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端午节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gsxu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序进入农历五月,夏至节气,大街小巷卖粽子的多起来了,空气中弥漫着阵阵粽香,临街商铺的音箱也开足音量播放着闽南语经典老歌《烧肉粽》……中华民族又一传统佳节——端午已悄然而至。
  端午和春节、清明、中秋是中华民族四大传统民间节日。2006年5月,国务院把端午节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又公布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端午节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如今端午节已成为中国和汉字文化圈诸国的重要传统文化节日。
  端午节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农历五月是仲夏,仲夏登高,顺阳在上,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而“端”是“开头、初始”之意,“五”通“午”,因而端午节又叫“端阳节”,除此之外,还有“五月节”“龙舟节”等众多叫法。
  端午节的民间习俗很多,流传至今且盛行全国各地的主要是“赛龙舟”和“食粽子”。赛龙舟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早在春秋之前,长江中下游百越地区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便以龙舟竞渡的形式举行图腾祭祀,祭祀“水神”或“龙神”,祈求风调雨顺。等到战国后期,楚国爱国诗人屈原投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的标签,便把端午节赛龙舟和纪念屈原投江关联上了,历代延续下来。唐代诗人文秀有《端午》一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赛龙舟在闽南一带又唤“扒龙船”,小时候的端午节那几天,一放学,几个小伙伴便相约到东溪河畔,一边戏水,一边静候龙舟赛的开始。那时,东溪两岸,城关也好,农村也好,经常组织龙舟赛,只见四周人山人海,旌旗招展,众人各为自己的船队呐喊助威。呐喊声、锣鼓声、鞭炮声,声声震天响,一声炮响,两艘龙舟如离弦之箭,快速冲出,只为终点夺标。每艘龙舟十来个年轻后生,左右对称坐着,整齐奋力划着桨。船头一人,双手擂鼓,大声呐喊,是整个船队的指挥者;船尾也一人,一手握紧拳头,大声吆喝,在队员身后鞭策着,一手拿水瓢从激流中舀水向队员身上猛泼着。这架势,真带劲!这竞渡声中,分明是一种团结协作、奋发向上、激流勇进的精神体现!
  如今,赛龙舟不仅在端午节进行,在平时的一些喜庆节日里,也有开展。多年来,它已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水上体育娱乐项目,甚至走出国门,成为国际赛事。
  端午节另一重要习俗便是“食粽子”了,相传这也跟屈原投江有关。据说屈原投江后,当地老百姓怕江里鱼虾来吃他的身体,便包了一种食物投到江里喂鱼虾,这食物逐步演变成今天的粽子。在古代,又叫“角黍”,用粽叶把煮熟的糯米饭包扎起来,再用结实的草或丝线捆绑起来,形成几个角。做工精细的话,一个个小巧玲珑,从每个侧面看,都是一个正三角形,之后还可用大的绳子捆成一捆。粽子一般分碱粽(也叫白粽)和肉粽两种,碱粽需蘸白糖或甜酱来吃,而肉粽一解开粽叶,香喷喷扑鼻而来,里面配料除了肉,还有香菇、莲子、板栗、蛋黄等,真是美味极了。现今,粽子已不限于端午才有,全年都有,它已成为一道风味独特的小吃,市场上一个肉粽已卖到5元。它也走出国门,风靡整个东南亚,形成特有的粽子文化。
  家乡的端午节,还有一个规矩,就是农历的五月初一这天,出嫁的女儿是不能随便回娘家的;如果娘家有人今年刚去世,女儿则要挑着粽子到娘家,娘家人拿桃子、李子换给她,俗称“挑粽换桃李”。过后,还要把交换来的粽子和桃李分别送给各自的邻居去吃。不过,如今年轻一代已不大讲究这些。
  端午节到来时,家家户户门楣上还要挂一束艾叶、菖蒲,据说可用来避邪、驱五毒,民俗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而五毒者,乃是蛇、蝎、壁虎、蜈蚣、蜘蛛(一说蟾蜍)。但从中医保健养生角度来看,这无疑是对的,农历五月蚊虫盛行,而艾草之类的东西却可驱赶蚊虫,对人又有安神养心之用。
  除了门楣挂艾叶、菖蒲之外,据说为了避邪驱毒,有时还要喝雄黄酒,或者在家里撒雄黄粉,这是专门用来对付蛇的,这样蛇就不敢来了。究竟效果如何?我没试过,但许仙听信法海之言,却让深爱他的白娘子试喝,现出原形,从而演绎出一段凄美缠绵的经典爱情悲剧。
  舊时还没通自来水时,许多人家自家天井中都有打一口井,端午节这天正午,大人从井中打水上来给小孩淋浴,俗称“洗午时水”。听说可以袪除百病,让小孩健康成长。有人更希望正午时来场大雨,在天底下淋个痛快,这又叫“淋午时雨”,把身上疾病都冲走。
  几千年的端午,几千年的习俗,早已形成几千年的文化;旧时的端午,也早已烙在脑海里形成永久的记忆。
  在这端午节里,品尝着一个个香喷喷的粽子,盼着溪边龙舟赛的锣鼓声响,沉浸在回忆儿时的画面里,满满的浓浓的乡情、乡味!
其他文献
夕阳西下,燕雀归巢,万家灯火次第闪烁的时候,最是离愁。  这样的节点对我而言,最喜欢也最害怕。生性不喜好繁芜嘈杂,如不是推脱不得的聚餐、聚会之类的,我一般都喜欢独处。或滞留办公室,翻翻网页,码码文字;或一个人漫无目的地溜达,深味溶在时光里淡淡的乡愁。走着走着,不知不觉总会拐进太康路东头的一家三沙美食店。只要让霞浦人知道你是讲闽南话的,他们一定会告诉你,有机会要去三沙走走,那里也讲闽南话,只要在霞浦
期刊
其作者可谓诗群,其作品堪称“诗史”  唐高宗总章二年(669),“泉潮间蛮獠啸乱,居民苦之。佥乞镇帅,以靖边方”(《漳州府志》上册卷之十二《秩官志·名宦传·陈元光》,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一版,第879页)。朝廷为解救广大民众与水火,遂任命归德将军陈政为岭南行军总管率领3600名府兵、123员战将入闽平叛。由于蛮獠势力强大,这场斗争几经反复。陈政、陈元光相继殉职之后,陈珦继承大业,在宿将卢如金
期刊
编者按:  国内学界对何罗娜(Laura Hostetler)的了解,常常始于她的《清之殖民事业——近代早期中国的民族志与图绘》(Qing Colonial Enterprise: Ethnography and Cartography in Early Modern China,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1)一书。在该书中,她试图破除东西二分的根本成见,认
期刊
这些年随着城市的美化绿化建设,在漳州市区,涌现了不少花园式住宅小区。小区的名字镶上“花园”两个字成了时尚。而能真正冠上“花园”二字的,以为自己居住的小区就是了。当然开发商给取的是“花园”两字谐音,可在我的心目中真的是花园一样的家。  说起这个小区,漳州市区的人都不陌生。它是老城区早年建成的唯一花园式小区。20世纪80年代前,曾经是漳州麻纺厂的旧址。企业改制后,厂区拆迁变为商住用地,在新世纪初开发建
期刊
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龙湫岩看似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小庙。它所处的风景绝不是最美的,它的规模也是极小的,它所拥有的僧众也不过几位,但是,有一种叫作文化底蕴的事物却将它装点得流光溢彩,衬托得威仪万方,以至于那吹过龙湫岩的风,都具有一种穿透灵魂的力量。  龙湫岩位于福建省云霄县东厦镇白塔村,始建于明崇祯四年(1613),已有406年的历史,是明朝潼川府州牧吴燮山告老还乡时所募建的
期刊
随着挖掘机轰隆隆的响声,一幢幢老厝被推倒,此刻心情起伏不定,一种被告别的酸楚,排山倒海地涌入心头。想起关于下港尾的回忆,零星却珍贵,“老厝情结”牵动着几代人的心,仿佛对待一个弥留的老人,在凝望的视线里,每一次回眸都是仪式感的告别。老厝是一个时代的标志,拆迁是我们跟一个时代的话别。  小时候走街串巷看民俗是我们最喜欢的事,一幕幕儿时回忆的片段在脑海里浮现。老街的深巷都是七拐八拐的,深得很,跟迷宫似的
期刊
记得小时候,总听到大人们这样对不乖的孩子说:“你再不听话,就把你抓去卖到进水六洞!”  孩子立马停止了哭闹,因为在孩子们仅有的认识里,进水六洞在一座很远很远的大山里,是一个很可怕的地方。那里人烟稀少,贫穷落后;山上杂草丛生,经常有野兽出没,说不定还会有老虎在夜间跑下山来吃人。  2020年的元旦,在这新年的第一天里,我跟着一驴行团,第一次来到了进水。掀起她的盖头,我终于目睹了她的真容——这个大人们
期刊
朋友说,夜这么短,酒不够喝  我说,人生这么慌乱,诗歌不够绵长  但我,我们依然深爱这人间  深爱着即将到来的春天  是的,对于春天  我有我的理解  尽管生活曾给我们带来不期然的伤害  命运有时真的是坏心眼  但我,我们,依然要迎向一年一度的春天  谁说,我们的身上没有屈辱  跌跌撞撞的生活岂能没有伤痕与斑点  毕竟我们不是圣人,不是神仙  但請允许我用肉身爱你  用仅有的一件人生来爱你  我所
期刊
内林在哪里?从平和县城“圆环”出发,沿迎宾路往东行约百数十米后右拐,经由坑里村方向一路前行,跨过横跨花山溪的一座大桥就到了,全程满打满算不过两公里,显然并不遥远。换一个视角描述,内林地处平和县城东隅,东偎巍峨高耸的大屏山与天马山,西临秀水潺湲的西溪源流花山溪,南望县城阳明公园,北扼生机盎然的平和东大门。温婉的花山溪水为这片土地注入了绵延不绝的灵秀神韵,雄奇的大屏山与天马山赋予了内林人纯朴而刚性的品
期刊
周末清晨,说好的暴风雨没有如约而至,站在窗台远望,整座小城笼罩在一片迷蒙的烟雾中,太阳已经急不可耐地从云层里探出头来,洒下一片明媚。阳光正好,微风不燥,推着小女向驾云亭走去,享受一下周末的闲暇。  沿着后山的盘山公路慢悠悠地行进,浓郁的树木,啾啾的小鸟,各色或娇艳或淡雅的花,清新的空气伴随湿润的薄雾和花香,使人神清气爽。山上甚是热闹,有跑得大汗淋漓的运动健将,有甩臂阔步前行的健步者,有三三两两时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