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交际翻译理论看非忠实翻译的积极意义——以古诗为例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amchine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严复“信、达、雅”一直是翻译界的“金科玉律”,但纵观翻译界,不忠实的翻译比比皆是,尤以古诗英译为代表。堪称中国文学皇冠的古诗,其英译自古就有。由于译者主体的不同,译文和策略也就千差万别。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彼得·纽马克总结自己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交际翻译理论。从纽马克的交际理论来研究古诗英译,可以深入体会非忠实翻译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交际翻译;非忠实翻译;古诗英译;积极意义
  一、引言
  我国著名翻译家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了“译事三难,信、达、雅”, 此后,“信、达、雅”这三个字一直影响着中国的翻译界,郁达夫称之为翻译界的“金科玉律”。但是,翻译界中不忠实的翻译也有很多,特别是古诗英译。虽然有些译者没有按照“信”的原则翻译中国古诗,但其译本却完整地表达了原诗的风格和韵味,更利于读者接受。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以Pound 和许渊冲的译文为例,如下表:
  Pound译 许先生译
  KO-jin goes west from Ko-Kaku-ro, My friend has left the west where the Yellow Crane towers;
  The smoke-flowers are blurred over the river, For River Town green with willows and with flowers.
  His lone sail blots the far sky His lessening sail is lost in the boundless blue sky;
  And now I see only the river, the long Kiang, reaching heaven. Where I see but the endless River rolling by.
  美国著名诗人弗罗斯特给诗下定义为:诗就是在翻译中丧失掉的东西。这就说明译诗很难,而要把诗译得传神更难。在庞德的译文中,他采用对号入座的译法,如:西辞=goes west, 烟花=smoke-flowers, 长江=the long Kiang 等,这些都过于拘泥于原文,而且他对“西辞”的理解错误,让人觉察不到丝毫的诗意美感。对比许先生的译文,“烟花三月下扬州”译为“ For River Town green with willows and with flowers”,虽然没有译出“烟花”二字,但以“green with willows ” 和 “red with flowers”押韵,表现了满园春色,生机勃勃的气息;体现了原文意境开阔、色彩明快的风格,更能传达原诗的意境美,让读者与原文产生思想上的共鸣,这就是非忠实翻译的积极意义。朱光潜认为:“绝对的‘信’ 只是一个理想,事实上不易做到 [1](P348)。”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香港学者周兆祥博士就指出,“忠于原文”不是翻译的主要原则和标准,不信的译文完全正常[2](P46-50)。张美芳教授说:“所谓的不忠实翻译的存在之所以有市场,那是因为它的存在是客观原因造成的。或许我们应该提出一种新的‘相对忠实’的标准,即把客观原因考虑进去之后的忠实[3](P17)。”非忠实翻译并不是一种错误的翻译方法,由于文化差异,译者主体的不同,读者接受能力的不同,非忠实翻译有其存在的客观性和实践性。而这与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提出的 “交际翻译” 原则不谋而合。“‘交际翻译’试图对译文读者产生一种效果,而这效果又要尽可能地与原文读者所要表达的效果相似。要求译者重新组合语言结构,以使译文地道顺畅[4](P56)。”本文试图从交际翻译理论看非忠实翻译在古诗英译中的积极意义,有利于读者进一步了解非忠实翻译产生的原因以及对翻译创造所具有的意义,从而促使译者全面综合各种翻译技巧,创造地道,富含美感的译文,满足读者的需要。
  二、交际翻译理论
  1.“交际翻译”理论的产生
  一直以来,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直译与意译都是翻译界讨论的中心话题。英国翻译家、翻译理论家兼实践家纽马克认为直译和意译的争论到了十九世纪初开始倾向于意译,即译神韵而不是译字母;译意义而不是译词汇;译信息而不是译形式;译事实而不是译方式。在提出“准确”(内容准确,事实准确,风格准确)和“简洁”的翻译标准的基础上,他以布莱尔(Buler)和雅克布森(Jacobson)提出的语言三大功能--表达功能、信息功能和劝说功能为理论依据,在其专著《翻译问题探讨》(Approach to Translation)中提出了“交际翻译”(Communication Translation)的新概念。
  1982年,英国普卡蒙出版社出版了彼得·纽马克的《翻译探索》一书。该书收录了他多年潜心研究翻译的数篇论文,其中几篇谈到了“交际翻译”。纽马克这个概念的提出,为翻译界研究指明了新的方向和道路,这是他“对翻译理论的主要贡献”。交际翻译理论强调原文的精神,而非原文的语义内容。交际翻译服务的对象是译入语的读者,因此,翻译的内容和语言都要以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为准则,强调的是再现原文要旨,重视译文可能带来的社会价值
  2.“交际理论”的特点
  交际翻译的目的是努力使译文对目的语的读者所产生的效果与对源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相同。也就是说,交际翻译的重点是根据目的语的语言、文化和表达方式传递信息,而不是尽量忠实地复制原文的文字。这里所说的交际翻译是完完全全地以目的语读者或接受者为导向。沿此途径的译者在处理原文的时候,他所关心的如何保留原文的功能和使其对新的读者产生作用。译者有较大的自由度去解释原文,调整原文,排除歧义。由于要达到一定的目的,有了特定的目的读者群,因此他所产生的译文必然会打破原文的局限。   交际翻译以译文读者为中心,强调翻译的归化法,熟识陌生,照亮黑暗,拉直曲折,而意译更强调创造性的释义原文[4](P57)。其关键在于传递信息,让读者去思考、去感受、去行动,发挥了语言传递信息、产生效果的功能。交际翻译较为主观,只注重译文读者产生的反应,使源语服从于译者和译语文化,不给读者留下任何疑点和晦涩难懂之处。它的关注点是目的语读者,为他们排除阅读或交际上的困难与障碍,使交际顺利进行,其译文通常是通顺易懂,清晰直接,规范自然,符合特定的语域范畴[5](P278)。
  三、非忠实翻译的原因
  1.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包含两方面:一是汉语民族与英语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传统习惯不同,有着不同的词汇体系。表示同一概念,汉语用多个词语,而与之相应的英语只用一词,这就涉及到一个英宽汉窄的问题。在翻译实践中遇到这种情况,如果还一味忠实于原文,恐怕要闹笑话了。如果把“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译为“lead a horse’s life” 难免让人大笑了。二是语言差异。在一种语言中显得非常自然的表达方式和表达内容却不适合在另一种语言中表达[6](P31)。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在很多情况下都找不到一一对应的词句。所以在翻译中,就要做到适当的调整而不能一味地“愚忠”。比如,be green-eyed 是红眼,就不能译为绿眼;honor roll是红榜,就不能译为光荣名单。因此,如果完全忠实于原文而直译,只会导致不被对方的文化所接受。
  2.翻译是一种实践活动
  翻译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这种活动受许多因素的制约,不过归根到底,译者的主体地位是不变的。然而译者所依存的社会、历史、意识形态背景、文化环境等各种因素千差万别,一定程度上会对翻译活动产生影响。译者的从译目的、包括政治的、宗教的、文化的、审美的等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译者对翻译手段和方法的选择。不同翻译方法和原则所产生的译文各不相同,对读者的影响也各有千秋。在翻译中,译者与原作者位于不同的历史环境和社会阶层,其特定的政治与意识形态必然会影响到他们对原文的不同理解,以致译文也有不同的忠实度。不同的译者出于不同的从译目的,为其所代表的社会阶层服务,对忠实的理解也能各有不同[7](p196) 。
  四、交际翻译理论下,古诗非忠实翻译的积极意义
  在对纽马克的“交际翻译”原则以及非忠实翻译的产生作了一番简要了解后,我们知道这两者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也有想通之处。因为以读者为中心的译文不会一味地忠实于原文,或多或少的渗透着译者的思想意识,展现出他们处理译文的痕迹,所以交际翻译某种程度上就体现了非忠实翻译的特点。通过以下几个不同的古诗英译版本,我们可以深入了解非忠实翻译的积极作用。
  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以Fletcher的译文和许渊冲的译文为例,如下表:
  Fletcher译 许渊冲译
  The Hope of Spring Spring View
  A nation, though fallen, the land yet remains. When spring fills the city, its foliage is dense. On war-torn land stream flow and mountains stand; In towns unquiet grass and weeds run riot.
  In grief for the times, a tear the flower stains. In woe for such parting, the birds fly from thence. Grieved over the years, flowers are moved to tears; Seeing us apart, birds cry with broken heart.
  For three months unceasing the bale fires now flare. A letter from home costs a fortune to bring. The beacon fire has gone higher and higher, Words from household are with their weight in gold.
  These worries scratch off my pen can not wing. I can not bear to scratch my grizzled hair; It grows too thin to hold a light hair pin.
  从原文的背景来看,杜甫描写了一幅国家衰败的景象,所以这篇诗歌的整个基调是哀怨的。在Fletcher 的译文中,他的翻译不免有死译,硬译之嫌,如:春望=the Hope of Spring, 国=nation, 感时花溅泪=in grief for the times, a tear the flower stains, 抵万金=cost a fortune to bring, 浑欲=my foolish wishes等等。这些都太拘泥于原文,而且“春望”和“国”的翻译还是错误的,特别是把“春望”译为“the Hope of Spring”, 使得原文悲伤的基调一去不复返,让人感觉不到诗意的美感。由于他采用逐字逐句的翻译,只做到了译词,却没有译意,也没有译情,传达不出杜甫的哀怨与爱国情怀,使读者与原文作者精神上没法互通。
  相比之下,许先生的译文则深入到了诗的内涵,采用意译并兼顾了原诗的风格和诗意。通过“Spring View” 、“war-torn land” 、“grizzled hair ” 等词将原诗中的意蕴充分地展现出来了。特别是把“春望”译为“Spring View”, 通过“view” 一词给读者呈现了一个想象的空间。把“国”译为“land”,不失为一种创新,一个好的选择。通过许先生的论文,我们看到:长安沦陷,国家破碎。诗人独自站在城外观望此景,感伤国事,怀念家人,一股忧国思家的感伤思绪涌上心头,而这也让读者感同身受。   从翻译理论看,许先生的译文偏向读者,采用意译,属于非忠实的翻译,这与纽马克的“交际翻译”原则相一致。
  又如: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此诗是唐代诗人金昌绪仅存的一首诗作,主题虽然是唐诗中闺妇思夫常用题材,但写法却含蓄深沉。这首五言诗的一、二句记实,三、四句写因:主人公打跑房外枝头上鸣叫的黄莺,因为“叽叽喳喳”的叫声惊醒了她的梦,使她无法梦见自己到了辽西。有中国古典文化常识的人知道辽西是当时打仗的边境,结合题目春怨,便可知主人公怨在何处。怨黄莺叨扰了美梦,这是表面原因;怨丈夫长年不归害她整日思念,实则担心远征的丈夫,这是主因;怨统治阶级连年征战,渴望合家团圆的幸福生活,这是根本原因。
  Fletcher的译文和许先生的译文如下:
  Fletcher译 许渊冲译
  A lover’s Dream A Complain in Spring
  Oh, drive the golden orioles, Drive orioles off the tree,
  From off our garden tree! For their songs awake me,
  Their warbling broke the dream where in, From dreaming of my dear,
  My lover smiled to me. Far off on the frontier.
  Fletcher 将题目译为“A lover’s Dream” 犯了想象上的错误,没有体现原诗的意味。“不得到辽西”译为“My lover smiled to me”,没有体现边境这个概念,所以读者无法联想到与战场有关的事物,无法体现主人公对统治阶级政策的不满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怨”字的深层含义未能传达,丧失了原诗的韵味。许渊冲是中国古典诗词的大家,他能很好地把原文的精髓传达出来,让读者产生共鸣。译文中,许先生把“辽西”译为“frontier”,采用创造性意译,不忠实于原文,加进了原文里没有而意义上有的内容,让读者联想到边境战争,体会到主人公的“怨”,揣摩出原诗的寓意。显然,许先生的非忠实翻译更易于读者接受,不仅传达出原文的神韵,而且达到了良好的交际效果。
  五.结语
  从上述分析可知,非忠实翻译也有它积极的文化意义,我们不能用所谓“忠实的标准”去看待所有的译文,特别是古诗翻译。译诗没有等值概念,它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在交际翻译理论下,对古诗翻译进行的创造必然是一种非忠实的翻译。朱维之在《译诗漫谈》中认为:“译诗的基本原则是再创造诗的意象,再创造诗的境界。换句话说,译诗者和诗人之间要心有灵犀一点通,然后经过再创造而表达出原诗的意蕴”[8](P984) 。想要译的传神,就要有取有舍,不能逐字逐句地翻译,当然也不能为了达到交际目的,只运用非忠实翻译这一条原则。最合理、最接近原文、最美的译作则是各种翻译原则相互配合的结果。
  参考文献:
  [1] 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2] 周兆祥.翻译的准则与目标[J]. 中国翻译,1996,(5).
  [3] 张美芳.外语教学如何迎接二十一世纪的挑战? —在中国译协第五届全国理事会会议开幕式上致    词[J]. 中国翻译,2005,(1).
  [4] 刘金龙. 从古诗词英译中看纽马克的“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J].  石家庄示范专科学校学    报,2006,(4).
  [5] 王华玲.浅析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6] 刘素君.论“不忠实”译文的原因[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55).
  [7] 贾玉.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研究及应用[J]. 经济研究导报, 2013,(185).
  [8]王寿兰.当代文学翻译百家谈[C].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184.
其他文献
【摘要】:文化语境是指我们在与人进行交际的时候,要注意考虑到与此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包括这个人生活的地方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人文地理,还有这个地区的一些社会规范,毕竟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和地区之间的文化背景是不一样的。商务英语是说一切以适应我们的职场生活的语言要求为目的的,它的内容包括到商务活动的方方面面,可以是我们的与人交流时的英文水平,可以是西方的一些企业管理的思想,可以是西方国家的人的工作
期刊
【摘要】:绛州鼓乐又称绛州大鼓,因新绛县古称绛州而名,泛指山西省新绛县汉族民间流行的锣鼓乐和吹打乐。它是当地文化原生态的艺术再现,素以擂大鼓、花敲干打、演绎情节故事称著。绛州鼓乐的传承人郝世勋为绛州鼓乐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杨丁洪是绛州鼓乐团多年培养的鼓手中出类拔萃的一位,获得“中国鼓王”的称号。  【关键词】:绛州鼓乐;郝世勋;杨丁洪  新绛县有着演奏鼓乐的传统,《新绛县志》说“每逢赛社之
期刊
【摘要】:转喻不仅是修辞手段,也是人们的认知方式。本文首先介绍了概念转喻的相关概念和分类,接着分析了李清照宋词中概念转喻的具体体现及其认知理据。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对中国古典诗词进行分析有助于发掘词作者的创作思路,这为古典诗词的可阐释性提供了方法。  【关键词】:李清照宋词;概念转喻;认知  引言  自从20世纪80年代《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出版后,语言学界对隐喻有了新的看法,即不再将其单一地视为一
期刊
【摘要】: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其中隐含着许多人类历史发展的文化内涵。人们不仅共同创造了人类的历史,也创造了人类丰富的文化。在纳西族的社会中,人们信奉东巴教、信奉佛教、基督教、祖先崇拜等,在漫长的原始社会发展进程中,人们共同效忠于自己的信仰,举行共同的或分开的各种仪式,在这个过程中创造丰富的文化,承担共同的生活。  【关键词】:纳西族;宗教信仰;祖先崇拜;  一、田野点情况介绍  纳西族是我国
期刊
【摘要】:体育课的作用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气质,另一方面还要锻炼学生的身体。普通的体育课学习的体育项目如乒乓球、排球等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气质以及锻炼身体,所以健美操课程的开设可以更好的使学生得到锻炼以强身健体。健美操是一项深受广大学生喜欢的普及性强的,舞蹈、集体操、音乐、娱乐与一体的项目并且更够使学生在学习健美操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气质,还可以得到美的享受,应如何更好的培养学生对健美操的兴趣,进
期刊
【摘要】:混合式学习是一种将传统课堂师生面对面教学与数字化学习相结合的教与学的新方式,而翻转课堂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也是混合式学习的有效实现途径,二者结合可以实现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发展。在混合式教学中贯穿翻转课堂的理念,既能发挥混合式教学的优势,又能改变单一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这种新型的混合式教学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而在这种模式下更好地
期刊
【摘要】:南宁师公戏是具有浓厚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一种宗教表演形式,是南宁居民沿袭的传统文化的风俗信仰的重要载体。南宁有关部门将之纳入南宁民俗旅游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本文认为不可行,理由有六条:一是缺乏传人。二传承方式弊端凸显,令人担忧。三是传承人文化素质低。四是缺乏相关外在活动场所及相关载体。  【关键词】:南宁;师公戏;人文生态环境;可行性、民俗文化建设  南宁平话师公戏和壮话师公戏,就是南宁当
期刊
【摘要】:作为音乐表演艺术,二胡在高等艺术院校的教学与演奏中存在狠毒偶问题,注入音准、演奏方法等方面都会直接影响演奏者的艺术表现力。本文将重点针对高等艺术院校在教学和演奏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着手,阐述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如何解决现存问题的方法,以期对今后的教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艺术院校;二胡;教学与演奏;问题  在音乐表演艺术中,二胡与绘画、文学等门类不同,它通过自身特有的音响效果实
期刊
【摘要】:经过一天的开封朱仙镇之行,观摩了“民间艺术大师”张廷旭老先生的家庭木版年画作坊,深刻体会到这一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和其美好的发展前景。查阅历史,雕版印刷在宋代已极为盛行,东京岁节即有印卖门神、钟馗桃版、桃符的,宋室南渡后,印刷作坊及匠人移往朱仙镇,而朱仙镇印制的年画,在明清时最盛,与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齐名,有作坊300余家,作品畅销南北各地。朱仙镇年画内容大都取材于民间,如门
期刊
【摘要】:众所周知日本由大和民族构成,属于单一民族国家。然而其姓氏种类之多、类型之复杂、寓意之怪癖在世界姓氏文化中是绝无仅有的。日本姓氏文化是日本经济、政治、文化、宗教、风俗的集中体现,是日本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其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日本;姓氏;文化研究  一、中国姓氏与日本姓氏概况  袁义达、邱家儒在联合出版的《中国姓氏﹒三百大姓》中指出,中华民族到现在为止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