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O与反走私

来源 :WTO经济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bo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反走私几乎是世界多国海关都面临的一项神圣而特殊的任务。我国处于经济体制变革过程中,打击走私任务尤其艰巨。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从经济贸易制度上逐步拆除各种壁垒,并转变政府职能。加入世贸组织十分有助于遏制走私活动。
  我国从1979年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着眼于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开辟国内外两个市场。回头看,改革开放成绩斐然。但是在外贸政策配套措施上,当初还有不足之处,譬如高关税没有及时削减,与开放政策形成冲突。新中国成立之初建立的高达52%的关税壁垒,在改革开放政策的背景之下,仍然长年保存着,竖立在关税边境上巍然不动。1985年虽然有所降低,但是并未触动根本。1992年我国开始“复关”/“入世”谈判时,平均关税仍处于42%的高水平。那时发达国家的关税只是5%,发展中国家也只有23%。高关税引发走私,道理是显然的。出于保护民族汽车工业的考虑,小轿车的关税加高到180-220%,令人生畏。与此同时,进口汽车的优惠政策又五花八门。外资企业自用汽车免税进口,经济特区自用物资免税进口,边境贸易减半征税,易货贸易特殊考虑。高关税和优惠政策相互扭曲着,向人们暗示着某种生财之道。大规模汽车走私终于发生了。在香港滋长专门拆解轿车的行业,新车大卸八块之后,以零部件或废钢铁运抵,再在江西、湖南组装后出售整车,在胶东半岛,大批日制、韩制汽车在边防海关监管未及之处登陆走私。在北国边境,走私汽车利用封冻破疆而入。有位朋友送给我一份他调研的走私高峰年份日本海关记录的向中国出口的轿车数量以及中国海关记录的从日本进口的轿车数量,两者相差10万辆之多。我的朋友是负责管理机电进口的,我是负责进口税收的,我俩都感到汗颜。仅日制小轿车走私造成的海关税收损失每年就有百亿人民币之巨!入世关税谈判促使我国不得不把汽车高关税逐步降低到合理的水平。1996年降至100%,2001年70%,2005年30%,明年25%。国务院有关部门经过若干年的严厉打击走私,加之关税的合理降低,现在汽车走私基本上遏制住了。原先高关税的香烟和烈性酒进口走私,也大大减少了。
  在入世之前,中国的高关税体制之下存在着不透明的、照顾少数大型国有企业的年度暂定低税率,由当时工业主管部门掌握分配实施。如专供少数家电、工厂企业享受的有关彩电、录像机、税控交换机、集成电路、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生产用零部件、原材料的年度暂定进口税率,它事实上是一种关税减免手段,以录像机为例,当时进口税率100%,加上增值税、消费税,综合税负超过200%。一般国内企业仅进口原材料、元器件一项,完税后的进口成本就高达4700元一套,而进口货的零售价只有3000元一台。关税政策的制订部门虽然煞费若心设置临时调低税率,但是由于它的实施是不透明的,不公平的,只是对少数企业的“偏饭”,很容易诱发走私。吃了“偏饭”的企业,最后也消化不良,国内录像机市场几乎被走私品占领。海关税收仅损失每年也有几十亿元。当时彩电、集成电路、计算机、手机的走私是何等的猖狂。类似情况还发生在纺织原料进口关税政策上。如,作为化纤原料的聚脂切片关税30%,暂定税率4%,而从外经贸部门非常容易审批下来的加工贸易进口可以“保税”。由此出现了20世纪90年代通过加工贸易渠道走私聚脂的”亮丽风景线”,延续不断。我国在入世谈判中承诺了在全国范围实施统一的关税政策,摒弃歧视性。承诺透明度原则,凡实施的关税措施必须公布,不公布的措施不得实施。上述照顾少数国有企业、损害其它企业的暂定税率在入世后已经停止实施,由此引发的走私也已不复存在。
  我国入世之前,不仅进口关税很高,而且进口配额和许可证制度又很多。关税和非关税手段都由政府部门控制着。“大盖帽”官员手里的权力非常大。“有钱能使鬼推磨”,一些走私分子采取收买政府官员和海关干部的办法,形成内外勾结的走私集团。福建厦门远华特大走私案就是一例。不法商人要走私,贪心官员要寻租,他们容易勾结起来,狼狈为奸。我国入世,承诺拆除由政府建构起来的贸易壁垒,削弱甚至解除了政府手中干预经济、干预市场的许多权力。入世推动了中国政府的职能转变。现在内外勾结走私的土壤已经减少许多,类似赖昌星集团的走私案件今后再度出现的可能性也不大了。
  综上所述,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降低关税壁垒、统一实施关税措施和转变政府职能三个方面,有助于遏制走私活动。比起20世纪90年代的走私高潮,当前的贸易秩序已经大为好转。但是今天我国的平均关税仍有9.9%,对进口商品还要课征14-17%的增值税,两者累加的税负达到了25-30%。这就是走私屡打不尽的原因。而加工贸易进口,关税和增值税都“保税“,这是为什么加工贸易成为走私主渠道的理由。
  (作者系商务部中国WTO研究会副会长)
其他文献
经历了前四次来之不易的胜利充分说明了敢于应诉,充分准备,企业优良素质是成功的关键。  2005年9月26日,澳大利亚海关发布公告,裁决扛苏省粮油食品进出口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对澳出口蘑菇罐头没有倾销行为,停止反倾销调查。至此,这起由澳生产企业发起的蘑菇罐头反倾销调查,以江苏省粮油公司胜诉告终。    农产品屡遭反倾销调查    江苏省粮油公司是一家以进出口农产品为主的老牌外贸企业,经营的出口商品有15
期刊
“不断发展的全球供应链,把各国合作生产的产品归为供应链末端国家的产品这种做未能使全球贸易数字严重扭曲,夸大了中国的贸易威胁,而事实并非如此。”2006年月9日,《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记者戴维·巴伯萨(David Barboze)在该报撰文指出——  在日本日立公司设在深圳的一家工厂内,几百名工人正在制作电脑光盘,并用箔纸将其包装起来。和其它大量产品一样,这些产品将被贴
期刊
在当前的世界形势下,要转变我国粗放式的经济贸易增长方式,一要实施科技创新战略,二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我国一再强调要加快转变经济和贸易增长方式,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    粗放式的经济贸易增长方式仍是主流    首先,从我们现在的经
期刊
针对各国政府贸易官员以及驻日内瓦的官员作出的一份调查显示。只有2%的贸易官员相信成员可能在4月底最终期限前达成“全部模式”的全面协议  2006年1月27-28日,在风景秀美的瑞士达沃斯举行了WTO小型部长会议。会上来自25个WTO成员的部长们避开了多哈回合中分歧严重的议题,而将主要精力放在那些必须在年底达成协议所的日程和程序问题上。尽管部长们在会上仅仅是根据香港会议列出的一系列最后期限而发布出一
期刊
DSU第3.8款规定:“如发生违反适用协定项下所承担的义务,则该行为被视为初步构成利益丧失或减损案件。这通常意味着存在一种推定,即违反规则已对适用协定的其他成员方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在此情况下,应取决于被诉成员方决定是否反驳该指控。”这是关于WTO举证规则的基本规定。依据这一规定申诉方必须首先建立一个初步证据(a prima faciecase),然后由被诉方举证,进行反驳。WTO奉行的基本证据规则
期刊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已经成为了顶呱呱规划国际化道路中的坚实基础,同时可避免中国编织品所遭受的来自欧美“反倾销”、“绿色贸易壁垒”的大肆围追堵截。  2005年底,由《当代经理人》杂志联合全国工商联等多家机构组织的中国成长企业100强排名中,常州市顶呱呱彩棉服饰有限公司以三年内营业收入增长速度4623.94%而名列榜首。值得注意的是,在成长企业前20名中,不乏一些早已耳熟能详的知名企业,而顶呱呱彩棉服
期刊
回顾2005年,中美经贸关系走过热热闹闹的一年。  中国是世界第三贸易大国,美国是世界第一贸易大国。从两个贸易巨人间热热闹闹的经贸往来,可以看出:  中美经贸合作规模扩大、经贸摩擦突出。中方统计显示,1至11月中美贸易同比增长25.4%。美方统计显示,1至10月中美贸易同比增长24.5%,其中美国自华进口增长25.7%;对华出口增长18.2%。中国跃居美国第四大出口市场,并有望成为美国第二大贸易伙
期刊
年尾将至,各种各样的总结、统计和盘点总会出炉,这也形成了一种惯例。  据权威机构统计,我国2005年经济增长速度将达10%以上,其中我国外贸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非常大的,外贸进出口增幅达25%以上。但在大幅增长的背后,是各种各样的贸易摩擦,从传统的产品摩擦上升到制度摩擦,对于这些贸易争端,我们应当进行分析和总结,寻求破解对策,为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和健康运行“保驾护航”。    回顾2005年:摩
期刊
“纺织品摩擦轰轰烈烈,汇率、知识产权等制度层面的摩擦非常紧绷,反倾销调查高位徘徊,特保调查再度频发,隐形贸易壁垒花翻新,337调查、反垄断调查等新形式的摩擦接踵而来。”用几句话似乎就能勾画出2005年贸易摩擦的基本特点。在2005年贸易摩擦中,关键词有三个:纺织品、市场经济地位与反倾销、特保。    纺织品    如果不是因为纺织品,2005年也许盘点不出太多的特点和新意。正是因为纺织品,使得我们
期刊
什么在困扰多哈回合?    事实上,所有观察家都认为,世贸组织的多哈回合多边贸易谈判目前已岌岌可危。在农业谈判中,虽然已就取消农业出口补贴的原则达成了共识,但自从4年前启动谈判以来,除此之外的其他方面几乎毫无进展;在关键的服务行业,几乎没提出过什么重要建议,更别提解决任何问题了。在农业和非农产品市场准入的谈判模式等方面也未达成共识,而现在距离设定的谈判结束时间只剩下一年。尽管2003年为缓解谈判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