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电刺激疗法对人体心脏电活动影响的临床观察

来源 :延边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yan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观察常用电刺激诊疗方法对人体心脏电活动的影响,探讨电刺激疗法的安全性。方法:同步观察电脑中频电刺激、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小脑顶核电刺激、电针灸及神经功能重建治疗时心电图的变化,患者主观感觉及局部组织损伤。结果:1、电脑中频、小脑顶核、电针灸、神经功能重建治疗时心电图无明显变化;除神经功能重建治疗组外,其余三组治疗过程中心电图均存在交流电磁场干扰波。2、MECT治疗组心电图变化率94.6%,以窦性心动过速、一过性ST-T改变等良性心律失常为主。3、患者对电刺激治疗无明显不适,局部组织无损伤。结论:电刺激治疗简便易行,创伤小,较安全,患者耐受性好,值得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和推广。
  关键词:电刺激,心电活动,心律失常,基线干扰波,局部损伤
  Abstract:Objective: According to analyzing the influence of electrical stimulation to patient’s electrocardiogram(ECG),to investigate the safety of electrotherapy.Methods:Five different electrical stimulation therapies applied to different patients,including the medium-frequency electrotherapy, the modified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MECT), the fastigial nucleus stimulation (FNS), the electroacupuncture therapy (EAT), and the neuromuscular?electrical?stimulation. At the same time a consequent record of ECG should be taken ,and we observed the feelings and local damage of the patients. Results: 1、ECG has unchanged obviously in four groups,including medium-frequency electrotherapy,FNS, EAT and 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but all of them show baseline interference waves except the last group. 2、The ECG change rate of MECT is 94.6%, mainly for sinus tachycardia and transient ST-T change. 3、All of the patients do not feel uncomfortable,and none of local injury is found during the treatment. Conclusion: Electrical stimulation therapy is a convenient ,safe and effective method with less injury,and it’s worth researching and spreading further.
  Keywords:electrical stimulation,electrocardiogram,arrhythmia,baseline interference wave,local injury.
  早在100多年以前,生物电学奠基人Du Bios-Reymond就首次提出内源性电场具有促使损伤愈合等生物学效应。随着医学技术、生物技术和物理技术的发展,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电刺激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的各个方面,例如电休克治疗、物理康复治疗、神经电刺激治疗以及心脏起搏器、心脏电复律等。心脏的节律收缩有赖于电冲动沿传导通路的有序传播,动作电位是电刺激的标志,是一系列离子流通过肌膜上的特殊通道形成的,这提示一定强度的外在电刺激可能对心脏的电生理活动造成影响,诱发心律失常,体外电除颤亦证明了这一点。同时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之间联系紧密,当电刺激作用于身体某个局部时可能对其他器官产生影响。心脏作为电活动十分活跃的器官,恶性心律失常严重威胁着生命安全,电刺激疗法对心电活动的影响十分重要。心电图(electrocadiogram ECG)是利用心电图机从体表记录心脏每一心动周期所产生电活动变化的曲线图形,能敏感反应心脏电活动变化,是临床中应用最广、最方便,且经济、无创的检查手段。本文通过对临床常用电刺激疗法对人体心电图影响的分析,探讨电刺激疗法的安全性。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器材: BA2008-III型治疗仪、醒脉通IV型多功能改良式电休克治疗仪、JD-2008脑循环治療仪、YING DI KWD-808-IMULTI-PURPOSE HEALTH DEVICE型治疗仪、AM1000A治疗仪、心电监护仪一台、电极片数个、照相机一个。
  1.2观察内容
  1.2.1心电图
  电刺激时用心电监护仪同步连续监测II导联ECG信号,随机摄像保留所需心电图,具体观察如下:
  心率(次/分)。测量10个R-R间隔,求其平均值,该数值为一个心动周期的时间(s数),再计算60s内有多少个心动周期,即心率。
  心律失常
  轻度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一过性ST-T改变、室上性早搏、室性早搏。   恶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心动过速、室颤、室性逸搏、窦停。
  交流电磁场干扰波:基线的位置出现每秒50HZ的等幅正弦波形。
  1.2.2患者主观感觉:心悸、胸悶、胸痛等不适。
  1.2.3局部损伤:肉眼观察局部皮肤发红、水肿、烧焦等。
  1.3 统计学分析:
  剂量资料均以(X±SD)表示,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分析,作t检验,P<0.01、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分组实验结果
  2.1 电脑中频治疗时ECG变化
  中频电流被低频电流调制后,其幅度和频率随着低频电流幅度和频率的变化而变化,应用这种电流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电脑中频治疗。其工作原理是利用中频脉冲电刺激理论,将程序处方存贮于电脑中,在每个程序中至少通过30多种输出波形与频率的变化,构成一种电刺激按摩作用,引起作用部位血管扩张、血流加速、肌肉收缩[1]。通过Faghri[2]等人的研究,中频治疗在国外已广泛应用于外周循环障碍疾病的治疗及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等方面。20世纪80年代中期,林世德首次将微处理器应用于理疗技术[3],开始了我国对电脑中频的研究,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起到镇痛、消炎、促进血液及淋巴循环、兴奋神经-肌肉组织、调节自主神经功能等作用。徐凌哲、刘琼、于永红[4-6]等人研究发现中频治疗对关节及其周围炎、椎间盘突出、软组织损伤、脑梗死后肢体功能恢复等效果明显,王红粉[7]对70例开胸病人进行分组实验,结果表明中频治疗有改变靶部位血流动力学的作用,可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
  资料及方法
  2.1.1病例选择 为2013年11月-2014年2月在我院康复科行电脑中频治疗的患者38例,男22例,女16例,年龄:28-76岁(平均56.35±13.46岁),其中颈椎(或)腰椎间盘突出15例,脑梗死后遗症期9例,骨折术后6例,高血压脑出血3例,脑外伤2例,运动神经元病1例,髋关节痛1例,右膝骨关节炎1例。
  2.1.2方法 采用北京奔奥新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BA2008-III型治疗仪,中频载波频率2-8kHz,包括方波、尖波、三角波、锯齿波、正弦波等多种波形,电极板套温湿纱布紧贴治疗部位,宽松紧带束缚妥善固定电极板,依患者病况选择治疗处方,按程序输出有特定治疗作用的中频电流,电流大小根据病人耐受限度调节,每档1mA,共100档,每次治疗20分钟,每日2次。心电监护仪同步监测电刺激前、电刺激中、电刺激后II导联ECG变化,随机摄像保留所需心电图。
  2.1.3结果 33例患者电刺激过程中监护仪上持续出现交流电基线干扰波,心率恒定,未见心律失常,治疗结束,基线干扰波消失(图1-3),患者无心悸等不适,局部组织无损伤。
  图1 电刺激前
  图2 电刺激中的基线干扰波
  图3 电刺激后基线干扰波消失
  2.1.4讨论 电脑中频治疗对心电图无明显影响,是一种安全的电刺激疗法。
  2.2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时ECG变化
  电休克治疗(Electraconvulsive therapy, ECT)采用短暂适量的脉冲电刺激大脑,引起患者意识丧失,皮质广泛性脑电发放和全身性抽搐,促使脑细胞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从而控制精神症状[8]。在ECT基础上加用静脉麻醉剂和肌肉松弛剂,使患者抽搐明显减轻或无恐惧感,即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odified Electraconvulisve therapy,MECT)。一项对450例重性精神病MECT疗效的研究发现[9],治疗总有效率90%,抑郁症疗效最好(100%),其次为躁狂症(80%)和精神分裂症(70%)。MECT广泛应用于精神病治疗,闫晓萍曾报道MECT过程中出现心脏骤停,其不良反应亦引起临床重视。
  资料及方法
  2.2.1病例选择 为2013年11月-2014年3月在我院精神科行MECT治疗的精神病患者37例,男20例,女17例,年龄:13-72岁(平均:33.3±15.43岁),其中精神分裂症15例,抑郁症17例,躁狂症3例,强迫症1例,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1例。其中8例为首次治疗,12例治疗超过10次,17例治疗在10次以下。
  2.2.2方法 采用美国鹰赛医学技术公司生产的醒脉通IV型多功能改良式电休克治疗仪,治疗前常规准备给予阿托品0.5mg、丙泊酚2 mg·kg-1静脉注射,直至睫毛反射消失,再静脉注射司可林0.8 mg·kg-1。待患者肌肉松弛,键反射消失或减弱,面部及全身出现肌纤维震颤,插入口腔保护器,取两侧颞叶电极给予通电3-5秒,同时给予高浓度大流量加压给氧及辅助呼吸。通电能量百分比根据患者年龄设置,第一次治疗按年龄的1/2-3/4,在以后的治疗中,患者需接受超过发作阈值5%-10%的电量,如果出现发作失败或发作不完全,还要逐级增加直至发作完全。心电监护仪同步监测注射丙泊酚前、注射丙泊酚后(即电刺激前)、电刺激中、电刺激后II导联ECG变化,随机摄像保留所需心电图。
  2.2.3结果 注射丙泊酚前心率(92±11.2)次/分,电刺激前心率(84±9.8)次/分,37例患者放电开始时监护仪上均可见到矩形电刺激放电信号,约2个心动周期宽度。35例患者电刺激过程中心率明显增快,最快心率(158±53.1)次/分(图4-6),2例无明显变化。电刺激后心率逐渐下降,1分钟后心率(89±15.3)次/分,其中2例心率下降低于60次/分,出现窦性心动过缓。2例在电刺激过程中出现一过性ST段压低(图7)。
  表1 MECT治疗时心电图异常种类(n=37)
  表2 MECT治疗时心率变化(X±S)
  注:表中P值均为与注射丙泊酚前比较
  图4 电刺激前   图5 电刺激中的窦性心动过速
  图6 电刺激后心率恢复
  图7 电刺激中的窦速伴ST段压低
  2.2.4讨论:MECT治疗心律失常发生率94.6%,以窦速、一过性ST-T改变等良性心律失常为主,与文献报道一致,治疗中出现ST段压低,与治疗时呼吸暂停、心率增快导致心肌相对缺血有关,电刺激结束呼吸、心率恢复,ST段亦恢复正常。李宁等人[10]研究发现,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与年龄有相关性,而与精神病病程无显著性差异,可能是因为年龄越大心血管疾病风险越大,故电休克治疗过程中需常规监测心电图。
  2.3小脑顶核电刺激时ECG变化
  小脑顶核电刺激(Fastigial nucleus stimulation,FNS),采用数字频率合成技术,产生安全有效的仿生物电治疗电流,通过体表电极引入小脑顶核。1983年Nakai等首次提出电刺激小脑顶核可增加缺血区的脑血流量 (r-CBF),减轻白细胞浸润及脑水肿,减少细胞坏死和凋亡,缩小梗死体积4O%~7O%[11]。近年来,FNS因其神经源性保护作用、抑制血管活性物质释放、调制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等作用[12-13],广泛用于改善脑卒中及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提高脑瘫患儿智力水平、治疗原发性失眠及室上性早搏等非恶性心律失常[14-17]等。
  资料与方法
  2.3.1病例选择 为2013年11月-2014年3月在我院康复科行FNS治疗患者38例,男22例,女16例,年龄:47-78岁(平均60.18±7.92岁),其中脑梗死后遗症期15例,偏头痛4例,高血压脑出血10例,脑外伤9例。
  2.3.2方法:采用上海晋电成套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JD-2008型脑循环系统治疗仪,将电 极紧贴患者两耳侧乳突,采集患者脑电波,合成仿生物电波引入小脑顶核区进行刺激,频率200Hz,电流5mA内,根据患者感觉调整强度大小,每次治疗12分钟,每日2次。心电监护仪同步监测电刺激前、电刺激中、电刺激后II导联ECG变化,随机摄像保留所需心电图。
  2.3.3结果:38例患者电刺激过程中监护仪上持续出现交流电基线干扰波,心率恒定,未见心律失常,治疗结束,基线干扰波消失(图8-10),患者无心悸等不适,局部组织无损伤。
  图8 电刺激前
  图9 电刺激中的基线干扰波
  图10 电刺激后 基线干扰波消失
  2.3.4讨论:许有志等人[18]研究发现,FNS治疗过程中无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的变化,本文发现电刺激过程中无心电图的变化,安全性好。
  2.4电针灸时ECG变化
  电针灸(Electroacupuncture therapy,EAT)运用低频脉冲电刺激人体经络穴位,使组织内离子分布状况发生改变,小剂量低频电流具有明显的兴奋肌肉和神经的作用,可改善局部循环,促进神经轴突发芽及新突触间联系的建立,调节神经肌肉组织紧张度,促进周围血液循环[19-20],广泛用于脑卒中、面瘫、关节炎、椎间盘突出、偏头痛、抑郁症等治疗,亦可用于治疗精神药物所致肥胖症、酒精中毒性周围神经病[21-22],一项动物实验发现EAT可改善帕金森大鼠的认知功能[23],其机制可能与保护中枢乙酰胆碱神经元及提高ChAT表达有关。
  资料及方法
  2.4.1病例选择 为2013年12月-2014年4月在我院康复科行EAT治疗的患者42例,男27例,女15例,年龄50-88岁,(平均:70.81±8.18岁),其中脑梗后遗症期20例,高血压脑出血11例,椎间盘突出症2例,面瘫4例,肩周炎5例。
  2.4.2
  RPOSE HEALTH DEVICE型治疗仪,输入电压:85VAC-265VAC,输出电压:9VDC,输出功率5W。常规皮肤消毒后,针刺进针需治疗的经络穴位,然后接通EAT治疗仪,根据患者感觉调整电流大小,每次治疗20分钟,每日2次。心电监护仪同步监测电刺激前、电刺激中、电刺激后II导联ECG变化,随机摄像保留所需心电图。
  2.4.3结果:42例患者电刺激时监护仪上持续出现交流电基线干扰波图,心率恒定,未見心律失常,治疗结束基线干扰波消失(图11-13),患者无心悸等不适,局部组织无损伤。
  图11 电刺激前
  图12 电刺激中基线干扰波
  图13 电刺激后基线干扰波消失
  2.4.4 讨论:电针灸过程中,心电图无明显变化,是一种安全的治疗方法。
  2.5 神经功能重建治疗时ECG变化
  神经功能重建系统--AM1000A治疗仪,采用电子和生物反馈原理,对患有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它能准确测出患者不足以引起肌肉收缩的肌电信号(自发EMG),利用生物反馈技术将自发EMG和外来的神经肌肉电刺激信号(NMES)巧妙的结合起来,把外来电刺激作为一种奖励融于患者肌肉的主动运动之中,调动和激发病人的主动参与意识,“唤醒”患者的意志过程,让患者重新建立积极、主动的认知过程,利用大脑、脊髓的可塑性和功能代偿性使大脑运动支配区从受损区向未受损区转移,从而在中枢神经系统内重新组织一个功能细胞集团的网络系统,实现功能重建[24-25]。临床主要用于脑卒中、外伤术后的运动功能恢复治疗。
  资料及方法
  2.5.1 病例选择 为2013年11月-2014年10月在我院康复科及神经内科行神经功能重建治疗的患者41例,男28例,女13例,年龄25-83岁(平均55.95±14.26岁),其中脑梗死后偏瘫21例,骨折术后12例,脑外伤后8例。
  2.5.2 方法 患者肢体摆放自然,肌肉放松,暴露患肢,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采用深圳科瑞康实业公司生产的AM1000A双通道神经功能重建治疗系统,将导联线电极片贴在肌腱侧,选择stim循环刺激治疗模式,电流强度由小到大,逐渐增加,屏幕自动显示患者肌电波形和耐受力,并调整运动频率,发出声音指令,指导患者进行反复的肌肉收缩和放松运动。每次治疗10分钟,每日2次。心电监护仪同步监测电刺激前、电刺激中、电刺激后II导联ECG变化,随机摄像保留所需心电图。   2.5.3 结果:41例患者电刺激过程中心率恒定,未见心律失常,(图14-16),患者无心悸等不适,局部组织无损伤。
  图14 电刺激前
  图15 电刺激中
  图16 电刺激后
  2.5.4讨论:神经功能重建电刺激治疗过程中心电图无变化,是一种安全的电刺激疗法。
  3、全文结论
  电作为一种能量,作用于生物组织起到一系列病理生理作用,因其独特的治疗作用,在临床中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所观察的5种常用电刺激疗法在治疗过程中均未见恶性心律失常,局部组织无损伤,患者耐受性好,且多项研究证明电刺激治疗有明显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声明:本文无一稿两投,无泄密及署名争议,内容及数据真实,文责自负。
  参考文献:
  [1] 唐敬之,徐静娟.电脑中频治疗仪的临床应用进展.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5);51-52.
  [2]Faghri PD,Van Meerdervort HF,Glaser RM,Figoni SF.Electrical Stimulation—induced contraction to reduce blood stasis during arthrop1asty[J].IEEE Trans Rehabil Eng,1997,5(1):62—69.
  [3]林世德.我国中频电流疗法的发展[J].中华理疗杂志, 2000,04: 58-59.
  [4]徐凌哲,吴超.电脑中频电疗治疗肩关节周围炎46例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12,01:86-88.
  [5]刘琼.中频电疗法促进脑梗死瘫痪肢体功能恢复的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3,09:95-96.
  [6]于永红. 简易上肢屈肌痉挛抑制器结合电脑中频对脑卒中后肘关节康复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6:2231-2232.
  [7]王红粉,徐静娟,何英. 电脑中频治疗仪对开胸术后病人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 护理研究,2010,07:603-605.
  [8]张新凯,翁巍骏,卢虹,等.电抽搐治疗精神疾病的发现与发展简史 [J].中华医史杂志,2001,3 (4 ) :213—216.
  [9]吴秀萍,杨庆华.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重性精神病450例疗效观察[J].西部医学,2013,06:869-870.
  [10]李宁,孙秀媛.1000次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后心电图分析[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1(08).
  [11]Nakai M,Ladecola C,Ruggiero DA,etal.Electrical stimulation of celebellar fastigial nucleus increases cerebral blood flow without change in local metabolism[J].BrainRes,1983,260(1):35-49
  [12]林百荣,汪涛.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偏头痛40例[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2, 36(12): 26-27.
  [13]朱建忠.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血管性痴呆认知功能障碍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2,18(22):100-101.
  [14]陶维娜,苏红娜,苏红梅.小脑顶核电刺激对小儿脑性瘫痪康复治疗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21):66-67.
  [15]ZhangYP,ZhuJN,Chen K,eta1.Neurons in the rat lateralhypothalamic area intergrate informatiom from the gastricv agal nerves and the cerebellar interposit as nucleus.Nemrosi gnals,2005,14(5):234.
  [16]张巧英,张晓刚,李韫, 等.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J].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0,35(6): 905-907.
  [17]劉娟,蒋晓江,姚国恩.小脑顶核电刺激结合药物治疗原发性失眠症疗效观察[J]. 重庆医学,2009,10:1171-1172.
  [18]许有志,李云松.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研究[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9(7):141-142
  [19]Vtenzon AS,Mironov EM,Patrushanskya KA.Luctional electrostimulation of muscles as a method for restoring motor fuctions[J].neurousic Behave Phys,2005,35(7):709- 714.
  [20]HamadaT,HayashiT,KimaruT,etalElectricalstimulation of human lower extremitis enhences energy consumption,carbohydrate oxidation,and whole body glncose uptake[J].Appl Phys,2004,96(3):91 l- 9 16.
  [21]杜玉杰.电针灸治疗抗精神病药物所致肥胖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1,10:85-86.
  [22]张淼,孙远征.电针对酒精中毒性周围神经病大鼠NGFmRNA表达的影响[J]. 针灸临床杂志,2011,02:56-58.
  [23]韩露,谢元鸿,陈晨,肖佳佳,吴瑢,沈博,王晓平. 电针治疗对帕金森病大鼠认知功能的保护作用[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14,05:323-327.
  [24]李雅静.神经功能重建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3,34(26):5337-5338.
  [25]张春兰.强化神经功能重建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20:81-82.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研究探讨手术室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具体内容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5月—2013年5月在本院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200例为对照组;选取本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在本院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200例为研究组,对照组为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前,研究组为实施护理服务后,两组之间进行比较。结果:两组之间比较,研究组实施优质护理后医患纠纷例数低于对照组,两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期刊
1. 試验目的  通过美肤散多次局部给药实验兔,了解受试样品的中毒剂量,进行药物初步安全性评价。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⑴受试品:美肤散,散剂,常温保存。  ⑵生理盐水  ⑶仪器:微量电子天平。由美国双杰兄弟有限公司、常熟双杰测试仪器厂生产。  ⑷动物:健康实验用兔1.5-2.0kg,由四川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2.2 药物配制  高剂量组:取受试品20g,用60ml生理盐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討磷酸肌酸钠用于改善新生儿窒息后心肌损害的效果及作用机制。方法:新生儿窒息后发生心肌损害病例76例随机分组,对照组38例常规实施生命体征稳定、保证内环境等对症治疗,必要情况下实施吸氧;研究组38例在此基础上给予磷酸肌酸钠用药治疗。比较两组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水平和疗效。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前CK-MB和cTnI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脊椎手术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效果。方法:将我院脊柱外科2014年1月至7月收集的80例脊椎手术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通过对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的心理状态评估进行比较。结果:①观察组患者的心理状况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介入超声用于甲状腺疾病临床诊断的方法和价值。方法:2012年8月至2014年7月间甲状腺结节患者90例先行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随后行活检穿刺检验,比较单纯应用彩超诊断结果与超声引导下介入活检的诊断结果。结果:单纯彩超诊断甲状腺癌、结节性甲状腺肿及甲状腺炎的比例分别为48.9%、28.9%和22.2%,而超声介入诊断分别为了53.3%、26.7%和20%。与超声介入病理诊断结果比较,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开窗减压术在囊性病变中的临床应用。方法:运用开窗减压术及囊肿塞治疗32例牙源性颌骨囊性病变的患者,术后患者自行囊腔内冲洗,每3月行全景片或CBCT检查,对比术前全景片或CBCT进行比较,如颌骨囊性病变完全消失则不需行Ⅱ期手术,否则通过Ⅱ期手术刮除缩小的囊性病变来达到治愈目的。结果:所有病例均未出现反复感染,开窗术后颌骨形态良好,颜面部畸形明显改善,均未出现神经及重要组织的损伤。术后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骨样骨瘤的X线、CT表现及其鉴别诊断,探讨其影像学特征。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样骨瘤18例。男13例,女5例。所有病例均行X线检查,其中15例同时行CT检查,分析骨样骨瘤在X线、CT上的表现及其对瘤巢及瘤巢周围改变的显示能力,总结其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结果:18例病灶均表现为一圆形或卵圆形的透亮区,直径0.3~1.6cm,平均0.9cm,其周围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硬化。18例X线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耳穴封闭配合常规疗法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8例64耳,对照组62例72耳,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维生素B12、丹参注射液及利多卡因耳穴位封闭治疗,对照组仅予常规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8.9%;,对照组总有效率60.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耳穴位封闭配合常规疗法治疗突发性耳聋优于单纯常规治疗。  关键词:穴位封闭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阿司匹林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方法: 主要采用荧光光谱法,对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测定,同时探讨二者之间的主要作用力。结果: 阿司匹林与人血清白蛋白存在猝灭效应,且具有静态性;同时范德华力为阿司匹林与人血清白蛋白的主要作用力。结论:阿司匹林与人血清白蛋白主要通过范德华力结合,因此阿司匹林一旦进入人体内部会有较快的代谢速度,此外,二者结合后会改变蛋白质构象。  关键词:阿司匹林
期刊
摘要:目的:对合成的姜黄素类似物的抑菌活性进行筛选,以其能得到比姜黄素更好生物活性的化合物,为解释其作用机理、开发新药提供基础。方法:应用琼脂孔扩散法测定41种姜黄素类似物对7种细菌微生物抑制作用的初步检测,对有明显抑菌效果的类似物用相同的方法测定其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姜黄素类似物A12, B09, B13, B14, C09 和C14在初步活性检测中显示出极其明显的抑菌活性;在它们的M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