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要找准突破口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hd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选入统编本教材的文章是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蕴含着丰富的意蕴与价值。在教学中,教师如果面面俱到地讲解,就很难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教师要根据课文特点找到恰当的突破口,引导学生阅读、品味、感受,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让整个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从文眼处入手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文学作品中作者在进行创作的时候常常把自己的思想情感等凝练成为一个词或者一句话,这个词语或者句子就是这篇文章的“文眼”。教学时教师可以从文眼入手,引导学生阅读感受,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如四年级下册《白鹅》一文在开篇就点明了这篇文章的文眼,即“好一个高傲的动物”,接下来作者又分别用几个自然段从鹅的叫声、步态、吃相来突出鹅的高傲。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学生阅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好一个高傲的动物”这句话来统领全文,从而使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能够把更多的目光聚焦在鹅的高傲上,然后让学生从中找出关于描写鹅的叫声、步态和吃相的有关句子,引导学生品味感受。这样教学,抓住了解读课文的缰绳,促进了学生对鹅的特点的深刻认知,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白鹅》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文章的题眼入手,统领全文,不仅能促进学生对文本主题和情感的理解与把握,还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效果。
  二、从特色处入手
  统编本教材中选入的文章都有着鲜明的特色,它们或是蕴含着经典的词句,或是有着独特的表达,或是写作视角独特等,如此种种,就形成了不同作者不同的语言风格和特点,这也就是文章的特色。教师从文本特色入手,引导学生品读,可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如四年级上册《麻雀》一文中有这样一句很有特色的话:“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得落在猎狗面前。”这是一个比喻句,为什么说它很有特色呢?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品味。在这句话中作者把老麻雀比作了石头,从外形来看,麻雀与石头毫无相似之处,很明显这是一个很大胆的比喻,也是一次有创意的表达。为了使学生感受到作者这样表达的用意,教师应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语境来感受。在联系上下文的阅读过程中,学生明白了作者把麻雀比作石头,是为了表现出一个母亲在自己的孩子面临危险的时候那原本瘦弱的身躯马上就会给人非常坚强的感觉,就像是石头一样,表现了老麻雀保护孩子的坚强决心,这才是这个比喻句所承载的真正意义与价值。教师这样引导学生品味,可以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受更加深刻。
  在《麻雀》一课的教学中,教师极力找出文中有特色的地方引导学生品读。这样教学,不但促进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而且学生也从中感受到了作者独特表达的妙用,为学生今后的表达运用奠定了基础。
  三、从情感处入手
  统编本教材中每篇文章都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这种情感并不是直接显现的,而是蕴藏在文本的字里行间的。教师应从文本情感处入手,引导学生在文本语言中穿行,以使学生真正领悟文本的言外之意,体会作者的所思、所感,走进阅读的深处。
  如五年级上册《父爱之舟》一文主要以朴实的语言向读者展示了父亲与儿子相处时的几个画面场景。透过这些场景和画面,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父亲对儿子那刻在骨子里的爱以及儿子发自内心对父亲的爱和感激。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从文本情感入手,让学生默读课文,并把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场景或者画面与大家分享交流一下,并说说自己从中读出了什么。有学生说:“父亲因为不舍得花钱,带作者住了一个最便宜的小客栈,看到作者遍身被咬的红疙瘩,父亲心疼极了。我从这些描写中看出了臭虫虽然咬在了作者的身上,可是却痛在父亲的心里。”有学生说:“父亲在领作者吃完凉粽子之后,又赶紧给作者买热豆腐脑吃,可是他自己却舍不得吃,这充分表现了父亲对作者的爱。”还有的学生说:“遇到大雨或者下雨天,父亲就背着作者上学……父亲在做这一切的时候是默默无言的,可是正是如此,才给我们一种父爱如山之感。”这样教学,学生对文本语言所流露出的情感就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与把握。
  文章不是无情物。选编入教材的每一篇文章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师只有引领学生细细挖掘,品味感受,才能真正让学生读懂文本所要表达的内涵与意蕴,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受真正走向深入。
  四、从细节处入手
  在阅读教学中,许多文本中的细节部分往往会被大多数学生所忽视,而一些细节部分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内涵。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就文本细节之处挖掘、品味,以促进学生对文本情感的领悟,提升阅读教学效率。
  如五年级上册《桂花雨》一文第5自然段中有这样的描写:“我总是缠着母亲问……”这句话中有一个“缠”字,许多学生在读这句话的时候很容易忽视这个字或者简单地认为“我”太缠人了,这样的解读对学生理解课文来说显然是不够的。因此,教学时教师要从这个细节入手引导学生品味。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以换词比较的方式,想一想把“缠”换成“拉”“围”行不行,把换过以后的词语放入原句,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区别。在辨析比较中学生发现一个“缠”字更能表现出“我”对能够和母亲一起摇桂花的期盼。除了辨析比较之外,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以动作表演的形式演一演。这样在情境还原中,不仅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还可以引起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真正让学生感受到摇桂花给作者带来的快乐。
  在《桂花雨》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从“缠”字这个细节入手,让学生比一比,换一换,演一演,不仅能促进学生对“缠”这个动词所包含的情感意蕴的理解与把握,使学生能从一个细节中窥探到人物的内心活动,还使学生感知细节、捕捉细节、品味细节的能力得到了有效培养,为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五、从难点处入手
  在阅读过程中往往会有一些地方让学生感到困惑或者难以理解,教师鼓励学生就自己的困惑之处与大家交流,可以帮助学生突破阅读障碍,走向阅读的深处。
  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西门豹治邺》一课的时候,教师只有引导学生真正读懂文中每一句的意思,才能让他们感受到西门豹的有勇有谋、敢作敢当、一心为老百姓做主、为民除害的精神。学生在阅读中很容易感到困惑的是西门豹说“这个姑娘不漂亮,河神不会满意的”“麻烦你去催一催吧”等话的含义,这些都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反复阅读感受才行。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再次研读课文,明白了这是西门豹的将计就计,他的主要目的是让老百姓看穿所谓的祭河神只是巫婆和官绅的骗局。他如果不这样做,老百姓还是会被蒙蔽,由此可以看出他破除封建迷信的决心与智谋。这样引导学生就难点处深入思考,问题解决了,那么,学生也就对西门豹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认识得更为深刻了。
  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就文本中的疑难点进行深入探究思考,让学生学會透过文字表面真正走进文本,读懂每句话背后隐藏的深刻含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阅读能力真正得到提升。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认真钻研文本,找到课堂教学的突破口,引导学生深刻体会,以使学生真正走向阅读的深处。
  (作者单位:湖南长沙高新区第二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
其他文献
要让BO说说在幼儿园里最喜欢的活动,我想大概会是每年圣诞节前后班级搞的亲子party。中班圣诞节时,湖南卫视的亲子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正火,于是老师们充分调动爸爸对本次活动的参与性,搞了一个亲子化妆舞会。  为了这次活动专门买一件卡通礼服显然不经济,BO喜欢扮公主,碰巧我大学同学的女儿有一条从香港迪士尼买的白雪公主的裙子,于是我便借了来。  开party的那天午后,我给BO梳了个漂亮的发型,还
一、“修辞”之问——从课堂中发现真问题  鲁迅曾写过:“正如作文的人,因为不能修辞,于是也就不能达意。”可见修辞的妙用。作为“语言建构与运用”奠基的语文学科,教师重视修辞的教学由来已久,一个小学毕业生说起“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也是如数家珍。但一次聽课的经历却让笔者陷入了思索。  走进一所学校先后听了三年级、二年级各一节语文课,恰巧两节课都涉及了修辞方法。第一节课上的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秋天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学生从小就应沉浸在诗词的海洋里。但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一些学生对诵读古诗词兴趣并不大。究其原因有二:一是古诗词创作于遥远的古代,让学生有距离感,导致学生理解古诗词存在一定的难度;二是有些古诗词所含意义超越了学生年龄的认知水平。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兴致盎然地学古诗词而且学得扎实有效呢?现以《芙蓉楼送辛渐》一诗为例谈谈我的教学方法。  一、了解诗人,拉近距离  
中华民族拥有着灿烂辉煌的文化艺术,而宋词则是中华文化宝库中最为耀眼的明珠之一。有史以来,无数文人墨客都喜欢用词来抒情达意。只因其语言精练,意境深远,读起来朗朗上口。如今,宋词也走进了小学语文教材中。但由于学生对古诗词知识积累不多,理解起来会有困难,所以教师应采用多种方式带领学生解读宋词,使学生读懂文本,爱上宋词。本文将结合教学实例,从导入、诵读、讨论、对比四个方面分析如何带领学生真正走进宋词世界,
对于文本解读,歌德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这就意味着阅读教学绝不能将学生的感知定位在理解内容的层面上,而要对其蕴藏着的意蕴以及表达形式、写作策略进行深入洞察。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向着“高阶思维”层面发展,真正为学生认知素养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整体感知内容,洞察谋篇布局的精妙  1.依托文题,以点带面  一篇文章的题目往往最能体现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
朗读是阅读教学常用的学习方式,主要通过读出声音来调动眼、耳、口、脑等多个器官的和谐合作,它可以促进识记生字、理解词句、读懂课文、体会含义、表情达意等学习目的的高效达成。如果把每一次朗读都比作一颗熠熠发光的珍珠,那么众多的珠子就会串联成一条美丽的珠链,成为阅读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发挥朗读的作用,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让他们在读中感知内容,在读中感悟主题,在读中培养语感
针对统编本教材,怎样才能实现精准理解和准确把握,如何才能够针对教学内容展开科学的定位、实现对教学方法的创新应用,如何才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以及实效性等,这些都是一线教师必然会在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我结合统编本教材的使用,谈一谈自己对拼音教学的思考。  一、运用教材插图,让拼音知识学习更生动  统编本教材在拼音内容的编排方面,与课标的理念相吻合,更关注幼小衔接,而且在教材中增加了很多精美的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对于学生来说,习作重在激发兴趣,虽然第一学段的学生已经开始接触“写话”,但真正开始写整篇文章还是从三年级开始。比较统编本教材与其他版本教材,无论是编排内容,还是习作指导,都有了较大的变化。笔者以统编本三年级上册习作教学为例,通过与课标、学段、目标对话,有效提升学生习作水平,以便让学生真正赢在起步。  一、与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的关键还在于备课。教师吃透了《教师教学用书》,学习了名师的教学实录,还从网上下载了不少精典的教学设计,不是用心良苦了吗?问题就出在这里,《教师教学用书》也好,名师课堂实录也好,经典的教学设计也好,哪怕学得再像,仿得再真,那也只是他人的见解,并不一定就适合自己学生的学情。  所以,借鉴,永远只能是借鉴。没有深入地与文本对话,没有把握
阅读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有效途径。在目前的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伪阅读”的现象,也就是说学生表面看起来是在阅读,实际上并没有融入文本,没有与文本进行真正密切的对话,阅读效果甚微。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引导学生进行“真”阅读呢?  一、在追问中真思考  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常用的一种提问方式。由于学生的思维惯性或者懒惰心理,经常会出现被动应答或者表面应答的现