮于之上,任由其变,无能为力,看不到一点曙光。黑暗蔓延开来,直到天际。
  身体的悬置亦是灵魂的悬置。灵魂之所以存在,在于它有着明确的指向,超于尘世之上,归于终极之城。然而现实,物欲横流,铜迹斑斑,灵魂无可着落,身体只能以悬置状态存在。李戈晔感同身受,在画面中悬置身体,表达真实。李戈晔笔下,每一个身体的窒息都引起观者的极大共鸣,反观自身,仿佛置身于现场,避无可避。
  身体的破碎亦是灵魂的破碎。现代社会已是祛除神魅之后的历史,代之以理性信仰。当理性披上灵魂的外衣,以圣人自居,现代社会就被捆绑成一个全能主义的空间。表面上齐心协力,实际上是没有灵魂的蚁族。中国当代未完成的现代性本质上是没有灵魂的现代性。没有灵魂,任何对于民族现代性的奢谈都是妄言。李戈晔作品中太多局部的身体,她们毫无预设地从画面一边探出身来,或漂浮,或悬置,俱破碎。
  当身体和灵魂窒息、破碎至极,救赎之势就要来临。
  呈现身体漂浮、悬置、窒息、破碎的真实状态,已是灵魂救赎的开始。从对身体知觉的恢复出发,重新唤醒对自由的渴望。进入水中,应是逃离现实社会回到原乡的温暖,而并非进入作为“液体现代性”的另一个枷锁。水,应该恢复它的母性和温度,给自由以资源和动力。
  当希望升起之后,身体不再纠结和扭曲,她肢体舒展,身心畅快,与自由的节律合拍合奏。这是属于希望的视野,展现在李戈晔对身体从容而自信的抒写中。与精神拯救相关的视觉元素加入进来,如暗夜中那一束光,以及身体相互依偎的慰藉。
  自由之光,本于天人之爱。
  李戈晔也在努力从平面进入空间,画面本已水迹斑斑,又以水池影像投射于画面,或分段隔层、间距悬挂,或于地面平放镜面延伸构图。这些空间性的加入,给宣纸彩墨的平面之上赋予一层光衣,或者加强了画面的破碎感,或者以另一重空间的创造反观画面本身。从而给当代水墨提出了更多的质疑和可能性。
  當代水墨对文人画和现代水墨的超越,在于情趣和形式之上的思想向度。关注身体的处境化存在,寻求灵魂在场,以爱与正义的观念临到,正是李戈晔努力在水墨中的践行。
其他文献
本刊讯 5月18日上午10点,由常州市文广新局主办、刘海粟美术馆承办的刘海粟美术馆学术邀请展吴门双璧——张继馨中国画展、汪鸣峰书法篆刻展在刘海粟美术馆隆重开幕。  这次特殊且有意义的两位书画艺术家的联袂展示,一位是有著“新吴门画花鸟画掌门”之誉的张继馨先生;一位是艺界名宿沙曼翁先生的人室弟子汪鸣峰先生;他们一位花鸟画享誉画坛,一位书法篆刻自成面貌。汪鸣峰先生16岁即师从曼翁先生,由于勤奋期且具有较
期刊
一  洪勲于1913年出生在被誉为“书画之乡”的浙江省浦江县,父母为当地较为富裕且喜爱书画的农民。浓厚的书画氛围固然给年少的洪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对他影响最大的是郑祖纬,是洪黝走上绘画的引路人。多少年后,洪勲还念念不忘当年的启蒙者:“郑祖纬是我姐夫的弟弟,从小聪明好学。他父亲郑一新是当地的著名学者,工诗文,善画墨兰。祖纬从小受到父亲严格的文化艺术教育,四岁能诵诗。他家在浦江新三郑村,离我家不远。
期刊
1984年生于山西吕梁,现居江苏宜兴。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友会会员、宜兴市书法院副院长、吴冠中艺术馆篆刻创作室主任、宜兴市紫砂行业协会陶刻分会理事。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鮑志强先生以及西泠印社理事鞠稚儒先生。现求学于中国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花鸟进修班。
期刊
孙晓云女,1955年8月生于南京。3岁始承家传习书画,曾在农村插队5年,在部队服役8年。中共十七、十八大代表,中国文联第九届委员、第十届大会主席团成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主席,江苏省政府参事,江蘇省妇联副主席,江苏省文联副主席,曾任江苏省美术馆副馆长、馆长,现为名誉馆长,全国书法展、兰亭奖评审委员,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副院长,中国文联职业道德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
期刊
字素斋,号风道人,别署容舍。1969年生,江西樟树人。中国新闻出版书法家协会会员,新余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鄱湖印社副社长。篆刻作品入选第二届中国书坛新人作品展,获中华全国总工会“五一文化奖”评委提名奖、江西书法最高奖“首屆黄庭坚书法奖”三等奖以及“鞍钢杯”全国冶金职工书画摄影展一等奖等。出版有《水浒传梁山好汉印谱》。
期刊
1981年生,2005年畢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篆刻专业。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篆书委员会委员、马鞍山市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
期刊
吴越滨 扬州大学美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学院毕业。扬州市瓷画协会主席、扬州八怪研究所副所长、杭州西泠书画院画家、省宣传部文艺宣讲团专家、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评审库专家、中国国家工蔓协会理事、省民间艺术家协会理事、省高校美协理事等。国画作品在中国美协等主办的全国和省级美展入选获奖近10次。获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和省哲社科规划重点项目等10余项课题。在《文艺研究》《美术观察》《装饰》~CSS
期刊
依据历史的经验,艺术史上画派名称的由来,一般遵循着两个原则:艺术表现的风格特点,或画家艺术活动的区域。前者,如中国的院体派、文人画派、波臣画派、没骨派、米点山水、学院派、新工笔画派等,如外国的印象派、点彩派、表现主义派、野兽派、未来派、超现实主义派、超写实主义派、立体派、后现代主义派等。后者,如中国的吴门画派、浙派、新安画派、扬州画派、海上画派、金陵画派、岭南画派、长安画派、京津画派等,如外国的佛
期刊
摘要:《东坡题跋》辑录了苏轼对于诗词书画等艺术形式的品題文字,生动体现了苏轼对艺术的见解。本文侧重梳理题跋中关于书法的部分,以此来归纳苏轼的书法思想。我们发现,苏轼对于钟繇、二王、颟真唧都十分服膺,对于本朝则尤其推崇蔡襄。他强调学书法应该先真后行、草,在提倡“意”的同时也十分注重对于“法”的把握,两者之间达到了辩证统一。  关键词:东坡题跋;苏轼;蔡襄;意;法  苏轼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
期刊
陈凯  九三学社社员。2000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师范系,获文学学士学位;2004年考入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国画山水专业,师从张志民先生,2007年获文学硕士学位;2013年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攻读山水格韵研究与创作方向博士学位,师从陈平先生,2016年获美术学博士学位。现为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国画教师。  作为成长在新时期的艺术家,陈凯没有急于求新求变,而是在纷繁躁动的时尚潮流中心无旁骛、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