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中学会组织语言文字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ay65430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课堂上,只是组织、引导学生交流从课文内容中读懂了什么,这是远远不够的。这仅是一个人的思想作用于文本,从中得到更丰富的思想的过程而已。当学生本来就已经产生了许多想法,却苦于表达不清,表达得不够有说服力时,该怎么办呢?我认为,每一篇课文的教学还应该完成另一个任务,即要让学生从文章中学到作者把自己的某一种情愫、某一种观点表达清楚的方法。将来学生本人有相似的思想时,知道该如何组织语言材料,把意思表达清楚。为此,我认为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还应该重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在基本教学模式的第三环节中加强组织语言文字方法的教学
  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2)精读品味,升华理解。(3)走出文本,文以载道。其中第二环节受到教师的高度重视,无论是钻研教材把握内容,还是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方面,都展现出语文教师应有的风采,真正意义上指导学生读懂课文,读出“味”来。在第三环节的教学中,“文道结合”的效果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只是在“走出文本”时,许多教师仍然站在“文”的平台上,探讨一些诸如“课文学完了,你认为某某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学完本文,你以后准备怎么做”的问题。我们似乎找到了一条走出文本的路子,却忽视了另一条路的存在,即应该围绕组织语言文字方式的话题,让学生有所思,有所得。我在教学《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时,从以下两方面做了尝试:
  1.先“细”至一点。
  学完第四自然段后,我首先让学生回顾课文,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再把这个自然段放在整篇文章中,思考:不写这一自然段行不行?通过自读自悟、合作讨论、全班交流,让学生领悟到本自然段是以雨水为例,从反面论述了滴水穿石的启示有二,一个是要目标专一,另一个是要持之以恒。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要想说清一个问题,要花浓重的笔墨详尽地论述重点,同时,也可以从反面说说如果不这样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情况。这样一来,就让学生认识到了一种组织语言文字的方法:正面阐述或反面补述一个问题,可以说得更全面,更清楚。
  2.后“粗”成一线。
  《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篇典型的说明事理的文章。这篇课文的脉络很清晰,第一、二自然段由“滴水穿石”的奇观引出观点:如果我们也能做到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第三、四自然段用中外名人靠着“滴水穿石”的精神成就事业的三个事例证明这一观点,并用水滴与雨水作对比,从反面进一步说明这一观点。第五自然段总结全文,揭示“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认识到全文是这样组织语言文字的:(1)先写发现“滴水穿石”的现象。(2)由现象引出观点。(3)接着举正面例子验证这种启示的正确性。(4)然后从反面举例子强调启示的内涵。(5)最后总结全文,点明中心。以后,当自己从某种情景或某件事中得到生活的感悟时,要写下来,就可以先说明现象和得到的感悟,再举例子说明这个感悟的深刻性,例子要注意既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结尾时总结、点题——一篇文章的基本框架就形成了。
  二、进一步重视分层和分段的教学
  当前,由于片面理解新课程、新理念,许多语文教师的思想受到束缚,似乎不敢与学生探讨一篇课文的分层、分段问题,深入地探究更是少之又少。原因是怕有破坏和肢解课文意境的嫌疑。其实不然,分层和分段的训练能让课文的结构在学生头脑中逐渐清晰起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语文课堂上应该继续采用的教学方式之一。将一个段落的层次理清,能看到作者是怎样构筑一个个“房间”的;将全文的段意弄懂,能看到作者是怎样建筑一栋“大厦”的。如此这般,学生行前人的“路”多了,就会不断领略一路风光,自然增添阅历,提高素养,未来就会具备闯出属于自己的路的能力。
  在这里,我把“分层”放在前面说,是因为在上述第二个教学环节中,学习一个段落,应先把这一段的文字组织结构跟学生理清楚;把“分段”放在后面说,是因为学完全文,应把全文的脉络跟学生理清楚。我强调分段应在学完课文后,因为此时学生对全文内容已经有了全面透彻的理解,讨论时机更加成熟,更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理解,从而碰撞出闪亮的火花。这无疑有利于学生掌握课文组织语言文字的方法。
  (责编陈剑平)
其他文献
我们六(1)班,60名队员,大部分很聪明,能说会道,但一遇到中队发生事情,就闭口不言,要么东拉西扯,不接触正题,不愿得罪任何人,小小年纪就学会了明哲保身,面对这些队员,我想他们最大的问题就是缺少诚信。在当今商品经济发展的时代,我们要不要讲诚信?怎样讲诚信呢?于是我在中队里开展了以“诚信从身边做起”为主题的一系列教育活动,通过活动启示队员的自我教育。  第一阶段:集故事,讲故事,讨论“许衡不吃无主之
一、说教材  1.材料分析  《风的魅力》是人教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它涉及了“造型·表现、设计·应用”两个学习领域,主要是让学生选择各种材料制作不同的风力玩具,让他们在玩的过程中感受到风的魅力。  2.教学目标  郭沫若先生曾这样说过:“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想,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手去做。”那么根据孩子们的思维特点及认知水平,我为本课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①引
众所周知,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一般都是教师给出作文题,然后给学生讲怎样审题,怎样布局谋篇,怎样遣词造句,怎样揭示文章中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该次作文,这就是所谓的命题作文。这种模式从古代延续至今,固然有着极大的实用之处,有利于教师循序渐进地辅导,有利于教师大量地批改,有利于学生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但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和个性的展示。因为对同一问题,每个学生的认识是不一样的,理解的角度也不一样。课
小学生天性好动、好玩、好表现,满足学生的天性是素质教育中重视个性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给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把游戏、竞赛、表演引进课堂,让学生在其中发展,在快乐中成长,正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一、游戏学习,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强大动力来源。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的游戏创设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情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一开始就被吸引住
一、创设教学情境  师:同学们,老师昨天收到一封来自远方的小朋友的信,信的大概意思是这样的:他住在很远的地方,爸爸妈妈都在外地打工,他的朋友很少,因此倍感寂寞,想和我们五(1)班的同学交朋友。你们谁愿意和这位远方的小朋友交朋友?  生:(不约而同地举起小手)我愿意,我愿意……  师:很好,五(1)的同学很懂事,很热情。可是怎样才能增进你们的友谊呢?  生1:我邀请他到我家做客。  生2:我买礼物送
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已经很普遍了。在小学低年级的写字课上,利用多媒体教学,对提高小学生的写字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下面,我谈一谈我利用多媒体上写字课的一点体会,与大家一起交流。  一、利用多媒体教授执笔方法  正所谓“凡学写字,必学执笔”。掌握正确的执笔方法,是书写的前提。正确的执笔方法,能够让学生很快进入写字的状态,并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感悟书法的真谛。  教师要在思想上认识到写字对培养学生沉稳、认真
无意识教育指教师将教育内容融入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中,使学生得到心灵的感悟,自发地接受教育。它是有意识教育的有益补充,二者相辅相成构成了德育的整体。古时“孟母择邻,三易其居”,就说明了环境与青少年成长的关系。现笔者结合环境熏陶的特点,谈谈无意识教育的运用。  一、优化校园文化,树立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  学校要利用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性、暗示性、自我教育性等特点,采取渗透的形式,把德育贯穿其中,使
以“情”为基础,重视“感”的过程,是语文教学人文性的最大特点。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心与心的交汇,是灵魂对灵魂的对白,是生命节律的和谐振动。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呢?在课堂上,我们应该以小学生身心发展为本,采取有效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情感。  一、充分发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小学语文教材中文情并茂的作品占有相当的篇幅,每一篇作品都蕴含着深厚的情感色彩,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应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念,遵循学生心理发展和认识发展规律,精心设计课堂的教学环节,创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积极性,尽情地发挥才能,充分地表达思想,勇敢地阐述观点,真诚地表露感情,这样才会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人根据多年教学经验,从以下几点出发考虑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能力。  一、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在质疑中让学生做发现者、参与者、探索者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
当前,中小学体育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如火如荼,各种专家报告、课题研究、观摩评比活动此起彼伏,各种形式的新课程教学观摩活动也是花样繁多、热闹非凡,似乎在这样的热闹景象之中,我们的学校体育教学就会变得“时尚”,变得“有效”了。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全面、系统地实施体能教学,现将具体做法总结如下,供同行们参考。  一、创设情境,趣味练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