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rryliu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是综合因素共同努力的结果,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是培养语文能力的关键。那么,怎样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抓好积累
  掌握一定数量的字词、语法、语言逻辑等基础性的知识,从而为提高学生语文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背诵,并有一定的背诵量。背诵课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经过多方论证才入选的好文章,所以要求背的必须背,古诗以及许多课外有名的适合学生读的文章。增加阅读量。小学生的阅读面比较窄,这就要考验老师的本领,可以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吸引孩子,孩子爱听故事,各种和课文有关的奇闻逸事,往往会使学生兴致勃勃的进入课文的学习。其影响常不限于课内,有时还会激起学生课外的阅读兴趣,自己去寻找作品来阅读。从而拓宽学生的阅读量。
  坚持抓好一些常规工作。如每天学生轮读10分钟的美文,天下大事,人间百态多为
  学生知悉;让学生用小黑板抄上格言或警句,大家即席谈认识、体会,坚持下去,提升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有内容可写,从而使作文能力迅速提高;每周定期写两篇读书笔记,发现精彩句段,让学生转抄,特别是优美的句段,学生抄下背诵或默写;也可以组织写读书心得体会,对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写评析文章,已评析过的词语,就会非常牢地印在脑海里。
  二、养成读书习惯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是要多读书。
  宋代教育家朱熹的“熟读精思”读书方法,也强调了读书。他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而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示。这句话把熟读背诵的道理讲解的透彻,没有熟读就没有领会。
  养成读书习惯的另一内容就是吟诵。吟诵重在细细品味、揣摩。德国心理学家柯勒认为,只要能理解整个情景中刺激物之间的关系,顿悟就会发生。吟诵就是顿悟的练习,吟诵中细细品味文中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和意义,从而理解文中的意思。汉语言博大精深,词义精妙,意蕴深刻,有些不是一读就懂,有些更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但可以凭丰富的语言经验揣摩,精心品味,顿悟领会情味,尤其是领会那些“言外之意”。学生养成吟诵习惯,揣味文章,不仅语感敏锐了,鉴赏能力提高了,而且自己读书的能力也形成了。
  三、用笔记录人生
  生活好比浩渺无垠的大海,波澜壮阔而又丰富多彩。每一次的感动,每一种思念、每一缕温暖、每一声问候,无不闪烁着晶莹剔透的光芒。面对生活,多一分关注,少一丝匆忙,用笔记录下这一点一滴的温暖,讓他们汇成记忆的海洋,这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既是语文学习的丰厚的积累,更是一笔不可小觑的财富。语文学习终究是积累跬步,终至千里的漫长的过程。来自生活的采撷,才会奠定“语文大厦”的根基。
  多写,还要对写作的文章多次修改。修改是写作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骤,是提高文章质量的有效途径。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改”、“善作不如善改”,从这个意义上说,一篇好的文章不是“写” 出来的而是“改” 出来的。曹雪芹写《红楼梦》 “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托尔斯泰写《安娜·卡列尼那娜》前后经过12次精心修改才完成,修改是提高语文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改”、“善作不如善改”,就说明修改与写作之间的密切关系。
  四、贴近生活
  语文学习贴近生活的主要作用首先是丰富见识,加深理解。再者是培养语感,提高悟性。学生都喜欢和自己生活有关的文章。创设生活情境导入课文,能够消除学生对课文的畏惧情绪,使他们带着一种放松和快乐的心情去学习。叶圣陶老先生说“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丰富的了解,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实际上就是语感。有了语感,学生才容易通过文字的桥梁,和作者的心情契合,才容易理解课文,掌握语言,而这种语感恰恰来自生活,因此生活体验与语感这样互为表里,互为促进,共同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一是课堂贴近生活。根据课堂教学要求,组织开展一些语文学习活动,如故事会演讲会、编演课本剧、朗诵会、看报等,这些活动在促进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自能交际有十分必要意义。二是走向社会,检验提高能力。社会生活色彩斑斓,能极大刺激思维活动,只有思维活跃起来了,自学能力才能显著提高,如写时事杂评、日记、社会调查、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学生在开展这些活动中,学会计划,动手参与,吸取信息,学习交流表达,经受挫折,享受成功。既体会了语文的重要,又锻炼了能力,学会了做人。
  语文素养的提高,非一朝一夕之功,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多观察社会,勤思考问题,常品咂生活,语文素质和语文能力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教师的传授与指导,应似春风,如细雨,洋溢在学生们的周围,“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当是最高境界。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第二中学(255400)
其他文献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问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一个好的问题胜过十个随意的提问,如果想要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对课文的认识,同时提高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就必须妥善设计编排课堂提问,其基本原则包括:问题宜精不宜粗、宜深不宜浅、宜少不宜滥等。只有妥善地设置提问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思索,让学生学到更多的东西。  一、找到兴趣所在,提问激发求知欲望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兴趣是最关键的因素。为了让学生的
在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复合型图书馆应运而生。基于复合图书馆策略的探索建设,一直以来都是大家重视并且相当关注的一个全新的领域。一直以来,图书馆都会被人们赋予
水彩画始于欧洲已有相当长的历史,是一门古老的艺术画种。它具有清晰,明快、绚丽、高雅的艺术特色。早在意大利文艺蔓兴前期毒出现。18,19世纪的英国更是以精美的水彩艺术享誉世
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活动的延伸,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课外阅读就是贯通课内课外的学习,综合施策,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健全人格。推动农村学生重视并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势在必行。《江苏教育》在2015年第七期刊登刘晔的一篇题为《拓展课外阅读 提升文化品位——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自主能力》的文章中曾说,“阅读的意义在于个体体验的精神愉悦”,而且理所当然地能够提升文化品位,促进精神成长。鉴于农村学生具有
摘 要:新课程标准背景下,高中生物教材被赋予了尊重生命和珍惜生命的思想,这一思想要求将生命教育融入高中生物教学,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引导学生走向积极健康的人生之路。  关键词:生命教育 生物教学 高中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c)-0172-01  目前,生命教育作为现时代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受到了教育界广泛的关注。在
初中语文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丰富学生思想情感、陶冶学生情操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理念广为普及,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开展情感教育,成为诸多初中语文教师思考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就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途径进行探讨,从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途径。  情感教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的临床护理经验,整体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方法对我院32例2013-06—2014-06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采用介入治疗前后的护理工作进行回顾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