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森林课堂”提升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探讨

来源 :地理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i_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森林课堂”是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教体局自主研发的区本课程资源,具有鲜明的乡土地理特色。通过“森林课堂”研学活动,可以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森林课堂;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提升
  素养教育是21世纪国际教育发展中提出的一个重大课题,核心素养已经置于深化课程改革、提升国民素养的地位,它将指引地理课程改革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代,成为引领教育改革的核心[1]。
  一、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理解
  素养不同于知识,也不同于能力。一个人的素养是一种知识、能力、价值观和情感在特定情境下的综合表现。地理学科素养是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思维,具备的地理能力、地理意识和地理情感,以及能够运用科学的态度、方法判断与解决生活中地理问题的综合表现。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应在“地理学科素养”基础上,更加关注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关键素养,其本质上应该是一般地理素养的精髓和灵魂,在数量上少而精、功能上是最重要和最必要的地理素养[1]。这与2014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到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要“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内涵是完全一致的[2]。源于国内学者对中学地理课程学科属性的共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目前确立为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3],这四个核心素养的提出为中学地理学科“培养什么样的人”给出了明确答案。
  二、“森林课堂”的优势
  “森林课堂”是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教体局自主研发的区本课程资源,从2015年开始,全区中小学全面实施。“森林课堂”以包河区内河流、湖泊、森林、农田、街区为载体,具有鲜明的乡土地理特色。它将课堂学习延伸到大自然,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进大自然,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活动,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自然之美,体悟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形成科學的环境观和发展观。同时,学生通过具体的研学活动,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增强自主与创新意识,提高综合实践能力[4]。
  三、在“森林课堂”中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1.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区域认知是地理核心素养之一,属基本方法。区域认知基本要求是能根据特定条件进行区域定位,明确区域特征,总体把握区域发展特色,探讨区域问题以及解决措施。“森林课堂”研学活动主要可提升学生两方面的区域认知能力。
  (1)运用地图或地理信息技术,准确定位和导航。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中,地图具有重要作用。地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也是地理的第二语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地图技能的培养有明确规定:“掌握和使用地图、地理图表的基本技能,根据需要选择常用的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如在“森林课堂——大圩生态农业”研学活动中,学生通过查阅“大圩生态农业旅游景区交通示意图”,认识了包河区大圩镇的具体地理位置,学会利用地图这一重要工具进行区域定位。又如,在“森林课堂——滨湖湿地公园”研学活动中,学生通过手持GPS信号接收机对公园进行准确的定位和导航,可提升运用地理信息技术进行区域定位的能力。
  (2)通过观察和实验或访谈,明确区域特征并研讨地理问题。区域认知的高级层次是认识区域的地理环境以及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森林课堂”强调区域背景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在研学过程中,引领学生亲自参与观察、实验或开展调查访谈活动,亲身感知家乡的地理环境特征,在实践中认识和理解课堂所学的地理知识,形成用区域视角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如在“森林课堂——滨湖湿地公园”研学活动中,学生分为三个小组,第一小组以“水生态”为主题,在园内河流选取了上、中、下游三个观测点,除观察水体颜色、气味、生物外,还利用专业的仪器测量水中DOC(溶解氧)的含量、PH值,通过数据对比得出结论:不同区域水生态环境不一样,经过湿地调节后的水生态质量明显提高。第二组以“空气质量”为主题,对比测量了市区公路、校园和公园内的负氧离子含量,发现不同区域的负氧离子含量差异显著,公园内空气质量最优,市区公路边空气质量最差。第三组以“湿地旅游”为主题,在公园内调查旅游设施,与游客访谈,发现湿地公园不仅环境效益好,而且发挥着良好的旅游休闲功能。最后通过三个小组的汇报展示,有助于学生全面认识滨湖湿地公园的环境特征和功能,总体把握该区域的发展特色和人地关系。
  2.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综合思维能力即是运用地理视角综合认识地理环境特征,用地理原理综合分析和理解地理现象、地理过程和地理规律,用地理方法综合探讨和论证地理问题的能力。《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指出:“在教导学生时,应以原理说明现实,并鼓励学生采用质疑或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综合思维是地理思维品质的核心,也是地理学科的魅力所在。
  “森林课堂”研学活动可提升学生比较、归纳、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在“森林课堂——大圩生态农业”研学活动中,以“探究生态农业的奥秘”为主题的小组,将测量的葡萄大棚内外空气的温度、湿度及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等数据进行归类处理,并对数据进行综合比较、分析,结合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知识和原理,通过组内讨论得出结论:大圩葡萄产量高、品质好的原因是利用大棚的温室效应。教师进一步点拔,是否还有其它原因影响葡萄生产?学生进一步研讨,有的说与雨热同期的气候有关,有的说与肥沃的土壤有关,有的说与丰富的水源有关,有的说与优质的葡萄种子有关等,随着讨论的深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明确,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征凸现,地理综合思维能力不断提升。
  3.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地理学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要求“积极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以及“在乡土地理教学中,至少应安排一次野外(校外)考察或社会调查”都是对学生地理实践力培养提出的具体要求。作为地理核心素养之一的地理实践力是学生在学习和生活及生产实践中发现地理问题,搜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森林课堂”研学活动将课堂向大自然延伸,向社会生活延伸,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升地理实践力。   (1)观察体验能力。地理观察体验是学生感知地理事物、获得地理感性知识的最主要方式,要能够正确地感知地理事物,就必须提升观察体验能力。“森林课堂”研学活动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近社会生活,化抽象为具象,亲身观察并触摸自然万物,亲身感受甚至体验社会生活,这种源于实践的知识是“真知识”,这种源于实践的能力是“真能力”。
  在“森林课堂——大圩生态农业”研学活动中,学生可以亲自观察大圩镇的地形、土壤、河湖、植被等自然要素状况,亲自参加农田的耕种、施肥、采摘等活动,品尝葡萄等水果,与农民访谈,感受大圩镇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及这种变化带来的巨大影响。
  (2)动手操作能力。知识源于实践,能力源于实践,地理學科核心素养更需要在实践中培养。“森林课堂”本质上属于综合实践课程,地理学科的每一次“森林课堂”研学活动都是一次地理课外实践课,它让学生在野外真实的情境中,通过动手实践,检验和理解地理知识及地理原理,探讨和研究地理问题,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如在“森林课堂——大圩生态农业”研学活动中,很多任务需要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土壤肥力时,需要刨土、采集土样;测量大棚内外二氧化碳浓度、空气的温度和湿度时,需要使用二氧化碳传感器、干湿温度计等。
  (3)沟通交流能力。有效、良好的沟通,能让学生增强自信,形成学习的良好愿望和美好的情感体验。“森林课堂”研学活动中,有一些任务需要通过调查访谈等形式完成,如在“森林课堂——滨湖湿地公园”研学活动中,第三组以“湿地旅游”为主题,要求学生访谈公园的工作人员和游客,了解湿地公园的旅游设施和旅游功能。有些学生胆小,刚开始进行采访时会胆怯、害羞,经过老师和同学的鼓励和多次尝试,他们逐渐克服胆怯和害羞的现象,自信心逐渐增强。有位学生在实践报告中写到:“这次研学活动让我鼓起了勇气,勇敢地迈出了人生的重要一步——不再胆小害怕,学会了与人交流沟通,我很快乐。”有的学生在访谈时,被一些游客拒绝,在挫折面前,一位学生说:“我没有放弃,而是扬起笑容,继续采访。”
  4.提升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念
  人地观念属于基本价值观,是地理学科最核心的价值观。地理学习的价值,不仅在于掌握必要的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和地理方法,更重要的是养成全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与行为,以及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地协调观念。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习总书记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因此,每一位公民都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环境,每位公民都要在科学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人地和谐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绿色、文明的生活方式。然而,由于现代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方式以及快节奏的学习,尤其是城市学生,与大自然割裂、与真实的环境影响割裂,使得许多学生的人地观念只停留在书本和口号上,可能会严重影响其环境情感和未来的环境决策。
  “森林课堂”研学活动,让学生走进大自然,真实感受大自然对人类的贡献,亲身体会优美的环境、清新的空气、碧绿的河水带给人心灵的喜悦。在“森林课堂——滨湖湿地公园”研学活动中,第二组测量的市区公路和公园内负氧离子含量的显著差异,在学生心里引起震憾,生活的城市空气质量如此差,每一位公民都有保护环境的责任和义务,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第三组在“湿地旅游”的访谈中发现,公园里的游人较多,少数游客随手乱扔垃圾,到处是塑料袋、饮料瓶,与绿色的森林草地形成鲜明对比。河沟里浊水漫溢,蓝藻泛起,有的地方散发出难闻的气息等,在结课汇报中,第三组学生道出切身感受和对环境的深深忧虑,引起大家的共鸣。令人欣喜的是,在第三组学生的倡议下,学生们成立了滨湖湿地公园“环保小天使”社团,开始了每周一次的滨湖湿地公园“护绿行动”,他们在公园里捡拾垃圾,向游人宣传环境保护的意义,成为滨湖湿地公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1]李家清,常珊珊.核心素养:深化地理课程改革的新指向[J].地理教育,2015(4).
  [2]牛超,刘玉振.试论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其培养策略[N].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学),2015.10,16(14).
  [3]程菊,徐志梅,舒建秋.从主题教学走向地理核心素养培育研究[J].地理教育,2016(2).
  [4]陈雪梅.森林课堂(初中版)[M].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黄山书社,2014.11(1):121.
其他文献
为考察传统聚落的形成特点,了解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我班同学在地理老师的带领下,前往桐城的宰相墓、六尺巷、文庙、孔城老街四地进行实地调研,考察古代风水、儒家思想等对传统建筑、聚落的影响,领悟从先民建筑中学习到的“人地合一”理念。  一、文庙——儒家思想与建筑  桐城文庙是明清以来当地祭孔的礼制性建筑群,文庙祭祀的是儒家学说创始人孔子,该建筑群也是儒家思想最好的体现。  文庙选址:文庙位于桐城县中心,
摘要:高考作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风向标,高考地理试题具备哪些特性、蕴含着怎样的“教学导向”?浙江省汤国荣网络名师工作室策划了“从高考试题的价值取向觅中学地理教改之路”专题研讨活动,组织了工作室核心成员对“2018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Ⅱ地理试题”进行了详细的剖析,期望能探寻出高考试题的命题特色和价值取向,明晰中学地理教学改进之方向。  关键词:全国Ⅱ卷;试题特点;价值取向;教学导向  在情境中见“地”
中亚是世界地理教材中亚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复习阶段,更加侧重将各独立要素整合成整体知识框架。本节课是高中复习课,意在通过分析各要素之间的相关联系,理解位置对于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树立科学的人地关系。  一、说教材和学生  中亚是区域地理中亚洲第四部分教学内容。通过前三部分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具备推理分析某区域地理特征的一般方法,即分析位置和范围、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  二、说教学
一、单选题  2009年初,英特尔公司关闭上海封装测试厂,将其产能合并到成都工厂,同时增加上海总部及其投资性公司的投资。据此完成1~2题。  1.当初英特尔公司到上海投资建厂,主要考虑上海具有:  A.廉价劳动力,广阔的市场  B.发达的科技,便利的交通  C.优惠的政策,廉价的土地  D.温湿的气候,优美的环境  2.2009年初,英特尔公司将上海封装测试厂归并于成都市的主要目的是:  A.降低
摘 要:学科核心素养对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意义重大。在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方面,传统地理课堂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为此需要拓展学生的地理学习途径。文章以自媒体应用为例,探索拓展地理学习的新路径以及自媒体应用中教师关键作用的发挥途径,以期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自媒体;学习途径  一、落实核心素养需要拓展地理学习途径  核心素养培养是落实党中央立德树人育人目标的重要举措,对提高未
四川成都天府系统科学研究会参与的“人造月亮”构想有望在2022年初步实现。  “人造月亮”的构想最早源于一位法国艺术家:在地球上空挂一圈镜子做成的项链,让它们一年四季把阳光反射到巴黎的大街小巷。美国及俄罗斯都曾对“人造月亮”进行过深入探索,希望为人类夜间活动带来便利,甚至实现军事运用。  未来的“人造月亮”预计部署在500千米以内的低地球轨道上。研究人员表示:我国的“人造月亮”其实是一种携带大型空
摘要:中图版教材中“课题”贯穿全章,是与教学活动平行展开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方案。以教材“课题”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可开展一系列探究式学习,促使学生获得较完整而具体的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中图版  杜威认为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针对中图版教材必修二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教学内容特点和课标要求,笔者采用基于
我固执地相信,每一颗沙粒都有自己的故事。  ——三毛  我是一粒沙,一粒普通不过的沙。我的家族庞大,遍布世界各个角落,我只是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一员。我们喜欢与人类打交道,会用自己的身躯紧紧压在香甜的阿克苏苹果树根上;会调皮地跑起来,与勇敢的沙漠探险者作伴;还会在不经意间跑上淳朴西北人的眉间,欣赏新疆姑娘又浓又密的睫毛。平凡的我们透露着不凡;我也有一个不凡的梦。  我羡慕沙漠里的绿洲,觉得绿色是世界
在地球北纬35°附近,湿地辽阔、林草丰实、水源充沛,发源于这里的大江大河,滔滔向东直达太平洋,迢迢南下直抵印度洋,水流所及之地养育着地球上超过20亿的人。这里是万水之源、万山之宗,是目前地球上最洁净的地区之一。  青藏高原具有平均海拔4 000米以上的巨大高度,260万平方千米的辽阔面积,居于大气对流层最活跃处,以自己强大的热力和地形动力作用,深刻影响着东亚大陆、南亚次大陆、中亚与西伯利亚广大范围
摘 要:研学小课题是学生进行社会综合实践和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手段。文章认为研学小课题选题方向应根据国家教育方针政策、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核心素养,结合研学旅行目的地的区域特征进行确定;指导教师应对学生研学小课题进行全程指导、评价,以提高研学旅行的质量和效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创新精神。  关键词:研学小课题;研学旅行;质效;核心素养  自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颁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